2024-3-15 20:09 /
此文章同步发表于本人的B站专栏:专栏链接。本人不太会使用bangumi的编辑器,排版的效果可能很差,B站的排版可能会给您带来更好的体验。

《葬送的芙莉莲》作为开播前便饱受瞩目的作品,在全明星制作阵容之加持下,以精良之制作绘出了精巧的画卷,在开播后也同样收获了极高的人气与好评。然而随着集数的推进,社群中多元化的声音也不断出现,对芙莉莲设定的争议也逐渐发生。

笔者的追番历程,其感受与后者接近,纵使承认其画卷的精致,但仍时不时会感受到其背后隐隐的违和,似乎这精美的拼图之下遗留着“缺失的碎片”;而这些缺失之处,在一些地方过于显眼,以至于影响到了观感。

本篇观后感,笔者就谈谈芙莉莲中潜藏的不足,以及试图分析一下在观众之中饱受好评的原因吧。


(pid112365237)过去与现在



《葬送的芙莉莲》动画总共分为两大篇章,第一篇章为旅行篇,其呈现方式为单元剧;第二篇章为魔法考试篇,其呈现方式为情景剧。由于两者风格相差较大,在斟酌过后,这里观后感重点将放置于第一篇章。

“精巧的画卷” —— 奇幻外衣下的取巧

芙莉莲前半部分的主题,一言蔽之乃是“追忆之旅”。在勇者死后多年,芙莉莲重新踏上了旅途,在“再现勇者之旅”的过程中,寻回记忆之碎片,对当年的回忆进行再感与共鸣。在此类作品中,角色的外部斗争(旅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冒险经历)将不再是作品的主体,而其内心细腻的情感表达与心路历程的演变,将是作品着重花费笔墨刻画的内容。

在社群所有关于芙莉莲的争议中,话题度最多的往往是关乎芙莉莲世界观塑造的单薄。虽说观点各异,但共性上都同样承认芙莉莲在世界观层面上的缺失。显而易见的是,芙莉莲的确并未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奇幻世界观,几乎每一集都能找出大量问题;即使看完二十多集,对于其社会形态、组织结构、魔法运行原理等一系列要素,观众也是全然无知的。在笔者看来,这种世界观的单薄性既为这精巧画卷的绘制带来了好处,但也留下了许多未被填补的碎片,使得画卷在一些地方尤为刺眼了。而这种世界观的单薄带来的取巧,存在于至少两个方面。

其一为叙事结构上的取巧。芙莉莲披着"奇幻"世界观之外衣,却回避了其内部的具体支撑,这使得芙莉莲在可以借助“奇幻”外表轻松获取日常世界观难以拾取元素的同时,回避对于其运行机理的进一步解释。作品需要展现绚丽的魔法,那么奇幻设定就可以轻松获取这一要素,与此同时作品不断回避对于魔法机理的描述(尤其第二篇章中魔法的描述愈发唯心),留下的几乎就只剩画面具象效果和仅停留于解说层面的“强”和“弱”了;作品需要体现芙莉莲大魔法使的身份,那么奇幻设定可以轻松设置所谓邪恶的“魔族”供芙莉莲消灭,并且在设定层面将“魔族就是绝对的恶”的事实固化,从而回避对于魔族角色与立场深一步的叙述,角色的层次感和塑造空间同时被抹去了。这种创作方式几乎贯穿全文,在有任何需要时,作品随时可以借助奇幻外衣,当场添加新的设定来服务于表达。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取巧,作品本身旨在追忆中的再感与表达,重点并非对外而是向内,在观看过程中或许也会在作品不断的情感渲染中被忽视;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这种取巧的做法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瑕疵,使得画卷沾上灰尘,而一旦注意到这一点,其违和感自然就难以散去了。


EP09,断头台奥拉,实际是为了衬托芙莉莲而存在



其二为情绪渲染上的取巧。芙莉莲披着“奇幻”世界观之外衣,以勇者打败魔王后的故事为背景舞台;而这一套叙事早已被无数作品建构,因而在芙莉莲开启追忆之旅之前,乃至在作品开播观众仅看到简介之时,观众就早已对“勇者”拥有一个预设形象与天然好感。这本身在创作上并无问题,毕竟作品旨在追忆与再感,勇者小队人物形象的补足可以放置于后续旅途中补足,在勇者小队的碎片不断被找寻,形象愈发立体的同时,芙莉莲的心灵也不断随之改变,这样的呼应正是笔者开播前所期望的;然而反过来说,一旦后续未进行类似的发展,勇者小队的形象将停留于符号化的象征,对于这种情绪渲染上的取巧也必将进行重新审视。

那么,前者叙事结构上的取巧带来了何种瑕疵,后续情绪渲染上的取巧后续表现又如何呢?在笔者看来,两者固然在创作层面带来了无数便利,但同时也使得这一“精巧的画卷”呈现出愈发多的缺失;而其中的一些缺失,随着集数推进已愈发积累成为难以忽视的问题,也给笔者的观感带来了许多违和感。

“缺失的碎片” —— 空间性与时间性之缺失

芙莉莲在世界观层面上的单薄,至少造成了两大方面的缺失,我将其概括为“空间性”和“时间性”。

一方面是空间性上的缺失。笔者在与一些友人的交流中发现,其对于芙莉莲是否从属于“公路片”产生了纠结。这一疑问本身涉及定义问题,并非讨论的关键;但对于潜藏在背后的现象,即为何形成这一疑问的探讨是更为关键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芙莉莲之主线在于“追忆之旅”,故事的主体就在于旅行过程中的追忆与共感。然而这种旅行令人惊异的是,自芙莉莲与菲伦一起开始旅行至魔法考试前,旅行持续了数年,空间上从中央诸国到达了北部诸国;然而在这其中,观众是否能回忆起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地域呢?芙莉莲所造访的所有地域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无论是外在景观还是内在文化上都不存在任何差距;进一步说,这些地域几乎只是奇幻世界刻板印象中各类元素的符号化象征,例如“迷宫”“大型城镇”“小型村落”,但作者却不愿意做任何进一步的区分。

追根溯源,这显然是作者遵循了一贯的“取巧”创作方式,借由“奇幻”设定的外衣拾取了其中的元素,并回避了进一步深入刻画所致的。然而在笔者看来,这种“理所当然"般的取巧,造成的空间性上的缺失,对于作品的表达已经是致命的了。由于景观和文化的单一化,纵使作品宣称这是”旅行“,观众却从中感受不到所谓旅行的要素,所看到的几乎就只是原地打转;而除此之外,这种旅行本身是对勇者之旅的复刻,但由于空间性的隐去,勇者之旅也变得模糊不堪。我们根本不知道勇者之旅具体经历了什么,仅剩的模糊的印象本就建立于已有勇者-魔王叙事作品的建构;作品选择延续借助这一建构,从而”取巧“的设计,导致勇者之旅变得单薄,这对于勇者一行人进一步塑造的空间造成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EP08,该作品的城镇景观普遍如此



另一方面是时间性的缺失。这一点一方面是源于世界观,即上述空间性的缺失 —— 由于观众所见的”冒险“只是在原地打转,旅行的要素被抹去,时间的流逝自然也无法被感知。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人物方面。芙莉莲在单元剧的叙事结构上,普遍呈现以下的形式:一行人在“当下”经历一些故事,此时追忆起了“过去”产生了某种共鸣,从而解除心中疑惑并化解当下的矛盾。作品的缺失正是源于这种“解惑”的形式 —— 在笔者看来,多数单元剧的人物几乎只有解惑前(遇到矛盾)与解惑后(化解矛盾后)的两种状态,而解惑的历程几乎只是回忆故人后复读一下故人的话,并未进行人物对于这一矛盾的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这使得人物所谓的变化(成长)相当突兀而无力;而与此同时,这种“成长”会随着单元剧的重启而被反复重置,导致人物并无实质性的变化。这固然可能受限于单元剧的形式,由于单元剧并未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篇章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但必须承认,这种缺陷使得人物的成长性被隐去,人物塑造原地踏步,时间性也自然随之隐去了。

因此,这样的旅行,既没有时间上的流逝,也没有空间上的变化,感受不到任何“旅行”的要素;可以说,芙莉莲的种种缺失,造就了这种“没有旅行的旅行”。

(当然,在时间性上,芙莉莲也有同样做得好的单元回。《芙莉莲》的ep16中的Apart,时间的无情冲刷使得老人早已忘却自己守护的事物,然而老人为了“铭记”依旧选择守护,这种对于“遗忘”和“铭记”元素的表现是值得称道的,真正刻画出了时间性。)

碎片化抒情 —— 芙莉莲的“再感”与观众的“共感”

社群中无论何种论点,都承认了芙莉莲世界观层面的缺失;然而在此基础上,芙莉莲仍然收获了极多的好评。那么芙莉莲为何在观众之中的评价如此之高,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正如前文反复提到,《葬送的芙莉莲》的内容乃是“追忆之旅”,通过芙莉莲对于往事的追忆和“再感”,传达情感并引发观众的“共感”(不过这个主体后续不仅限于芙莉莲,还包括菲伦等其它人物;下述为了方便表述,统一选取芙莉莲为主体,实际上所有人物的创作逻辑是类似的)。这里的重点在于两者,即作品如何描绘这一“再感”,以及作品能否引起读者的“共感”。

对于前者的“再感”,笔者认为刻画的关键在于作品能否传达出角色“再感”的感悟,以及实质性的变化过程。这其中不乏优秀案例,例如ep2中芙莉莲主动为勇者雕像戴上花环,ep16中芙莉莲面对老人执念的守护流露出的温柔和善举以及不戳破魔王早已被讨伐的事实,芙莉莲内心追忆中的“再感”潜移默化改变了其心灵,并化为了外在的表现,其感悟与成长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同时也有着不少单元回的缺失,例如ep13中的僧侣的内在困惑转变极为突兀,芙莉莲所谓的解惑也只是浮于追忆+复读的形式,ep15中的舞会则完全只是作画MAD展示,菲伦和修塔尔克的实质变化过程是被隐去的。




EP16,芙莉莲的神态和语言停顿的刻画极其优秀



进一步说,芙莉莲的“再感”表现整体都是极为内敛的;在笔者的印象中,并未见过任何包含芙莉莲内心世界的描写。因此,这种“再感”所带来的改变在心理纲无法体现,便只能寄托于在逻辑纲通过芙莉莲的外部表现演绎。然而为了贯彻“收敛”的原则,芙莉莲的外部表现往往也局限于三言两语,几乎没有过多刻画;但与此同时,这种外部表现又同时承担了两大职责,一为芙莉莲“理解情感”“理解人类”后的结果,二为芙莉莲“再感”“改变”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极为大胆且富有难度的写法(常见的做法是心理纲呈现过程的主体,逻辑纲为呈现结果的主体),至少就笔者而言,许多地方的刻画由于这种局限性(仅通过外部表现承担多种职责,并且外在表现内容也极少,留白部分极多)并不到位,其情感难以打动笔者;更不用说这样同样的手法贯穿了如此多的集数,呈现于如此多联系并不紧密的单元剧,在后续难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

而后者的“共感”,正如刚刚所叙述的,仅就笔者而言,不同单元回对于笔者的效果并不相通。而在观众中芙莉莲饱受好评,那么为何能引起诸多观众的“共感”,便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作为前置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此类作品都需要观众本身对于作品呈现的表达有所共情,这极大程度取决于观众自身,因人而异(对于爱情无感的人对爱情片就是无感,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则更容易引起共鸣)。而在这一点上,从前文所提到的芙莉莲的创作方式,便可以看出其受欢迎的端倪。

前文指出芙莉莲在创作上采用了相当多讨巧之做法,世界观的隐去使得《芙莉莲》成为了披着奇幻外衣的现代叙事,例如ep4的看日出、ep12的买生日礼物、ep15的舞会等诸多情节,都是放置于现代世界观也完全成立的故事;而芙莉莲“再感”上表现的收敛,使得人物心理纲被隐去,人物主体性的淡化使得其符号化反而增强。这一点从负面角度来说,这使得“再现勇者之旅”之类的话题完全被悬置,勇者辛美尔自称的“我们并非童话故事,而是确实存在过”成为笑话,人物并非“确实存在”,而是符号化的象征,扁平而单一(事实上笔者也没有办法忍受这一点,才会感受到诸多违和);从正面角度来说,现代化的叙事增大了观众有着类似经历的可能性,人物主体性的隐去则在一定程度利于观众代入与共鸣。作品借由这样一种讨巧的做法,来加大了作品的情节更具普世价值的可能性,人为放大了可能吸引的潜在受众范围。芙莉莲带来了这样一个适用于多数人的,“全正面”的观看体验,再结合上精良的制作带来氛围感的渲染与加强,使得观众可以深深沉浸其中;这样舒适的观看体验,自然带来了观众的好评。

风格之变 —— 由符号化至具象化


EP18,考试篇的人物显著增加



自ep18开始,《葬送的芙莉莲》进入了魔法考试篇,其作品风格在各方面也产生了极大改变。此处其实一度也让笔者欣喜 —— 作品借由从单元剧至情景剧的转变,打破了前面在时间性和空间性上都静止的景观,作品由此开始真正流动。诸多各具特色的配角引入与显而易见会具有剧烈矛盾冲突的考试背景,一方面拓宽了人物具象化的可能,为人物展现“确实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绝佳舞台;另一方面与各具特色人物互动的增加,为芙莉莲对于“认知人类”“认知情感”探寻之旅的实践结果也提供了可能性。而最终呈现效果如何,由于本文的主题是第一篇章,便不再做具体阐述了,具体的看法就由各位读者见仁见智了。

结语

如标题所言,《葬送的芙莉莲》乃是“童话画卷中的追忆之旅”。其制作水平毫无疑问远超大部分TV动画,精良的作画与演出渲染出了童话般的画卷;而沉浸于这幅精巧的画卷之中,在追忆中寻觅共鸣;亦或是去探寻画卷背后缺失的碎片,以揭示舞台的完整面貌,便是观众自由选择的路径了。
Tags: 动画
#1 - 2024-3-19 19:54
(好球带很广,理性看待作品)
缺点方面我也觉得奇幻世界细节设定不足,情感过于内敛。还得是迷宫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