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30 04:34 /
        打本作的动机是……是啥来着?可能是群友玩后的高评价,也可能是一张可能挑起战争的表情包,还有可能后面我忘了。总之花了大概一周打完了这部其实并不算很长的游戏。以下是一些想到哪扯到哪的扯淡感想。
       
        Chapter 1 ANARCHY IN THE SCHOOL
       
        故事的第一章。大致内容是:没什么梦想的前岛鹿之助,家境贫穷但元气乐天的椎野绮良里,体弱多病的大小姐㭴原纱理奈,家庭环境濒临破碎但温柔坚强的石动千绘,因复活“第二文艺部”与不留遗憾的理由,在鹿之助好友村上的怂恿下组成了乐队,之后在知名乐队“STAR GENERATION”内担当吉他手同校同级生殿谷健太的指导下,在学院祭进行了炸场表演。鼓掌鼓掌。
        乍看下来,这其实算不得是多么特别的故事:典中典的社团活动,典中典的文化祭,甚至后面还有典中典的花火大会。这些桥段在其他的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作为观众我早已烂熟于心。那么本章值得谈的点在哪?我想大概是“应考生”这一身份吧。
        在谈“应考生”前,我想先扯扯“学校”。以前看《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的教室》时,有条评论提出的观点,让我记忆犹新,大概意思是:实教这部作品,好就好在它标题里的教室,并不只是一个为了满足主角们年龄而刻意布置好的背景,它确实展现出了在二次元中,本该隐藏在幕后的“竞争性”。
        实教这部作品我已经许久未看了,现在对其的了解仅限有时在贴吧刷一刷(似乎到坂柳回了,winwin),对这个许久以前的观点本身,我不置可否,但这之中对“教室“背后的“学校”,这个在二齿缘中百用不腻的场所的理解,我深以为然。
        不论同学们来到学校的理由是离家近通勤方便,还是离家远想要从头来过,是想要加入历史悠久成绩频出的什么社团,还是单纯因为学校教资力量好,大家离开学校的理由大致是相同的——毕业。而毕业之后隐藏着的是考试,考试之后隐藏着的是竞争,竞争之后是力量,力量背后是努力,努力做什么?努力学习。
        然而在二次元里,学校与学习这两个词往往没法挂起钩来,就算偶有出现进路调查之类的桥段,也有什么“读完高中,就去打工“的操作。正常,毕竟大家是来和美少女谈恋爱的,学习什么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很累了,至少我是不想在摆烂时还得跟着故事里的角色念书,太折磨了。因此,有些作品干脆就把故事开始的时间线定在一年级,三年的时光长的很,可能穷尽作者脑子里的所有点子,也填不满这个坑。要不就从二年级开始,故事进行个一年左右,该搞定的感情线也搞了,来个什么又是一年樱花飞舞的结尾后面任君想象,或是缓缓过渡到三年级讲毕业与离别。
        想把从三年级开始的青春故事讲得有趣,想了想并不那么简单,毕竟这类作品的尽头几乎可以说是一眼望到底,毕业离别或是毕业一起上大学。而要在这之上再叠个讲好好学习的buff就更困难了,在我脑子里过了一遍,也就《just because》、《relife》寥寥两作,而且在这两个故事里,“应考生“也只是作为一个设定为故事施压,让气氛变得更加忧郁罢了。
        在立本,甚至是立本的二次元中,尚且如此,那在这里呢?难道“应考生“就只能囿于学习的主旋律里,被练习册和试卷堆成的大山压在底下么?虽然也许会有人给出别的回答,即使我本身也算贪玩的学生,但我在写下这个问题时,回想起我的初三与高三时光,心中第一时间给出的预设答案依然是:“那不然呢?”
        扯了这么多,我大概想表达的是:学校这个环境,在歌颂青春的光鲜亮丽背后,其隐含的学习这个义务其实宛如一把枷锁,将置身其中的同学们牢牢捆住。而这对三年级,特别是应考生的三年级,带来的压力又尤为巨大。它的威力之大,只要作为故事的背景,就能让我感到忧郁(看到初三就想起中考、看到高三就想到高考),但与此同时又能理解越不出雷池半步的角色们,因为我当时过的也是那般的生活。
        从小到现在许多辗转反侧的夜晚,总有那么一些时间里我在想着一些奇形怪状的问题,这其中包括学习有什么用?标准答案是为了自己。但我其实是个俗人,我想学习大概是为了更好挣钱吧。那为何要挣钱?因为不挣钱就没饭吃会饿死。那为啥一定没有钱就没饭吃?因为世界一直是如此的。为何?在半睡半醒的混沌中绕来绕去之后,结果大抵是在心中悻悻吐槽一句国骂之后,转而去别的问题漩涡中继续失眠。因为这不是无解的么,不然我还能把人间翻个面不成?
        那不然呢?很简单,去组乐队、玩摇滚吧!面对这把名为应考生的枷锁,本作的主人公们,既不若其他二次元作品中从设定上逃避问题,也不如现实中的我一般老实地被捆着动弹不得,而是潇洒地将其戴在了身上,并依旧翩翩起舞。虽然这个解法看似离谱,但不得不说的是,正是这份离谱,确乎打动到了我内心的某处部位。
        没有办法一下子把世界颠倒过来,那就先从小开始,把自己翻过来,成为一名punk rocker吧!第二文艺部乐队初结成时,村上大谈他从书里偷来的,对摇滚与朋克之理解:摇滚就是一颗火热的心,而朋克就是这颗心中,特别以“愤怒”为中心衍生出来的风格。而这愤怒,付诸于行动,便成为了反叛。
        首先,掀起对那个被条条框框限制住的自己的反叛吧!在遣词造句中加入“fxxk”与“shxt”吧!在引人注目的大街上大声歌唱演奏吧!穿上女装吧!等等好像有什么不对。然后,将这反叛的波浪向外推动吧!成为school里的anarchist吧!组成乐队,在文化祭上,用声音炒热整个现场,带动所有同学吧!
         身着女装、大闹文化祭什么的,是我敢想却不敢为之事,这层意义上,这确乎是我曾经部分梦想的延续。那,普通的同学们就没办法反叛么?倒也不是。前几日与初中同学相聚,忆起往昔岁月,繁杂的上课念书练习题如过眼云烟般,消失在记忆的彼端,留下的尽是什么趁午饭时间跑到校门栏杆那与门外便利店老板的交易、在晚上打灯看的小说或是中二动画片、还有各个同学间的罗曼情史。这些如今再正常不过,甚至有些没意思的东西,加上“偷偷”二字,顿时变成了流光溢彩的宝物。正因有着方圆规矩的管制,普通才变得不普通,稀松平常才变成离经叛道。因此,当在人生的道路上愈行愈远之时,偶尔回头看看学校吧,想想应考前的日日夜夜吧,即使那充斥着规矩与无趣,但在某些隐秘的角落,一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存在着。而这一切的反叛,一切的热情,如果要将它们概括起来的话,那一定就是“Let‘s Jump!”吧!
君のすぐとなりにも
happyは隠れてるよ
楽しんだものが勝ち!
だから僕と跳ぼう
Hey!! Jump!!!!!
       
Chapter 2 ROAD TO RUIN?

       故事的第二章。本该解散的第二文艺部乐队经推荐与邀请,在考试前的假期,踏上了自驾巡演的旅途。
       在作品中讲反叛,那应考生是最好的反叛者,而学校又是最好的反叛对象,理由很简单,特别对中国孩子来说,大概谁都经历过那段时期,那段最青春,最想要干点什么,却又最被关起来干不了什么的时期。那,形式上,又为什么得是乐队呢?
       我品味过的有“乐队”这个元素的作品不算太多,且主要是动画,游戏这块,略略一想似乎只有还没打完冬t的wa2。剩下能想起来的只有遥远过去的kon,近一些的btr、恋语轻唱,刚看不久的mygo、乐园杂音。在这之中,对mygo的品味与本作的游玩差不多算是同时进行的。而在这段进程里,我曾要求一位朋友用抽象的话术形容一下mygo的大致剧情,结果他举出了几个英雄联盟电竞圈内的例子,并将其缝合在一起,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这部片子某种意义上的大体脉络。在这里我不谈是哪几个例子以及mygo这部作品,只想说说这个答案给了我一些启发:乐队与运动,这两个要素间是不是有什么连通性呢?
含有运动元素的作品里,角色们需要各司其职与队伍配合,在赛前进行训练,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比赛。含有乐队元素的作品里,角色们各司其职需要与乐队配合,在live前进行训练,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live。对的对的,乐队片就是运动片,论证完成。
然而,对,对么?诚然,乐队片与运动片往往都讲述一段奋斗故事,最后在比赛或是live里将之前积蓄的所有力量与情感爆发出来,应了那句压抑到极致的爆发。但这爆发的形式,在我眼中终究是有不同的。
运动片的故事几乎不可避免地走向热血的道路,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比赛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分个输赢。努力了,胜利了,太爽了,真是热血啊。努力了,失败了,不甘心,继续努力吧。输与赢,一个明确判定之前奋斗成效的标准,也使奋斗有了明确的目标。也让故事之后,当人们谈起个中角色时,能用一句“你什么冠军”来概括这背后所有的汗水。
乐队片呢?如果说玩竞技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中的武,那我想玩音乐大概就是其中的文。打个比方,在同一场live里,要分别问每个观众心中的第一乐队,应该能得到五花八门的答案,有人觉得是star generation,有人觉得是第二文艺部。Live,并没有胜负输赢一说,只有演奏者是否问心无愧。可以说,这本身就是对规则的一种跳脱,是对角色个性与想法的绝佳宣泄口。在这个主题里,奋斗的目的将不再是输赢,而回归到了奋斗者本身的感情,而其中的精华又被凝结成歌曲,由心灵深处呐喊而出。《ふわふわ時間》、《ギターと孤独と蒼い惑星》、《届かない恋》、《詩超絆》,作为观众,听到它们,就好像又一次回到了屏幕之前,舞台之下,很酷,不是么。
绕回原本的问题,为何讲反叛,形式上得是乐队?我想这是因为live与演奏与歌唱,大概在宣泄感情的手段中,最青春,最不受束缚,最能展示表演者心声,最能引起观众共情的一种。当然最重要的是,一个团队乃至其中的每一个人,从外而内地发掘自身,再从内而外地,处在舞台上对台下咆哮着表现自己这件事,本身就很有趣,很摇滚,很朋克。
在本章中,第二文艺部与绮良里的境遇正是如此,浸泡在成功的余韵中向前进发,但中途因绮良里对自身的质疑导致团队陷入低谷,之后在大雨天的泥地里滚了几圈之后,终于是如所有青春故事一般,乐队整体的迷茫,绮良里自身的迷茫,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君の元へ》奏响时,看着那些闪回的场景,回想起前面这不长不短的旅途,不知为何,我竟然泪目了。从不知何时被破坏的轨道开始,重新走向正轨,这一切都是为了回到你的身边,真是简单而暴力的感动。
待っていてくれた人がいる
そうだね行かなくちゃ君の元へ
いつの間にか引いてきたレール
走り出したぼくはもう迷わない

我很喜欢少女歌剧这部动画。其实对于个人想法的“宣泄”,我最喜欢的形式应该是revue才对,既有歌唱,亦分输赢,思念与心声的碰撞与决斗,天才设计!不过与个人相对应的,少了一些团队合作的成分就是了。不过不重要,这里提少歌只是因为突然想起了其中的一句:“列车必将驶向下一站,那舞台呢?我们呢?”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列车必将驶向下一站,舞台少女则会前往下一座舞台。”虽然这两句想表达的大概是成长,但这也不重要。我现在想说的是:列车必将驶向下一站,那我不坐列车,自己开车不就好了?
不对啊,说好的不可预测的命运之舞台呢?哎呀,把方向盘抓在自己的手里,不就至少可以预测到目的地了么?当然我们知道,这不过是幼稚的逃避罢了,虽然没有谁不想将那最美好又最自由的时间无限延长,但快乐的旅途终将结束。事实上,无论走向哪条个人线,第二文艺部巡演结束的第一原因,都是旅费不足,很现实,也很残酷。金钱这个问题,从隐隐藏在故事之中不时被提起,到令主角们必须直面之,为此放弃那幻梦般美妙的旅途,也许已经隐隐指出接下来的故事并没有那么轻松。
我想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游玩这部作品时会感到真实的理由,大概就在于诸如考试、旅费、家庭关系、过去心伤这样的,一开始就给出的定时炸弹。虽然我们同主角们一并享受着青春美梦的延续,但与此同时那些无形的压力也时不时提醒着我们:准备该结束了,准备该面对现实了。这种感觉类似于暑假开学日前最后的狂欢,又有点像临行前的迷茫,而现在正在写这篇东西的我二者皆备,深有所感。
结果,《KiraKira》在kirakira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逃开现实中的种种琐碎问题,而这一切,将在这段旅行之后缓缓暴露出来。也许在短短的瞬间,小小的某处,我们确实能掌舵自己的小船,但既然已经出航,那么就别想着能够躲过风暴。阳光明朗风和日丽的road之后,大浪终会袭来,逃不掉的终点,等待着的会是ruin么?

Chapter 3_1 Lust for love

千绘线的核心问题是家中里父亲出轨,而故事主线即千绘与这个问题、与小三、与父亲的和解历程。而为了给这个问题提供多一个视角,故事添上了一个拥有类似心结的黑道大小姐角色白神遥。
在刚看完这条线路时,我对这条线路里的千绘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圣母。念在养育之恩之类关系的份上,对父亲在愤怒之后保留余地我尚能勉强理解,但面对小三同样选择友善相待,甚至把前面生气的环节给省去了,简直是不可理喻。相较下来,遥对小三破口大骂、狠狠输出的态度反倒更合我的心意——明明是对方做了错事,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但过了两天,再慢慢想回这个问题时,最终我感到的还是无奈。遥口中的大道理,作为旁观者的观点可谓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即使她有着类似的背景与经历,她也终究没法插手到别人的家庭里,要吼,她该对着破坏自己家庭的人吼才对啊。
那小三呢?虽然她口口声声说的受到了千绘父亲的欺骗这件事没有办法查验真伪,但若要是真的又该怎么办?在已经怀有身孕的当下?
那一切的罪魁祸首,千绘的生父呢?即使他犯了这活该遭万人唾弃之事,但身为原本同处一个家庭之下的千绘,又该如何丈量他的恩情与罪过?还是说这仅仅是“是一辈子忍耐下去,还是去寻找自己新的幸福”这样的选择题?那么这段婚姻从开始就不该存在么?
千绘虽然看似迷茫犹豫,其实不过只是在原地绕着圈圈,留给她的出路,若要除去和解这一个选项,其实并不太多。有一说一,这一点也不朋克,但,那不然呢?是跑去父亲那边,与小三组成新家庭?还是和母亲一起,继续这无穷无尽的讨伐?亦或是两边都不选,孤身一人离家出走?
现实是,学校得上,生活得过,那能咋办,就那样吧,选择最平稳的活法又有什么错呢。就如故事中所写的“即使被切断的四肢无法接回,伤口也终究会长好皮肤组织,疼痛也终将消失。就和这是一样的吧。已经失落的某物偶尔还会带来痛楚,却又无法碰触它,感觉这点也与幻肢痛十分类似。”(壳之少女?)行文至此,正好想起最近本人贴吧大号被永封,刚被封的那两天,虽然各种行动依旧如常,但总感觉胸口含着一股浊气,十分压抑。脑子里想的尽是与之相伴的美好回忆。但过了半个月后的如今,我已经开起了小号,该干嘛干嘛。要说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在贴吧消耗的时间少了许多吧,这也能算幻肢痛吧?
故事的尾声,不妨与主角们一样,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吧,与困难和解,亦是战胜了困难的一种形式不是么?道阻且长,前方还有无数未知的困难静静等候着。不在一块石头面前死磕,虽然从短期看来,这的确一点也不酷,但把目光放长远来说,当我们攀过了那所有的山岩之后,回看这一路走来的旅途,是否又有那么一种Rock‘n‘Roll的味道在呢?更何况,生活也不是总是一潭死水,在框架下的有限空间内,在离别的愁绪与解脱的释然中,第二文艺部仍能在毕业典礼上奏响最后一曲校歌,将一切不可名说的感情化作大声的告别与祝福。
结果,本章题目里的“爱”究竟是什么呢?是千绘生父对小三的爱,还是他对家庭的爱?是千绘对鹿之助的爱,还是她对生活的爱?不过当看到最后时,谁对谁即使伤痛仍未抚平,即使前路仍未明晰,不管如何,总之先脚踏实地,迈向旅途吧!
だってきっと仆らは旅の途中
新しい何か求めて
君よ进め

Chapter 3_2 RUN THIS WAY

纱里奈线的核心问题是男女主角二人的恋情得不到纱里奈爷爷的认可,而故事主线即二人不断与长辈发生思想的碰撞,最后得到认可的过程。
这条线路其实与千绘线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人员配置上,充当拥有类似经历的旁观者从白神遥变成了纱里奈的叔叔,他也同样指出了一条看上去很朋克的道路——私奔。也同样以一个长辈作为矛盾的核心,从不可理喻的千绘父变为了不可理喻的纱里奈爷爷。解决问题的人自不必多说。
在逐渐磨平困难,与问题和解这一方面,纱里奈线与千绘线其实大差不差,但若要找出什么不同,我想应该在于,后者带来的是放手的无奈与释然,而前者则是在攻破问题后的喜悦与空虚。
回想一下纱里奈线,这似乎是最平凡无奇,最朴实无华的一条线路。可称作爆点的桥段可能只有发现纱里奈父亲房间以及发现纱里奈父亲遗书的两段,其余的情节都可称作是水到渠成。然而就算是在这两个关键点,这作的感情依旧很克制,在看时感觉仅仅陈述了事实,并未如何煽情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甚至最后矛盾也没有彻底解决,只不过是稍微缓和关系的鹿之助和纱里奈爷爷去山里钓鱼,连一首新曲都没有。主打的就是一个平平淡淡才是真。
不过这般设计,想来其实还挺符合这条线路的。千绘线的故事里,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一切问题的源头无疑是她的父亲,“出轨”这件事在常人的道德观里,绝对是能被定性为“错”的。但换到本线中,究竟错在谁呢?是纱里奈爷爷太冥顽不化么?可是纱里奈的父母不也是在理念碰撞,接受并承认了这一点之后再离开㭴原家的么?那是纱里奈父母不谙世事自寻灭亡么?但相互喜欢的二人又错在哪了呢?鹿之助与纱里奈又错在哪了呢?
一眼看下来,好像大家都没有问题啊,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不禁又想起朋友在看mygo时与我提起的一句话:“我就喜欢看这种明明好像谁都没有错,但事情就是越来越糟的故事。”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榫插不进卯里,那只能证明这俩放在一起不适合罢了,谁又能指出他们本身错在哪了呢?但若就是要结合在一起,那又该如何是好?那只能如本线结局中的众角色一般,慢慢打磨自己,互相包容下去,将一切交付给时间吧。还是那句话,日子总还是要过的,不是么?
值得一提的是,拼合不到一起的榫卯还有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不拼了呗,咱们各玩各的。但结果呢,纱里奈父母就这么结束了,纱里奈爷爷因此抱憾终生。当找不到人的错时,我想,也许只能去责怪这个世界了吧。这部作品中的世界,无情却又让人难以辩驳。因为在作者的笔下,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世界,本就是这么真实,这么残酷的啊。对于渺小的两个人来说,是不是太沉重些了呢?
故事的结尾,鹿之助坐上了返程的列车,电话的那边是等待着他的好友们,以及温暖的家与被窝,电话的这边是老人心中始融的坚冰,以及心中挚爱那如火的恋心。世界很坏,但现在其实也没那么糟,先别想那么多了,把握当下吧。
限りある今
大切にしたいねと
つぶやく君の声愛しくて
手をとって歩き出す
笑顔の先へ

Chapter 3_3_1 Your Pretty Face Is Going to…

绮良里这个角色,从故事的开始就给我一种模糊的感觉。在这个一会让观众看鹿之助对网球的心结,一会让观众看千绘独自躲雨哭哭,时不时就提醒观众这个世界并不如二次元那么美好的故事里,竟然有着这样一个,从名字到行动,都看起来那么阳光向上、无忧无虑的角色。
她仿佛是太阳星人,从与鹿之助相遇开始到那段夏日旅程结束,整个过程中,她暴露出的问题仅有开头说的家境贫穷以及在《君の元へ》前的短暂迷茫。甚至连后者这份迷茫,理由都那么的青春,那么的抹布系——我是不是拖累了大家?没那回事我们是一个team啊。最后一首《Like a Life,Like a Live!》,前辈寄宿在吉他中的乐队之魂在绮良里身上重见天日再次绽放,奋力演唱之时,舞台灯光照耀汗水,熠熠生辉闪闪发光。正是所谓kirakira,煌煌舞台。鹿之助甚至还进入了无我境界,升华了自己的演技。一套流程下来,只能说很符合我对青春热血二次元剧情的想象。
但话虽如此,在一些细节上,绮良里又有让我觉得别扭,或者说是不适的地方。首先是每次上台歌唱前mc介绍乐队的环节,少不了的一句话是“拼上性命”。每每听到这句话时,在为接下来的live感到热血之余,我的心里总会留下那么个小疙瘩:这般时时把生死性命什么的挂在嘴边真的好么?虽然总感觉有些随便,但看完接下来的live,又觉得确实不虚此言,十分矛盾。
然后是绮良里被吉他君的灵魂附身那里,两眼失去高光的样子真的有点吓到我。在月下进行吉他solo时,可能是在此之前本作既充满着真实感,也并未出现什么神神鬼鬼要素的原因,我与鹿之助的想法是大致相同的:恐惧。但缓过来后,体会到的是一种疏远感,总感觉不知何时,绮良里就会离大家而去。而隔阂的种子一旦种下,就难以再消去了。
这种微妙的感觉一直持续到《Like a Life,Like a Live!》的live现场,当鹿之助极尽升华时,画面的中心是绮良里的背影。在那一刻,我甚至觉得这个故事是不是要结束了——毕竟这之后甚至还有个舞台上的吻,我想作为高潮来说,应该不会有比这次live更强的桥段了。随之而来的是继承疏远感之后的落寞感,曲中人散,我与这部作品的缘分是不是就要结束了,第二文艺部的缘分是不是久要结束了?
不过在那之后,虽然多少有点事故大家回到学校备考,绮良里与鹿之助理所当然地开始了交往,在现实的淡淡忧郁与恋爱的青涩酸甜中,一切又踏上了正轨,似乎。这里想吐槽一下,绮良里给我微妙感觉的最后一个点,其实就是与鹿之助交往的这个事件。虽然感觉好像没什么理由,但又好像那么水到渠成,让我有点小矛盾。不过转念一想,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吧,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被构建起来,又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崩坏。
也许是这段旅程太过漫长,又也许是在台上演奏的绮良里太过闪耀,我竟忘了从故事的最开始,绮良里身上最大的伤痛就已经被揭示出来,只有两个字,贫穷。或许是我没办法完全理解这个概念,在那场家门前的谈话开始,之后发生的剧情,我其实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并接受。所有藏在后面的问题霎时间全爆了出来,又一股脑地扣在了绮良里父亲的头上,之后又在一把火里化为灰烬。而在我众多的不解当中,尤其不能接受的是为何绮良里要又一次冲进火海拿回那个麦克风?只能想回之前那句“拼上性命的演奏”,难道朋克,真的要比生命更可贵么?
如果要为一个角色设下困境,哪种最难以挣脱?是天灾?还是人祸?每人应该有每人的想法,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原生家庭问题。比如千绘线,作为被背叛的一方,要如何丈量家人的功与过?比如纱里奈线,短短的一份恋情,要如何与经年累月的愧疚与怨恨为敌?如《安娜卡列尼娜》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无需我距离,现实中的,网络上的家庭问题比比皆是,于此之中挣扎的人们也数不胜数。而这个问题的解,有的人即使穷尽一生,也找不出来。
是的,其实我内心深处是不相信千绘线和纱里奈线的结局的,千绘线里的和解固然是最佳选项,但为何最后千绘一家就都愿意乖乖忍气吞声,甚至千绘还愿意称小三的孩子为弟弟,还将那笔钱推开了?纱里奈线里能够劝说成功慢慢磨合同样是上上之选,但为何鹿之助二人就是能顽抗到底绝不服输,最后甚至还成功了,那纱里奈爷爷几十年来的坚持算什么,就是为了在那一刻被破防么?我不服气,现实哪有那么简单,世界哪有这么美好?
于是我的愿望实现了,在绮良里的第一个结局里,但这个解决方式,未免有些太讽刺了些。如今我知道,“Your Pretty Face Is Going to Hell”,解决不掉困境,那解决掉困境里的人便可。在大火与暴雨之后,只剩下了叹息,如谎言 般的夜晚,还有独自坐在废墟中的前岛鹿之助。绕来绕去,绕不开的一句话,日子还要过,不是么?新的一天开始了。

Chapter 4 Even In There Youth

如果没有这个第四章,我想《KiraKira》这部作品大概没办法博得这么多好评。如上文所写到的,我认为原生家庭问题是没有办法在小小的故事内被轻易调和的。但很巧的是,本作的男主,前岛鹿之助恰好是第二文学部这四个主角里,最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人。即使他也有个家中父亲不是生父的背景在,但从小到大的感情几乎已经抹平甚至溢出了这条沟壑。在这之外,家庭美满,不用担心金钱问题,有个会喊欧尼酱的妹妹,甚至不挣钱不找女朋友地玩了五年摇滚之后,家里人对其也没有什么意见。对比父亲跑了的千绘,父母双亡的纱里奈,还有已经不在的绮良里,简直就是神仙开局。也正因如此,本章里不需要讨论这个难以令观众心服口服的问题,镜头一转,聚焦到被留下的鹿之助身上。
故事的开始,虽然生活状态早已变得一团糟,鹿之助仍然弹着贝司,玩着乐队。春去秋来,昔日玩乐队的朋友们走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仍未曾放弃。也许从那天之后,鹿之助的心就已经死去了,之后这五年的乐队生涯,仅仅是麻木的,对过去的再演吧。造化弄人,在这无尽的再演中,如今的乐队里正好同样有个耀眼发光的主唱,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如这部作品此前的基调一般,打破日常的关键也来的那么的平淡却又真实——乐队中的一个成员西装革履,找到能挣钱的工作了。以此为契机,鹿之助第一次看到了绮良里的幻影,产生了想要离开摇滚的想法。为何?我想大概是越是身边的案例,给人的冲击感越是强吧。在此之前,鹿之助躲避着绮良里的死,躲避着幼驯染千绘的信息,躲避着温馨美满的家庭,躲避着如大众一样循规蹈矩的生活,躲去哪里?躲进摇滚里。但那只是机械般地对着哪里呐喊罢了,曾经说的火热的心与愤怒的灵魂,在哪都寻不着了。
而这个契机来的就很巧,可谓是没有防备地突然出现在了鹿之助小小的避难所内,提醒他:别躲了,看看就在你身边和你一起的队友,现在在干什么吧,该面对现实了。于是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当下,审视过去,甚至幻视到了已不在的绮良里。老队友离开找到了工作,队内的主唱被星探发现,也许又将离去,是时候该放下了吧?打道回府,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见到了许久不见的、已是社会人士的千绘姐,进一步坚定决心,想着怎么找份工作,这不挺好的么?收拾心情,准备退出乐队吧。
然后便是那堪称全作精华的一场梦了。梦境的第一处场景是墓地,为绮良里扫墓,是为了与之诀别,道出那句迟到了五年的再见。回想起葬礼时身边的人,从第二文艺部成员,到有过争端的轻音部成员,再到点头之交的同学老师,最后又回到第二文艺部。人,填满校园生活的人,填满青春的人。
然而天不遂人愿,绮良里的幻影又一次出现了,带着鹿之助来到了第二个场景,学校。从上学的道路,来到操场的运动社团、校舍的门口、门前的小卖部、坏掉的鞋箱。走进校舍,绮良里哼着耳熟的小曲,来到第二文艺部,但并未多做停留。终点是天台门前,那对第二文艺部乐队来说,最初的场所。场所,填充了整个“学校”的场所,属于青春的场所。
“喜欢天空吗?“”太阳呢?“”最初开始打网球的心情,你还记得吗?“”没有任何想做的事情,每天不再感到快乐,你还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是妹妹出生,父母不再理睬你的那天?“”还是发现男女有别之后,不再和千绘玩耍的那天?“”你认为对这些事情感到寂寞是一种脆弱,很不像样,所以就一直忍耐,过分的压抑自己,让你的心的枯渴了?“”妈妈说你现在的爸爸不是真正的爸爸的那天起?“”你认为自己必须显得开心才行,于是便舍弃了自己真正的心情?“”果然还是应该稍微取回一点忘掉的东西哦,要是就这么前进,肯定会出毛病的。“
从什么时间开始,我们忘记了属于自己的,最原始的悸动?从什么时间开始,我们学会了,顺着他人的心意,向世界的条条框框低头?从什么时间开始,我们开始忍耐,即使内心寂寞着,脆弱得快要碎裂开来?这些答案,我想如今已经无处可寻了。推开那个夏天的起始之门后,能够看到的,只剩下那片废墟,那个夏天的终焉之地。宛如百宝袋般的小小书包里藏着的东西,其实也不过三样罢了:一把用到破破烂烂的球拍——不对;一把光亮如新的贝司——不对;一个没法传出声音的录音机——不对。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死?为什么再也回不来了?“会盯着自己手掌看的人,都是寂寞的人哦。”倒伏在地,嚎啕大哭时,“青春”碎裂开来。我大概已经没事了吧。真是残酷。青春与懂得青春永远无法同时存在,说的也许就是这么回事。绕了那么长那么远的弯路,梦与青春,终于是都结束了。
我看了三遍这个梦境的桥段。所谓的青春,究竟是什么呢?是陪我欢笑哭泣过的那些个回忆中的脸孔么?是我曾无数遍走过跑过的那几所校园么?是在书桌上堆叠的一张张试卷?是在操场上挥洒的一滴滴汗水?一定是的,这里有的,这里没有的,这所有的所有,构成了我的青春。我仍在书写它么,这未曾可知,但在这寂静无人的深夜里,每次看到鹿之助最后崩溃哭喊时,我都不免泪目——游戏的画面与脑海中的回忆一并在脑中闪回,结果,总有一天,我也得认识到这一切终将化作那座心底的废墟,成功过眼的云烟么?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有再多的不舍,最终能依靠的,也仅仅有当下与自己么?然而,既然已经降生到这个世界,人生就必将向前,生活也仍要继续,如此寂寞,如此痛苦,胸口几乎要爆炸了,该如何是好?
很简单,组乐队吧!玩摇滚吧!成为punk rocker吧!如果说青春终将逝去,余下的仅有残酷的现在,那就在当下活出最精彩的自己吧,朋克,本来追求的不就是那一瞬间的火花,那一瞬间的绽放么?即使到最后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人与人之间产生的联系必将会消失,这份羁绊本身也绝不是没有意义的。记忆中绮良里留下的歌曲,说过的话语,在煌煌舞台上煌煌闪耀的身姿,不可能是为了离别而存在,它们一定会成为鹿之助的指路明灯,永远闪耀下去吧。
始る朝を迎え
遠くへと進むよ
時間は流れ、離れ、
思い出に消えてくけど
君の歌が道になる
その明日を抱いて
歩くから
永遠に
どこまでも
记不清过去的经历,没有关系,因为它们一定会以某种形式融入到我们的心中。只需记得,拿起面前那个略带焦痕的骷髅头麦克风吧,我们仍在舞台上,我们的演奏仍在继续,这就够了。《KiraKira》,就是这么一首献给所有玩家的明天的,一首煌煌闪耀的歌曲。A Song for future,A Song for tomorrow,A Song for live,A Song for life。请务必聆听,那拼上性命的演奏:
“向这个狗娘养的世界,献出我全部的爱。”

Chapter 3_3_2

许多人说绮良里的这个te,是为了满足观众而写出来的,我想这大概没什么可以辩驳的,毕竟从观感上离be确实有一定差距。如我上文所言,这条线路维持了将原生家庭问题一股脑塞给绮良里父亲的设定,但解决问题的手段从绮良里的死变成了绮良里父亲的死,结果问题一下子就全部解决了,未免还是有些牵强。
这条线路给我印象深刻的点就两个,一是鹿之助面对绮良里父亲自杀时的犹豫,二是绮良里听到这个真相时吐出的那句:“世界,真是复杂啊。”前者的精彩在于在痛苦与痛苦之间做出选择这个无解问题的出现,以及鹿之助的一句心理描写“对绮良里的最佳,并不是对我的最佳”。为对方思考的同时又与对方切割开来,可以说充分展示了一个旁观者的思考方式是怎么样的,与千绘线里的遥以及纱里奈线里的叔叔遥相呼应。朋克的想法是不救,世俗的想法是救,选哪个?不过无论如何,决定一个人性命的问题,对一介高中生还是太沉重了。最终的结果,某种意义上也算挺真实的吧。
后者则是某种意义上能够解释整部游戏中所有矛盾的终极答案:世道如此,人心叵测。不过在这之后绮良里愿意尝试迈向专业领域的举动,又应回了be中的主旨:既然没法改变这糟透了的世界,至少我们有能力从自身开始改起,不如尽力摆脱平庸,享受当下吧。
写到这里,这篇东西也快结束了,最后提一个脑内灵光一现的想法吧。绮良里这个角色,从名字开始就不仅仅是故事里的一个角色,她同时是鹿之助那煌煌闪耀的青春本身。正因如此,《KiraKira》的开始既不是天台的演奏,也不是那段旅行的起点,而是与绮良里的相遇。这同样解释了我在游玩之中感受到的模糊感、距离感、隔阂感。be中绮良里死后不久其实就到了毕业的时节,象征着青春已死(从那个梦可以看出,本作的青春与校园是高度绑定的)。于是be中鹿之助看到的绮良里幻影便在与自己的审视中多了一层解读,即对青春时光的追忆。之后梦里绮良里引路这件事也能被囊括在青春的匣子之内。不过我并没有细想,也许细细琢磨就能发现不少矛盾点吧,不过权当一个有趣的小惊喜好了,自己开心最重要。
最后扯扯这个莫名其妙的标题,当时不知为何突然想到了fsn的结尾,在写这篇东西前定好了。回过头来再看这部作品,玩乐队,搞自驾游,这些都是我从小到大或多或少有想过要搞的事情,算我梦想的延续应该不算太错。绮良里be的结尾,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热爱着生活的鹿之助,我想把这解释为对绮良里的梦想与青春的延续应该也不算太错。Te的结尾,即使如一般人一般,找了一般工作的一般员工鹿之助,在老朋友们都归来后,仍能去玩上几曲摇滚乐,喊上几声Rock‘n’Roll。又是一年夏天将至,只要你想,何时都可以是美梦(青春)的延续。再加上打完三条主线才能解锁的te,一番过度解读之后这标题好像还挺合适,不错不错。


                                                                                                                ——2023/8/27 通关
                                                                                ——2023/8/30 携《A Song for…》后感
Tags: 游戏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