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23 23:40 /
看到dmzj上《再见绘梨》里的评论里说这部作品的反转过多所以有些审美疲劳或者说有些俗套,觉得藤本树有些过度追求这种感官上的刺激,于是有了以下思考。先给我的看法,这部作品里的反转其实算不上反转,反而是一种必然,也就是说剧情只能是这样。我在看完整篇后并没有感觉有明显的反转感,结局甚至给我一种“对,就是这样”的感觉。原因下面讲。

首先要引入一个概念,就是“不可靠的叙述者”。知乎上某人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在文学作品中,不可靠的叙述者是一种情节装置,通过讲述故事时不可信的人物带来情节的转折。不同类型的不可靠的叙述者的存在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有时是立即出现,有时是逐渐出现,有时是在故事的后期,这时,读者往往会有“过于轻信”的感觉。”

那么这部作品中的“不可靠的叙述者”是谁呢,就是优太的电影。从故事一开始就是优太自己拍的电影,到最后我想也没人能具体说出到底哪一块情节不是在电影里,这就是典型的不可靠了。因为电影是需要剪辑的,我们只能看到作者想让我们看到的,当然归根结底都是藤本树想让我们看到的。所以如果有较多的阅读或观影经验不难猜出最后会有与最开始让读者看到的不同的“真相”。并且后来发现绘梨也是美化过的,和前面的母亲一样,有了铺垫反转感就会弱很多。并且不难让人联想到东野圭吾小说《恶意》中野野口修两次的手稿其实都是假的的情节。

当然也肯定有人会认为结局的爆炸也是反转,但和前面的电影里的结局爆炸相呼应也不会让人感觉到很强的反转感。当然这样的结局也给了我很强的震撼感,因为虽然在看前面的爆炸时我就感觉会再炸一次,但没有在给绘梨的影片的最后爆炸,而是在我以为出了电影世界的故事的最后发生了爆炸。这也让我对藤本树对剧情的把控深深地佩服,这样延宕的设计不仅让我有必然的感觉,也让我觉得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样的安排也是故事走向了更深的层次。

最后聊一下我觉得的必然感,这也同样是我觉得并没有很多的反转的感觉。我斗胆以一个和藤本树一样的创作者的角度来对这部作品的剧情进行分析。当你在设计了这样一个精巧的小故事时,你就像给玩具上了发条,你不过是起到助推的作用罢了,故事的走向其实和作者没有什么关系了,因为故事只能是这样。所以有些作品里的某些人是非死不可的,当然这就不免让人觉得故事太套路了,但是藤本树没有给我这种感觉,这想必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吧。说的有些玄学了,但这确实是我本人的真实想法。
Tags: 书籍
#1 - 2023-1-16 21:19
我感觉这本的主题就是真实和虚幻,所以才给人一种反转过多的感觉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