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7 00:49 /
看到个有意思的讨论,正好把之前的东西整理下。
声明在先,本文所说的一切,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先从狭义上的漫改类动画谈起,我们该如何评价呢?(注意我不是说评分)

【0】观众不可避免地会被分为【原作党】【动画党】;
【1】首先不应该预设观众都看过原作,应当假设观众都没看过。
【2】要承认漫改类作品天然带有饭圈属性,因为漫画够成功才有机会改编;

【2.5】对【1】和【2】而言,原作党心态上应当尽量摈除粉丝滤镜和先入为主;

【3】漫改作品(或轻改)提供了剧本,制作公司负责呈现。因此有必要区分【剧本优劣】和【呈现得好不好】这两个问题。尽管这两者对动画而言是无法割裂的。

【4】关于【呈现得好不好】这个问题。以此视角入手,基本评价的都是有没有好好服务观众、满足观众感官。比如什么分镜、作画、特效、上色、叙事节奏啊... 这类评论。我不反对这类评论,但我反对只有这类评论。

【5】关于【剧本优劣】这个问题,就要复杂很多。
一部片子【讲了个什么故事】,和它【想表达什么】,是不同的概念。
有剧本的未必有【想表达的东西】;还有极少数相反的(有想表达的东西却没有完整故事)

<1> 市面上有相当多的作品,它只有故事没有想表达的东西。(这种适合从技术细节评价,仅适用日本动画)(对辛普森一家、南方公园等都不适用)
比如【4】当中说的,通过分镜、作画...来观察其呈现得好不好,是否满足感官,故事是否精彩,其剧本优劣主要由制作公司的呈现方式来决定。

<2> 市面上也有不少作品,同时具有【要讲的故事】&【要表达的东西】。但凡两者皆有,即应以【要表达的东西】为主要考量,以【所讲的故事】为次要。因为只要作品有内核,故事一定是为了内核服务的。此类作品,除非在呈现方式上有明显干预 or 升华作品故事&内核表达的问题,否则没必要过多探讨。其评价应该遵循:呈现方式是否很好为剧情服务,剧情发展是否很好为主题内核服务的递进式关系。(包装-肉体-灵魂)

其中还有少数作品,在单一故事中寄存了多主题(多内核),可以任选其一进行挖掘。

<3>市面上极少数作品,拥有【要表达的东西】但在【讲述的故事上】缺乏完整性甚至逻辑性。而这类实验性作品很少会是漫改类动画。(可能是原创动画)

【6】过度解读的问题
主要对应于【5】中的 <1> 和 <2>,对于 <3> 基本不存在过度一说,只存在能否正确解读一说。

一部作品是不是 “真的” 有想要表达的东西,要避免牵强附会过度解读,一是由作品自身出发,一是由观众自身判断。这是一个求证的过程,不是赌博,需要保持对作品和自身的虔诚。

对应上面的 <1><2>,要探究作品【想表达什么】必须从它【讲了个什么故事】入手。同理判断作品【故事讲得好不好】也应从【呈现手法】入手;遵循“由表至里”的原则。
因为,表现手法为剧本服务,剧本为内核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动画的呈现方式多样,有单元式的独立剧情,也有总线支线的分类。
有时需要将作品联系起来看,有时需要考察细节增强理解,(如交响诗篇中的金枝、SAC中的麦田的守望者)(标题的双关)
作品设定也是故事的重要却不易察觉的一环,不可忽视。时间、地点、人物、世界观,都能够反映作者潜在意图。(如钢炼的等价交换原则)(进击的巨人中的地鸣)

【7】观者自身的看法
只有观看没有反馈的行为甚至算不上消费,观众不是石头。若无自身看法,亦同死尸无异。观众应尽可能明确动画表达呈现和内核解读之外的个人观点,并在态度上予以区分。这种区分要求观众自身能够区分主观和客观,和个人好恶无关,而是将你认识到的和你联想到的进行区分,然后合并在评价中,一个完整的评价,应当包含【讲了个什么故事】【想表达什么】【个人看法】这三种东西,彼此不可分割。

【8】观众的喜好
.........表达自身对作品的某种喜好是观众的个人自由。但这和评价作品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作品不是为某一个人服务,至少是为某一群人服务。任何个体无法代表群体。不能区分个人喜好和作品优劣的观众是不成熟的。

【9】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不是去叫你朝圣,也不是叫你加厚粉丝滤镜。但凡是有助于提升作品理解的,都是有价值的。但凡是与此无关的,观众还是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作品出发,而不是盯着被偶像化、被神化的创作者。

【10】外部因素
使用女拳、男凝、媚宅、慕强、军国主义等观点的讨论,应视作某种文化观察或者文化批评,它的瞄准对象应该是某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作品。其出发点是同类作品中总结出来的共同特性,而非单一作品。这种评论很大程度上不适合作为特定作品的具体评价,除非能在作品内找到大量对照物。文化观察于一般作品评价可谓降维打击,但须注意不要过于脱离作品本身。

【11】细心的你会发现,以上十条评价维度实际上完全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观众。
因此回到那句老话,评价作品最终一定会变成评价观众
#1 - 2022-9-7 00:51
(让我们远离冰冷的房间,亲自推动历史的进程。 ...)
这是第一章,也是通论,其实没必要再添加了。
如果有第二章的话,就应该叫《论观众的自我修养》,主要写观众如何保持心态不扭曲。
#2 - 2022-9-7 06:25
漫改动画,看到动画很烂,但是往往觉得原作可能会更好,结果看了原作之后发现原作更烂。这个例子在说,作品不一定是形式从属于内容,也可能是内容从属于形式。例如庵野秀明改编彼男彼女,就是内容从属于形式。

评价动画的行为本质上是在为动画享乐的欲望提供一种符号解释,观众享受作品这个结构当然不可能脱离观众存在,所以评价的对象根本上还是欲望,观众想看到什么,不想看到什么,为什么想或者不想,但是这个观众也不是具体的观众,而是抽象的观众。作品和观众都反映符号秩序的结构,这才是最终的评价对象,如果把一方隐藏起来,其实是在编造新的故事。
#2-1 - 2022-9-7 15:43
飛龍 🇺🇸🇯🇵🇹🇼🇺🇦
看起来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多为原创动画。

只要其内容经不起推敲的话,内容从属于形式还是伪命题。魔法少女小圆就是典型的徒有形式。庵野秀明改编彼氏彼女成功是因为那个作品不存在想表达的东西,只有想展示的额故事,其呈现手法(形式)能为故事服务即可。同样,之前的 sonny boy 看上去似乎也是形式大于内容,但它的前提是其内容经得起推敲。只是由于它的形式凌驾于故事完整性,观众不容易正确理解内核。
----------------------------------------------
后者则是我本来想写的观众心态问题。
是有人当作逛窑子没错,那是他们的自由。
至少在我这里,作品在上,观众在下。观影即审美修行。
#2-2 - 2022-9-7 16:08
飛龍 说: 看起来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多为原创动画。

只要其内容经不起推敲的话,内容从属于形式还是伪命题。魔法少女小圆就是典型的徒有形式。庵野秀明改编彼氏彼女成功是因为那个作品不存在想表达的东西,只有想展示的额故...
形式和内容是相互转换的,比如哈姆雷特,在每个时代都进行不同的改编,里面的人物和背景设定都换掉了,不变的是形式,但是它的形式通过内容的变化又产生新的含义。

观众不一定在下,从罗兰巴特开始作品就已经不在上了。
#3 - 2022-9-7 11:54
(Anime is a gag, and so are its dilettantes.)
感觉有点循环论证……
不过我也是这个意见,就不深想逻辑的缺陷在哪了。
#4 - 2022-9-15 06:12
(美能说出自己,说服他人)
不要相对主义不要相对主义。
对于任何一个作品A,总存在一个可能的审美B以及持有此审美观点的观众C,最后创作就变成了社会观察,看谁拿到的受众多,这也太牙白了。
#4-1 - 2022-9-15 06:16
咪啪~
尽管还尚不成熟,没有办法完全反驳。现阶段看来,观众的不同就是不可避免地对评价和审美活动产生影响。
但是我觉得,至少叶子将会永远和青草是一个颜色,哪怕是对于色盲而言,它们也不会是不同的。
那么,超越符号能指的美就可能存在,至少我想这样去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