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fs

在文艺作品里面找内核,就像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历经艰难险阻,突破重重难关,最后到达了最核心的密室,但是里面有什么呢

1年9月前 via mobile

  • @arimayukino Yukino - 潜行者的两个小伙伴,代表着政治理解的两条路径:历史/哲学/文学方法 vs 科学方法(行为主义/结构主义/演进主义),现在感觉政治现实像不可知的复杂系统,所有方法都有着徒劳的一面,不过德里达似乎更推崇前者(诗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罕见地比政治家、牧师和士兵更能触及真理)。
  • @tmpfs - @Yukino 里面是空的
  • @neutrinoliu 他说nil没法调用IsNil - “ 历经艰难险阻,突破重重难关”,这也是消遣的一种不是吗。
  • @xdcedar Cedar - @Yukino 果然还是得机械飞升提高脑容量,不然没法处理复杂系统b38
  • @535268 随喜 - 现象的帷幕后面空无一物。我们要做的恰恰是什么都不做,让事情本身内在地自行展开。就像cyberpunk,本身的结构就是一个平面,只是钢筋水泥与血肉的无谓堆垒。因此无论是什么蒙太奇也罢,飞往月球的旅行也罢,浪漫热血的牺牲也罢,精神都囚困于原地。这甚至不是什么绝对反冲,单纯是知性的无谓肢解。
  • @dionysus dionysus - 这一聊就招拉康人啊,味儿太大了。“因此无论是什么蒙太奇也罢,飞往月球的旅行也罢,浪漫热血的牺牲也罢,精神都囚困于原地。”“大家都草台,自行车上加个盖满街跑”
  • @tmpfs - @dionysus 给文艺作品找深度,我以前也是惯犯,但是不只一次,总是进入死胡同,为什么。潜行者是个直观的比喻,我只是找到了我想找的,或者我只是在想象如何满足于找到了我想找的。所以里面是空的不是说虚无,而是里面没有实体,是个镜子。
  • @dionysus dionysus - @​ 这不就拉康吗,有一个洞,堆积一些杂物之后便有了一个塔,一个风暴,一口井,还原为洞,还原为贯穿心口长矛的装饰选美,生命只是观察者,观察心间刺伤的幻化,带着嘴角抽搐上扬的颠笑。大家都喜爱这种,S1尤其喜爱
  • @tmpfs - @dionysus 应该没有喜爱的范畴在这里
  • @dionysus dionysus - @​ 德里达研讨班引用了一段拉康文集: “我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可以听到:“在 ‘非存在’的纯粹那里,宇宙是一个缺陷。” 这不是毫无道理的,因为这个位置为了维持自己而让存在本身萎靡下去。这个位置名叫“享乐”,而正是这一位置的缺失让宇宙变得空洞。”拉康对这个位置的描绘非常清晰,这一空洞的自我驻扎,自我叠合。如果不太在意用词的话,这种对空洞的执着和追逐,或许也可称为喜爱吧
  • @535268 随喜 - @dionysus 我还真没怎么读过拉康,只是最近在读黑格尔,所以爱哔哔几句
  • @arimayukino Yukino - 一般电影理论谈精神分析都会说看电影就是在看自己,所以你想追求的深度到底是怎样的深度呢,是不是对文艺作品的解读已经形成了某种套路,这种套路只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映射,现在已经感到乏味了呢?然后这些理论还都是自己熟知的,渐渐地文艺批评就变成了无情的复读机了。所以现在只看贴贴来对冲了吗b38
  • @438736 先生 - @随喜 太老年黑格尔派了,无聊而反动
  • @535268 随喜 - @先生 具体哪方面反动?
  • @535268 随喜 - @先生 我想,可能也有我的表达有点歧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