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注销

@299900

学术震惊度会发生通货膨胀,这是由选择性发表(publication bias)导致的

2年10月前 via web

  • @299900 已注销 - 期刊倾向于收录于反直觉、与已有共识相悖的结果,这会引起更多关注;学者也会对自己的不显著结果失去兴趣,或是因为觉得同行对自己的结果不感兴趣而选择不发表
  • @299900 已注销 - 选择性发表不是由某些学者的主观造假意愿产生的现象,但是会系统性地倒逼出越来越多的假震惊文章
  • @299900 已注销 - (Sterling, 1959)
  • @xdcedar Cedar - 话说这些论文是怎么被你发现的
  • @299900 已注销 - @Cedar 上周我发了一条卢曼的吐槽,从卢曼那边过来的
  • @299900 已注销 - @Cedar https://p.sda1.dev/2/56f5efccab320014c657275c60a19c9d/21-07-18_rJOFoTHY.png
  • @xdcedar Cedar - @Oshino 这是Obsidian?所以已经用上卡片盒笔记法了?感觉怎么样?
  • @299900 已注销 - @Cedar 前天刚下的软件感受还不多,目前为止体验很好。卢曼需要使用称作 Folgezettel 的方法来为笔记排序(`22` `23` `22a` `21/3d7a7` `21/3d7a6`),这有两个问题:为新笔记挑选序号的心智负担以及笔记只能存在于一个分支下的物理限制。现在的软件里面用 force-based-layout 的算法设计图,把使用者「从相互链接的大量笔记间涌现出集群」这个相当费脑的活动中解放了出来,生得晚确实是一件好事
  • @xdcedar Cedar - @Oshino 我感觉这个方法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样的笔记才能叫“原子化的笔记”,另一个是该怎么引用多媒体数据比如视频、图片或者文章?
  • @xdcedar Cedar - @Oshino 或者说这些多媒体数据该如何“原子化”为笔记?
  • @299900 已注销 - @Cedar Zettelkasten 的目标是构建能长期使用、添加笔记极度克制的个人知识库(卢曼用了三十年)而非给松鼠党记录一切日常大小事的 (never) read-it-later 保存箱。所以 Zettelkasten 实践里不仅不考虑保存源文件的方法,甚至连对原文的部分引用都是极度克制的
  • @299900 已注销 - @Oshino 写笔记不是学习/阅读结束后对想法的归档,它就是学习过程本身,将源文本翻译成自己的语言是对材料重新思考整理思维的步骤。直接保存源文件或者大段摘抄是一个动手不须动脑的过程,会导致笔记箱里混入有「我懂了」的错觉其实没有并没有思考过的文本
  • @299900 已注销 - @Oshino 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为了避免「懂了,但是没完全懂」,Zettelkasten 要求笔记达到 self-explained 和 publish-ready 两个标准
  • @299900 已注销 - @Oshino self-explained 是自我完备性,要求解读卡片的完整信息时能够不依托除互相链接的卡片以外的任何上下文
  • @299900 已注销 - @Oshino publish-ready 是可公开性,一张卡片不能是私人领域的东西,它必须是以向面向第三者能的态度写成的。
  • @299900 已注销 - @Oshino 如果今天你的笔记不能让第三者独立理解,三个月、一年后当你遗忘记笔记时脑海里的上下文信息,和第三者从同样的角度去阅读笔记,你自己也会看不懂,得打开原材料重学了
  • @xdcedar Cedar - @Oshino 这些解释很有用! 不过我也没说要复制粘贴? 问题是如果不去引用原始材料(哪怕只是一个指向个人数据库的某个角落的超链接, 个人数据库可以通过其他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的方式实现), 你自己的想法在将来出现了偏差都没法溯源纠错..而那时原材料很可能已经消失在网络上了..况且这些原材料也是你思考的起点, 怎么能丢..
  • @xdcedar Cedar - @Oshino 或者说..就没考虑过自己的思考出错的情况吗? 思考的结论出错了怎么排查纠正? 何况另一方面..你自己贴的图里也有对原始论文的引用啊?
  • @299900 已注销 - @Cedar 原材料存的,只是卡片盒不作为存放材料的空间。在实践里会把「永久笔记」分成「参考笔记(文献笔记,reference/literature notes)」和「主要笔记(main notes)」两部分。参考笔记里仅仅在阅读完材料后用尽可能短的一句话提出核心内容,附上指向材料存储地的外链;主要笔记是这个知识管理系统的主体,是用之后根据参考笔记和已有节点之间的链接发展出的新想法写出的完整笔记(self-explained & publish-ready)
  • @299900 已注销 - @Cedar 这种实践基于这样一条理由:「原则上,你不应该把任何文本读第二遍」
  • @299900 已注销 - @Cedar 如果你对原文的理解有 gap 或有误读,复读一遍大多数时候并不能帮你意识到问题存在,最好是去尝试使用它。(类似学到一条数学定理之后检验自己的办法最好是去做习题/在定理的应用场景里使用它,而不是来回过定理证明)
  • @299900 已注销 - @Cedar 另一条支撑这个「Never read the same text twice」的理由是心理学,人类的大脑在进行「复习」这种重复阅读文本的活动时有严重的效率问题(Doyle and Zakrajsek, 2013; Dunlosky 2013)。
  • @299900 已注销 - @Cedar 比起效率问题更严重的是负面效果:大脑会欺骗自己,在「重读(rereading)」中不自觉中把「熟悉(familiarity)」误当「理解(understanding)」,产生错误的自信,把阅读变成一种除了「我变得更聪明」的自我满足之外没有收益的自我愚弄(Bornstein 1989)
  • @299900 已注销 - @Cedar 一个具体的操作例子:我在 RSS 时间线看到一篇知乎回答 > 在 selfhost 的保存工具 shiori 中存档防删 > 从回答生成文献笔记 > 在回顾文献笔记时与主要笔记已有的节点「post-truth」链接起来,补充「post-truth」的内容
  • @299900 已注销 - @Oshino shiori 存档的文章:https://shiori.ccllssd.com/bookmark/89/archive/
  • @299900 已注销 - @Oshino 文献笔记的截图:https://p.sda1.dev/2/6951f6069b7acee3e6871b1221adb877/21-07-22_psbuHAIz.png
  • @xdcedar Cedar - @Oshino 原来是这样,这个例子真的很不错!我一直苦于不知如何整理笔记,现在感觉有了方向。感谢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