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24-9-17 00:32
aquarium (至少,还活着。)
结果变成了用来发《XX经》的地方了。最近确实也有在读这俩本,金刚经的话,是之前突然想到「凡诸有相,皆为虚妄」这句,才跑去屁颠屁颠地看了下,结果发现真的太长了,看了几段就没继续看下去。倒是昨天不知道是什么因缘,忽地就跑去查了一下六祖的经书,然后还看了挺久,看完了自序和般若,其它的也断断续续的看了点,自以为是甚得了……
但我真的不太敢、也不太想解经了,之前解那道德经的时候,就有各种事情,搞得最后不了了之,所以这一次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仅仅是随便粘贴几段过来,供各位阅览了。
然而,醉心于单句未免会有断章取义之弊,所以如果真的想深入了解,还是请各位去读原文吧。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注:
据说,“善知识”是六祖对听法的诸位之称谓。

下面是金刚经。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经典:「如来,他来了吗?如来。」
#2 - 2024-9-17 01:30
(至少,还活着。)
说好了不解经,所以就随便说些其他的。虽然严格上来说我也不修佛,但偶尔像这样随便看看还是相当有收获的,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是在用经文来切合自己的解释,而不是真正尝试去理解经文,所以才会觉得经文跟自己很合得来、自己也很有收获吧。
可是,怎么说呢,经文还是得自己去读,自己去悟,不可过分听信别人的见解。反正有的东西我不能说得很明白,或者说,我也不想把它说得太明白,因为人若是想学佛、理解佛法,必须是要亲身去理解,别人或许是可以把你拉进门,但靠自己走进门才是最重要的。
说起来我是觉得,读这些经还挺开心,或许,我在无意之中,又再一次对「理解某个人的文字」这样的行为,燃起了自发的好奇心,而不是基于某种习惯,机械般的依靠着过去对其的理解,来看透别人文字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