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24-6-4 01:52
V.Q.Straka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
正文开始前还是很有必要对标题以及整个文章做一些说明。这些文字是笔者和一位女性朋友吃饭与散步过程中进行的长谈的整理,下文出现的“我”指代的是那位女生。
(1)学长:在读书社里比我高一届的男生。
(2)“遗作”:在她被指派去清理学长在社团办公室的个人物品时,首先发现了纸质的手稿之后从他的现女友以及第二任女友手中得到了这个故事的电子版片段。这个故事并不复杂,按照我的分法分成三个部分,按她的构想,五个章节。就文本的来源而言,笔者在办公室找到的是第三章(初稿);现男友手头上的是第四章和第五章(未完稿);第二任男友存的是第一章(完成稿),第二章(第三稿),以及第三章(未完稿)。
(3)再创作:如果要保持故事的完整只需要简单地按照一到五章的顺序排列即可。若是这个样处理,且不算某个章节未完成的部分,即便将它们从整个文章中摘除,整个文章还是有十分明显的“不协调感”,这个不协调的感觉并不如图1这般:

整体的不协调,更多的是各个细节上的不和谐。
       原本,我只是觉得把整个故事拼起来, 留个档就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故事的内容我是大概知道的,不带任何偏见的说,这个故事既没有娱乐价值也没有审美价值。但这个故事对我来说的独特意义是,这个故事或许是我先和他提过进而让她有了进一步创作的动力,抑或是,他和我提到过而我恰好记住了。不过时至今日,这很重要吗?
     但在编辑的过程中,有一种想要把这个故事补全的巨大而持续的冲动,不过这个冲动并不是指向故事本事,而是补全和编纂的过程。并且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一种我先前从未察觉的悸动,上一次有这样的感觉还是我主动挽男友的手臂。如果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来完成将文本补全的任务,我本可以直接去问学长他写的是什么东西,然而,我却开始和他身边的人聊聊,聊聊她在写这个章节的时候近况,在看什么书?在上哪门专业课?那时候的心理状态大致如何?等等等等……甚至于通过他和密友之间谈话的点滴之中,从我和他共处的点滴中,从他和他的女友们聊天内容中[应该直接看在办公室里那位学长用过的电脑里面没有被删除QQ,微信记录——笔者注]试图还原一个男大生的在我看来的心理轨迹。
#2 - 2024-6-4 01:57
你可能有偷窥癖
#2-1 - 2024-6-4 01:57
V.Q.Straka
是那个女生吗?她可能有,但我只是一个比较会听故事的人罢了
#2-2 - 2024-6-4 01:59
技术规范书阿卡卡
V.Q.Straka 说: 是那个女生吗?她可能有,但我只是一个比较会听故事的人罢了
这样的女生可能比较缺爱,攻略她
#2-3 - 2024-6-4 02:00
技术规范书阿卡卡
V.Q.Straka 说: 是那个女生吗?她可能有,但我只是一个比较会听故事的人罢了
她偷窥别人有偷窥癖,你掺和进去你有八卦癖
#2-4 - 2024-6-4 02:31
V.Q.Straka
技术规范书阿卡卡 说: 她偷窥别人有偷窥癖,你掺和进去你有八卦癖
还是那句话,我只是一个个比较会听故事的人。I do not choose this. This thing is given to me 。换句话说,既然她想说一些事并且需要一个人去听,而恰好在听的那个人是我并且我把这些东西分享了出来,这好像是否与爱八卦无关,也可能有关。总之,并不认为是是一个爱八卦的人。
#3 - 2024-6-4 10:03
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