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23-12-5 06:15
#2 - 2023-12-5 06:15
在我14周岁那年的日记本扉页,曾抄过这样一段话:On ne naît pasfemme,on le devient。这是波伏娃《第二性》的破题之句。意思是,我们并不天生就是女人,是我们自己活成了女人。

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末,女性的独立意识没有今天这样深入人心。看自己妈妈或奶奶外婆那一辈人,还是很容易发现这样的人生剧本:她们的一生被“XX的女儿”、“XX的妻子”、“XX的母亲”这样的角色所填充,以至于她们在建立自我认同时,必须对外绑定另一个人,才能让自己形成意义。

波伏娃有一句脍炙人口的金句,认为男人极大的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后还是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她会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这句我今日读来已觉得过于紧绷和用力的话,在当年初次触摸到女性主义思想时,我的世界,曾仿佛,被点亮,一束光。

我第一次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因为听了很多遍所以信以为真的价值律:你是女孩子,你当然应该比男孩子文静、乖巧、听话;女孩子笑起来不能这样咧开嘴;“女孩子学数理化不行的,别看你小时候成绩好,以后读了高中就会读不过男同学了”;以及基于这一武断预设,家长曾替我精心谋划的一条路:初三毕业后,直接去读7年制的幼儿师范,“女孩子当老师,一生都和孩子们在一起多好啊,工作压力又小,还有寒暑两假能照顾家庭,以后还能早点结婚,早点生育……”

重新审视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一套标准、或者一种美德,只适用于一个群体,比如只对下属、或只用来形容女性,那么它的本质,很可能是操控。
#3 - 2023-12-5 06:18
上半篇写的还是挺好的。
女人抛弃了被社会定义的好走的属于女人的路,走上了另一条更艰苦的男人之路。

下半篇则是说如果独立女性执着于女强人、胜男,其实还是被困在父权的框架里,把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特质用父权的框架割除了。

可惜最后图穷匕见,是个信用卡广告。
#4 - 2023-12-5 08:15
(低级趣味无罪)
如果一套标准、或者一种美德,只适用于一个群体,那么它的本质,很可能是操控
#4-1 - 2023-12-5 09:15
技术规范书阿卡卡
正如上文所说,这是女人对男人操控女人的行为模仿。
女人成长在父权社会里,只能学会用男人的方式操控男人,本质上还是父权的恶果。
女性主义的思维应该是婚姻内平均分配财产和收入,计较这些小恩小惠并不是女性主义。
至于为什么女性总是很难得到跟男性相同的财产和收入,则是父权社会压迫女性造成的另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