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14-2-22 17:15
心心 累孓不爱 (白箱BD销售量破万了)
音乐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导演阐述(2)
                                   2011年10月20日04:15  新浪娱乐微博
  我们的魔鬼遵循了歌德的原意,即:魔鬼是浮士德的另一半。歌德自称他自己便是浮士德和魔鬼结合。事实上全人类莫不如此。

  当浮士德正感到心中被天主所感召时,魔鬼踢开棺材盖子,仪表堂堂地出现了。浮士德被惊得扔掉了手中的头骨,但随即又镇静下来。作为终生研究神学,医学,法学,哲学(中世纪的四门学科)的学者,他对于鬼怪神讣等见怪不怪。在歌德原著中,浮士德就是念动最厉害的经文,才使化妆成一条狗的梅菲斯托非勒现了原型。

  浮士德对魔鬼的到来心怀疑虑,此种心态颇像我们平时遇到推销员,既害怕上当,又怕真的失去什么好东西。

  魔鬼就是抓住了这种心态,极力引诱浮士德去跟他享受生活,这对于浮士德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但真正促使他这样做的并非出于对享乐的渴望,而是借此向自己或魔鬼证明,人不可能被享乐所诱惑而失去信仰,这和上帝的初衷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浮士德的追随魔鬼并不是低下,恳求的,而是高傲,自信的。魔鬼由于开了个好头而洋洋得意,殊不知其实正如他的自我评价:想做坏事,却往往办了好事。

  不过这会儿,魔鬼要施展他的本领,他就地竖起棺材,将浮士德领进其中,关上盖子,装神弄鬼一番后,浮士德变成了一个时髦青年。随后魔鬼一招手,唤来一群人,个个高举酒杯,定格不动,魔鬼邀请浮士德来到莱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酒馆。

  在魔鬼的手势下,身穿一式服装的酒馆中的大学生及各色人等都活动起来。这是魔鬼给浮士德的第一个诱惑:酒。

  众人醉醺醺地要布兰德唱一首歌曲,布兰德便唱起“捉耗子之歌”,众人以哑剧方式表现捉耗子。一片闹剧情景。

  布兰德觉得应该正儿八经地唱一曲“赋格”,便从乐手手里接过一份谱子,开始和众人唱“阿门”,这段曲子并不是要真正表现纯洁的虔诚之心,而是一群乌合之众或者说表现人类对于宗教的有口无心以及盲从,他们天天口里念念有词,但做的却是另外一套。在一片甚人的阿门中,我似乎看见一片红色的万岁,五亿套深蓝色制服挥动在灰蒙蒙的晨雾里,几万条臂膀斜着伸向前方,一大群长袍同时放下手中的不同事情,朝着东方双手下拜,我想起一张法轮功的照片:一个巨大的操场上几千人做着一摸一样的动作,好似活的兵马俑,可怕呀!

  于是,在这段阿门中,所有的酒鬼都戴上面具,做起了广播体操。

  魔鬼鄙夷地看着这些众生,告诉浮士德注意体会他们歌声中的兽性。在分析人类方面,魔鬼绝对是杰出的大师,他辛辣地讽刺人类的行为,思维,否定人类的一切努力,如果没有那另一面,他可以说是所向无敌地,可惜,上帝最终总是将人类引向他的一面。

  魔鬼手持面具和浮士德来到众人间,魔鬼微笑着看着他们,在阿门结束的一刹那,他做了一个手势,众人便一齐将脸上的面具摘下,露出虔诚的祈祷词背后各种面目:狰狞,傻乐,麻木,仇恨,嫉妒,贪婪等等。

  魔鬼微笑着向浮士德示意,浮士德痛心芸芸众生的顽固不化。

  众人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摘下了面具,正惊诧不已,魔鬼带着面具登场了。

  在大家邀请下,魔鬼开始唱“跳蚤之歌”,歌德写这段是为了讽刺当时德国境内诸侯各国昏庸腐败的情形。魔鬼从一个醉鬼脖子里捉了一只跳蚤,又从另一个人手中拿过一顶帽子,帽子上有个“和”字,他开始训练这只跳蚤从帽子里跳到他的手背上,又跳回去,最后,他抓出跳蚤,又放回醉鬼脖子里。

  浮士德在一旁看得早已不耐烦,此时上前命令魔鬼带自己离开这里,魔鬼便命令众人停住。魔鬼接着用魔法使浮士德睡去,浮士德倒下时被小鬼们接住抬起,随着魔鬼就地转了一个圈,山上的光变成了蓝色,合唱顶光起来,呈蓝色,场景转换为易北河畔。小鬼们将沉睡的浮士德放下,离开。魔鬼沉思着向山上走去。在山的高处,他唱起咏叹调,唤来众气精来迷惑浮士德,接着魔鬼加入合唱队伍。魔鬼和浮士德的追光收掉。留合唱蓝色顶光。

  浮士德的梦境:

  魔鬼对于浮士德的第二个诱惑:色。

  男人通常不会为酒所屈服,但会为了色。因为酒使人出世,而色使人入世。

  合唱开始时,浮士德开始做梦,他站了起来。舞蹈手持一个玩偶的各部分上场舞蹈,采用戏曲程式动作,表现浮士德和玛格丽特在河上的两条船中,气精们先是以玩偶的手,脚,头发,脸等引诱浮士德,然后它们回到船上,将它们拼成一个玛格丽特,浮士德惊讶地叫了起来,他刚要上前,那条船却又划开了。然后气精们渐渐隐去。魔鬼下山。

  气精之舞:

  在魔鬼的安排下,气精们一个个戴着玛格丽特的面具上场,似乎要让浮士德猜一猜谁是真的,浮士德穿梭在它们中间,茫然不知所措。气精们又一次离开。

  在歌德的原作里,是没有这一段的,而是对于炼丹魔女们的造访,魔鬼让魔女们给浮士德服下仙药使他返老还童。柏辽兹运用了气精这一更具有梦幻色彩的载体,不能不说是一段神来之笔。同时又赋予了一定的舞台表现空间。其灵感是否来源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就不得而知了。

  浮士德拽住魔鬼要他帮忙去找玛格丽特,魔鬼答应了。

  魔鬼带着浮士德加入合唱队,开始一段大学生合唱。

  这段合唱是人类对于现世生活欢乐的追求的歌颂,魔鬼在其中的领唱使他简直成了一个英勇的学生运动领袖。有趣的是,这段追求欢乐,甚至是有些不正经,玩世不恭的音乐居然是用拉丁语演唱出来的,这当然也可以合理地解释为大学生的平日课程,但同时也隐隐表达出他们对于故纸堆的厌烦,于是那高贵的拉丁文来插科打诨,打情骂俏,恺撒的名言被篡改成了泡妞的口号。任何国家的人文主义运动,打头的一定是校园中人,歌德以异常热情的口吻歌颂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他本人就非常热衷于辅佐,提拔青年学者,他晚年与埃克曼的忘年神交便是最好例子。除此,席勒,海涅,拜伦都是大学生们的最好的良师益友。

  这段进行曲般的合唱应该唱得富有青春气息,健康而向上。正如歌德在诗剧最后所言:追随永恒女性,我等向上向上。

  -乐队间奏-

  浮士德的咏叹调:感谢你,可爱的黄昏,将我引导向那美妙的地方。

  台上有一个巨大的油画框架,在荷尔蒙和情感交织的也许还有一丝敬畏的音乐中,浮士德悄悄从后面走来,似乎生怕惊动并不存在的画中人。他跨进画框,好奇地打量着它,抚摸着画框。

  他走到前台,唱出他的一番眷恋之情。浮士德在此时此刻具有双重的心境,由于魔鬼的引诱,他对于玛格丽特(或者说对女性)业已产生了肉体占有的欲望(在我看来,这没什么过错),而另一方面,他还留有那个学者浮士德的根源,这两种观念的斗争,使他在此时又成为了汉姆莱特。一回头,忽然看见魔鬼出现在画里。浮士德对于魔鬼是无甚好感的,正像魔鬼对于他一样。他们之间无非是各怀鬼胎,互相利用。魔鬼要利用他打赢这场赌局;浮士德要借用魔鬼的法术得到现世欢乐。换句话说,浮士德不屑于和不好意思做的事情便全交给魔鬼全权办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魔鬼是个出色的皮条客。每一次,当浮士德正在大抒其情的时候,魔鬼总是出来大扫其性。好似程小华们。但最后,浮士德们总是毫无例外地以没脾气收场。魔鬼和浮士德之间的关系颇似社会上单位里两个领导之间的关系。浮士德鄙夷魔鬼,视他为下等货色,佣人,弄人。但又离不开他,需要借助他来寻乐;魔鬼也是一样,像对于全人类一样,魔鬼本能地蔑视浮士德,但有时不得不逢迎求全,为的是赢得和上帝的赌局。因此,在下地狱时,魔鬼盯着浮士德,流露出久旱逢甘霖般的复仇情绪,甚至魔鬼被自己所感动。

  魔鬼出现在纯洁的画中自然使浮士德感到恶心。魔鬼劝浮士德要耐心,他们一同下场。

  音乐中,玛格丽特手持一盏灯和一本书上场。

  玛格丽特从梦中醒来,似乎看见自己的意中人,她提灯跨过画框,然后回到画框中坐在一角,显得很渺小。她打开看了一半的书,开始唱起书中的“居勒王之歌”。说完这个悲哀的故事后,她重又下场。

  怪诞的音乐中,魔鬼放出一群鬼火们,他们中有一个画家,其它鬼火在画框中不断根据他的画笔来变换姿势,造型,表情,后来,鬼火们干脆不听他画笔的使唤,开始自己创作。魔鬼最后登场,最后,众人变成一幅定格的油画。

  魔鬼小夜曲:

  魔鬼在一群鬼火们的簇拥下开始打高尔夫球。这个处理一方面表现魔鬼喜爱世间享乐之物。有趣的是,无论中外电影,在描写反派戏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高尔夫球或者台球,而尤其中国电影在表现大正面人物时,最多是一杯清茶,表现可以改造过来的人物时,可以升级为咖啡。真是,人连带着饮料也得分三六九等。

  另外,想象看,一帮睁大眼睛看着魔鬼将一个白色小球打进洞里去的时候,会对后面的戏产生某种暗示效果,因为魔鬼唱起小夜曲是为了帮浮士德勾引女人。

  小夜曲完事后,众鬼火喧哗,魔鬼示意它们安静。鬼火们一哄而散。

  玛格丽特似乎听见喧哗声,出来张望,当她回身时,浮士德已然站在画框中深情地望着她,玛格丽特害羞地回头,浮士德一步跨进画框。二重唱。

  三重唱:

  魔鬼忽然出现在画框里,玛格丽特又惊又怕,魔鬼来催促浮士德赶快离开,说他们已吵醒了邻居们,这时,几名合唱队员在高处用手电筒照在舞台上来回晃动。

  浮士德与玛格丽特难舍难分,魔鬼在一旁不断催促。其实,魔鬼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的,只有通过离别才能让两人的感情火上浇油,更加热烈,从而促成魔鬼的计划完成。

  浮士德艰难地离别玛格丽特,跟从魔鬼逃走,玛格丽特依靠在画框上,满怀希望。

  -幕间休息-

  玛格丽特(甘泪卿)的浪漫曲:

  玛格丽特是一张白纸,是中世纪加上年龄经历造就的白纸,一旦被画上,无论是鲜花还是火焰,都无法也被禁止擦去,唯有付之一炬。粗线条来讲,你在外地女孩子身上或多或少还能发现这一被称为“甘泪卿”情结的现象,一旦被占有过(她们的讲法),便要终生为妻。可悲或者可感的是,现实中至今还有玛格丽特式的人物,并层出不穷。玛格丽特为了浮士德,她此生的初恋,可以作出一切牺牲,甚至在被处死前仍旧向浮士德喊出他的名字:海因里希,海因里希。

  这一充满关怀,担忧,希冀甚至母性的呼声怎不让这善良,纯洁的灵魂升如天堂?

  玛格丽特这一形象在这部诗剧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歌德的见解是:爱,女性的爱和对于女性的爱,使人产生追求,使人上进。

  “纺车旁的甘泪卿”是歌德最好的抒情诗之一,在玛格丽特的独白中我们听见了悲剧性的音调。

  这时在舞台上,我们看见还是那个画框,只不过已经变得破旧陈腐,挂满蛛网,似乎刚才的恋情已过去多年。

  向自然乞灵(森林与洞穴):

  与玛格丽特幽会后的浮士德向寂静的大自然逃避,吸取新的生命力量,借以克服精神上的危机。自从有了梅菲斯托非勒这个伙伴,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唯有向大自然,这无声的朋友呼喊出痛苦与焦虑。无疑,在玛格丽特身上,浮士德获得了巨大的情欲享受,但同时,这又引起了他的自责,责备自己被现世的享乐所诱惑,而离开了原本纯洁的精神世界。

  《圣经》里说:旷野里有人在呼喊。

  管风琴上蓝色的光象征自然,浮士德居于高处一角。

  魔鬼咬着一个苹果从高处另一角出现,正如他的同类-蛇一样。就像往常一样,他的出现使得浮士德没脾气,他知道这家伙又来扫兴了。果然,魔鬼酸溜溜地开始嘲讽他,浮士德心不在焉地听着。而魔鬼说出的下文却让他吃了一惊。魔鬼告诉他玛格丽特由于爱他而无意中害死了自己的老母亲。情急之下,浮士德要魔鬼立刻去搭救她,魔鬼便开出条件,要浮士德出卖灵魂。

  在原著中,魔鬼要求浮士德以自己的鲜血签下大名。我们遵循着古老的传统,让浮士德咬破手指,在一份标有“克隆”字样的文件上按下手印。

  魔鬼心满意足地将文件收起来。接着他一声令下,两个车灯亮了起来 ,浮士德和魔鬼坐上车,随着音乐,车灯不断晃动,闪烁。

  舞台上舞蹈演员扮演的村民在祈祷,车灯猛然照射在他们身上,他们惊恐四散。

  浮士德和魔鬼下车走向前台。浮士德害怕地望着四周,魔鬼则阴险地从背后胁持着他往前走。

  下地狱:

  在巨大的乐队声音里,浮士德和魔鬼面前的一块地面陷了下去,红光由下射上来,照在他们脸上。接着,地面上升,出现四个戴着面具的医生。他们分成两组,一组脱下浮士德的外衣,仍在地上,给他换上条纹的病人服装;另一组为魔鬼脱下外衣,替他换上手术服,带上橡胶手套和口罩。随着巨大的音乐声,他们重又降了下去,去那万劫不复之所在。

  一个身影出现了,刚才那一幕时,他便在一旁注视,他就是但丁,这时,他站在地狱边缘,望着那红光的余烬,唱出骇然的感慨,随后隐去。

  场上一片黑暗。

  第一个和弦出来后,轨道光亮了起来,营造出天堂的气氛,合唱男声脱下了黑色外套,全体白色衬衫。

  在圣洁的歌声中,管风琴上出现金色的光。玛格丽特穿一身白色长袍出现,她走向前台,拾起浮士德留在人间的外套,贴在脸上,似乎带着对尘世那段情感的最后一丝留恋。然后慢慢放下,在合唱的召唤下,向高处走去。

#2 - 2014-2-22 19:43
音乐剧改动了不少原著的地方呢
#2-1 - 2014-2-22 19:49
心心 累孓不爱
不只是这样,我通过对比,我大学时期看的浮士德和我入手的浮士德,两本书的出入就有改动。
然后,我在看老版本的浮士德音乐剧,就发现改动的地方非常多,加上浮士德非常有名,音乐剧的版本也不一,因为年代与舞台剧的地点的不同,也就创造出很大的不同。

另外,浮士德居然用中国话剧版本,那个我搁在最后在看,今天瞄了一眼。

现在在看浮士德的天譴La damnation de Faust   Met2008   Berlioz

因为年代距离太大,连舞台都开始有特效了。

在看看后边一堆交响乐《浮士德》我就觉得我这一个月就围着他看吧
#3 - 2014-2-22 20:04
(null)
才发现是导演阐述……是电影吗
#3-1 - 2014-2-22 20:17
心心 累孓不爱
是啊。电影的资料,我搬到这,真的好方便……因为这个小组几乎没有人发帖子(bgm38)特别方便我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