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25 14:43 /
一、        废柴与废柴之间
大大小小、永不间断的欲望,构成了生活的动力与意义。因为形形色色的悲惨遭遇而失去欲望的人,会像溺水的鱼一般,成为顺畅呼吸都无法做到的废柴。
NHK的主线就是关于两个废柴追求爱的故事。
相比于其他人,得到幸福对于中原岬来说恐怕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佐藤这个人选是必要的吗?当然,作品中除了中原岬的叔父,似乎没有描写佐藤以外可能与岬产生亲密关系的人,所以或许也可以这样问:有着可爱面孔与天使人格的岬,她必然能迎来幸福吗?这也是佐藤在与岬断绝往来时的想法。
答案是,岬的幸福是必然不会到来的,所以她必须找到佐藤,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岬是一个极度自卑的人,“会招来不幸,最差劲的废人,这世上不被需要的人。”童年的不幸遭遇导致中原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难以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哪怕被伯父收养后进入高中还是因为无法融入群体而退学,因为她已经深深陷入了存在主义的泥潭。
不知何时,被需要这种来自于他人对自身价值肯定的状态,成为中原岬对幸福的最高追求。而佐藤的最高追求,就是拥抱清爽的健康人生,在岬看来,对方需要一个人来帮他达成目标。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岬嗅着“需要”的气味来到了佐藤身边,不求任何物质的非物质的回报,她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单向的行为,在他的眼中佐藤甚至不是一个人,仅仅是一个能为她提供情绪价值的肉块,她在乎佐藤的感受仅仅止于对方能为自己提供正反馈。
而在某一时点后,佐藤的行为让我感觉他真正想要的,甚至不是健康的生活,而仅仅是一个子宫。他虽然始终在积极尝试摆脱家里蹲的生活,但看起来从未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在家里断了生活费、后辈停止物质援助之后,在濒死的饥饿幻觉里,他看到的是食物、与岬在一起吃饭的场景,“问题:怎样可以一直当家里蹲?回答:衣食住行都能被保障,至少可以过着最低限度的生活……做家里蹲本就是一件奢侈的事。”在这样的旁白下,他走进了介绍所,为了填饱肚子而工作——最后,驱使佐藤迈出改变家里蹲生活的最关键一步的,远不是什么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而仅仅是饥饿。因为再退一步讲,佐藤已经丢失了回归健康生活的动机。
动力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做出改变、执行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出于“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普遍来讲,正常人追求健康生活的原因,是为了更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更有效率地投身于自己所热爱的事。而这一标准放在佐藤身上,会发现这一行为模式要素的落空——佐藤内心的终极追求是什么?在海岛之前的剧情中,佐藤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指向,他的欲望隐藏在潜意识之中,而在我看来,这个被隐藏起来的欲望其实是学姐柏瞳。
将阴谋论这一思想模因注入佐藤大脑的的高中学姐柏瞳,同时在作品中多次作为佐藤的性幻想对象出现。性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出于什么我不清楚,但大抵不是厌恶的情感,而更可能是一种极为亲密的情感。尽管在游戏制作中佐藤也将游戏角色幻视成了岬,但我不认为这是亲密关系的体现,而仅仅反应了男主在岬的单方面付出中产生了对方在乎自己的感受、对方可以被自己依赖的错觉的反映,是形而上的性爱诱惑,但佐藤自己也注意到,彼时他对中原岬根本不了解,所以对于中原岬的性关系仅仅止步于性欲物化的层面,而没有构建起中原岬“他者”的主体存在。而柏瞳学姐,却是实打实地与佐藤知根知底、共同度过了两年的高中时光,相比于中原岬,佐藤对学姐的爱要远更清晰真实。
所以,当在悬崖边上听到学姐的未婚夫的喊话与学姐的心声,佐藤还是没有承受得了当面被牛的压力,在那一刻产生了自杀的冲动。
二、        死亡的姿态
我们都知道,一个公司的生存状况可以简单分为资产与负债两个部分。如果公司资不抵债,已经明显失去了偿债能力,公司将面临进入破产清算的阶段。如果人是一个公司,这一步就是主动选择死亡,在资产负债的天平两端,则分别是生的希望与痛苦。
是否要自杀的判断标准在我看来也相当简洁明了:活下去能否得到净收益的幸福?(如果考虑不计成本地活下去最终能否得到幸福也是另一个角度,也就是自己所面对的是否是真正绝对的绝望)。但我想,选择自杀的人,在作出最终决断的那一刻前未必都能想明白这个问题,甚至有些人哪怕活到自然死也没能想明白自己这一生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活得到底值不值得。而相比活下去,自杀这一行为恐怕更是带有一些非理性的成分。
而佐藤和岬,作为创作出来的人物,其所面临的困境在被抽象出来的剧情中显得像是被精心设计的研究模型一般单纯:在他们的情况下,该不该自杀这笔账,很容易就能算明白。
岬是一个渴望被需要的人,能够被需要是她活着的唯一期盼。而最后佐藤真的远离了家里蹲生活,饮食也不再需要由她照顾。到最后亲口由其本人说出不需要岬为他牵绊这句话时,这根垂向岬的蛛丝随之断裂。既然佐藤是唯一的人选,(或者说她在佐藤身上看到了某种可能的共性),岬的自杀成了再合理不过的选择。因为她没法接受一个无法被爱的自己,无法接受一个如此失败的自己,在自己已经无能为力的前提下,选择永久的逃避看起来是唯一的归宿。
在这个语境下,这一结局是正确的,是无可替代的,是无法改变的。
而偏偏在最后的悬崖边上,佐藤逆反了这一正确,并揭露了本作最大的阴谋。
三、        欢迎来到NHK
NHK,不管是什么家里蹲协会也好当然是假的,它的存在根本无法被严格证明,而主角们也没有去证明其真实存在的动机。但这一眼假的设定从头贯彻到尾,原因便是NHK其实是佐藤逃避的一种方式。
没人乐于承认自己的失败,而潜意识中人们又期待找到自己的失败、社会的失败的与自己无关的原因,于是阴谋论应运而生,成为背黑锅的对象,在人们的幻想中操纵世界的同时,也保护了无法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的人们。而在本作中,从最开始孕育了NHK这个阴谋的人就是柏瞳。也就是说,学姐是第一个认识到世界对自己的亏欠的人。
高中时代有两个重要时间点,第一个是文化祭,第二个是毕业典礼。在文化祭那一天学姐与篮球队长分手,在佐藤面前大哭,在毕业典礼那一天跟佐藤干了。
“那时候如果我有跟你交往就好了,就不会整天都在打牌了,如果有过健全的男女关系,佐藤或许也不会变成家里蹲了。”回顾自己的高中生涯,学姐的心中或许也是充满遗憾的,并且这种遗憾一直持续到了作品的最后。她与谈了两年的对象仓皇分手,与寄托了自己相当的回忆的学弟没能得到结果。总是挂着笑脸的对象或许是个真诚的人,但现实生活给她的打击还是令其未能走出阴谋论的幻象。
自己一定是没错的,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废柴,那么自己的失败一定别有原因——阴谋论就此诞生,是自欺欺人的道具。
同样,在最后的悬崖边,佐藤向岬说明这一点、试图用跳崖来向岬印证NHK真实存在这一点,其实是为了让岬能够将生活的意义从自己的痛苦中剥离出来,转移到名为“NHK”的容器里。尽管不可思议,看起来弱不禁风的说辞与逻辑,却也是支撑佐藤度过NEET生活的孤木。
但死亡的动力在最后一刻也失去了。
岬原本以为被需要才是被爱,于是在佐藤彻底走出NEET生活后选择了割腕,哪怕被抢救过来,而后又选择了回到家乡自杀。佐藤在一开始的出现也并没有打动岬,或许是因为这一行为在岬的眼中像是履行义务,或者是逃避责任。但最后佐藤咆哮着冲向巍然屹立的NHK巨人,这一幕传达出了佐藤衷心希望岬能好好生活下去的愿望,让岬在“被需要”外找到了新的名为“需要”的爱的形态。
爱本就是相互需要的关系,但岬依然萎缩、卑微的人格在这种关系中已经丧失了索取“需要”的能力。从小与性格恶劣的继父一起生活,被恶劣地对待,几乎从未被“给予”过任何,自然而然会丧尸掉“索取”的欲望。但深埋于每个人人格中的对“爱”的执念让她抛弃了需要,用单方面的“给予”来重新定义了自己的畸形的爱。但在与佐藤的关系中,不知不觉她被给予了许多,或许最重要就是认清了自己心中的畸形,以及最后明白了爱的形态。佐藤能为岬而死,岬能为佐藤而死;岬会为佐藤而活,并且在最后看来,佐藤也为岬而活。
两个弱小的灵魂相互依偎,彼此互为存在的意义。爱情都未能企及这样的深刻。
NHK,作为维系这一形态的外壳,成为了连接岬与佐藤的系带。
四、        超越死亡之后
NEET这一社会现象是日本经济萧条后社会经济不景气、年轻人对自己未来渺茫所诞生的产物。在低欲望社会中,保障衣食住行覆盖了马斯洛的底层需求,在经济繁荣前一直处于真空的高级需求在此刻又暴露了出来。
底层需求的追求已经到底,更高的精神需求难产,在这一“青黄不接”的经济时期,存在主义的危机重新笼罩在人群的上头。
恒大暴雷或许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启了下行周期,曾经困扰过日本的这一问题又重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如果失速坠地的那一天真的到来,精神末日里如何面对自己的存在或许将成为我们的课题。
Tags: 动画
#1 - 2024-8-29 20:56
(大抵不喜欢追新番)
写的太好了(bgm34)
#1-1 - 2024-8-29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