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23 21:05 /
在阅读过程中,我曾对书中角色所秉持的「大义」深表怀疑
正义、大义的旗帜往往是煽动人心、蛊惑他者,人人都会有如此崇高的觉悟去实现大义吗?人人的大义都是牢不可摧、绝对正确的吗?
所以我才讨厌满嘴道德说教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只是满足一己私欲,根本没有资格去要求他人去实现大义
这份大义是多余的、无必要的义务,是世人强加于其身的一种构陷
而书中的「大义」究竟为何物?
光圀自称夺走兄长世袭的不义之人,认为让兄长之子继承藩主之位才是大义,他实现了这份大义并被世人称赞
藤井纹太夫受其影响,也心怀一份比起光圀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大义
藤井纹太夫这份贯穿全篇的「大义」为何物?
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史笔」与「如在」
本书实质上是以小说笔法叙事的史书传记,记载了水户光圀的一生
光圀从小就被授以儒家礼法,「如在」一词便是语出《论语》,意指「祭祀死者、祭祀神明时,必须把死者或神明当成如临眼前一般,一举一动都秉持敬畏之心」
撰写史书所具备的「史笔」,便是将历史人物视作「如在」,对撰史一事充满敬意,记录他们的一生
就像本书末尾,我们随着步入暮年的光圀,回忆往昔岁月,念及逝去之人,于梅花积雪时分,写下穿插书中的明窗净几......
「史书赐予人们的东西只有一种」——「连绵不绝,持续不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按书中所言,与林家为了巩固幕府地位而编纂的史书不同
光圀组织编纂的,是在日后被称为《大日本史》,将史料聚合,展现其内在逻辑,可以交由后人评判的纪传体史书
如果记载翔实正确的史料,并避免主观的盖棺定论,那么从这堆史料可以得出天皇应当是万世一系、地位至上的结论
不过江户时代的实质是幕府掌握实权,天皇仅作为象征,这是不符合「名分」的 ,江户时代末期盛行「尊王倒幕」思想,「尊王」便是承袭自儒学的「名分论」
这里呈现出了一条清晰的线,光圀的「大义」是儒家的大义,是还政予兄、恢复「名分」的「大义」;是撰写「如在」之史、证明人生的「大义」
但书中的光圀仅限于此,又或者说他从叔齐伯夷事迹中获取的「大义」已经完成了,即便再怎么反对将军一人的独断专行,他还是想维持太平天下的稳定
这是正确的想法,也是根据当时的情况理应采取的政策和决断,历史上恐怕会无数次这么记载与之相似的行为吧
明明尽力实现了个人、家族的「名分大义」,为何却对国家的「名分大义」视而不见
这是一种矛盾,这种矛盾恰是人生常有、在自我意识中可接受忽视的矛盾
若是无法忽视这份矛盾会如何?
——那就是藤井纹太夫贯穿全篇的「大义」
书中一直强调纹太夫和德川水户家的羁绊之深厚,因此当他意欲发动一揆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他想让光圀之子德川纲条坐上将军之位
我错以为他的「大义」便是报答光圀的恩情,最后走向了拥立其子成为将军的极端,不过藤井纹太夫实际上的「大义」却是「名分大义」
他想让纲条成为将军只是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要「奉还大政」——将实权从幕府奉还给天皇,毫无疑问这是效仿光圀的还政予兄
纹太夫的「大义」实际上于暗含在行文中,并从明窗净几可以瞥见一角,可惜在揭露前我都没有特别在意
光圀不能容许纹太夫的「大义」,纹太夫的大义会让他的家族负上「不义」之名,会让天下纷争,他必须处决纹太夫
这就是冲方丁对水户光圀杀死家中大老纹太夫这桩历史悬案的解读
直到一百多年后人们才重拾纹太夫的这份「尊王大义」,而更是近两百年后末代将军才被迫完成「大政奉还」
藤井纹太夫的「大义」超乎时代——如果得出这份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这都是以后人眼光评判历史
若是在那时发动一揆,时局动荡百姓受苦,这份大义便同样会成为容纳罪恶行径的大旗,以大义之名行不义之事
那么应该若无其事地隐藏起那份矛盾吗,历史告诉我们答案是不可能的,只要矛盾存在灾果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围绕全书的主旨「大义」昭然若揭——凛然「大义」也只不过是符合自身利益的个人基准
就如同死狂在最后碾碎了武士道伪装起来的高洁,装甲恶鬼村正在最后让景明成为恶鬼一般
光圀传中结局水户光圀与藤井纹太夫「大义」的碰撞,让看起来崇高无暇的「大义」骤然蒙上尘埃,沦为苍白无意义的言语
光圀哑口无言,他只得舍弃人伦选择杀死故意不持械的纹太夫——纹太夫阴谋败露后,在「天下大义」和「水户恩情」中选择了后者
冲方丁巧妙地完成了从本书开头便提及的这桩凶杀案,赋予了这个最具戏剧张力的情节超越时代的含义
光圀所编纂的史书是要留给后人思考的,那么他们所得出的「大义」若是和他的「大义」背道而驰应当作何解?
史料只是如实记载了现实所发生的事件,真正发生矛盾的正是人们二重背反的思考,人们只能在现实中选择一条出路,这是至今也不可能得到解决的根源问题
由个人层面的还政予兄,到家国层面的大政奉还,再往下延伸又会如何,也许那就是至今尚未完成的还政予民,然而这只是过度的发散思考而已
现代思想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能全面批判儒家体系了,过去的「大义」成为被戳破了的谎言,徒留笑柄,可是「大义」却没有被消灭,反而以不同的形式反覆着
「后现代心灵不再期望找到无所不包的、总体的、终极的生活公式——其中没有含混性、风险、危险和错误」(齐格蒙-鲍曼语)
Tags: 书籍
#1 - 2024-7-23 21:09
顺带一提  「如在眼前」的神来一笔  这个标题是完完全全仿照编后挚语  「如在眼前」的神来之笔 ,想不出起什么标题(悲剧),我个人认为的神来一笔便是纹太夫道出自己「大义」的一刻
#2 - 2024-7-23 21:40
还有就是我很喜欢明の遗臣朱舜水的塑造,被摒弃的旧时代之人似乎总能吸引我的兴趣;在阅读光圀的童年和青年时甚感无聊,直到春海出场才骤然提起精神,又一次体会了为什么很多作品都喜欢让前代主角登场;直到光圀经常念及与自己亲近的死者时我才真正觉得这本书好起来,果然冲方丁还是最擅长描绘死别怀念吗,回忆林读耕斋的桥段眼睛看的有些湿润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