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21 16:07 /
*短评延伸,逻辑不清,只是个人感受

相比S1,S2更像…追忆与怀想,继承与发展(泷-妻子/泷-丽奈/泷-父亲/丽奈-妻子/三年生/在部成员/明日香-久美子/久美子-姐姐……等等)更多人会去批判S2相比S1更像混乱的百合人物关系伦理片,剧情处理上偏离主线,但实际上这样的处理(明确会出S3)本身就是剧情上的一个转折点,三年生的卒业不可避免,久美子作为中心人物与其它角色的勾连也必然有所侧重,京吹整体上的剧情结构是符合戏剧定理的,在北宇治吹奏部这个“拟剧”、造景的空间上,人物作为扮演者(剧中的演奏者)与乐曲之间的情感与关系才是乐曲本身的部分,42分钟的E1与E13的对应和对称,场景的隐喻与静物特写,其实都是普通的事物,京吹只是在这样日常景象和人物的刻画中做到了最好,并且真正做到了人物与音乐融合,趋避了音乐番不够真实化的通病
S2无疑是感伤的,因为它本身就跟S1的定位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多处采用留白和凝滞、悬停的手法(最明显的一处就是E13,演奏部分的留白+倒叙的使用/除此之外还有是中间明日香回,包括最终回那一处等多个地方,明日香与久美子之间的人物关系都是存在冲突的,这个冲突一开始的表现就是移情(对kmk来说,明日香实在太像姐姐了),到最终回明日香的身影逐渐分离,在久美子的情感爆发后,余留的却只是一句“回见”和雪地上的足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作为最终回,这里的剧情设计却仍然采用了保留的、拖行的而非明晰利落的情感收束,(1)是对应了E1,首尾呼应的手法,(2)最后的长镜头,3D静物场景,飘动的窗帘轻拂在悠风号上,这样一个相对静止的场景却对应的是感情上充沛而有力的“吹响吧!悠风号”这样一句宣誓般的口号,简单明了的动作语,这也更揭示了,S2更像是对前面剧情的追忆和升华,而非剧情上的主干部分(当然S2的剧情仍然很重要就是了)包括久美子的念白,蒙太奇的拼贴手法也更深化了那种回转往复的咏叹调式结构(在明日香回尤其明显),说白了,我更认为京吹在商业上和观赏性上都是很成熟的作品,它不是为音乐而音乐的快餐式乐子番,也不是为煽情而煽情的伦理番,更不只是人物关系扭成一团的重力番,在京吹中已然催生了一种生态,一种音乐与人一起向上而生的生态,而不只是标签化的校园青春音乐题材
当然,这一部的处理也并非完美无缺的,我跳过了静物场景的隐喻化和这部作品中的光影作用的解析,就拿人物关系剧情冲突来讲,丽奈和久美子的关系在这一季没有S1的处理那样出彩(烟火大会),另外秀一、绿和叶月的角色安排的确太缺乏能动性了,但抛却所有这些杂音——京吹仍然是一部臻于完美的作品,无论从音乐性还是剧情性上讲,而作为观众,那些被打动的情感共鸣,仍然如同优美的乐音,在带来无法替代的美之光辉后,在剩余的现实中的时间与空间中,与灵魂共振
Tags: 动画
#1 - 2024-4-21 16:13
日常细节最能打动人心。
#2 - 2024-4-22 01:35
写的挺好的,支持一下。但我不清楚第一段的“拟剧”,“造景的空间上”是什么意思,能否再讲一讲。
#3 - 2024-4-26 03:19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从符号互动学发展而来的一种偏重于阐释人作为主体在人际交互中的日常表现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把社会比作舞台,而人作为舞台上的演员,在这个“舞台”上,主体作为演员在人际互动中具有充分的主动性,这个主动性的表现不仅包含与他者的人际互动(如何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自我在他人眼中的呈现),也包含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舞台构建(造景)以及去呈现互动情境

大部分的群像剧其实都符合这个理论,但不一定做的到京吹这样,因为用动漫(影像与媒介)的理论来说,无论题材,动画都制作了“舞台”,也就是人物进行情境互动的场所(很直白地点出这个概念的是少女歌剧),并且它一定是虚拟的,所以从一开始,从动画制作的角度来说,拟剧的目的性都很明显,是一个具有主动性或者说侵略性的客体,而作为观众(接纳的受体)因为被其虚拟性蒙蔽,往往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但京吹即使如此拟剧(世界观简单,人物间的感情很纯粹,主线明晰)却仍然在剧情和感情上让人觉得如此自然和流畅,因为编剧并不只是生硬地让人物作为拟剧里的演员在“表演”,其一是文本台词足够真实,二是我认为京吹编剧采取了一种“增添质感”的白描手法,就是下文提到的留白和停滞等等,让整个故事并不是那么“美好”,并不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美好幻想,而是现实中的每个人都能寄生情感的土壤。其实这也正是京吹的编剧在人物的互动交际刻画上做到了极致的证明,剧目本身只是由文本台词人物舞台等等组合起来的拼接物,是不具有活性的。但舞台中具有能动性的部分,人物,而不只是人物——人物与人物和人物与舞台之间的情感交互与交流,又使观众本身被动地接受剧目内容这个性质的局限性脱离,而被带动与拟剧本身产生一种高度而纯粹的情感共鸣,就像一种极具生物美的双螺旋结构 这是真正打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