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10 22:24 /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故事很简单,就是曹操在军队中制定法令:军队禁止践踏麦田,违者死。结果曹操自己却马腾入麦中,自己违反了自己制定的法令。一顿拉扯后就自己剪了自己头发这件事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相比三国志,流传更广的《三国演义》中同样提到了这个故事。注解,删改《三国演义》的批评家毛宗岗在此评论:“前既借人代己,今又借发代头,无所不用其借。”意指曹操在此行使特权给自己脱罪。事实上,流传到现在的也是毛注的理解偏多,至少就我刚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便是如此。
事实上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理解。曹操的主簿说:罚不加于尊。而曹操却仍然自刑:以剑割发以置地。正是说明了曹操严于律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连自己也不放过,展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
可能在于现代人的眼中,第二种可能有点难以理解。毕竟对于现代人来说,剪头发习以为常,是一个并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的行为,用现在的视角来看就是曹操违反法令之后,就和主簿拉扯一下,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这件事就过去了,没有得到惩罚。实际上真是如此吗?
实际上,在古代中国,毛发是非常重要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开始推广儒家经学的两汉时期,遵循儒家经典的行为都是值得提倡的,违反儒家经典的行为都是要摒弃的。而割发便是违反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原则。并且在古代有着髡刑这种刑罚,看“髡”字的上半部分就知道,这一定与毛发有关,而这个刑罚的实际意思也就是割发;在几百年后的辽金两宋时期,契丹人有着独特的发型,也就是“髡发”在中原看来正是属于野蛮的象征;而清朝更是选择割发来作为统治汉人的一种方式。这一切一切的本质都可以解释为中国人对于儒家经学儒家道德的遵循。
事实上哪怕在桓灵时期东汉末年的乱世,道德被严重破坏,但是儒家思想依旧是深入骨髓。到了什么地步呢?这又有一则小故事:
会张角作乱,栩上便宜,颇讥刺左右,不欲国家兴兵,但遣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当消灭。简单来说就是黄巾之乱的时候,有个叫向栩的人说在黄河边向北读《孝经》,就能消灭黄巾军。向栩的身份并不低,举孝廉出身,做到赵国相,是汉灵帝时期官场江湖上的一员。而这等人用现在的视角来看不用多说,肯定是个傻逼。但是这则故事确实是儒家思想天人感应的一个体现,认为不仁不义天下便会出现灾祸,政通人和便会出现祥瑞。向栩则是把黄巾起义当成了一种天降的灾祸,读《孝经》便是感动上苍,能解决问题。

说了这么多,说到底就是历史故事其实是非常难理解的。对于现代人的我们,道德观念和古代人其实并无多少相通之处。古人能把剪头发当一个刑罚,至少证明了剪头发确实有着“罚”的作用,人们害怕被髡。放到现在,要是人犯罪就剪个头发就会被原谅,那罪犯得会有多少啊。如果不理解社会背景,伦理道德,不知道当时的社会上什么是好的什么是被人赞扬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被人摈弃的,那么理解人物的逻辑一定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作为读者的我们无法站在人物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无法理解人物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做这些事,这样的体验一定是非常非常差的。

回到GIKEI上,想必很多人都会对源赖朝的塑造感到非常的奇怪乃至于愤怒。第一章走史实路线试图把源赖朝塑造成一个反派,而在文中表现也正是如此,主角在静被抓走孩子被杀死后迸发了对赖朝的仇恨,最终却在平泉无奈的死去。但是第二章叶山却告诉我他似乎不是想这么写的,在主角带着平氏残党,安德天皇与平泉合流后,按正常的复仇剧发展肯定是主角率十七万骑反攻镰仓以雪遗恨。从第一章的抓走静,到第二章破坏浪人村里安德天皇等人的平静生活,读者的情绪已经被拉的很高了,回到平泉后属于是有钱有兵有将还有宣称,想必是个人都会觉得南下镰仓顺理成章。
结果叶山是让楼子老师疯狂输出讲了一堆有的没的历史知识之后唐突结尾。留我一脸问号风中凌乱。我已经完全理解不了叶山想要讲啥了。第三章折腾好一阵才结束我才意识到,可能大概真的就只是想写个大家一起打怪兽的废燃而已。

对于历史人物的形象的也是单薄的很。在忠臣藏里,三位主角与其他赤穗浪士的心态被刻画的很好,有逃避的有激进的有忍辱负重的,面对事件角色们的反应,角色们的想法立起了角色本身,让读者也能置身于那个时代理解角色们的种种想法。到了gikei角色便像是贴标签一般,只要照着对应的标签开始演就行了:源赖朝就是疑心重,北条政子就是妒妇但是作为母亲很爱女儿。甚至连主角团队中的角色都没怎么立起来:弁庆三郎就是跟屁虫,只有佐藤姐妹因为身份较为复杂勉强好一点。角色仿佛都是临时翻资料翻出来的,只能用贴标签这种最简单的理解角色的方式来写。
但是叶山好像也并不是不懂。平安时代平民百姓的现状在游戏开头就有所提及,平家武士飞扬跋扈自以为是隐隐显出大厦之将倾的现状;武士与贵族的矛盾借平教经之口有所反思;幕府的进步性源赖朝自己都明白——武士凭借个人能力打破了平安贵族的特权垄断,本质是一种血统为上转移为能者为上的进步。但是实际上这些时代剧变与进步的因素几乎完全没有融入故事,战争始于仇恨,却也仅仅止于仇恨,没有赋予更深刻的人文内涵。更何况也如我上文所说,叶山自己连复仇也没写明白呀。
文中详实的历史传说部分,书写的平安末期幕府早期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乃至于各种词源都是手到擒来,一切都在告诉着读者叶山确实对于这些历史做了很多的功课,不管是画面还是语言上都非常用心(当然有几个地方确实有bug)。但是展现出来的我在打前两章的时候非常疑惑,究竟是为什么才能写成这个样子的?
在游戏之前我略微查了下源平合战的背景,也就是随便花半小时百度百科一下的程度。以不太懂日本文化的现代中国人的理解,几个角色,特别是源赖朝的形象和叶山笔下有一定出入。这其实有一个理所应当的解释——因为我没有日本人的文化背景,不理解历史角色人物形象背后蕴含的精神。但是这样的答案我在打完MIBURO的时候早就意识到了,自己都不太满意。即使文化差异是标准答案,但是我还是想知道更加深入的答案是啥。

结果没想到的是第三章楼子一句随口提到的话好像让我找到了我以为的答案。
“日本三大恶党,足利尊氏,弓削道镜,平将门。”
其他两人暂且不论,我看到足利尊氏出现在这里确实是吓了一跳。
室町幕府建立者,和镰仓幕府建立者源赖朝很类似。都是成功凭借军队夺权,架空天皇,开始全新的幕府统治之人。假如放在我国历史上,很难想象一个靠军队打上来的开国皇帝,实权统治者,竟然会被抹黑到这种程度。
在皇国史观盛行的日本,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恐怕真的是我们这些外国人难以想象的。而足利尊氏和源赖朝的特点就是均站在了天皇的对立面。以天皇为中心的视角来看,足利尊氏和源赖朝其实都是反贼。而足利尊氏这种左右横跳然后直球率兵讨伐天皇直接促成南北朝国家分裂的枭雄,那成为“三大恶党”之一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GIKEI里的角色,如果把“天皇崇拜”认为是一种“好”道德的话,游戏内的角色似乎就这样变得稍微自然了一点。镰仓幕府一方虽然代表着时代的进步与历史的胜利者,却因为立场得罪天皇而像是什么抽象反派;主角方明明政治嗅觉极差,接天皇赏赐,理解不了幕府武家政权的正义性,只得是个韩信之类的角色,却莫名塑造成了一个悲情英雄。这种在文化背景下所进行的文艺加工永远超不出作者历史观的限制,不得不说确实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Chusingura还说的是普世能理解的舍生取义,miburo尚且经过许许多多新选组作品耳濡目染多少有所接触,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未接触过的源平合战,这种异质感真是会引起强烈的排异反应。
当然,以上只是对于GIKEI第一章正史线的些许浅见。后面的部分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时代感仅存于楼子老师的小科普之中,故事的构架不再是一个现代人来体会穿越“异世界”的种种异常,而是一个异世界打boss燃作,感觉是不太能放在以上的框架下去分析的,因此不再提及。
说实话我觉得吧クマ公的那个口胡做te感觉还比较有意思()
Tags: 游戏
#1 - 2024-2-10 23:32
萝莉老师的历史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