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4 02:07 /
- 写在最前面 -
*《九龙》一作有悬疑成分,尽管本篇日志大概不会直接描述剧情,但剧透无法避免。
*有大量飘得很远并带有强烈个人视角的迷思联想。
*关于九龙城寨等内容的讨论大部分是对前人文字的引用或现学现卖的浅薄再叙。
Tags: 漫画 随想
#1 - 2023-10-4 02:16
- 零零散散的漫评 -

看前对这部漫画仅有的印象:1.美丽的封面,但最好看的还得是第一卷(之后想来多少有女主神似绫波丽的原因在作祟);2.眉月じゅん,知道《恋如雨止》,但由于当时不是很戳我的画风+年龄相差很大的胃疼设定,关于此作止步于好听的Ref:rain和フロントメモリー;3.科幻/恋爱/悬疑/九龙,寥寥几词的标签。以上几点加起来足够吸引我把它排在并不存在的待读列表最前方了。感谢bangumi好友的标记让我发现本作。

本来是很期待科幻×恋爱在九龙这片土地能开出什么花来,然而实际读下去剧情的展开总给人一种“被骗了,你管这叫科幻?”的感觉,作为科幻软得不能再软,稍微有点失望。(后知后觉,难道作者是想玩一个“九龙”和“克隆”,クーロン和クローン的谐音梗……?(bgm28)不管怎么说,一些设定感觉很随意,比如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那么执着于二氧化锆。)当然也可能因为珠玉在前,九龙×科幻在我印象中是类似攻壳(飞机掠过杂乱无章的建筑上空)或是银翼杀手(潮湿阴暗的街道)那样的吧。而悬疑的部分虽有伏笔,偶尔却还是让人发出“行,你说什么那就是什么吧”的感叹。全篇算是反乌托邦的主题,也有关于“记忆”“自我”“另一种可能性”的讨论,不过可以再深入。

恋爱方面,除了男女主的感情线,还有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BL的另一对,不知道是太久没看BL还是确实画得不好,一到这两人的剧情就显得啰嗦无聊?且到头来是由情感纠葛组成、驱动的故事,又反复提起很迷的复仇,个人观感一般。本作到目前观感最好的大约是前20话,谜题似展未展,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

本作的漫画编辑“电影感”的评价所言不虚。漫画的开篇就似电影,生活化的场景——西瓜、烟,清凉的风,拉远——惊艳!是拥挤重复的阳台,九龙城寨的特色立面。此后也不乏精彩的分镜:人物的连续动态,镜头前叠加透明物(鱼缸、眼镜等),剧情急转处的强烈光影特写(这个手法她是真爱用,很奏效但到后面也有点腻了),同一场所的不同景象对比(联系剧情,非常妙)等等。

在“洞察人性”方面也做得不错。人物透辟的对话与独白,偶尔扎心;散文化的旁白,细腻清爽。话说bangumi短评里有几个人提到男主没有魅力……真是不懂啊至少画得还是蛮帅的吧(bgm38)男主的一些行动(从上帝视角还算可以理解但)多少有点渣男成分,但懵懂的少女(从年龄上来说不能算但精神状态很年轻)可能是会痴迷这一款并被牵着走的吧。嗯,没谈过恋爱以上是乱说的。不对等的关系反而使故事没有驻留在美妙的幻梦,充满扣人心弦的不确定性。比起爱情线,鲸井和杨明两个女生之间的友谊更加温暖动人,且真实,也许这是女性作者的长处所在。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画风啦。人物美型,对角色气质有精准的把握,相同的脸仅改动细微之处却能让人一下子辨别出是不同角色,很厉害。对本作的“喜欢画风”除了人物,背景占据了这份“喜欢”的很大一部分。
#2 - 2023-10-4 02:19
- 渗入漫画每一处的“九龙”- Romance & Nostalgia -
*漫画中的九龙城寨居民大多称“九龙”

在看之前没想到“九龙”和中华元素在漫画中融入得如此生动自然,属于是意外之喜。九龙没有停滞于标题或仅作为故事背景板,而构成了角色每时每刻的衣食住行中、满溢了烟火气的寻常生活。

-衣-  眉月老师对角色的服饰真是很考究。不是某些作品中的刻板印象“中华风”,更像现在流行的“新中式”?在符合各个人物性格、融入中华元素的同时又很时尚。比如鲸井和杨明的各色旗袍/无袖上衣,有港风美人特质又不会有超出日常的浮夸感,这其实还挺难把握的。以及两位小黑的中华风Lolita,特别赏心悦目!

-食-  完全没吝啬对香港美食的详细描写!各色美食闪闪发光,是作品市井气息的来源之一。画得好正啊,看得也好馋啊……且到后期会发现果腹的美食不仅仅是文化元素,也与剧情有关。

-住-行- 指角色的居住交通空间,九龙城寨的楼房和巷道。画得非常真实,非常真实,非常好,一定是有大量参考并在细节处下功夫的。

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各种极具代表性又兼具隐喻的文化元素,如麻将、金鱼等等。作品中也时不时穿插一些文化豆知识,其中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第26话的掷杯筊,简而言之是一种投掷两瓣红色木头的传统占卜方式。逢年过节见家里长辈做过但从未想要了解,好像前不久在网络上看过科普也转眼忘了,结果在漫画里看到了详细介绍,顿时感到亲切又羞愧。查了一下这似乎是在沿海信奉妈祖地区才有的习俗,而现实中存在的九龙城寨里的确有一座天后娘娘(即妈祖)庙。精确的背景营造、自然的文化插入并回扣剧情,真的很巧妙了。

诸如此类的有很多。这便是#32中所说的,很好奇眉月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漫画的原因。我很好奇她的文化背景和经历,以及她对九龙如此感兴趣的缘由。于是找到了那篇访谈,试图发现一些什么。原本猜测她可能去过很多次香港,或者在那里生活过,但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且随着进一步了解,香港和九龙不能说是一回事,现实中的九龙与作品中的九龙不能说是一回事,眉月也应该没亲眼见过真实存在的九龙城寨(1993年清拆,当时她才10岁)吧。

实际上从第一话开始,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从画面的各个角落中生发。英语不好,但我想与这一情绪最贴切的词大概是nostalgia。有点类似漫画原文的「懐かしい」、怀念,类似访谈里编辑所说的「親しみ」、熟悉的亲切感——是夹杂着混乱与温馨的“梦核感”(没有在那样的空间生活过,却时而让我回想起童年记忆与从前常做的梦),是携着淡淡悲伤和思念的“乡愁”(作为中国读者可能更能感觉到的),是“浪漫的怀旧感”(对过去文化、时代的倾慕,对旧物发生变迁或消失的怀念)。

漫画主角将对九龙的情感称作“恋爱般的怀念”,我认为这一份浪漫是有传递到的。一开始以为作者笔下的九龙是对现实中九龙城寨的借用和还原模仿,到后期发现是“她所幻想的幻想九龙”。落入幻想和现实、历史与当今的夹缝中,罩在憧憬、留恋、后悔种种情感调和成的滤镜下,融合了异文化、风流韵事与奇异见闻的,无法也不必证实或证伪的九龙,这就很有意思了。
#3 - 2023-10-4 02:23
- 关于一部电影 -

有人说本作有王家卫式的浪漫叙事手法,看过的电影很少就不多讨论了,详见原文

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不禁会去想像如果它动画化后(虽然我认为很难做得好,因为说这部作品的氛围是靠画面的信息量堆砌而成也不为过),会不会是《花样年华》的色调?好像又太浓郁了。那天深夜这么乱想着在网上游荡时,正好看到陌生人刚发出的一段文字,像被窥破了心思。擅自引用一下:
《九龙大众浪漫》在我心里的主色调为湛蓝色,介于青与靛间,是最接近夏日里凌晨五点和下午四点左右的天空的颜色。具有蓝色的共性,因此打下了一些忧愁但松弛的基底,有不同于靛的明亮感,就多了几分轻盈,又不像青色般单调,是更具层次感的颜色,允许掺入些复杂的心情。正像是故事中人们的生活的底色,心怀忧郁与轻松两种矛盾的心情,或忙于工作,在虚构的街道中四处奔走:或心怀阴谋,穿行在巷与巷的影子里,不变的是都头顶同一片湛蓝色永恒夏空,吸入同样仿佛能把人气管灼伤的空气,不知来处也不知去地迷茫行走在幽灵般的城寨里。
读喜欢的漫画总归是会有些自我投射的,毕竟近两年也总带着这种奇怪的心情过活。如今漫画的悬疑真相在逐渐揭晓,那么我的人生何时能找到出路呢?这样想着,不知不觉“在夏天试试女主角喜欢的西瓜配香烟”的想法就萦绕在脑子里,而今终于偶然抓住夏天的尾巴实现了。
鲸井令子的人生,原来是这种滋味。
写得真好。的确,眉月老师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应该是靛青和玫红吧。也许正像ta所说的湛蓝的天空和西瓜的颜色。但作品的基调常常让我们忘了,九龙城寨除了少数区域和天台,其实是没有多少地方能看到“湛蓝的天空”的(在这时说这话可真不浪漫啊)。人们穿行奔走而过的大多是被遮蔽得是晴是雨都无法分辨,永远昏暗滴水、不见天日的狭窄巷道。

- 关于一首歌 -

玉置浩二 - 田園 第40话男主工藤献唱的歌

关于玉置浩二:流行摇滚乐队安全地带的主唱,许多知名香港歌星翻唱过他的歌。这一点的地域性和年代感和本作倒是很契合。

关于田園:算是玉置浩二的巅峰作,曾凭百万销量登上1996年末的红白歌会。顺便一提,这歌的MV有点抽象……

歌词配合分镜,角色的情感碰撞。漫画虽无声,这一段还是很有感染力的。
ビルに飲み込まれ 街にはじかれて それでもその手を離さないで
被高楼吞噬 被街道排斥 即使如此也不要放开那双手
最喜欢的一段歌词。有点“这爱的城市虽然拥挤”的感觉?(bgm81)

但是为什么歌词好像在谈着城市生活,歌名却叫田园呢?
有点像都市主义的反面,名字里带着都市,实际却在批判城市里充斥的无序、丑陋问题,维持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渴望?或者也可以称作一种nostalgia?此外,九龙城寨本身与这首歌也很契合。城寨是具有田园内核(农村社会形态)的城市(建筑和产业构成)。(后文会有详细展开)

回看的时候发现漫画中唱歌的男主,穿着大裤衩人字拖——这不是经典老广收租佬装束吗!这么说着,好像很懂“老广”似的。实际上对这个城市也没有多少了解,更从未有过归属感(从目前待的时间长短来看,也没有谈归属感的必要)。不会说什么“好爱广州” ,又确实贪恋城市高效、集约的文化娱乐生活,所谓 “综合成本低的生活”。综合成本低是客观事实,又是多么恬不知耻的说法。花着父母的钱,行走在摩天大楼形成的“峡谷”间,受保护地注视、享受着光明面,如何有脸振臂高呼城市的胜利?城市峡谷是社会贫富的落差,九龙城寨便是其中极端化的一角。还是别忘了问一句,谁的城市胜利了?

至此想起舍友曾说的“来了就是广州人”。很包容的一句口号,当时听了心情却不是很好。凭什么要被“来了”剥夺我作为“我家乡人”的身份?(?人家的话里根本没这意思……)这座城市始终是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大家的,这不可否认。在一些时候却很强烈地感觉自己是“外人”。什么时候呢?……忽而意识到方言,或者说语言在“归属感”“nostalgia”中的分量。当“热气”代替了“上火” ,“师兄师姐”代替了“学长学姐”,可能意味着我向这座城市迈进了一小步吧w。

而在翻译访谈时突然回想起,之前学日语的时候也有过“浪漫的怀念感”。部分词汇像家乡话的发音,源自汉字草书的假名,(古き良き)传统而美丽的繁体字,西洋的外来语……跨时代多文化的混杂,这一切使翻看电子词典甚至都能成为一种乐趣。像是一面通往本邦过去和异邦的镜子,有着陌生又熟悉、疏离的美感。语言真神奇啊。

类似吸引我的东西还有很多。汉洋折衷(汉服混搭西式、亚文化服饰)/和洋折衷(大正风、卒業式袴),曾流行于欧洲的中国风(Chinoiserie)等等都让我抱有相似的好感。往大了说,也有一些地区被曾经的殖民地/租界属性赋予了这样的特质,就像鼓浪屿、香港嘛。

说实话,能够意识到自己喜欢什么/被什么吸引/愿意选择什么真是很幸福、很值得珍惜的一件事。
究竟在说什么,越扯越远了,就此打住。

- 关于一本书 -

关于九龙城寨的资料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看了一本很不错的:《黑暗之城 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中華書局出版。超厚实(虽说有电子版还是去借了实体书,特别重!感恩图书馆,毕竟这书原价要468HKD),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照片也拍得很有生命力。还意外地带动了一位同学读这本书。不过说带动也可能是自作多情了,因为身边应该有不少人会为这方面的内容着迷吧。

本书对九龙城寨的介绍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由模糊的时间线串联了不同人(受访者、相关领域学者)的观点。整体基调比较积极向上,访谈部分能感觉到有很多浪漫化回忆/美化自我的主观成分。而观点间有不少重叠与相异的部分,读来像是在拼零件散乱的拼图,读完最终拼凑出一幅九龙城寨的图景。
#4 - 2023-10-4 02:40
- 比漫画本身更有趣的“城寨” - Rhizome & Nostalgia -
*现实中的九龙城寨居民大多称“城寨”

正如漫画所言,人人都会迷恋九龙。漫画中的角色和漫画作者如此,漫画外的我也逃不开这一“诅咒”。不知不觉,花在这部作品的“相关随想”上的时间要比看漫画的时间多了。不过能让人想得很多,未尝不是一种作品成功的表现?

将九龙城寨称为“我们的空间”,在其生活过的一位学者说:“我也不愿只因为浪漫或猎奇而保存一个破落而无法安居的怀旧的空间。浪漫的怀旧,也许是一种无法面对历史而生的感情。”是的,城寨尽管有其存在价值,我也不会渴求它没被清拆,留存至今的另一种历史可能性。还是保持距离感,停留在想象里作为“旧日城市的幻想,种种暧昧的符号”,在文艺作品中呈现就足够了。我们都应明白,“这些离开了脉络的符号、散乱的物质,并不完全等于一个实在地有人生存其中的空间。”

扯了这么多,好像还没正式提到真实存在过的九龙城寨究竟是什么。这是个神奇的地方,我尝试从几个词所代表的几个方面去梳理它,内容多来自于上面提到的那本书。

_ 一座孤岛 _

很经典的一张俯瞰图,8月摄于香港M+博物馆  冥冥中我是要看这本漫画并掉进深坑的

从照片上来看,九龙城寨可以说是字面意义上的孤岛了。城寨与旁边楼间距宽敞的住宅格格不入,与环绕它的平坦公园/机场/运动场等平地间更有强烈的割裂感,像从天上掷下的一坨方块,又如漂浮于汪洋中的孤岛。

城寨是历史遗留的海防要塞,在香港英治时期成为清政府的一块飞地,落入中英权力斗争与日军侵占拉扯的裂隙中,最终成为政治司法权独立、无法律法规监管的“三不管”地区,一个容纳犯罪行径的半流放地。

除了真实存在过的实体城墙,在被日军拆除后城寨仍存在着结界般的虚体城墙,阻挡权力进入,也从心理上隔绝了城内外的群体。城外的人将其视为不安全、不正常的环境,即使城寨位于日常活动可触及的范围内也会自觉绕道;而城内也不乏习惯城寨生活,直至清拆也不愿离去的人。这一点在漫画中表现得更极端,城寨是自给自足的孤城,“出城”甚至成为一件非必要、反常规的事。

_ 一片缩影 _

尽管很多人恐惧、歧视九龙城寨,但经过对比却发现,城寨实际上是香港发展的极端与缩影,一如这片大国边陲的帝国殖民地的分身。在早期,城寨外的香港其他区域治安也并不好,以至于有相似的民间互助保安活动出现;其他区域存在多处寮屋区,这与城寨疯狂的违规搭建并无二致;城寨也与香港发展过程中的营造美学和品质如出一辙——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商业导向的,呈现出密集高耸的建筑形态。

_ 一个庇护所 _ 生存与家 _

比起邪恶的故事和夸张的传奇,发生在城寨中的更多是平凡百姓的琐碎生活。黄赌毒势力与一般居民在大多数时间里泾渭分明,彼此相安无事。对退休长者来说,这里是他们的安乐窝,是与熟人喝茶聊天的地方;对孩子来说,这里是他们的家。数万普通人聚集在此,竭力谋生,仅此而已。



在城寨宣布清拆时,有人激烈反对,也有人安然接受。反对者大多在拆迁后将面临经济困境,即使有赔偿金,也难以承受城内土地租金、生活成本与外界的落差,再加上没有营业资格或执照、城寨身份遭歧视,旧业难再起,可谓“离开便无法生存”。

漫画中的九龙城寨居民,角色们的“谋生”就没那么多辛酸现实了,更多是“谋求生存的意义”吧。不过,也有小黑那样不知道打了几份工的人呢……

_ 一栋建筑 _ 丛林般的方形巨物 _

城寨的空间被人们的需求驱使着,不受常规限制地被房屋填充,最终形成一体化的建筑,“一城即一屋”。城寨看起来仿佛挤满了透明的立体方框,平面上受原本的围墙限制,垂直上严格限定在14层——由于紧邻启德机场,居民深知破坏高度限制没有什么好处,超过高限的部分也会被拆除,构成了坑洼不平的城寨顶部。换个角度说,若无机场,不知道城寨在垂直上会发展成什么样的怪物呢?

这样的建筑布局无疑是异常的,缺乏逃生通道、无视防火间距,完全违背消防规范。而建筑的施工更是随意:为节约成本,建筑没有地基,施工靠目测。开发商(没错,这地方居然还有开发商在负责……)只要“有一点魄力、资金和基本建筑知识”,单单靠着简陋的草图和经验就能新建楼房。但如此令人心惊的搭建,却没有导致大规模的严重倒塌事故。由于楼房紧贴,通过各种材料彼此搭连扩建、紧密交缠、支撑稳定,共同承担了结构上的弱点而不至于倒塌,书中有个生动的比喻:“像地下铁里挤靠在一起的陌生人”。

建筑内的水电供应来源可疑且供不应求。用电:合法的电力施工异常困难,大多是非法拉电缆。用水:城外公共水龙头(少而远);井地下水(干涸枯竭且污染,不可饮用);三合会和私人供水商偷水(水费高昂、贿赂官员、威胁客户的扭曲商业)。此外还有污水横流,逢大雨被淹,空气污浊,光线昏暗等种种问题,环境可谓十分恶劣。照片中的城寨呈现出暗绿的色调,之前看EVA、AKIRA之类的作品时疑惑过为什么很多墙和天花板要画成绿的,还以为是老动画的特色处理画法,原来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幽暗拥挤的楼房,潮湿闷热的环境,铁丝网形成的光斑,城寨给予人热带雨林般的感官冲击 。

“陡然向下的巷子,蜿蜒曲折,把你吞噬于城寨之中”,真像田園的歌词啊。城寨底层的巷道好似迷宫,而二层及以上的建筑间,为了房屋出租面积的最大化甚至不存在空隙,彼此通过砖头和板材相连。城寨建筑间的界线模糊,公共私人领域也无缝衔接,自由高效的交通,意外达到了现在很多建筑师所追求的效果,自成独特的寻幽魅力。在城寨中从南走到北,跟随经验和居民自发在墙上涂写的标记,只需要在一两层间走动(没有楼梯时,放把椅子、打开窗户即可攀爬),无需下到地面。这点漫画中也有体现,而且还多次强调了城寨只有两部电梯。

_ 一座城 _ 自下而上的理想城市 _

据统计,城寨中有三万五千居民。书中访谈的对象有限,不过还是涵盖了各类产业的人群,其中有很多人既是老板也是工人,访谈记录了劳动人民的平凡生活。但似乎从九龙城寨这个特殊的空间中拎一个人出来听他们娓娓道来,都能改编成有趣的故事。比如一位天台邮差:不是城寨居民,却把路记得比谁都熟;和师傅的默契拍档,爬窗送信被便衣误认为小偷,为居民派家书并结下友谊;见证了这里的人情世故,也逐渐学会幽默待人、圆滑处世。一位吸毒更生者(从堕落麻木的生活中被拯救并帮助他人)和城寨传教士(帮助无数吸毒者改过自新,黑社会大佬也为之折服)。一位养鸽人(痴迷动物,在城寨天台养赛鸽,城寨被拆离开后想养童年回忆里的热带鱼)……

城寨中有各式各样的人,为什么漫画将主角设定为房屋租赁公司的员工?猜测有以下原因:一是没有那么强的传奇色彩,生活规律平常,为悬疑恋爱叙事让位;二是和邮差有类似的性质,较为了解城寨,会在其中东奔西走接触不同的空间和人,由此展开故事。

以上讲的是城寨中的人。实际上城寨就是由这样形形色色的人决定,体现了超越上层规划的“老百姓的智慧”。无意间,这座以需要和机会为逻辑、为了满足人们情感生理需求而形成的城寨,触碰到了城市的本质?

先来看看城寨的功能组织。首层和平台是公共服务区,沿街界面多是诊所餐厅等可对外服务的商业空间,往上一层是休憩空间,再往上是私人住宅大楼,其实跟现在的都市建筑没什么区别。天台是公共活动空间,也能作为交通空间,有凌乱的搭建、也有垃圾杂物堆放,到处是晾衣绳、储水箱和电视鱼骨天线。

(看到这不由得回想起童年反复梦见我上了小区或是什么陌生楼房的天台,跟着家人晒被子。在温暖的被褥间奔跑,阳光刺得眼睛生疼。回过头却发现家人不见了,怎么喊也没有回应,也找寻不到下天台的楼梯,或者楼梯有无尽的台阶……真切又模糊,不知道究竟是梦还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天台上植物肆意生长,儿童骑车嬉戏,成人乘凉交谈。同时也是年轻男女的约会地。漫画里男女主在天台的聊天,在逼仄楼房间的亲吻,莫名的浪漫。
而城寨俯瞰图上能看见方块中间有个洞,那里是城寨能看到天空留白的中庭(话虽这么说,树上和铁丝网上挂满垃圾挤占了原本应该看到天空的地方),唯一有阳光透到地面的精神场所,有历史流传下来的衙门、基督教会、青年中心和老人中心,附近是天后娘娘庙。

总之城寨各种功能齐全,可谓应有尽有(唯独没有法律权威税收规则)。在某种程度上被公认为是理想的城市形式:功能密集,全部步行可达,最高效地利用空间,最少地消耗资源物料;受最小程度的监督规管和征税,却有民主自治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整个城市社会浑然融合。

一些学者的评价:
何异:“九龙城寨显示了公社制度在高密度居住环境中的潜在力量和效率。公社生活为居民营造几大的连系感和依存感……尽管城寨是个声名狼藉的贫民窟。”
陈喜汉:“既贫穷又生机勃勃”“都市环境中格格不入的事物……是在缺乏有效的历史、法律和秩序的情况下自我生长的地方。”
吕大乐:“制度意义上‘真空’的地区,什么事情都可以在城寨内发生……它有可能将我们平日所接触到的香港社会的现实,完全颠倒过来,有另一套我们不太明白的社会秩序……”
_ 一个社区 _ 无政府自治 _

本作编辑提及的《三丁目的夕阳》的村野乡愁并非毫无依据?城寨在一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乡村的特征与草根人民的多元性格和活力,并呈现出社区自治的无政府状态。

互认互信:城寨街坊左邻右舍彼此认识相互信任,为了在狭窄的楼房中减少局促幽闭感,增加开放感,许多家庭和底层工厂保持大门开敞。城寨中的一些交易没有法规束缚而遵循着契约精神,比如漫画主角们干的房屋租赁买卖,没有法律保障,只有见证人,彼此以“信”达成交易。

传统凝聚:邻里间通过麻将纸牌交流娱乐,重视传统节日、学问宗教,传承勤劳、尊老的传统美德(城寨正中央是老人中心,养老服务在城寨中很重要)。

自治互助:城寨中有街坊福利会(全称九龙城寨街坊福利事业促进委员会,有点类似居委会的功效,对外交涉沟通、对内服务管理),有公益组织(与宗教相关,但参与者不一定要信教),还自发形成了打更队(报时巡逻防盗)、防火队,以及志愿的卫生市政维护、慈善娱乐活动等等。

城寨百姓的生活并不光鲜,而是充满了苦汗与重担;犯罪行为依然横行,吸毒者横尸道路的场景也时有出现,但在其中生活的孩子未必会走上相同的道路,反而能切身了解到犯罪者的下场;城寨的状态也不尽人意,每当发生大火或极度恶性的犯罪才会有所转变。但整体来说,城寨自我监管、乱中有序。

_ 一个有机体 _ Rhizome _

九龙城寨内部由于不受规划,其中的建筑始终处于自由生长的状态。早来者随意建屋,巷子通道便无规则演化。后来的高层直接加盖在低层上,或从周边延伸到低层上空,吞并、侵食低层建筑上方的空间。一些矮小的建筑被拆了重建,被单栋大厦取代,只有衙门庙宇得以保存。

细碎的房屋逐渐融合成更大的整体,城寨如有机体般演化。书中的比喻还挺贴切的:动脉-通行路线,静脉-水管电线,表皮、痣和肿瘤-失修褪色的灰泥混凝土、坑洞,混乱的门窗,铁笼阳台,外挂的晾衣架和空调机等。

城寨表现出不可思议的韧性与灵活性,可以被称为“块茎”(Rhizome,根茎)。
“空间、时间、物质和社会的结构愈是有弹性和模糊,整体结构就愈稳定。”“那些建筑物具体块茎性质,相互交错、寄生和碰撞,由于缺乏结构化而显得不连贯,难以辨认。”
就像植物的根茎,也许会断开,但随即会在断裂处再次生长、修补。这也很像本作女主的生存状态,不幸摔倒、动摇自我,却能通过自己努力或在朋友的搀扶下在原地站起来。话说,让眉月老师了解九龙城寨的那部游戏的续作也叫《九龙根茎》。

此外,城寨还与Metabolism(新陈代谢派,典型代表是去年刚拆了的东京中银胶囊塔)有一定共通之处。没有能力,不再展开讨论。

九龙城寨是反常规的,是接受传统系统训练的建筑师所难以想象的存在。它不在绘图板上被敲定,“随使用者游移更易而不断变化的需要而成长,反映且实现了人类的实际行为和互动方式”。

_ 一个神话 _

在城寨尚存时,城外的人视其为乌烟瘴气的罪恶之城,外国人还视其为“旧中国吉光片羽”。无论如何,都带有道听途说、人为加工、神秘不可知的黑暗色彩。

而城寨消失后,人们在事实与荒诞中选择了后者,记起不属于城寨的东西,将不成比例的文化元素投射、误置在它身上,成为介于诽谤与浪漫化之间的象征符号。不管它在二手的信息中看起来是多么的粗野鄙陋、突兀磅礴、绝望邪恶,却又传递着颓靡的废墟美学,展现出前所未有、世上唯一的诡异美感。

“神话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们有着一份持久力”,九龙城寨就是这样的神话。即使我们未曾踏足接触它,也被它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联想的价值,漫画、作者和读者皆是如此。

_ 一场仍在延续的梦 _

是很个人的梦。
在翻看九龙城寨的照片和漫画时,那种nostalgia和梦一般的缥缈感时常出现。除了前文提到的关于天台的梦,又努力回想了一下这种情绪的可能来源。

城寨不同颜色形态的栏杆阳台,其实就是老旧小区的紧贴版本?电线外露、略显脏污的街面、生锈的广告牌、屋顶的电视天线丛,让人联想到现在的广州城中村、握手楼等等。而铁艺的门、漆成绿色的窗框,花砖的地板、瓷砖的墙,这样的装潢又让人浮想不断:老家的房子(已不在)、家乡的老城区(小学同学的外婆家,不知道还在不在呢。那天本没有打算去,但是被很热情地招待了,走上楼梯拐进不大但怀旧温馨的空间。记得炸肉丸子很香。)。

也是大众的梦。
和城寨风貌相似的现实城市建筑仍存在(旧城区/重庆大厦)。而狂热的日本人在川崎复刻了一个九龙城寨(WAREHOUSE电玩城,已闭店),此外还有仿造、借鉴风格的装修,比较出名、有类似的感觉可能是文和友?

九龙城寨存在于传说中、记忆里,在商业作品、艺术创作中创造价值,在流行文化中不断增加着名声地位,在T恤上印着KWC(Kowloon Walled City)。人们做着梦,用各种文艺作品延续着九龙城寨本该在1993年终结的生命,“过去人们对它的观感”是什么样的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今天的人想用它来代表什么事物”。


#5 - 2023-10-4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