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30 01:18 /
原因起始于一次工作会议,由于内容保密不能全然性的分享,这里只是对我产生的思考与理解进行梳理总结,留档以备后用。

直入主题:
实拍片,先有大致的分镜规划拍摄思路,而后在演出现场架设多机位以录制足量素材,而后于剪辑阶段对素材进行拼接和二次创作。

动画,先有具分镜具体的交代每一镜的表演需求,而后由中期人员按照要求完成每一镜,之后直接拼接各卡做微调。

很明显的,在上述的工作流程中,动画相比实拍,缺了一个剪辑的二次创作的步骤。原因也很显而易见,中期流程中工作者只会按照分镜的标准要求完成镜头,不存在实拍中大量不同机位,或者各种补拍翻拍通常次所得到的大量素材累积。换言之,动画相较实拍片缺乏剪辑时的二创资本。这是其一

其二是由于中期工程中,工作人员得到的需完成的表演要求是十分具体的,有时甚至是具体到时间点的精确控制上,这使得中期产出的影像能够被再解释的潜力大大下降了,每个镜头的逻辑指向性,表意明确性,前后关联性都完全大于影视中期的拍摄素材。这也就使动画相对于实拍片缺乏素材的剪辑操作空间。

所以在pose to pose 这种规划性强烈的作业方式为蓝本下诞生的金田系作画变得十分有益于动画目前流行的制作工序。

那么追问就此诞生了,究竟什么是金田系?
比起所谓的夸张构图,稍有了解过日本作画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容易解释。目前可以将它看作是对pose to pose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的具象延伸,其目的之一在于满足表演要求的同时为原画师提供一定的自主创作空间,在长时间积累中逐渐形成的创作思路包括张数,时间点,构图变化或透视变化等等。

所以更具体的来讲,金田系的侵略风格较能符合动画的需求体现在哪儿?我尚未有答案。

其他的一些零碎的对于会议中讨论对象的解释:
声音如何作为意识形态殖民于影像?首先影像本身是具有强烈的表述能力的,但多数时候都存在丰富的解释潜力,而声音可以做到对影像进行解释,从而掩盖部分潜在的分歧意义。比如说一段没有任何台词的精彩的大招动画,你会直观的觉得放招数的角色拥有强大的力量,这可能是他有某方面的决心,或者有某方面的执念,但如果这个角色有台词,比如“友情就是力量”“映照我复仇的决心”。那么观众从影像中得到的情感就会逻辑的附着在台词的意识形态上了。原来是角色和它朋友的羁绊可以有如此强烈的力量,或者是他对复仇的执着竟然可以使人如此强大,此类就皆是明显的意识形态了。

最后,关于我们是否需要延续那个被讨论了快几十年的问题,及重视剪辑,重视影像本身的价值与力量。这里直接借用富野由悠季的观点:后现代年轻一辈的成长环境中,各类的影像层出不全,往往使我们对很多东西的存在抱有理所当然的想法,我们只对产出有吸引力的图片感兴趣而往往忽视剪辑的重要性和影象背后蕴藏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