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11 12:21 /
电影映毕,诵诗之音不绝于耳,吸引原本想要离席的观众驻足留看,但前排六七岁模样的小男孩早已横卧软座,睡梦酣甜。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颇具野心的作品,它以高适、李白的历史掌故与传世诗文为基料,以二人的人生经历为主轴,描绘由盛转衰的大唐气象与多姿多彩的大唐人生。
这是个“高大上”的谋划,电影168分钟的公映长度也足以揭示这一点。
但电影和我们的人生一样,通往目标的过程中歧路丛生,我们都不得不做出选择。
而这“三万里”的行路之难正在此处。






对历史的改造
总的来看,《长安三万里》选择了在历史的空白处填补内容,是一种史实以外的“可能性”。
影片故事大体上可以如此讲述:吐蕃大军大敌当前,但主将高适却已身陷怀疑之中。监军太监前来讯问,高适借此把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和盘托出。
而在回忆的终点,怀疑的起因才最终浮现。而高适也借此完成了诱敌深入的奇谋,一举扭转了战场局势,收复云山城。
这里创作者成功地把电影内故事的疑问和电影外历史的疑问关联了起来——李白与高适的关系究竟如何?
从文字记录来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出游之时关系好到“共被”;但李白因永王之乱身陷囹圄之际,高适确实也是一语未发、一字未提,看似冷酷无情。
电影在这里提供答案我觉得是合乎情理的,天真幼稚的李白错投乱党,而深知政治凶险的高适并非不顾及旧情,而是无法直接出手。
创作者也因此展开了对高李二人早年交往的想象,笨拙口吃的高适与放荡不羁几近浪子的李白因见义勇为相识,而高适也见证了李白的早年千金散尽的沉浮。
此处有一个值得欣赏的处理在于写到李白杜甫高适三人交游之时,剧中的李白说高适是他“最好的朋友”,高适的反应却是“我是吗?”
这不但体现了两个角色的性格差异,也缓和了在历史空白虚构而产生的违和感。
但《长安三万里》的剧本很大程度地偏向了“念诗环节”,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将原有的诗句引出,才去设计情节。
比如数次拜访黄鹤楼、赐金放还之后的酒会,如果说这些还可说是为了如后文一般描绘场景美的取舍,那真正的拙笔莫过于李白高适一同救郭子仪的情节。
在这段情节里,高适在客栈写下他由军旅生活而来的传世之作《燕歌行》,但这间客栈却又是有被安禄山追杀的李白来访,又是郭子仪的刑场。
就算把李白救郭子仪当作有《新唐书》支持的美谈,但高适在这里的出现,乃至成为拯救郭子仪的主要角色,却全然是为了迎合影片对高李关系的诠释——只有高适救了郭子仪,才能让郭子仪救李白变成高适的谋划。
如此双重乃至三重的偶然事件作为故事的关键转折,不免要受“御都合主义”的批评,这或许就是整部电影剧情设计的命门所在,如果有这段情节,则显造作,但若没有,则高李关系之答案也得不到支撑,可谓两难。
或许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但可能作品过于膨胀的篇幅已经不支持编剧如此做了。
因此,在这一幕后,高李分别之际,李白念出《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对笔者来说也成了一种黑色幽默。


会动的诗画与场景化的叙事
正如上文所叙,《长安三万里》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披着故事外皮的场景连环画。
电影着重视听表现诗歌,其中最引人注意之篇自然是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这个场景中,创作者充分利用了动画以虚写实的特点,几乎是不动声色地自然打破了想象与现实的界限,构想了一次李白带领众人充满浪漫气息的天上旅行。
原诗睥睨人生,吞吐天地之豪情壮志正和奔放绚丽的动画视听语言相宜。大鹏直上云霄,金樽一举,与神仙先贤共饮,此等充满魄力的画面也往往只存在于动画之中。
这种跨媒介的艺术效果让笔者不禁联想起了历史上王维的山水诗画,“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既重视绘画艺术给诗歌注入的形象思维,又从诗歌中给绘画借来了淡远高妙的意境。
《长安三万里》在此的尝试,也不妨可当作一个这个时代用动画再现诗意,用诗意升华动画的注脚。
除了诗歌与诗人之外,大量唐代的时代细节被引入电影:文化名人张旭、李龟年等等;胡姬之舞映衬下的文人游艺;长安的都城气象与扬州的美人温柔乡;胡汉相杂的边塞之景……
创作者部分改编了高适的人生经历,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跟着一路“游马观花”的高适,在不同的场景之间快速切换。公平地说,这些场景单独拿出来都给人很大视觉上的震撼,笔者印象最深的
不过,在我们感叹大唐气象终于在今日得到了一种动画化的表现时也需要注意到,正是这些看似不能不塞进去的大唐“萌点”,成了故事散漫、篇幅冗长的根本原因。
高适每每与李白相见,比起李白,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大唐背景之上,人物暗淡,场景却熠熠生辉。这也难怪许多观众感到剧情“支离破碎”,人物“浮夸做作”了。

“事功”与“无为”的抉择
谈完了故事与表现,我们现在可以来谈一谈主题了。通过高适与李白的人生,《长安三万里》究竟希望告诉我们什么呢?
自然,电影散文化、实录式的故事取向天然排斥语文阅读“中心思想”的解读。对于其中的内容,诸位观众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看到的实际是两种人生选择的对立,高适和李白正可以代表中国魏晋以来的两类人生理想,前者是“事功”、“入世”的儒家一面,后者则是“无为”、“出世”的道家一面。
如此的区别在电影中就被刻画成了生活态度的不同,高适的前半生几乎都在等待与苦修、期望自己建功立业的那一天。而李白却全然率性而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电影选择了跟接近当今主旋律意识的高适作为叙述者。观众和高适眼中的李白狂妄随性,带些疯疯癫癫,初看之下甚至有点讨人厌。
这和从木讷变为稳重,但却从来没有脱离“正轨”的高适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具体表现手法中,李白多用一种从欧美动画而来的夸张演出,最多的台词就是“哈哈哈哈”,让笔者想起了儿时看过动画片中的海格力斯。
而高适则更像真人历史剧穿越而来的角色,多用微表情,显得含蓄内敛。这正是对儒道两类人的一个印象素描。
电影明显是是有一些偏向的,在之后的安史之乱剧情中,电影着重突出了高适平定动乱的功绩,相比之下那诸多文化名人看起来不过只是盛世的装饰,在乱世之中不值一文。
在这个层次上,电影中李白和高适的友情就更值得深思——所谓的“事功”“无为”之间的抉择,并非彻底的单行道,高适的奇谋灵感正是来自与李白的交游之中,他们的才华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李白的个人命运也同样因为高适而得到守护。
两类人生理想之间的复杂互动,笔者认为正是电影希望告诉我们的东西,这有点像文明的保卫者和被保卫的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有点像后期儒家高扬的“内圣外王”。在这个更加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从两方都能汲取精神力量,才是我们该做的事。


总评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一看,颇有门槛的动画(笔者观影时,身旁观众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是安史之乱”)。它绝不是什么臻至化境的“神作”,它在商业与艺术上做出了许多割舍与选择,它的缺点明显:节奏散漫、过度为诗歌服务、内容冗长……
但我还是很欣赏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品,或许实力尚且不足,但愿意挑战,才是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第一步(bgm24)
Tags: 动画
#1 - 2023-7-11 13:11
大成之作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