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10 22:13 /
围绕《宇宙编辑探索部》的差评,有一些观点令我不吐不快。兴许有人会觉得这是“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说了也没用”的废话,但或许有必要将这言论堂堂表述于公众的视线内。

“迷信”是不好的,“迷信的人”一定不好吗,“迷信带来的影响”一定不好吗?

我很喜欢影片中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你向外星人寻求什么答案的时候,他可能会说“我也不知道”。外星人在唐志军的眼中是科学更发达、道德水准更高的文明,那么这是否可以说——在我们人类,哪怕已经变得更好的未来,也可能解答不了当下的问题。

这也就是我的态度,相信正确的事,与相信错误的事,同样都会迷茫与孤独。为了便于解答读者疑惑,这里再稍微滑坡一点——解决不了终极问题,你就要连有着明晰答案的问题都不顾了吗?

可对于许多问题,学术界尚且都还有流派之争,普通人不吃这碗饭,凭闲情逸致看书,真的能从中得到自己希望的东西吗?你们想说的无非是,多少了解点常识,至少不会被显而易见的塑胶外星人、合成视频欺骗。可人类的侥幸,或许是多少科学都无法填满的。诚然,你可以说这么久以来没一点发现痕迹(或是只有像是电影中那样的“发现”),相信这回事很傻,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斩钉截铁地说“绝无可能发现呢”。

文明从来是在一无所知中建立的,且始终被不可知的黑雾遮蔽。以暂时的疆线划分领土,指责不站在这条或那条线以内的人是愚昧无知,只不过会形成一种《断章》式的结构,并且答案永远不在最高处,而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因此,我附和影片的落点。

除此之外,“伪纪录片”的形式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造成生理不适,这是无可奈何,个人能够理解以“观影体验”为评价基准并给出差评的朋友。而以“异见者”的影评为例,他的评论最令我感到迷惑的点在于,他似乎在通过论证两种“伪纪录片”的长处,来表明各自适于什么类型赛道。我们暴论地说,“恶搞纪录片只能拍喜剧”或“残存影像电影只能拍恐怖片”,不知“异见者”会不会又有新的异见呢?当然,在赛道论之后,他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电影越是接近自己的目的,影像就越是空洞、混乱、丑陋、贫瘠,就像任何人手机里的一段胡乱拍摄的视频一样,也许真实,但并非电影。”/“同时,作为一部尝试以虚构的真实取代诚实的虚构的伪纪录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对其所试图关涉的诸多现实问题也是不负责的,它们仅仅作为背景板和插入元素,以维持真实语境的稳固:精神病人、抑郁症、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叙事……身为顶流大导的郭帆蹲在地上抽烟装穷,已足见创作者的自我感动;但是影片后半段大量的农村实景——它们本应是这部“伪纪录片”中难得的真实——与老唐屋内的那种虚假的“现实主义”打光(客厅的绿光与厨房的黄光)间的深深割裂,却是多少自我感动都无法轻易弥合的。电影中最强烈、但并不幽默的一组反差在这里不自觉地暴露了出来:电影安排农民们争先恐后地声称看到了一个虚构的超自然现象,但自己却对真实的贫困现象视而不见。”

个人才疏学浅,可能无法以原本语境解读,这里便采用自己的理解,即:一味仿真的残存影像,只是“虚构”(重心的确在于虚构?)的真实,这是空洞、混乱的,正如随手拍下的缺乏作品性的影像/影片对于引入的问题处理不够负责,过于要素化,而没有深度处理。同时对于最应该关注的社会问题(原谅我不够理解原文唐突的引入,只好归纳成泛滥的“社会问题”了)。

这里有个命题,作品何以为作品。这种大题目必然是找不到最终答案的,只不过个人体验就与原文有了较大出入,即,我明确感受到了作品的“表达”。表达这种东西并不难以强行解读,就如网文中便不少尬吹末世文表现了人性等等,其实也未必毫无道理,个人认为“内核”并不是有了便高枕无忧的,而是需要“表现力”的,也就是说与崇高的事物靠边很简单,而具体做成一件怎样崇高的事物,十分困难。

那么,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具有表现力的事物是什么呢?是“失败者”。当曾经心怀理想的唐志军,畏畏缩缩地出现于“进行时”的时间线上时,缺失的三十年间发生了什么,仿佛便成了不言自知的事实。读者们默契地理解到,他一定受尽苦恼与不理解,既有人会感到这是“怪人”的滑稽秀场,也会有人更执迷于演员的神态,为那份酸楚而感同身受(大多人也许是兼有之)。这是“事实”与“心路”的并行。

唐志军穿上宇航服“被”窒息后,他在一片慌乱之中被消防员切开了脑袋。这是“恶搞”,是类型的笑点,但也是,这里我需要特别强调的“不体面”,此后这种不体面将贯穿全片。为什么要强调不体面呢,因为不体面是所有伟大理想的一个最现实的侧面(影片也正是这么拍的),我们从正面看到意气风发的青年人讲到“发现外星人时,将消弭人类间的纷争”,却从侧面看到他中年时的颓废消沉,唯唯诺诺,我们心中产生了一幅随处可见的图景,这图景由于它的立意而显得滑稽又崇高。

当异见者居高临下地说“大导演趴在地上装穷”时,无数试图为心中知识(即使唐志军被盖棺定论为“民科”,他的知识储备也似乎还是要远远高于“阿波罗”的老板之流)正名的出版人的不体面,就这样被彻底无视了。出版人的不体面,就不是直接的困境了吗?

当然,这不仅仅是出版人,而是“失败者”,是所有为了追寻理想而败(指陷入窘境)给现实的失败者。但正如一种朴素的思路,“你要是比别人优秀,就会混得更好”,影片通过彩蓉姐直接给到了唐志军并不优秀的解释,他是民科,是执迷不悟的可怜人。

回到开题的内容,正确与错误何以判断,何以起效。以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为标准是否可靠?

失败者就这样起步了,在“又要白费功夫”的议论中,唐志军又被骗、又得跟环境抗争了(彩蓉姐拉着他不让看“外星人”、最后的独自上山),但与此同时,在麻雀落满的石狮前,在毒蘑菇的“幻境”里,他也好像在切切实实迈向自己的红萝卜。

红萝卜的个人成功与功利成功对立起来,这时我们便不得不重估失败者的问题了,当我们站在那一片麻雀形成的星球前,仿佛都得到了一份实现了什么的喜悦。(女儿与自我和解的问题,下文再说)失败者获得了成功,他的一切失败都得到了一份回报,这么浮浅的总结,被《宇宙探索编辑部》表现为并不浮浅的两个小时时,当同样处境的观众仿佛实现了什么的时刻,作品性便浮现了。

这里适合打个比方,你有投机赚钱(520卖骨头的村民)成为“强者”的机会时,你是否要为了个人兴趣、理想而追求难以见到果实的事业呢,这个事业是否就是你眼前的红萝卜呢?

这是一个共同的困境,这个困境要低劣于村民的贫困吗?为什么执意于明显并非主题内的村民,而忽视前者呢?村民势必应当被视作理应关怀的弱者吗,他们凭借投机得来的钱,不能够使得他们摆脱困境(影片中未明确表现的,固定语境下的困境)吗?

就好像你采用了黑人演员便一定要关注并解决他们受到的种族歧视问题一样,我想这样限制创作,可能只会使得他们的困境加剧吧。

姑且给到了自己对问题的回答后,再来讲讲自己对制作的观感,我只是单纯喜欢这种仿现实的自然镜头,跳切的突然性对自己来说也没什么问题,倒不如说交代“心路”这回事,我喜欢最能跳的那位。事实只是心路的外在表现,事实可以根源上不真实,也可以讲得不尽全面,这丝毫不会影响一段心路历程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完整的心路历程必然是真实的,因为人类无非是一粒又一粒的沙子,我们难以互相理解(情感)不在于彼此间的智商、经历差异有多大,而在于愿不愿意看到对方的心理。生活中我们也只能看到一个个侧面,并从中揣测对方。虚构的现实由此展开,便是现实本身。

“理想主义者”也难以永远都一往直前,倒不如说,反思是理想主义者的标配,因为我们只想做正确的事,但从来没有理所当然的正义。我们看到了不体面之后,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为什么他能够坚持?只一味强调实现后的宏图,而不顾脚下绊倒自己的石子,多少会显得空洞麻木。于是死在背景里的女儿便出现了,主角也就在彩蓉姐的旁白中进了精神病院讲座。“精神病是人类为了区隔少数特殊人群的一个标签”,可以说,在代表大众的彩蓉姐不理解的旁白下,这句话本身便将主角放置在了同一位置。之后整个的怪诞氛围,也是为此而做的注脚,主角与精神病本身就是一体的,既然这样就更谈不上居高临下地去关怀了。主角首先认为精神病是正常的,而不是异常的。对主角的关怀,便是对“精神病”的关怀。

女儿是唐志军的一种传承,正如一半(原因是)遗传的精神病。女儿的死至此可以被视作一种困顿的理想,而她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人类存在在这个宇宙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就是唐志军本人进一步的追求。

这个处理一来解决了唐志军始终“坚持”的动机问题,二来也是一种主题上的演变:“有朝一日,将所有人得知,有外星人存在的时候,那么我们之前所有人与人的纷争、隔阂,统统会消失,所以,人类文明再一次进化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外星人。”

这句话在一切都朝气蓬勃的时代里,可以说是一种伟大祈愿,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但在已经(因为没出成果,调查事业)消失了三十年的当下,这已经不足以支撑起这部两个小时的影片了。于是更近一步的终极问题出现了,寻找外星人的意义更凸现了,孤独的人类需要找到另一个物种(可能是更为强大的),为自己求得对照。可哪怕是这个强大的存在,也在孙一通的回答之下,显得与人类没有什么区别。是了,我们的孤独并不是这么易于解答的问题,我们(精神病/坚持理想的人/全人类)只能将生存意义这个问题,指向自己。

会说这么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儿这个“背景设定”被许多人视为纯粹的、给动机服务的工具人,但实际上跟主题的结合度是很高的,个人认为处理得值得嘉奖吧。

据说在剪辑之前,父女线是有更多展开的,有讲讲故事,是晓晓这个在正片里显得有些边缘的角色的戏份(和唐志军女儿同岁,同时她也有父女情节)。对此,我没什么了解便武断地认为,院线版是更好的。正如上文提及过的,对于心路历程式的作品,详尽展开许多时候没什么意义,许多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只展现出一个侧面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如果进一步展开父女线的故事,则可能塞入太多像家庭关度等等与主题联系并不紧密的要素,感觉应该是拖沓大于表现力。个人并不认为,“不充实的角色”就是功利性的角色,仅仅表现侧面永远是自然的镜头下所需要的。

至此,影评也就差不多结束了。虽然只有不到五千字,但写作途中也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无疑是我最好的朋友会不置可否的评论,无疑是我最信赖的朋友不认为是影评的评论。我也不会得到读者的什么回应跟激励,个人表达这样毫不务实也谈不上“社会性”的东西,总会被当作自嗨或是小众趣味的一种。我对唐志军共情的表现,我最后这段文本中流露出的失败者意味,也可能会使我被当作一个劣化的唐志军。我对另一篇影评的单方面回应,更只是对着空气输出,一切都徒劳无功。

但既然写出来了,我还是要向我所“反驳”的人们道歉,我并不认为你们的想法是错的,只不过我有不同的观点,如果直接引用造成了冒犯,还望谅解。
Tags: 三次元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