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29 15:13 /
#1 - 2023-4-29 15:19
(SHAFT系動畫小組 →https://bgm.tv/group/shaft)
原载于《幾原邦彦と運命の子供たち》(劇場版『RE:cycle of the PENGUINDRUM』公開記念BOOK)(2022,幻冬舎コミックス)

翻译 / DREAMER(前半)、Revin(后半)

*本文中标注为“原注”的注释为原文注解,标注为“译注”的注释为译者附加。

本文将介绍几原邦彦从学生时期到现在的所见所闻中,受到刺激的作品和事件。将分为电影、书籍、戏剧、音乐等几类,讲述一些令他印象深刻的事物。

几原邦彦在表达中着眼于哪些方面、涉及了哪些内容?我们从他身为创作者的背景中一探究竟。

 

电影



——请告诉我们让您留下印象的电影。如果能讲讲大家可能不知道的电影就更好了。

几原:如果说手头有DVD的电影的话,现在有《魔女嘉莉》(Carrie,2013)、《蓝丝绒》(Blue Velvet,1986)、《蓝色假期》(ときめきに死す,1984)、相米慎二导演的作品、以及且不论作为电影而言好不好的《苍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90)、《新桥恋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1991)、黑泽明脚本的《逃亡列车》(Runaway Train,1985)等等。至于那些懂的人自然懂的cult片,还有《人鱼传说》[原注1]。这部是由《汤殿山麓诅咒村》的导演池田敏春执导的,这位的电影在狂热爱好者中很有人气。《人鱼传说》中尤其有一些不可触碰的桥段。主角是一位女渔民,夫妻都以打渔为生。镇上想要引入核电站,但渔民们担心环境污染而反对。某一天,主角女渔民在打渔潜水期间,丈夫被杀害了。随后,反对引入核电站的渔民们接连被杀。主角好不容易幸存了下来,却被镇上人怀疑杀害了丈夫,被人们和警察追踪。但是,实际上杀害她丈夫的是街上有势力的人,还与地方的黑帮有关联。就像《必杀系列》[译注1]一样,以人在海里游泳、突然上岸后被当地有势力的人用鱼枪杀掉为作为看点场面。像《盗日者》(太陽を盗んだ男,1979)一样,有一种不可触碰的娱乐的感觉。与核电站相关,最后机动队出动把主角逼上绝路,有种学生运动般的氛围呢。反对核电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地方应该也分为赞成派、反对派。电影中加入了这种时代性。“这是什么时代?”在这种疑问上也进行了描写,让我很感兴趣。

森田芳光监督的《蓝色假期》[原注2]也是恐怖分子的故事。原作是丸山健二先生。电影中出现了新兴宗教,还出现了操作电脑的少年。街上被宗教团体的标志淹没那一幕的描写我也很喜欢。

[原注1]《人鱼传说》(1984):由宫谷一彦的剧画电影化的作品。池田敏春导演,白都真理主演。以壮观的血腥结局压轴的暴力浪漫。后来在作为电影舞台的志摩市海岸附近的海上发现了池田监督的遗体,此事也引发了话题。他的死因不明。

[原注2]《蓝色假期》(ときめきに死す,1984):改编自丸山健二的小说,森田芳光监督,泽田研二主演。电影描绘了孤独一人、几乎一言不发的神秘青年,与照顾他的男女度过的日子。这名青年,实际是为暗杀新兴宗教的会长而被叫来的恐怖分子。

[译注1]必杀系列:朝日电视台与松竹京都映画撮影所共同制作的电视剧系列,于1972年开播。至今已有31部电视剧,以及众多舞台剧、电影等衍生作品。作品以江户时代后期为背景,主角多为暗中接受暗杀委托的杀手。

——森田先生的分镜也很独特。

几原:剪辑很怪吧。森田先生是制作独立电影出身的,不就会做些奇妙的事情吗?虽然观众的评价两极分化,但正因为他一直在坚持这种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森田先生在使用非常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并涉猎一些社会性题材的同时,还是坚持留在了娱乐业。

说起来,我认为森田先生执导的《家族游戏》(家族ゲーム,1983)受到了一部作品的影响,就是川岛有三先生的《安详之兽》(しとやかな獣,1962)[原注3],这部我也喜欢。这是一部在房间里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那个家庭的故事,也是“‘日本家庭的缩影=正在观看的观众’的故事”。全家人都是诈骗师,是一部全家合力把冤大头引进房间,使用各种诈骗手法的密室剧。那是在60年代流行的钢筋混凝土公寓、“团地”[译注2]里发生的故事。电影中展现的那个时代的团地风景很有意思,让人感叹“团地里的浴池是这样的啊……”这种电影,描写了“日本人正向何处去?”这一问题。《安详之兽》是如此,《家族游戏》大概也是如此。《安详之兽》基本上使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摄影,只有一处有个超现实的场景,出现了一段狭长的台阶。当然那明显是造景,但就像能通往天国一样高得看不到顶。登场人物们向上爬台阶的场面很超现实。那段让我印象很深。

《安详之兽》剧照

在英国,《发条橙》[原注4]是被导演库柏力克禁止上映的。因为有模仿那部电影的黑帮出现,在街头大声喧哗、袭击流浪者。所以是不太容易能看到的作品。我也是在高中生时期才第一次看到,那是(19)81年还是82年了。电影本身是71年的,也就是已经过去10年了。看之前在想“是好久之前拍的电影啊”,但实际上它一点都不显古旧,让我非常惊讶。现在Amazon Prime Video之类的地方还能看到我反而觉得不太对劲(笑)。明明以前是“终于能看到了!”的电影,现在怎么这么轻易就能看!在我观看这部电影的81年左右,日本虽然也有不良青少年,但当时他们没有去袭击流浪者的想法。到了90年代发生了流浪者被袭击的事件,让我感到“(《发条橙》)超前了时代啊”。

另外,《魔女嘉莉》[原注5]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近买了DVD重温了一下,觉得真的拍得非常好。这是德·帕尔玛的最高杰作。原作是斯蒂芬·金的处女作。我认为正因为有了这部电影,才让人感到“把斯蒂芬·金作品电影化会这么有趣!”这部电影有好几个很厉害的地方,我想应该也有很多人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影响。首先,电影中不是有超能力吗?通过超能力来表现恐怖。到这里为止,恐怖和超能力还是不同的事物。《驱魔人》(The Exorcist,1973)大热而掀起了恐怖片浪潮,我认为《魔女嘉莉》也在这股潮流中,但《驱魔人》归根结底还是幽灵、灵异现象、宗教性的神秘现象。而《魔女嘉莉》虽然也与宗教有联系,却还是以超能力为中心。有趣的是,只有观众知道“嘉莉是超能力者”这一事实。甚至连嘉莉自己最初都没有发觉。然后,在高潮部分她的超能力爆发了。这种宣泄(catharsis)不是很厉害吗?德·帕尔玛做出的希区柯克式的视角也很棒。嘉莉在毕业舞会上成为女王,登上舞台,那些欺负她的人准备把天花板机关里的猪血淋到嘉莉身上,用舌头舔着嘴唇。那段也很奇怪吧。“为什么会有这种描写?”(笑)还有,我认为这部电影中有一个巨大的发现,是发明了“母亲”这一事物。母亲憎恨男性。似乎是有着父亲出轨跑去了年轻女性那里的设定。母亲在身为女性的同时,憎恨着女性在性方面的肉体性。在电影开头,嘉莉来了月经初潮。她因此被不了解这些的同学欺负,回家和母亲商量时,母亲说“你也变成了肮脏的身体啊”。母亲才是异常的。她给了嘉莉巨大的心理阴影。于是,我非常喜欢最后一幕。高潮部分嘉莉超能力爆发、把学校的人全部杀光之后,她满身鲜血地回到家里。当她一边哭一边喊着“妈妈!”打开家门后,家里摆着很多蜡烛,播放着非常感性的音乐,听起来好像是迎来了大团圆结局似的,让人奇怪“为啥!?”(笑)那里非常催泪。一瞬间让人以为,“莫非嘉莉是拥有神圣力量的救世主,是被神明祝福的吗?”结果这里是母亲又突然变得很吓人。另外,表现超能力的手法也很有趣。动一动眼珠就能把门关上。那种超能力的表现方式,当时在别处是见不到的。我认为这部作品是超能力恐怖片的先驱。担任电影配乐的是一位名叫皮诺·多纳吉奥的音乐家。这点也很棒。他最投入的应该也是《魔女嘉莉》吧。最后一幕也是,从非常优美、感性的部分急速转为恐怖的反差非常厉害。

[原注3]《安详之兽》(しとやかな獣,1962):新藤兼人脚本,川岛雄三导演作品。在经济高速发展期的团地,前田家正在骗取孩子们的钱。然而儿子的公司的会计科的幸枝却技高一筹。她把男人们掌控在手心,源源不断地给她上贡。在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强者才能存活。

[原注4]《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改编自安东尼·伯吉斯1962年所著小说,由史丹利·库柏力克导演的电影。描写了一群犯尽暴力、性侵等罪行,放荡不羁的少年的中心人物,15岁的亚历克斯被逮捕、矫正的经过。由于不断出现模仿犯罪,影片曾被禁止上映,但同时也作为世界级杰作拥有盛名。

[原注5]《魔女嘉莉》(Carrie,1976):改编自斯蒂芬·金小说,由布赖恩·德·帕尔玛制作、导演的电影。描写了备受欺凌的女高中生嘉莉感情爆发、用超能力制造了巨大惨案的故事。后半连续的毁灭性展开非常有冲击性。

[译注2]团地:日本和制汉语名词,指大量兴建的密集廉价住宅开发区。

 

书籍



——请告诉我们您在学生时代印象深刻的小说。

几原:我一直非常喜欢的是《神秘的陌生人》[原注6]。应该是高中生时期读的。一名不可思议的少年登场,自称是撒旦。接着他不断做出一些可怕的事情,比如无缘无故把人杀掉。主角虽然觉得这很“可怕”,撒旦却说:“死掉的人更幸福。要问为什么……”开始进行一些好像有理有据的说明。像是中学生会喜欢的内容吧(笑)。我手头的这本书上贴满了便签。因为有很多喜欢的段落。每次出改订版就会去买,因为很在意有什么不同之处。“发现了新的一页”什么的。可能因为是让人心神不宁的故事所以很在意于是买了很多本吧(笑)。作者是写过《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马克·吐温这一点也很有趣。他作为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很有名,却也会写一些非常有毒的东西。

此外还有阿佐田哲也的《胜负语录》[原注7]。是从他的代表作《麻雀放浪记》中摘取的经典台词。我非常喜欢阿佐田先生的台词,他非常擅长写台词。这部作品里写了很多胜负师的话,比如“为什么那家伙会输?”真正的大师和外行的区别是什么?在玩猜单双数的骰子游戏时,茶碗中究竟是几呢?外行会思考能不能猜中碗中骰子的点数。而大师想的只是自己还能再赌几回,这就是区别。他们在计算“如果赢的话还有几回、输的话还有几回”。他们还会思考撤退的时机,“输的时候就到此收手”。另一方面,外行却只想着输赢。这让我觉得很厉害。作品写出了胜负竞争的哲学,角色借由台词讲出了这些哲学。我认为非常帅气。只不过我完全不懂麻将,但我还是觉得很棒,有朝一日想做做麻将动画(笑)。

还有一本,虽然不是学生时代读的,是《神的孩子全跳舞》[原注8]。是收录了《青蛙君救东京》的连载短篇集。我虽然从学生时代就在读村上春树了,但并没有来电到像当时周围人那样感觉那么有趣。大概是因为我不太喜欢他们对村上春树的评价吧。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把村上春树作品)看作幻想作品,但在那个意义上我觉得并不怎么有趣。因为不合理的描写太多了,很困惑……但是后来,我意识到那些并不是幻想,而是隐喻。在意识到这是“把现实在某种设定下用超现实的方式描写出来,进而能深入一些不可触碰的部分”的时候,就觉得(村上春树作品)有趣起来了。“也就是说,这是在说些不能说的事情啊!”村上春树的作品中我列举了《神的孩子全跳舞》,单纯是因为我喜欢《青蛙君救东京》。那一篇也是隐喻,但表面上用幻想作品的方式写了出来。故事是以青蛙君突然来访开篇的,而主角是银行职员。他在融资管理科做着收取还款的工作,已经筋疲力尽,想着“自己的工作能帮助到谁呢?”“自己只是一个被别人嫌弃的存在吗?”而且这些事还和黑道有关联,充满了欺瞒。这样的他开始和青蛙君一起去拯救东京,那一段很有趣。说到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给我的印象也很深。这部是非常有名的小说,但我只喜欢上卷。主角有两位,一位是住在中野区领着低保的中年大叔。这个大叔本来很有钱,但在遗产继承中被兄弟们陷害,优质的财产都被抢走了。读者会认为他是个“可怜的大叔”。但继续读下去,会发现这个大叔其实是超能力者。什么超能力呢?他能和猫说话。他和猫用日语进行日常对话,而那只猫说话了。“现在有恐怖的东西迫近这个世界了”。这个切入方式我非常喜欢。猫突然说话了啊。让人能想象到画面的表现手法也非常好,比如桑德斯上校突然动起来了。许许多多的材料渐渐收束到一点。要问“那恐怖的东西是什么?”有一片猫聚集在一起开会的空地,那里的猫接二连三失踪了。那片空地的旁边有一座古老的洋馆,其实住在里面的大叔把猫的头一个个地砍掉了。而且还是一边唱着超现实的歌一边砍的。那一段画面感也非常强。接着,这个大叔的真面目也揭晓了。读者本想着“应该是有点不正常的人吧”,但却播出了“著名艺术家不知被何人所杀”的新闻,告诉读者“他不是单纯的脑子有病的人,而是著名艺术家!”这段情节展开我也很喜欢。艺术家在媒体上是作为一个十足的好人登场的,也被介绍为很有能力,但其实他却是和异常的世界通灵,通过和那边的联系而引出了艺术的才能。大叔虽然有虐待小动物这种过分的性格,但还是有当艺术家的才能。我也不知道这么解释对不对。《回转企鹅罐》中出场的时笼百合的父亲的细节,就是受了这方面印象的影响。

寺山修司先生相关的作品[原注9],在80年代是很难买到的。已经绝版了呢。不过我也在老家附近的书店里找到了很多。因为是乡下,即使是新书也没有人买,被阳光晒褪色,一直摆放在那里。“哇!有这么多!”我全都买下了。比如《请赐予我五月》、《幸福论》、《谁人不思乡》等。文章方面,我认为随笔是最有趣的。里面还写了些冷知识,很有意思。寺山先生是从短歌[译注3]起步的,会使用一些此前的短歌中不会用的亚文化的词语。这非常罕见。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因为短歌已经成为文学领域有权威性质的事物,而他偏敢于用短歌来表现亚文化这点很有趣。毕竟,他是个措辞很强烈的人啊。

[原注6]《神秘的陌生人》马克·吐温(1916,*作者去世后出版):因为还未完成,被多次改稿的小说。身为天使,名为撒旦的美少年和村里的少年们相遇,用花言巧语迷住了他们。撒旦拥有神秘的力量,能够操纵人的命运直至死去。他主张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梦境或幻觉,主角被他折服了。

[原注7]《阿佐田哲也胜负语录 要成为这里的最强》竹内一郎(1996 文库版):同时从事戏剧活动的竹内一郎将阿佐田哲也描写赌博小说中的名言摘选出来,并加以解说的书。“最后由运气来决定”这句话究竟代表着什么呢?关于赌博和人生的胜负,做好领会这些智慧的准备吧,这里记载着哲学。

[原注8]《神的孩子全跳舞》村上春树(2000):描绘了与阪神·淡路大地震没有直接关联、但在心灵深处却产生了共振的人们的短篇集。突然被妻子抛下的男人、遇到了能作出梦预言的老婆婆的女性、被青蛙君找上商量阻止大地震的银行职员。他们的故事里,内部的某处已经崩塌,反映出了怀抱着废墟的现代人的心。

[原注9]寺山修司的作品:寺山修司涉足短歌、诗歌、小说、戏曲、随笔、评论等多种领域文章,同时也是收集这个世上散落的话语的收集家。通过言语,世界可以看起来截然不同。言语能够改变世界。他在传达着这一点的同时,却又说“抛下这一切上街去吧”。言语的魔力,至今仍未褪色。

[译注3]短歌:和歌的一种形式,五・七・五・七・七的五句体的歌体。

 

戏剧



——能请您谈谈自己观看戏剧的经历吗?

几原:我第一次观看小剧场的戏剧还是在上高中的时候,但那时并没怎么频繁地观剧,主要都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看的。那时我是在京都看学生剧团排演的戏剧。剧团“卒塔婆小町”[译注4],还有另外一个叫“鵺”的剧团也印象很深。当时我看了一部剧,讲的是某个大学生第一次离家生活,突然有两个男人闯进来硬说“这是我们的房间”,然后主人公被这个二人组玩弄于鼓掌之间的故事。这两个男人住在房间的壁橱里,主人公和他们之间的对话内容也非常荒诞,但在最后迎来高潮时,主人公终于回忆起了他们的真实身份。原来主人公是一位革命家,两个男人是自己小时候的小熊玩偶。打开壁橱后,那个小熊玩偶就在里面,两个男人其实是它所分裂的两个人格。最后,主人公想起自己在这个小熊玩偶里藏了炸弹,于是带上他一起去出远门去搞破坏了。现在这么说起来像是个胡编乱造的故事,但其实质量很高。当时的先锋戏剧啦[译注5],学生社团排演的戏剧啦,其实都有很多质量很高的剧目。当年的演员们可能都已经成了专业的,也许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在这波小剧场戏剧的风潮里,我从野田秀树先生的戏剧开始看了很多剧目,但在我心里没有一个能超过寺山修司先生的创作。因为寺山先生的作品太过震撼,(看过之后)不管看什么,都不由自主地会追逐他的残影。晚年的他感觉更加前卫了。天井桟敷[译注6]是从60年代末期的学生运动时代开始的对吧,主要活跃期是在70年代。同时从事戏剧并参与学生运动的人们自然会流到先锋戏剧派的圈子里,但寺山先生的视野却已超越了70年代,在学潮迎来急剧衰退时,他的创作里既留下了时代余韵,同时也向大众娱乐的方向转型,所以没有被埋没在时代的潮流里。归根结底,我觉得学生运动对寺山先生来说不过是个创作的借口,之后他反而显得有点兴趣缺缺。就像是煽动一般,看上去只是个拿年轻人们来逗乐的要素而已。尽管我不是闹学潮的那一代人,但很喜欢这类以娱乐形式延续着学潮的人们。

——几原先生在大学时也上台演过戏剧吧。

几原:我当时参加的是大学的戏剧社团。演的也是个荒诞的故事外加言行奇怪的角色。虽然那部戏的录影带还留着,但因为是beta盒式录影带所以已经看不了了(笑)。当年在大学里流行的是剧团卒塔婆小町和北村想[译注7]先生的戏剧。其实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但当时学生们都争着要排北村想的戏剧。

——因为他的作品里有种末日和幻想的印象吧。

几原:估计是。我喜欢的《旅鼠》[原注10]这部寺山先生的戏剧里也有末日感,但同时也有讲道理的部分,这点很好。80年代是个重视表演的年代对吧。暗黑舞蹈的大骆驼舰,山海塾[译注8]都是由此而来的。上大学之后发现大家都把全身涂白了在慢悠悠地跳舞(笑)。大概1986年的时候开始进入泡沫经济期。我是在80年代中期上的大学,当时有种远离尘世的喧嚣感,对此我感觉有点格格不入。我很喜欢寺山先生和J·A·Seazer[译注9]的作品的世界观。[原注11]硬要说的话是喜欢那种死亡冲动的表现。某种意义上它们也算是跟当时年代格格不入的创作,也许我也是被这点所吸引的。

[原注10]《旅鼠》寺山修司(初演:1979年)改订版的《旅鼠-穿墙男-》(1983年)是天井桟敷最后的公演剧目。以墙的消失为主题,公演中作为舞台装置的墙壁会消失,演员会走下舞台向观众搭话。寺山表示“这是对因墙壁消失所暴露出的内部神话虚构性的验证”。是一部追问“何谓真正的壁垒”的挑战性的戏剧。

[原注11]《寺山修司戏剧集》 目前观众们可以通过这本戏剧集和当时的影响感受到寺山的戏剧创作。实际上天井桟敷的活动时期是1967-1983年。剧团标榜着“见世物(魔术,杂技)的归来”,正如《天井桟敷新闻》上写的“剧团团员募集:欢迎奇人怪人侏儒巨人美少女奇才天才英雄离家出走少年和革命家加入”一般,上演的是前卫富有冲击性的剧目。

[译注4]1976年创设,前身为以京都大学戏剧研究会为主体的戏剧社团。

[译注5]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迎来繁荣发展时期,日语为“アングラ戏剧”,即“地下(underground)戏剧”,其中隐含了反叛的色彩,又因其表演场地多为比较狭小的空间,所以又有“小剧场戏剧”之称。 

[译注6]先锋派演剧实验剧团,1967年由寺山修司领头成立。

[译注7]本名北村清司,1952年出生,日本的剧作家。代表作有《十一名少年》《想稿·银河铁道之夜》等。

[译注8]由天儿牛大创立的日本舞踏团体。以巴黎城市剧院为据点,大约每两年发表一部新作。截止到目前为止,山海塾在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全世界47个国家累计700多座城市举行过巡演。

[译注9]Julious Arnest Seazer,本名寺原孝明,1948年出生,日本的音乐家。戏剧团体“万有引力”的领导人,也为少女革命创作了众多著名乐曲。

 

音乐



——能说说您在电视上看过的,喜欢的流行歌曲和歌手吗?

几原:毕竟小时候能听的歌曲有限,我听的也就是天地真理,麻丘惠美,finger5,新御三家(乡广美,西城秀树,野口五郎),泽田研二(昵称Julie)。麻丘惠美的外表看起来比较动画风对吧,梳的还是公主式发型。她对动画业界的影响很大。Julie的外形风格也变过好多次。经历了老虎乐队(The Tigers)的时代,单飞的时代,还有“从心所欲”(勝手にしやがれ)这首歌之后。老虎乐队比较怀旧一点,之后的单飞时期也是,风格更面向女性。“危险的二人”(危険なふたり)“追忆”(追憶)这些都是。“随你去”这首歌我觉得很丹迪主义[译注10]。从这首歌开始出现了喜欢Julie的男性粉丝。在那之前基本都是女孩子们叫着“呀~~好帅”的时期。这首歌写的是男性逞强的心境,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发明。它拿到了77年的唱片大赏,那时我还在上初中一年级。1978年时《the best ten》开始播出,堪称是划时代的电视节目。无论歌手名气大小,靠得分上电视这个形式很少见。当时的娱乐界歌手都靠着(公司)的规模和实力来上电视。(有些人)就算自己的音乐脍炙人口也上不了电视,去的都是“All Night Nippon”之类的广播节目。但《the best ten》有很多只上广播的歌手出演,很有意思。

——请谈谈您学生时代时喜欢的曲调和音乐类型吧。比如摇滚或者folk,您喜欢哪些类型呢?

几原:上高中之后我开始听一些亚文化的曲子。那时候很流行独立唱片,大概听的都是那些吧。当时有个乐队叫FILMS,出了一张叫《MISPRINT》[原注12]的专辑。曲子的世界观是SF科幻,讲的是未来战争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们的恋爱和日常生活。最近这张CD出了重制版,曲风是电音流行乐。这块应该是从YMO[译注11]这一系过来的。我比较喜欢的是县森鱼先生[译注12]某个时期写的有点特别的电音。当时《福星小子》的片尾曲《星空cycling》也是他写的(笔名:Virgin VS),那首也很棒。之后我开始听ARB,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一开始我还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我弟弟很喜欢听摇滚,我也跟着他听了不少。

关于电影音乐,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埃尼欧·莫里科内[原注13]。他的音乐非常前卫,每次都会搞点不一样的,但又不仅仅停留在前卫,旋律也很好。日本70年代的动画受他的影响特别深。我去意大利时那边的接待人员一直在车里放音乐。我问“这是日本动画的OST吗?”“是莫里科内”(笑)。把拟声唱法加入OST这也是他发明的。《天堂电影院》的配乐给人印象也很深。

——看电影的时候您会意识到“这里的音乐特别好,令人着迷”吗?

几原:如果觉得这部电影有意思,自然而然地也会喜欢它的配乐。反过来说,也有像《家庭游戏》那样完全没有配乐的有趣电影。片中中有一幕是专门用来告诉观众“这部电影没有配乐”的。在故事中盘,母亲说“这是我以前喜欢听的歌”,让儿子听唱片。母亲做出了让儿子听音乐的演技,但当唱针落到唱片上时却没有声音。这里观众们会意识到“啊,这部电影没有音乐啊”。

——尽管很前卫,但也兼顾了幽默感和出色的表现力,很有趣呢。

[原注12]FILMS《MISPRINT》(1980年)以赤城忠治为中心,之后聚集了各位日本流行电音界重镇的传说级乐队FILMS唯一的专辑。收录了众多表现人类在未来的暗黑世界(必须戴上防毒面具苟延残喘的世界,因战争而死灭的世界)中的恋爱和日常风景的乐曲。

[原注13]1960年时凭借《镖客三部曲》等出色的西部电影配乐知名的音乐家。此后他担当的《西部往事》《铁面无私》《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等电影配乐也是名留青史的杰作。他的遗作是2016年的《爱情天文学》。

[译注10]丹迪主义(dandyism),起源于18世纪中的英国,当时形容通过精致考究的外表打扮,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贵族阶级的中产阶级。后多指此类优雅讲究的着装风格。

[译注11]Yellow Magic Orchestra(简称YMO),是由日本音乐家细野晴臣、高桥幸宏以及坂本龙一于1978年所组建的前卫电子乐团。

[译注12]北海道出身的演员,歌手,音乐人,电影导演,作家。

 

设计 · 建筑



——您大学的专业是设计,能说说当时受了哪些作品的刺激影响吗?

几原:我的老师是栗津洁[原注14],受他的影响很深。《死于田园》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寺山先生的作品,我更倾向于当成栗津先生的电影来看。因为栗津先生作为美术设计制作了电影画面。另外筱田正浩的电影《心中天网岛》[译注13]的美术设计也是栗津先生,很厉害。这两部作品在我心里算是成对的。《天网岛》里有后台工作人员(日语为“黑子”)登场,帮助登场角色自杀的情节。有一幕是工作人员说“我在这里挂好绳子了,您请吧!”的耍宝场景对吧(笑)。当时观众都笑得不行,但(片里)是一本正经地在表演,感觉特别棒。当时栗津先生正好在我的大学里,算我运气好。如果我没有碰到他的话,当时所受到的冲击想必不是一个级别的。《死于田园》当时也没有录影带,大家租了16厘米胶片在大学里办了上映会。栗津先生边看电影边为我们解说,像是旁白一样。“原来是这样!”当年边听边受到了很多启发。

——绘画这方面您有什么喜欢的作品和画家吗?

几原:我没有什么特别喜爱的画家。长大之后才开始去看画展的。大学时我去过弗朗西斯培根的展览会。巴尔蒂斯那些。比较喜欢超现实主义作品吧。培根也给我留下了印象,他的那种肉体性,像是僵尸一样扭曲的肉体。之前聊到演剧话题时,我提到过当时很流行表演。同样地,80年代也很流行视觉表现。那时PARCO在办视觉美术展,打头阵的是日比野克彦[译注14]。超现实主义的美术风格估计也是在这种流行中渐渐得到了瞩目。当时美术展拿到大奖的也是超现实主义作品。关于美术,我基本觉得一开始的先驱们(的作品)是最有意思的。横尾忠则[译注15]先生,栗津洁先生,他们是日本最初的视觉艺术家。

——关于建筑。听说武内宣之先生在做《旋转企鹅罐》时,说您拿来了《LANDSCAPE OF ARCHITECTURES DVD-BOX》[原注15]让他看。能请您谈谈喜欢的建筑吗?

几原:我给武内先生的那套DVD里的建筑物都很有趣。特别是约翰逊制蜡公司(庄臣)总部大楼。它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作为兼顾复古和现代的美式设计,建筑内部的风格统一,特别帅气,外观也很好看。那种弧线形看起来有点未来都市的味道。那是50年代美国的黄金时期,还有点装饰美术方桌的感觉,带点科幻感。

——在您制作《少女革命剧场版》时曾说过“大阪世博时期的建筑很有趣”,记得那时日本流行的是代谢运动[译注16]。具体来说您觉得哪里比较有趣?

几原:当时比较关注的是做出大阪世博会时期的建筑品味。比如像是会在《赛文奥特曼》里出现的风格,换句话说就是后现代主义。我们找了很多这类资料做参考。那时还没有互联网,找资料很困难。现在回想起来竟然能搜到这么多东西,真是不容易。当时的美术监督小林(七郎)先生应该是看过这些资料,但他原本就是那种不用给参考也能画图的人。反而我跟担任美术设定的长滨博史先生交流时还比较常用这些资料。《少女革命》TV版有新艺术主义的风格,但在剧场版里呈现的是兼具曲线美和工业制品感的建筑。归根结底我还是喜欢这些。

——说起类似工业制品的外形,东京塔和吾妻桥也曾在您过去的作品里登场。我也看过您私下去大阪通天阁[原注15]的照片,能谈谈您对这类地标类建筑的看法吗?

几原:看到铁塔这类建筑就会觉得兴奋,这大概是我这个年代的人的感性吧。对我而言,这算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时一路看过来的原体验风景。虽然地点各异,但我曾经住过的地方几乎都是一片空地上在施工的印象。掘山啦,挖洞啦。然后公寓和公园拔地而起。铁塔给当时大家的印象大概是“高速经济增长期的前景象征”吧。另外因为我是在大阪长大的,看到通天阁感觉就很安心。我也很喜欢通天阁周边那种市井熙熙攘攘,人们挤来挤去的日常。要是将来有机会能做比利肯神[译注17]的动画就好了(笑)

——以前您去法国马赛的时候参观过由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原注16-18]吧。实际看了之后觉得如何呢?和装饰性的魅力不同,算是个性不同的设计。

几原:它远看像是用直线排列组合而成,富有未来感的建筑。但实际进去之后觉得平易近人,做得很贴心纤细。马赛公寓是基于“都市生活”的设计理念建筑而成,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物中有歇脚的地方,还能购物,这个概念跟现代也是相通的。颜色和木材的使用都让人有种安心感,百看不腻,这点最厉害。一般来说,人如果一直住在同一个地方就会觉得腻烦。但它却非常耐看。柯布西耶还会在水泥建筑的顶上建造庭园,他的风格对在动画里登场的建筑物和未来风景产生了很大影响。

——您对致力于表现扭曲和混乱的弗兰克.盖里的解构主义建筑[译注18]怎么看?

几原:(做动画时)只要跟画美术板的工作人员下指示,他们就会照着指示画出来对吧。这种(解构)风格在现实里看着还不错,但一旦变成绘画之后却感觉不是很美。因为它本身看起来就跟绘画差不多,再把它本身变成绘画的话,结果也只不过就是“嗯,看起来像幅画啊……”这样。像高迪[译注19]那样,(把建筑)做成生物一样确实也很有趣,但我个人不太喜欢,因为动画业界已经有很多人做过这种风格了。另一方面,画《星球大战》企划书插图的设计师拉尔夫.麦考瑞的作品就很有现实感。他画的千年隼号停泊在宇宙港里的情景特别真实。非现实和现实很好地合而为一了。我喜欢的画是这种风格。在现实日常中,(建筑)作为明显的异物而存在,这样会比较有趣。

[原注14]栗津洁和寺山修司的关系很深,不但担任了《死于田园》电影的美术设计,还负责设计了剧场建筑“天井桟敷馆”。本作中有很多富有冲击性的画面构成:用榻榻米和大型背景板设置而成的野外和室居间,随河漂流的五段雏人偶展台,奇妙的杂技小屋等。

[原注15]由3张DVD组成,收录了世界知名建筑的外观和内部拍摄影像。其中包括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伦佐.皮亚诺的蓬皮杜艺术中心,高迪的米拉公寓,雷姆·库哈斯的艾瓦别墅等。

(原图模糊请见谅)

[原注16]几原邦彦访问大阪时拍摄的通天阁。目前是第二代,是知名地标建筑。它出于曾设计过东京塔,名古屋电波塔,别府塔等国家文化财产,被称为“塔博士”的内藤多仲之手。

(原图模糊请见谅)

[原注17]几原邦彦访问马赛公寓时拍摄的照片。这栋公寓竣工于1952年,基于“一切生活都在公寓内进行”的方针所设计。低层空间的窗子和地板均为四方形,十分整齐。

(原图模糊请见谅)

[原注18]马赛公寓正面的样子。它实践了柯布西耶的“光辉都市”(建造符合现代都市需求的融合几何学与高层建筑特点的作品)理念。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船舶。目前它仍在开放接受住宿预订。

[译注13]本片取材于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日本人偶剧)作品。

[译注14]日比野克彦为日本当代艺术家,现任东京艺术大学校长。横尾忠则为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对国际视觉设计领域影响巨大。

[译注15]横尾忠则,日本美术家、装帧设计者。

[译注16]新陈代谢派 (Metabolism):日本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的观点。

[译注17]位于大阪通天阁的福神像。

[译注18]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思潮,建筑多为非线性设计等。

[译注19]西班牙著名建筑师,主要作品为米拉公寓,古埃尔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