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7 19:28 /
       “在虚拟世界寻找真实感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谷川流 借用阿虚的口如此说到,但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如果要接受这句话,将其视为“真实”的道理来接受,那么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让其不要接受来自“虚拟”的道理,这便是一个有趣的逻辑陷阱。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那就是“在虚拟世界寻找真实感,也很正常嘛”。

      加缪 如此说到:“伟大的作品,总是蕴含着它本身表达了的,更为深厚的东西”。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作品本身表达的,只是单纯的表象,作者的哲学韵味,才是作品真正的灵魂,因而,只有先体察到作者的思想,才能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第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作品在被作者写出来时,是其第一次被创作出,读者阅读该作品的过程中,读者的理解,又在脑内第二次“创作”出了该作品,而,也正是此时,一部作品才得到真正的“实现”。

      简单总结,一部作品的意义,有三层:其作为“作品本身”的意义,“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义,还有,读者阅读后所“理解”的意义。尽管可以使用更加复杂的理论,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但以上论证的结论是:《电锯人》这部作品,可能没有去表达复杂的意义,但读者根据自身理解,为其“加上”意义,也应该是合理的。
Tags: 书籍
#1 - 2023-2-7 21:07
(SHAFT系動畫小組 →https://bgm.tv/group/shaft)
認知語言學意義下的理解是以完成對作者表達意圖的識別爲標準定義的,就是説讀者只有在正確區分作者想要表達的部分和作者想要表達外的部分 (即使不能完全識別具體的内容) 前提下才能夠完成理解 (Comprehension) ...
#1-1 - 2023-2-7 21:18
Joh
从学术理论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赞同你的观点,但实际对于任何文本的解读中,我认为想要划分出“作者想要表达的部分”与“作者想要表达外的部分”,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1-2 - 2023-2-7 22:42
Nightwing
Joh 说: 从学术理论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赞同你的观点,但实际对于任何文本的解读中,我认为想要划分出“作者想要表达的部分”与“作者想要表达外的部分”,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雖然實踐上對創作意圖復原的正確與否很多情況難以驗證,甚至對某些謎語性質的作品更困難,不过不是不可實現,例如可以依據作者本人的相關采訪内容 (作品成立的環境),或回到作品本身從所用語言的形式慣例進行旁證

雖然依據使用慣例進行的推理完全取決於讀者的知識背景,但也將讀者先驗約束于以可能意圖為支撐的前提下,從而相應使理解作品變得可能 (即使可以有程度上的相离)

所以感覺上反之脫離意圖構建意義會失去合理性駐足的根基,這種構建的意義應該算作二創作品的 (第二层) 意義,而非 (理解) 原作 (得到) 的意義
#1-3 - 2023-2-7 23:28
Joh
Nightwing 说: 雖然實踐上對創作意圖復原的正確與否很多情況難以驗證,甚至對某些謎語性質的作品更困難,不过不是不可實現,例如可以依據作者本人的相關采訪内容 (作品成立的環境),或回到作品本身從所用語言的形式慣例進行旁證...
原来如此,受教了
#1-4 - 2023-2-7 23:30
Nightwing
Joh 说: 原来如此,受教了
只是暴論一通 ((bgm38)(bgm38)(bgm38)
#2 - 2023-2-24 09:59
个人感觉「千人千哈」也是建立在读者有一定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上来谈的,和楼上的观点类似。主要现在部分读者对作品的过度解读和曲解内容的情况挺普遍的,让我觉得读者层面的强加意义有时候也不是什么好事。
#2-1 - 2023-2-24 11:05
Joh
我赞同你的观点,读者需要有素养是当然的,不然他连属于自己的理解(哈姆雷特)都形成不了。
但至于“读者层面的意义加强”的好与坏,当然是个辩证性的问题,我当然也不赞同过度解读,但在这里,我只是指代一下读像《电锯人》这一类放飞自我、有些“意识流”倾向的作品时,无论脑子里有没有进行过度解读,不要管阅读时产生的思想是谁的了,管他的!放弃思考地、大大咧咧地读算了。
不然,一边要区分“作者的思想“和“作为读者我自己的思想”,实在是非常令人疲惫。
#2-2 - 2023-2-24 11:22
藍嵐
Joh 说: 我赞同你的观点,读者需要有素养是当然的,不然他连属于自己的理解(哈姆雷特)都形成不了。
但至于“读者层面的意义加强”的好与坏,当然是个辩证性的问题,我当然也不赞同过度解读,但在这里,我只是指代一下读像...
这个确实是后现代作品的普遍特点。所以电锯人这类作品很难被解读或者鉴赏,它的创作目的就是让人直接去感受的。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