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6 01:15 /
1.        比起黑白照片的单张切换,以及他们构成的动态漫画一样的导演和影评人两朋友轮流讲述自己的事这样一个形式框架,在“实际的电影段落”中的调度方式更让人惊讶。这套摄影机的调度逻辑第一次见到(大概是导演的第二个段落 初次在将军的纪念庙里见到那个女诗人)时就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异质,而听一起看的朋友这是洪特别出名的点。因此他作为作者倾向和异质性的一部分不用多说,描述这套风格系统成为了重点。首先本片中以场景为单位的段落,基本很少使用传统的各种多机位公式,而是使用一整个长镜头,即使这些段落在常规角度来说有很多适合剪辑的时机。而对于长镜头调度也不像常规的长镜头喜好者的精细稳定,仍然保持高连续性,流畅不突兀的调度(已有希区柯克作为永恒的经典例子),而是重点使用快速的,不稳定的横摇和变焦。加上剪辑时机也和常规处理存在差异,以及超越了一般所谓的高自觉镜头,让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如同在看一种新闻报道的摄影机视角。迥异于一般的评论性镜头,他“独立”的,自觉的调度思路是高度功能性,只是横摇到应出场的人物,变焦使得观众能更放大的看有必要放大展示的东西——即使那是两个人私密的亲热画面。某种意义上远离了人物意义上的主观,套了一层客观镜头的外壳,但是实际上的这种强烈的怪异感和窥视感,无疑是叙述系统本身想强调并很成功强调的。
2.        夏夏夏的叙事注定会被大量解读和阐释,但是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点是他的叙事系统。影片的叙事两个人各自回忆,讲述相关联而他们不自知的片段事件构成。但这种关联并没有只被用来主要作一种喜剧性或者反讽性巧合叙事,虽然这种叙事确实是本篇一个很主要的东西,例如导演开头送给老妈的帽子被老妈给了诗人,他的情敌,而后他看到诗人后感叹怎么和自己带一个帽子。这种关联还体现在,各自片段中很多细节信息会在后文被提起,或者更准确的说被当做已知信息,这其中形成一种观众认知上的回想和再次确认,但他又不是传统的悬念,预测和验证的结构,因为并没有任何关于这些信息的悬念,甚至除了大方向上三对男女的恋爱关系会如何发展外观众很难形成叙事上任何的预测。因观众很多时候也很可能已经忘记这些信息,但是又不时被唤起记忆。而这种片段之间的潜在关联也体现在片段发生的场景中,例如两次分手告别在同一个旅馆的停车场,而这个旅馆也是频繁出现,好像这个城市只有这么一个旅馆。包括多次出现的作为背景的城市港口。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会在一次次回想和重新确认中意识到叙述中这些元素的不断重复,无论他们会怎么解读这种重复。
3.        波德维尔早已驳斥了那种来源于文学的,想要给影像找一个无论是特定角色还是虚构的所谓叙述者的理论了。但是本作中既然存在这么一个嵌套的叙述结构,即片段是两个朋友喝酒讲述的,我认为确实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玩味片段的风格系统的特殊性。实际上风格系统的特殊性不止是1里面洪惯用的这种特殊的调度,很多场景非常刻意的用了一种“死亡打光”,如同业余摄像犯错那样将人物拍摄的很丑陋,同时空间也显得逼仄。而与其同时镜头里的两人却在非常笨拙地称赞表达自己的爱意。和镜头调度一样,在低自觉,客观的表壳下,是一种高自觉的,艺术动机地,意图给观众带来这种特殊的观感。即使已进入了导演男主的梦中,也完全无法摆脱这种镜头风格,一般梦境中的角色主观性在本片是完全不见踪影的。但是值得玩味的是,片段中主角的内心话语是观众能直接能够听到的,说到底,毕竟因为这些片段本身就是主角的述说。这点和前面的镜头风格的结合,也非常怪异。
4.        总的来说,对于洪的形式我讲到这里也是初窥,还有很多地方比较云里雾里。甚至就算不考虑他故事题材和主题导致的我很难评价,他的形式构造我论到这里也还是只能描述其怪异感。因为实际上还有一点是洪这套形式虽然描述起来很特殊,但是内部的风格系统变化以及相应的带来张力,以及这个过程和叙事的相呼应,是几乎不存在的,对我个人来说不仅是少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考察点,也是对这种导演比较没头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