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5 02:08 /
消费社恐和消费美少女差距可大了

消费美少女,因为美少女被消费的价值在于是一个外表美丽的女生,一般来说外貌美丽是竞争优势,这个社会群体是可以因此获利的,这个符号是被人称颂的受人追捧的,对应了正常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人们在消费美少女的时候美少女本身并不会感到被冒犯,这反而是一种对其生存优势的肯定,所以不存在直接的明显的伦理困境。消费英俊的男性同理。

消费社恐可就不一样了,社恐是什么?是优势吗?是疾病啊!是影响人正常生活带给人痛苦的事物。社恐本身是无价值的,但是社恐表现看似有些滑稽拿来当笑料就成了消费社恐的消费价值。不论是在搞笑番里频繁拿社恐作为笑点或者演出发挥的片段,还是在三次元喜剧里对社恐调侃让大家捧腹大笑,都有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嫌疑,陷入了伦理困境。哪怕退一步讲,弱势群体如果频繁强调自己弱势的方面,过多强调自己的痛苦,大众对其的看法也会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更不用说优势群体主动拿弱势群体的弱势属性取乐了,更加恶劣。所以有群体对此感到不满实在正常不过了,因为这确确实实是在吃人血馒头,尽管形式很柔和很童趣,沾的血也没几滴(因为相比其他恶劣的事情来讲btr这的确不算是特别恶劣的,btr本身想要传达的价值观也是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众狂欢下对弱势群体产生的伤害被漠视处理了。

消费美少女没有直接的伦理困境,因为美少女是消费对象。美少女本身没有被直接伤害。您的意思是(外貌)普通女性也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吗?如果是的话其实和我说的没有分歧,这不是直接的伦理困境。就和女性消费美男一样,性别消费是建立在性欲上的,性欲是人的基本需求,出于基本需求的消费是不会被现代伦理过分苛责的。性别消费不是其本身的性质问题而是因为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产生的数目不均衡的问题。消费女性大于消费男性。如果普通男性女性觉得消费优质基因(具有更强性吸引力的外貌是基因优势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对自身的冒犯的话那只能说其本身对自身的认知水平有些不足,没有对自身价值有明确的建构,把外貌在收到相关刺激时当做了唯一的价值取向。就好比网友抨击男性偶像娘炮小白脸,抨击女性明星刻意扩大裸露面积暴露身体曲线等等。人生价值又不是被外貌决定的,理解这一点不难。您说的普通女性受到的压力其实并不来源于消费女性的作品,而是消费女性的作品数目大于消费男性的作品数目,这才是根源,也就是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掌握社会资源的人对不找我社会资源的人的压迫,在这其中不仅不少女性被压迫,很多男性同样也是男权下的牺牲品。但不可否认女性的确是当前弱势的一方,但绝不是所谓不正常的一方。

社恐是疾病是医学公论可查证的,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社恐作为一种价值中立的弱势属性而不是所谓主观化的歧视丑陋不正常异类这样,而且社恐确实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是给人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的这也是事实,不论对其的主观看法如何他本身确实是给人带来一定痛苦的。况且讲一类人弱势并不代表他们是该被鄙夷的,这一点我觉得不需要过多解释。强势方拿弱势群体的痛苦取乐,这本身并不是人的基本需求,是可以避免的,而且这是一种变态的爱好,是被现代伦理不齿的。

而且对优势的消费并不会构成对弱势的歧视。优势,普通,弱势均是价值中立的形容词,本身不带有主观色彩,并没有其正常不正常之区别。有道德的人喜欢美好的事物是天性,而且有道德的人不会因为喜欢美好的事物而认为不那么美好的事物是所谓 不正常的 异类 种种。

我们在描述事实时会用到完整和残缺,这是实证而不是确立规范。完整和残缺只是事实描述。完整会如何是什么,残缺会如何是什么是规范,是价值取向,这是两个阶段,这么讲或许更方便一些。具有社交能力和不具有社交能力这是事实描述,具有不具有是什么怎么样是价值取向。

回到孤独摇滚本身,波奇在与人社交过程中多次出现了晕厥,幻觉以及做出了相当多的过激举动,这确实是社恐疾病的临床症状。如果只是不喜欢和别人社交,喜欢独处,比较内向,但和人交流时不会出现波奇酱那样的症状(植物神经紊乱)或者不会非常紧张等明显的生理反应,那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社恐,只是社恐词义被泛化后的产物,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身份标签,这种产物本身就是在消费社恐。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夸张的演出效果,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患者出现这样的症状的,脸色发白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等等。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有些残忍的巧合,这只是动画内容和现实没有联系,但是动画内容确实在没有主观故意的情况下描述了一定程度上的事实。

当然我不是说喜欢btr风格的观众就是道德沦丧的坏蛋了,大家看番图一乐,图精神享受,这很正常,没有什么可批判的,泛娱乐化下这种对弱势的非基本需求的消费现象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人可以认清并接纳自己的残忍,人也可以回避自己的残忍从而接纳自己,这都是正常的。只是btr人红是非多,审视要求高了,所以才会把争议放大化。

作品存在并灌输性别偏见,将角色塑造往大众对异性的传统喜好上靠拢,以至于出现一些难以让人接受的情节,是性别消费和父权压迫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氛围这个大他对女性的控制还是来源于社会秩序结构获益者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现实,女性如此如此可以减少当前秩序维护和运行的成本,同理其实男性也是被痛击的一方,灌输男子汉顶天立地顶梁柱要事业有成。对这个秩序有不满的群体很正常,因为有不少人向往自由多元的生活状态,不想甘当被控制的社会零件。说回来,性别偏见来源于难以抗拒的社会现状,是最大的多数人暴力,被抽象出的男性符号会对这样的女性符号产生性欲进行繁衍,这样有助于维持现有秩序。他合理吗?不合理不正当应该谴责,但这是历史洪流挡不住,需要等待社会的进步才会逐步改善。

人应当开朗外向我也觉得这是一种灌输,一种偏见,一种压制。内向有内向的好,外向有外向的好,人想怎么活其实不应该被压制。说来说去还是要回到社会上就不重复了。但是我当前在讲的社恐,其实是一种行为能力的缺失,是能不能社交而不是社交效率或者社交热情高不高。

感谢566614和rainlowing与我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帮助我得出上述观点。

Tags: 动画
#1 - 2023-1-15 02:32
如此看来,如果有人是真的是那种和别人说话就能晕过去的程度的社恐,看到btr里面有着社恐标签的波奇出现的和自己相似的状况被当做笑料和搞笑元素,会觉得被冒犯也不是不可能吧。而这样也会被一些人不尊重和嘲讽,被作为笑料,也算是二次伤害了吧。
#2 - 2023-1-15 17:00
(才疏学浅,水平有限)
娱乐化不免的会让一些严肃的事情变的“很淡”,大群体的狂欢很容易让小群体在论坛上变的沉默,何谈是一些本身对于社交方面有障碍的群体。
    因为文字确实有点长难以说有没有看错什么,在滚爆火的那段时间,关于社恐方面的争论似乎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但说实话在二创和各种其他的讨论下,声音不大。滚在保证娱乐性的同时所表现的一些社交障碍的情况,我觉得还是比较真实的(并不是说有那部分行为的就是社恐),对少数群体的冒犯与其说是滚,更感觉是因为滚的大热的高讨论度与随之而来的对社恐这个属性的身份认同。
     作为一个动画类型片,娱乐自然是主色调,大概不会有多少人认为滚是对社交障碍这一科学的临床数据吧?(当然他可以是动画人学习的东西)。所以围绕类型片的讨论,很难要求其严谨、科学、理智,哪怕是艺术片也难以做到。
#2-1 - 2023-1-15 17:03
自助餐
本意并不是为滚洗地,但确实文章观点太多,全讨论完我确实没有能力,所以只是单纯的聊了一些关于娱乐化和类型的个人拙见
#2-2 - 2023-1-15 17:36
ohana
自助餐 说: 本意并不是为滚洗地,但确实文章观点太多,全讨论完我确实没有能力,所以只是单纯的聊了一些关于娱乐化和类型的个人拙见
我是拿前几天和别人交流留下的一条条回复拼起来的,还没怎么整理,确实比较乱,影响阅读体验了抱歉

确实,btr的争议发酵的主要原因是btr大热带来的高流量和高影响力。btr也不是对社交恐惧症的医学纪录片,并不一定要要求它科学严谨,只是btr在对社恐的表现上恰好符合了社恐的临床症状,一个残忍的巧合,btr其作为一个娱乐产品对社恐属性的使用方式确实有一定的不妥。不少作品也都有类似的问题,只是没像btr受到这么多关注和严格审视。不过抛开这些讲,以平常的眼光看待,我认为btr确实是一部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作品。
#2-3 - 2023-1-15 17:54
自助餐
ohana 说: 我是拿前几天和别人交流留下的一条条回复拼起来的,还没怎么整理,确实比较乱,影响阅读体验了抱歉

确实,btr的争议发酵的主要原因是btr大热带来的高流量和高影响力。btr也不是对社交恐惧症的医学纪录片...
没关系,只是我一时间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观点清楚且丰富并不是坏事
#3 - 2023-1-15 19:49
(一个普通的喜欢看动画打游戏的人罢了 ...)
可能喜欢孤独摇滚的观众往往是广义上的“社恐”,他们可能并不在意“消费社恐”,因为他们甚至可能会消费“自己是社恐”这样一件事。作为现实里没什么朋友的人,在网络上消费自己的社恐属性也算是本人的一大乐趣。孤独摇滚满足了这样的一类人的需求(幻想),波奇被虹夏等人拯救,满足了缺爱社恐的幻想,也就产生了“共鸣”。就像几年前大热的青春校园题材,也正是因为很多人并没有感受到“青春的美好”,才在作品里面寻找自己不存在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