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4 21:52 /
非文学评论,仅随笔。有文透、情透。


热痛难忍,请了晚自习的假。
终于摆脱了书本堆,摆脱了腾讯会议,摆脱了“is watching you”的老大哥班主任,这段时间当然不能闲着,逛班固米,巡贴吧,览豆瓣……可十几分钟就腻了。于是,万千互联网,随便找个平台,初读了何夕的《伤心者》。
对于何夕,我总是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
他的文风并不冷“峻”,语言却相当冷静。阅后回味,整体上却又是“软”的,“文青的”,像很多人评论的那样只“幻”不“科”的。的确,何夕的科幻丝毫不“硬”,故事的核心总是几个人的缠绵,几代人的缠绵,人与人的缠绵,科幻是背景板。因此,在我看来,其作品并不侧重“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推崇”,而是经典又陌生的人文主义。要去探求这种精神的来源,或者说得以深度体现的原因,就要去探求多年的政治运动了……在何夕眼里,人是一切的根本。这种观念是根基,是何夕心中不变的信念。正是如此,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才会有那美妙的光子,再现《伤心者》中主人公的一生;正是如此,才会费笔墨去刻画江雪、老康等一些伤心年代的“无关”人物;才会有一位母亲出于对儿子的爱,将他的著作保留,最终促成大统一理论,这样荒诞又有点合理的情节。人能去探索科学,科学可以奇幻地为人所用,他这样叙说……而这又不代表他抱有一种盲目乐观,如:《千年虫》。这篇杞人忧天的黑色幽默小文也出于何夕之手。
相比刘慈欣(抱歉我读书少,真的找不到其他的老师做比较……)。
大刘的文字相当的、非常的、绝对的晦涩难懂。对于科技也总是有那样理工男的执著,《地火》,我读了不下十遍,还是不太理解其中内容,或许问题也出在我这边——当代高中生缺乏社会实践。何夕的深情心软往往要从整体看,而刘慈欣则更愿意在某一部分直接或易懂地间接抒情,例:前者有《人与吞噬者》中的波江女孩,后者则可推及《三体》中某句著名的话。这并不能概括他们的写作特点,毕竟长篇短篇要有区别,不同创作时期也有区别,这篇日志只是没有主题的随笔,提一嘴。《鲸歌》还是易懂的,不是吗?

我最喜欢的一篇何夕小说是那篇讲虚设主义的,名字……不记得也罢。

顺便说了:
对于《三体》的动画,我并没有给出评分。原因很简单,读了《流浪地球》的小说后,我才明白那电影是多么……不还原原作那种氛围感、末世孤独感、魄力,纯纯的超英片。对于《三体》动画的批评也大抵如此,只不过这边上了原作人物,把对角色已有共鸣,已有理解的人惹恼了(包括我)。
我想知道:那些在不知道《三体》的前提下,观看这部动画作品的人有何感受?如果觉得“热血沸腾!”“好看”,那,和郭帆那部片也能打个平手。
可惜,这样的人大概的确不存在。
推荐
Tags: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