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4 20:38 /

       【DIY】中,有这样几处引人遐想的片段。每一话中,都会有固定的小予受伤的桥段,同时,每一话中,必定有餐桌上的母女享用猪肉食品而在一旁的小猪瑟瑟发抖的桥段。这样的“惯例”在第五话终于终结,颇有些令人感慨。但是,从第三话开始,章鱼机器人又在每一话中固定出场,对着miku絮叨升级OS的问题,似乎在无形中延续了这一传统。
       就文本本身而言,前两处无疑有着具体的叙事目的,小予的易弄伤自己的特质伴随着行文上的重复深入人心,同样深入人心的还有每次给小予处理完伤口都会打趣她拿了“全勤奖”的、手边总是放着一包醋昆布的顾问老师。并且,每次伴随着小予的受伤,都会将作品的叙事场景自然地切换到保健室中,给了顾问老师登场的理由。便是在这样细碎的片段中使一个比较边缘的角色所需要的、让观众熟悉这个角色的出场,以及这个角色具有的标签化的被铭记的特质得以完成。
       晚饭这个场景本身的重要性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心理学界早已指出,共同进餐是建立起亲密感和紧密心理连接的重要手段。不仅如此,进餐这一活动也成为在亲子关系疏离的东亚文化语境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堪称最为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这一点很好地在第四话中体现。本在小予家门口感到局促的miku到饭后放松自在地处在小予的房间中,促进这种转变的便是凭借着这样一餐晚饭。而瑟瑟发抖的小猪,起到的作用便只是让这个单调的过于日常性的场景有了吸引观众眼球的定番一般的要素。
       其实小章鱼也有类似的作用。不论是对于烧热水的不近人情的执着,还是在miku烦恼时不知趣味地反复提醒升级系统,其无疑起到了一种对于“高科技”生活的反讽的作用。不论是不够智能的实情还是升级系统背后的科技公司敛财的实质,更重要的则是,在miku的家庭和房间这一私人性的局促的生活世界中,小章鱼作为冷冰冰的不通人情的“外部世界”的要素入侵了这一文本场域,凸出了科技与生活世界间的紧张关系这一某种程度上的作品讨论主题之一。

       举出上文这些例子的目的在于阐发这些在下文中被视作是“循环性”的承载的要素自身在作品行文中本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反而是观众看到的重复出现的表征成为了更大程度上的幻觉。而在这个语境下,将已经提及的这些要素在作品中充当的角色放在一边,这些要素的重复出现有着怎样的超越作品叙事本身的作用?
       在我看来,最显著的一点无疑是凭借着这样的重复,作品建立起了一套有别于以时间正方向为标尺、以故事的行文发展为脉络的令观众感知作品内时间的体系。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新房昭之监督的【向阳素描】中,每一话的故事都以向阳庄中的少女们起床为开始,又以一天的结束为终。这就意味着,每一话都包含着完整的一天的生活,单元回间便形成了一种并立的关系,而非传统物语的叙事体系中随着时间推进慢慢发展的叙事逻辑。
       事实也正是如此,【向阳素描】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时间尺度进行每一话的罗列,进入向阳庄前的备考部分并没有在开篇被讲述,而是放在了故事中间。这意味着作品的叙事脱离了某种观众默认的习以为常的缓缓向前流淌的时间观。观众通过作品具体的行文结构上的建构默认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作品内叙事发展的时间观。

       这样的特质,在我看来,也为【DIY】所采纳。不断循环重复的经验营构出了这样的一种幻觉,少女们的日常自然地接续了下去,而不存在中间的空当。前三话中每一话都有固定的小予受伤到医务室中接受治疗,而后老师说出“恭喜全勤奖”的桥段。这样郑重其事的桥段本身具有超越戏谑的涵义,也就是说,小予之前的校园生活因为这句话而得到了涵盖。
       观众得以凭借这句话,自然地想象小予的日常,她如何上学,如何参加部活,而如何又在部室中或在其他什么地方因为受伤去了保健室。小予一段受伤与另一段受伤间的经历得以被填充,成为贯穿小予每日日常的要素。
       以此,故事行文中每话间的间隙得以被这样的循环而又延续的日常填充。尽管理所应当的,故事不是严格地将每一天接续下去,就算每日参加部活,她的生活也不会全部展现在观众面前。但也正是凭借着这样一处细节,碎片化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影像得以串连,并形成其内生的崭新的行文逻辑、某种带给观众的时间上的错觉。

       这篇杂谈本可以到此为止,但为了阐发更进一步的内涵,请容我岔开一段。
       日本动画中利用相同要素塑造循环往复感的作品莫过于京都动画2009年版【凉宫春日的忧郁】中【漫无止尽的八月】一段。相似的桥段一再上演,京都动画在此处的处理中采用了大量的画面处理手段,每话运用全新的分镜和演出手段以完成不重复的对于几乎同一故事的反复描写。而在画面的呈现上,不变的恰是具体的要素:消夏晚会、放烟花、市民泳池、捉昆虫……换句话说,就算作品在画面上保持彻底的改变,只要贯穿文本的要素保持不变,每话间便一定构成了相似性,换而言之,通过八话的观影,作品完成了七(八)次循环(loop)。
       在这个语境下,【DIY】也恰是通过不断的要素的复现完成了作品内在行文的循环。通过一再的复现,作品中的情节成为某种具有脆弱恒固性的要素,也就是说,观众便可以认定,作品中的晚餐会一再地被一同享用、小予也会不断地受伤,而后被治愈,被开玩笑,而后再次受伤……
       对于描绘刻画的篇幅终究极为有限的作品本身而言,这样的漫无止尽的循环感给予了超越作品本身的某种宽慰。正如同【少女歌剧】中被抛出而没有被很好解决的问题,“舞台还会继续,那我们呢?”循环无疑给予了一种有限度的解决手段,少女们将会不自觉地在一个足够安稳的局限性的舞台中不断“复现”自身的经历。这意味着她们将永远有留在温柔乡中的权力,这无疑对于“被迫长大”而“被无情地抛向社会”的观众而言是很大的宽慰。

       而更重要的则是,这样的“复现”不代表一种漫无止尽的循环。【凉宫春日】中阿虚对于循环生活的厌弃归根到底源自于对于重复上演的要素的熟识、厌恶感。而复现不代表一模一样的复刻,而是某种更具有开放性的、留给无尽想象的特殊空间。
       博尔赫斯在他的名篇【小径分岔的花园】中阐发了一种据称灵感来自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这一中国式庭院的观点,中国式庭院被认为是一种迷宫式的花园,不断有新的分叉,并且在由假山石等意象的营构中回环往复,成为某种具有无限性的场域。而在本作文本中,少女得以在文本的留白中自由地进展她们的生活,以此,少女们取得了某种永恒性。

       一再复现的不仅仅是作品中的叙事之外的少女们的生活。作品本身也凭借着跨媒介的复现一再地上演,在不断的复现中,作品同样具有了某种永恒性。塔塔君的10年代动画电影评述中,一个未经深刻探讨的问题是,多媒体的播出手段对影像本身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其中一个侧面,我认为,应当是凭借着不断的复现造就的“新世代的神话”。
       观影,尤其是这个词的解释被电影和电影院垄断的年代,其内涵暗指高度同质性和同一性。不仅一场电影的播放中全场观众经历了一段共时性的经历,就连电影导演本身也力求作为最终成果的影像的复现所应具有的高度同一性。IMAX等数码时代影像标准的设立,其初心之一便是通过高度控制下的播出条件和观众观影条件取得观影体验上与导演创作意图的高度统一。
       然而,多媒体的时代意味着对于这一同质性的期许的根本否定。不仅仅是观影的场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参差不齐的平板、手机、电脑屏幕或是投影使得影像在呈现上注定是百花齐放的。
       同时,观影也从一种从剧院脱胎而成的严肃经验变得丰富起来,在房间中正襟危坐,或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勉强观看,抑或是在通勤路上打发时间。对于个体而言,在不同经历下对于同一作品的阅片也会产生不同的经验感触。而这样的感触,伴随着流动的观影的空间,本身变得高度私人化且不可复现。
       而最重要的,作品本身在多媒体时代产生了不同的流变,不论是作品片段的剪辑、还是将作品解构再创造而成的“讲电影”,或者是在盗版网站上添加各种广告和水印的版本,都使得作品本身得以以不同变体的形式近乎永久地留存于互联网中,成为某种互联网时代的幽灵。(尽管对于作品本身处于各种目的的剪裁同样具有悠久的传统,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特点无疑被空前地放大。)

       上述种种因素的加成下,现世代的作品不再被视作是一部作品本身和其无数次【漫无止尽的八月】式的“重播”,而是在不断的流转中转瞬即逝而又一再重演的播出和观影的可能性的集合、宛若【小径分岔的花园】一般带有海量留白的不可知的迷宫。而在这其中,注定高度互异的单数次的复现便因其独一无二性(上文有阐发)而具有了某种主体性,这样的主体性因观众的观影经历的不同而被进一步放大。于是,作品成为某种在不断的流传中逐渐异化而又保持着(画面或是情节作为恒固要素)共性的、一再复现之物。
       这听上去很像是早期宗教的发展史,不是么?是故,在这个意义上,新世代的“影像的神话”被谱写。在【DIY】中,复现的不再只是不断受伤的少女或是团团装的章鱼机器人,作品的影像本身在流转中不断复现。而恰是在不断的流传中,作品的影像具有了永生的活力,连带着作品中的少女们,得以在无限种可能性的广大空间中、在每个观影者的具体而又独一无二的私人性的感触中,自由创造出属于她们的未来的可能性。

11月4日

Tags: 动画
#1 - 2022-11-4 23:08
(7^3。)
“在每个观影者的具体而又独一无二的私人性的感触中,自由创造出属于她们的未来的可能性。”写的好啊。

这里摘抄下李大钊的
“孔子与牛肉,释迦与鸡肉,基督与虾,乃至穆罕默德与蟹,其为吾人之滋养品等也。”
信息借由载体之后再次散发,确实是私人性的了。
#2 - 2022-12-16 19:21
(nobody cares.)
routine本身就是一种很泛用的模式,比如特摄作品、所熟知的魔法少女变身、比如几原邦彦最被为人称道的兼用卡风格。diy里除开你提到的self的受伤桥段,最显眼的还是每集从不缺席的、所有人高举拳头喊出口号diy。
diy里的作用应该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和故意。就是作为一个12集的单季企划,需要一个整体的模版去填充内容,而routine用着就很明快很稳当。
#2-1 - 2022-12-16 21:35
坂本喜八君
这篇是在11月头上写的,以11话放送完毕的视角去看我之前写的很多东西,的确很多都算过度阐发。
#2-2 - 2022-12-16 21:40
坂本喜八君
不过同样的,前半段的diy和后半段的diy给人的感触是不太一样的。后半段,诚如你所说的,给人一种在一个模板中,或者说“少女部活题材”的限制下按部就班完成一部作品的感触:最近几话,不论是“危机”,还是解决危机并重上正轨,都是可预见的,同样的少了几分惊喜。前半段的diy是很让人兴奋的,让人感到这会是一部不一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