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15 15:01 /
距离《Fate Zero》(以下简称FZ)小说出版的2007年以及FZ动画完结的2012年都已过去了十年以上,然而关于FZ这部作品的好坏仍为大家争论不休。对该作品大家多是从动画制作、政治观点、人物塑造是否符合FSN等角度进行分析,较少有人完全从小说创作的角度剖析本作品,造成这一现象自是因为动画和小说的受众面不一样,大多数受众看完动画就算成功,而动画制作水平的优秀导致动画与小说原著内容本身的差别不大,足够一般观众了解FZ故事的大概,只有真正对FZ或是作者虚渊感兴趣的粉丝才会找来小说阅读。而如果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分析小说,无外乎就是两个角度: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如何写的。这里我的分析也同样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此外评价小说自是绕不过FZ的改编动画,本文也会专章评价动画制作。
基于市面上的FZ小说现有台湾翻译版、网络翻译版以及其他版本,我这里主要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刘正伦翻译的《命运零点》,这版译本最大的问题是对很多人名、招式名、语句等没有采用国内玩家熟悉的惯常使用的译名翻译,如“Excalibur”(本版翻译为“应许胜利之剑”)、“Einzbern”(本版翻译为“艾因兹柏恩”)、“master”(本版翻译为“召主”)、“servant”(本版翻译为“从灵”)、“王来三连”(本版翻译为“王者认同,王者允许,王者亦担负此大千世界”)等,除了“王来三连”的翻译值得商榷外,单纯是人名等名词翻译不同的问题倒也不是很大。通过与其他版本的粗浅比较,本版翻译的文笔较其他版本更为华丽,本土化的表达特色更为突出。

一、写了什么:“黑深残”的底色——追求理想的末路
在FZ文库版的小说最后一本中,有奈须在2011年5月为FZ小说写的后记,是我至今为止看过的奈须为Fate相关作品写的后记中最严肃的一篇,尤其是相较于给FSF之流写的,我一贯的观点是要无比重视作者或者相关评论家写的前言或后记,是理解作品内容的首要出发点,阅读作品至少要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尤其是理论素养较强的作家,他的理念会直接指导他的创作。尽管许多虚黑和zero黑更乐于将本后记仅仅当成是奈须对于朋友的“商业互吹”并表示“自己比某菌更懂某虚”,然而事实证明这篇后记将两个问题说得格外清楚:一是FZ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虚渊其人的创作优势与特色。

1、理想的末路
奈须在后记中说道:“有些作家克服病症,写出希望;也有些作家正面抵抗病症,写出理想。”“如果《Fate/Zero》不只是描述一个男人我执与解放的故事……”上述话语清楚地说明白了本书的主题就是关于“追求理想的故事”,全书的七组御主与从者基本无人逃脱这个“业”,即所谓的“我执”,在圣杯战争中追求自己的“执念”。而本书之所以在结尾落得一个几近悲惨的全灭结局,为全书笼罩上一抹浓重的阴郁色彩,被不知是真理解还是跟风玩梗的人冠以“黑深残”的原因,正是几乎所有对于理想的追求,最终所得到的现实都是与理想的“背道而驰”,本书或者说是四战,都是围绕这种“求而不得”展开:

        Saber组——理想的背叛:切嗣将圣杯当作是实现自己理想世界(不再有战争、有迫不得已牺牲的世界)的最后途径,最终发现圣杯带给世界的只有灾难,而召唤了圣杯的自己不仅无法实现理想拯救世界,还为自己所在的城市带来灾难;呆毛对故土毁灭的历史深感悔恨,意图通过圣杯的力量改变历史,结果不仅自己的理想被大帝等人否定,最终还为御主下令亲手摧毁圣杯,郁郁而逝。

        Archer组——追求的半途而废:召唤了最强的从者却与自己不搭,与最信任的徒弟合伙却被背刺,时臣自始至终的经历当真应了那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闪闪论外,单独讲。

        Lancer组——理想求而不得:肯主任也同任何一个出身名门、意气风发的年轻魔术师一般渴望通过圣杯战争的舞台尤其是在自己的未婚妻面前证明自己,然而事与愿违,准备好的圣遗物被盗不说,备用的圣遗物却召唤出最不能为自己信任、会与主公的爱人发生纠葛的英灵,渴望在圣杯战争中堂堂正正地进行魔术较量,孰料偏是“虎落平阳被犬欺”,遇到专走旁门左道的切嗣,输得狼狈;身背诅咒泪痣的迪卢木多曾因主公的女人而不得已背叛主公,再世为人之时便取下彻底做一名骑士为主尽忠的愿望,孰料命运的诡谲让他再度遭遇一名主公与他的女人,陷入两难之地,最终甚至连骑士的尊严也一并失去。

        Rider组——理想不过虚妄:韦伯希欲通过圣杯战争大展身手证明自己,十五天的梦醒过后,蓦然回首,才知曾经的希求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尘埃;大帝终身追求到达“无尽之海”并实现全球制霸,始终以“坚定不移”的追求背影来引导自己身后的追寻者们,然而最终“霸道”不过是一场不愿醒来的旧梦,被乖离剑打破的那一瞬间,方知“无尽之海”或许本不存在,终不过是自己澎湃的心声罢了。

        Berserker组——理想的南辕北辙:对于雁夜的形象我认为是小说与动画最大的不同,造成这个现象倒不是动画剧组刻意拔高或者正向化塑造雁夜的原因,而是动画无法细致地展现角色的心理、个别情节细节以及无法如实展现小说里表现作者态度的旁白,小说里分别从葵对于雁夜的态度、樱对于雁夜的态度、绮礼对雁夜下的结论等,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作者对雁夜的贬斥,他自以为是为拯救葵与樱而参加圣杯战争的“高尚愿望”实则不过是对葵的占有欲以及对时臣的嫉妒与仇恨,对于他的“奉献”,在葵眼里不过是丈夫的竞争者,在樱眼里是难以理喻的徒劳无益;至于兰斯洛特,身为骑士,陷入了“对王尽忠,对无辜王后同情”的两难之局,终至于舍弃骑士身份,堕落为毫无理性的发狂的畜生——“如果我只是一头低贱野蛮的禽兽,一只堕落于畜牲道的恶鬼,是不是就能完成那件永世抱憾的愿望呢”。

        Assassin组——追求的背道而驰:绮礼“你说这种毁灭、这种悲哀就是……我的愉悦?”“寻得的真理与自己毕生钻研之道完全相反,这种讽刺实在叫人痛快”;哈桑也是心怀期许所以接受了圣杯的召唤,可惜连愿望是什么也来不及展示,就沦为工具被一发令咒送回英灵殿。

        Caster组——理想的“实现”:如果说全文所有的角色都挣扎在追寻理想与收获绝望的深渊,那么唯一“实现了理想”的正是这对在文中“人人得而诛之”的C组搭档,也是作者的黑色幽默了。龙之介追求“杀人的艺术”“美的艺术”,在临死之时方恍悟原来“最美的艺术”一直就在自己的身躯上,最终含笑而去;元帅复活贞德的愿望在他一开始错认呆毛之时就已“实现”,临死之时顿悟哪怕自己的结局充满屈辱与憎恨,但往日的荣耀永存于心,无人可夺,终至于泪流满面。

综上所述,作为恐怕是全Fate系列参战人数最少的一届圣杯战争,仅7X7,但作者将每一组人员都有所照顾,除了百貌塑造相对较弱,基本也是“全面开花”了。所谓“直面现实的残酷同样是勇气的象征”,正是作者以冷峻的笔触毫不避讳地展现死亡、阴谋、痛苦、毁灭等冷色调,让几乎所有人物都在“理想的湮灭”中沉沦,才让本书给人以强烈的沉重冷硬的现实感,虽然沉痛,但不带给人虚假的希望与繁荣,不对现实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从执著追求到收获绝望”的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冲突与矛盾,天然为小说的故事形成巨大的戏剧张力。

2、主从关系的真实
除了上述提到的贯穿全书的关于“追求理想的末路”的探讨,FZ同时也通过展现主从一道追求理想的过程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主从关系。
        Saber组——相互背离、各自为阵
        Archer组——表里不一、貌合神离
        Lancer组——因猜疑而生的嫌隙
        Rider组——逐步建立与加深的认同与信赖
        Assassin组——纯粹利用的工具人
        Berserker组——纯粹利用的工具人,且被易主亦不知
        Caster组——臭味相投、彼此欣赏信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FZ中的主从关系大部分是令人不愉快的,这种贯穿全书的令人齿冷的主从关系也是构成本书阴暗色调的黑暗底色之一。也是四战与五战的最大区别所在,四战是一群成年魔术师的战斗,而他们的主从关系之中也充满了成年人世界的尔虞我诈与相互算计利用,唯一让人觉得温馨的主从关系的C组与R组,一个是恶事做尽、人人得而诛之,一个徒留回忆,遗憾长存,哪怕是拆散重组后的Archer组绮礼闪闪,可谓是配合默契了,书中也留下了“最强大也是最邪恶的一组人马”的评论,从这一层面,也可看出作者对于圣杯战争的否定与悲观态度,最终只会湮灭理想,徒留绝望。

二、如何写事:环环相扣的叙事——精彩纷呈的战斗描写
对于一般的小说创作,无外乎较量的就是作者“讲故事”的水平,虚渊之所以能在如今收获如此之多的赞誉,包括这本FZ的成功,无不归功于他高超的讲故事水平,即成熟的叙事技巧,这在奈须的后记中早已道明:“身为一名作家,他的独到之处不是在于笔走偏锋,而是对于故事的虔诚,隐藏在故事内涵中的虚渊主义还有卓越的工笔,让他不论处理任何种类的题材都能够编写出优质的故事。”又提到“他在出道作《Phantom》的时候就已经达到完美的境界,现在虽然还在继续进步,但那是从‘完成形’更上一层楼。而我现在还在积累经验,往‘完成形’努力当中。”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菌虚两个人创作的差别与各自的特点所在,即奈须认为“虚渊善于开拓题材”是错误的看法,无论是菌还是虚本人,都认为虚渊在题材之上是“跟随前人的脚步”,同时虚渊认为FSN是“自己想不出的点子”,说明对于创作出新奇的世界观与设定他并不擅长,这反而是奈须的特长。相对地,他擅长的恰恰是将一个前人所写的题材“焕然一新”,通过自己成熟的叙事技巧,将传统题材讲得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他的处女作《Phantom》如是,《魔法少女小圆》如是,这里的FZ亦如是,而且通过奈须的后记得知,小圆的创作与FZ的写作相隔时间并不长。具体而言,FZ小说的叙事特色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环相扣的矛盾处理
正所谓“矛盾是故事的核心”,所谓叙事,无外乎是作者如何处理、推进故事中矛盾的过程(注:叙事学中的矛盾是指推进事情发展变化的动力),而FZ之中的矛盾无非体现在几次关键的战斗之中,文中最大的几大战斗分别为:仓库街之战、爱因兹贝伦森林及城堡之战、未远川之战以及最终之战,其中闪闪秒杀百貌分身、绮礼与舞弥的接触战、R组捣毁C组巢穴、大帝秒百貌、呆毛与刷子最后一搏、R组遭遇呆毛等小型战斗暂不列入。所谓的矛盾环环相扣,即所有战斗并不是孤立的,所产生的影响必然影响到今后或者下一场战斗,这就让每一场战斗的发生都具有意义,而不是这场争斗可打可不打,打了半天轰轰烈烈一场,结果一个人没死不说,还毫无影响,仿佛只想让手下的演员出场露脸混一份工资一般(类比FSF,五六本书过去,超过14个的参战角色一个都没死,只能说要么就是视圣杯战争如同儿戏,要么就是作者准备水到天荒地老)。具体而言:

        第一场 仓库街之战。这场战斗相当于让从者先集体亮相,并让参战的五名从者都亮了一手绝活,可谓是四战的第一个小高潮。不但如此,这场战斗对后面的战斗留下了重要影响:首先是呆毛右手拇指被诅咒封印,直接影响她后面的多场战斗,也为刷子毁枪埋下伏笔;其次造成了狂兰能够克制闪闪的错觉(连现在都有观众这么认为);再次大帝也秀了一把神威车轮的操作;最后直接导致在水晶球里看到呆毛的元帅,之后直接跑马路上堵人了。

        第二场 森林与城堡之战。森林之战既是时臣组伙同教会定下群攻C组之后的结果,同时也是呆毛受伤之后切嗣组转变战术的结果,从中可知第一场战斗的影响之大。元帅在这场战斗中狠狠秀了一把无限魔力的操作,同时也集中体现呆毛上场战斗所受的伤的巨大影响;而更重要的是这场战斗是直接导致肯主任提前出局的事件,没有之一,从此时开始意味着战场之上还有战斗力的除了绮礼领导的哈桑,只剩下五组,同时切嗣作为魔术师杀手的战略战术在这场战斗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        第三场 未远川之战。作为整本书中间剧情的一个大高潮,未远川之战打得相当热闹。这场战斗首先承袭第二场战斗,元帅因为森林之战算计呆毛失败并成功逃走,因而准备搞一次大动作,而剩下的众人继续贯彻之前消灭C组的指示;此外呆毛手伤的矛盾在这里得到集中爆发,如果不解决手伤问题剧情便已然进行不下去了;呆毛的手伤在这场战斗中顺利痊愈,结果自然是呆毛的高光,一发大招顺利了结了元帅,将剩下的四组人马送入决赛战场。也让她拥有之后从与大帝的遭遇战中顺利胜出进入下一轮的条件。

        第四场 终局之战。终局之战之前多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最终锁定参赛选手,事实上,这场战斗不断转换战场与战斗人选,直接正面战斗的人物达到6个半,其中韦伯算半个,而这场战斗在多方势力的多重作用之下,决出了这场圣杯战争的最终幸存者,也道明这是一场甚至可以说没有胜者的战争,基本所有参赛角色不是牺牲就是退场,以一场绝望的落幕将希望隐隐指向了FSN的五战。

综上所述,全书所讲述的第四次圣杯战争,包含着的四场大型战斗并穿插着若干场小型战斗,这些大大小小的战斗如同彼此串在一起的大小锁链一般环环相扣,又像彼此咬合的齿轮,每一场战斗都能看出来自上一场战斗的影响,并重新造成新的改变带入下一场战斗,这样让每一场战斗都有看点有期待,而不至于让读者中途失去兴趣,尤其值得水了七本书并死不悔改的成田以及写出《苍银的碎片》中那种没头没尾、前后不搭战斗的樱井学习。

2、优秀的事件驾驭能力
通过分析之前的四场战斗,我们可以看出为何上述四场战斗能被选为大型战斗,不仅因为它们承上启下,拥有关键作用,更在于这四场战斗所涉及的人数众多、场景丰富,这极为体现作者虚渊对于事件尤其是战斗事件的驾驭能力。

        第一场 仓库街之战。小小的一条街上,排除单纯充当摄像头的百貌,接连登场了五名从者,所发生的战斗先是呆毛与刷子,随后大帝登场打断两人,进而引出闪闪,直接导致之后闪闪与狂兰的战斗,闪闪退场,随即爆发呆毛与狂兰的打斗,随后刷子加入战斗,最终由大帝介入而收场。整个过程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战斗对手无缝切换,几次短暂的打斗都能令读者与观众大呼过瘾。

        第二场 森林与城堡之战。这场战斗区别于第一场战斗,一次性分为三个战斗场景且几乎同时发生。首先是呆毛与刷子协同对战元帅的海魔群,其次是切嗣与肯主任单挑,再次是绮礼与切嗣家两名女人的战斗。这里虚渊不但表现了八个人参与的三场小战斗,而且每场战斗都拥有反转。呆毛从孤军奋战失利到刷子加入协同奋战,又到元帅最终成功逃走;肯主任从自信满满到被切嗣冷静干爆;切嗣家两名女人从开头配合默契略占上风到为绮礼反杀,都不是一开头就能猜到结果的战斗。

        第三场 未远川之战。作为FZ全书中期的大高潮,便连动画制作也特意将这场战斗放在第一季末尾与第二季开头,以贯穿冬木市中心的未远川作为表演舞台,场景阔大;涉战人员达到十余个,是全书参战人数最多的一场战斗;首次实现同一时间水陆空三线作战以及现实与结界战斗虚实相生,足以展现虚渊对战斗事件的调度与掌控到了何种程度。

        第四场 终局之战。作为全书的收尾之战,无论是参战人数还是战斗规模都不及未远川之战,然而即便如此,虚渊仍然在这个部分奉献了两场扣人心弦的精彩战斗,即闪闪vs大帝、切嗣vs绮礼,是本书最强的从者之战与御主之战。仿佛全书之前所做的所有铺垫都是为了这决战的一刻,闪闪与大帝从圣杯问答就决定要一决雌雄,绮礼跟切嗣更是本书甫一开头就相互对上了眼。这个剧情编排,很有“草蛇灰线”的伏笔味道。

        对于闪闪与大帝之战,虚渊写得相当富有激情,将决斗的氛围拉满,展现战斗的两方相遇到进入战斗再到战斗结束的完整过程。此外战斗场景两次转换,从结界内打到现实中,将隐藏了五本书的EA大招作为此战的王牌打出,从乖离剑亮相到结界毁灭的过程用了中文版三页的篇幅来细致表现,如今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动画就是这段文字的画面动态效果,动画基本就是照文字原样复刻,我相信如果没有小说中的这些细致形象的文字描写,就不会有11到12年FZ动画的成功。而某些无脑黑虚渊文笔的人,可知几年后的成田在写自己的同人FSF的时候,在描写EA之时,依然是在对虚渊这段文字进行仿写。不仅如此,过程中虽然闪爷所向披靡,然而大帝亦是无惧无畏,这场战斗带给观众的震撼也是无与伦比的。

        至于切嗣绮礼之战,如果之前有接触过虚渊的游戏作,就会很眼熟,这是“虚渊式特色对招”描写,两个对招的人的每一回合较量从谋划开始到第一招出手到招式造成的影响再到下一招该如何出手都有细致与详细的描写,切嗣与绮礼的较量过程,占据了中文版整整十一页半的篇幅,类似这种精确到每一次出招的硬核对招描写,而非彼此各放一个大招就结束的水货,型月目前的所有作者里,你找不到第二个。
综上所述,这样高超的战斗驾驭水平,受益的首先是动画制作公司,让彼时还没有多少动画制作经验的UFO也能在原作所奠定的雄厚基础之上做出让没有接触过FZ小说甚至于Fate其他作品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的动画,从这个层面而言,原作小说功不可没。

三、如何写人:优秀的人物塑造——个性鲜明、富有成长
在通常的文学作品创作之中,优秀的人物塑造无外乎就是两个标准:一是个性鲜明立体,二是富有成长变化,这是古今中外人物塑造不懈追求的目标。当然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除外,文学创作理念发生变化之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已不再被(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们奉为圭臬,此处不细讲。而从FSN开始,菌类便因塑造深入人心、惹人喜爱的人物角色而饱受赞誉,到了FZ之中,人物塑造同样是虚渊的特长之一,在继FSN之后,再度为Fate系列的人物长廊添加令人喜爱的角色。总的说来,FZ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典型性人物:以阿尔托莉雅、迪卢木多为代表
如同字面意义,典型性人物即为个性鲜明、符合自身成长环境的典型人物,代表为呆毛与刷子,共同作为FZ中骑士形象的代表,而呆毛与刷子在骑士精神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具体而言,呆毛的骑士精神侧重表现在正直公平廉洁富有正义感之上,也正是这样的追求导致她无法接受御主切嗣的卑鄙手段,无法接受元帅的滥杀无辜,也无法接受大帝与闪闪的暴君做派(一个是掠夺侵占一个是奢靡享乐)。而刷子在正直公平之上又侧重表现了他渴望为主尽忠的夙愿。他们对于骑士精神的共同追求,也让他们能够通力合作携手对敌,只是最终仍难逃在圣杯战争这场万恶之源中毁灭的命运。

2、反差型人物:以伊斯坎达尔、韦伯为代表
所谓“反差型人物”,即人物开头给人的印象与之后给人的印象具有反差,是“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的手法在人物塑造上的运用,其中韦伯还可以归类于“成长型人物”。
通观大帝全文的塑造,很有一种反差萌的味道,大帝初登场之时乃至于到了仓库街之战,给人一种大大咧咧、粗鲁莽撞之感,与他那巨人一般的身高一样,文中也多次使用“巨汉”这一词指代大帝。但随着剧情的进行,读者渐渐发现大帝实则粗中有细、为人厚道,与他粗壮的外表相反,实则有一颗怜香惜玉的心,对呆毛的王道他不认同的同时,还有一种怜香惜玉的怜悯之情,与外表清秀貌美实则内里抖S的闪闪刚好形成对照。
韦伯的塑造与大帝相似,从外貌开始先入为主地塑造一种瘦小胆怯自卑的不成熟形象,随着剧情进行到最后韦伯和大帝并肩而战甚至独自面对全书最强能够一招秒了大帝的从者的威压而不移目,完成了从怯懦到勇敢的蜕变,韦伯成长的弧光以及前后的反差都极为明显,书中有一句话来总结韦伯的成长“在韦伯领悟这件事的同时,他的少年时光也结束了”。
此外R组主从关系的发展也体现了这种“反差性”,不同于C组的一见钟情,R组的两人在召唤初期是相互看不顺眼,书中明言韦伯不喜欢高大的男子,这暗示了他对自己矮小身材的自卑,而随着二人对彼此认识了解的加深,R组最终建立了紧密的“君臣关系”,这种并肩而战的信赖感一直支撑着韦伯之后的岁月,在大帝牺牲的那刻也是关系建立之时,无不令读者动容。

3、发展型人物:以切嗣、绮礼为代表
所谓发展,既有正向发展变化,也有反向发展变化,在人物塑造层面,即表现为人物的个性、追求、信念、思想等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本书中这种纵向的人物塑造主要表现在切嗣与绮礼这对FZ双子星身上。
其中切嗣的塑造采用了倒叙,先向读者展现切嗣成长的结果“正义是救不了这个世界的,我对正义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不择手段,再通过回忆篇讲述切嗣会走上这种“杀少保多”的极端道路的原因,提升人物行为与理念的可信度,十分符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标准,是本书中完成度最高的角色。
如果说切嗣的变化发展是通过先展示结果,再解释原因,绮礼的变化发展则是通过顺叙的方式,先为读者展现一个“五好青年”的形象,然后通过剧情讲述这个本被父亲、师父寄予厚望的青年如何一步步觉醒内心的黑暗面“以恶为美”。这个过程贯穿了FZ全书,可以说整个FZ的小说就是绮礼的“恶的觉醒史”,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满足、到他的“愉悦”渐露端倪、到最后战争结束他终于明白并正视自己的内心、决定继续追寻答案这个过程展现得非常详细,同样为当初仅仅在FSN里充当反派的绮礼的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虚渊这种愿意将“反派当成平等的人而不是当成衬托主角的剧情工具”来塑造的态度,非常值得肯定,即便这种角色不讨人喜欢,但作为一个形象完成度很高。

4、立体型人物:以元帅、龙之介为代表
之前提到反派的塑造,这里就不得不提到C组——龙之介与元帅主从的塑造。虚渊在FZ里对他笔下的主要角色有着“一视同仁”的创作态度,这既是创作态度也是创作实力的体现,这是本书能被称为“群像剧”的重要原因,是众多角色都很出彩,而非除了主角都是背景板。而有些作者即便知道反派也需要用心塑造,然而因为笔力有限或者挖掘不够,反派最终沦为形象扁平的工具人。
具体而言,龙之介是以杀人为乐的杀人魔,现实中不是立即死刑也是牢底坐穿,然而作者不因他是半途退场的众矢之的就忽略刻画他的形象与行为动机,作为本书最后一名出场的御主,作者毫不吝惜笔墨,对龙之介的思想认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何去刻画一名“杀人犯”?虚渊选择从“死亡”这个主题入手,而龙之介为何会走上杀人之路,正是因为他对死亡的好奇,所以才通过杀人观察死亡。这种描写在摒除了“滥杀无辜”的道德谴责之后,反倒令龙之介的杀人行为有了某种类似行为艺术的既视感。
同时元帅的塑造也紧扣“艺术的主题”,虚渊借元帅之口提出“我们的创作总是面临考验,必须与愚昧的破坏相互对抗……所以我们不可以对作品抱有过深的眷恋。有形的事物注定总有一天会毁坏,我们这些创造者应该是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感受喜悦才对”,类似这样对艺术与死亡的见解未必不能看作是作者自己借二人之口来表达,这样形而上的清醒思考让这二人组在其疯癫的偏执行为之外展现出一点格外清晰而透彻的认识,正应了那句话“天才(艺术家)的另一面正是疯子”,他们虽然是万恶不赦的罪犯,但未必没有自己的独到想法,这即为立体的人物,和讴歌“恶之圣杯”降临的绮礼有异曲同工之妙。
Tags: 书籍
#1 - 2022-6-15 15:27
(共勉:Love the food, not the chef.)
写得真好
#2 - 2022-10-6 22:18
赞哦?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