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4 18:32 /
转载者注:一次是2021年12月15日《看电影》杂志与监制张苗和导演孙海鹏视频访谈,附部分文字记录;另一次是2021年12月17日上映当天《新京报》发表的对《雄狮少年》监制张苗、导演孙海鹏的采访。

近日来 Bangumi 因为《雄狮少年》人物争议一事吵得不可开交。其实有争吵倒无所谓,但令人失望的是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认真讨论的态度。其中有一个讨论说主创对人设争议的回应是去广东采风的结果。遗憾的是发帖人(包括最初截取这段话的人)对自己的言论毫不负责,没有给出消息来源,可以说这种帖子就是刻意引战都不为过。那么主创到底有没有歧视广东人的意思?新京报的报道到底是准确还是造谣?事实如何,让我们用访谈原文说话吧!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提供了全文,鉴于《新京报》一贯以来的春秋笔法,不排除《新京报》在编辑时断章取义,可以结合包括《看电影》杂志在内的主创的其他访谈自行判断。



《看电影》杂志访谈

【视频来自:https://weibo.com/1769684987/L5REwsqIJ
文字记录出处不明】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4日












《新京报》采访

【原载自新京报,出处: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3965960614146.html
记者:周慧晓婉    编辑:黄嘉龄】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7日

新京报编辑:
导演孙海鹏提到,自己非常清楚将角色做得帅气会更安全、也很简单,但我们需要做出对不同审美的探索,尽管不一定能够成功,但需要有这样的意识:“为什么大家对‘眯眯眼’有这么大的反应,恰恰说明我们对动画表达的审美观已经被同质化,没有了审美自信。”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12月17日在全国上映,相对于传统的国产动画片而言,该片在叙事和造型上都体现出一定的新意,将传统舞狮文化与现实主义题材结合,讲述底层小人物励志热血故事,引发观众共情。而周星驰电影里常见的“咸鱼翻身”桥段,黄飞鸿电影里的热血舞狮,再加上角色造型“有点土”,不再是日系大眼范儿等特点,令这部动画电影显得尤为别致。

中国传统文化有千千万,为何这次选舞狮?主角阿娟为何是个“眯眯眼”?针对之前点映后引发的一些热议,新京报记者专访《雄狮少年》监制张苗、导演孙海鹏,由他们来解答这些疑惑。

舞狮充满民族自豪感
能走进国人心中


影片的监制张苗信奉一句话,“民族文化就是世界的,岭南文化也是中华的”。选择“非遗”的舞狮作为主题,是对所有华人观众群体的一次生动表达。张苗说:“举个简单的例子,粤语歌曲,相对来说,可能很难成为全球华人的一个共同内容消费品。但舞狮不管是南派还是北派,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舞狮文化,如同各地的戏曲,都是曲艺、民俗、舞蹈、武术的综合体,将它套在漂亮的装饰下完成。我认为舞狮有很强的文化社交属性,无论你在哪个地区,大家都能够看懂。”以往大众总有一个误区,认为岭南才会有舞狮,广东才是舞狮之乡,这是因为当年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令观众对舞狮这种文化有了生动的认识,也让舞狮成为普罗大众熟知的一种娱乐形式,“当然,现实中南派舞狮确实很强,它带有一定岭南的地域性,但它更有通向全国文化交流的资本,舞狮绝不只是地域性的文化符号,他一定能走进每个国人的心中。”

将舞狮这项经典传统文化呈现在大银幕上,对于导演来说很具挑战性。《雄狮少年》的导演孙海鹏是一位动画界的“老将”,曾于2011年制作了以中国美食为主题的《美食大冒险》电视动画及电影,由他创立的“包强”团队先后输出了多部独树一帜的动画短片。因为曾在广东生活了十多年,孙海鹏坦诚自己对舞狮有非常“严重”的情结,这项文化被当地人继承并流传。无论是超市开业、商场开张,逢年过节总能见到舞狮。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国外,正在度假的他偶遇一个商场在进行舞狮表演,在异国他乡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觉得特别震撼,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在看到舞狮那一刻,充满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很热血,每次现场看舞狮都会让人激动、有力量,喜庆又威风,尤其你仔细看狮头,会发现它的设计感很强,很有灵性,就像人一样。再加上舞狮有很多动作戏,你能把整个过程设计得非常精彩。”在那一刻,孙海鹏就有了进行舞狮创作的想法,直到2019年8月,他终于有机会开始做这个项目,创作团队选择了动画的表达方式,决定将一个舞狮少年成长的励志故事讲述给观众。

“我本来就是做动画的,不拍成动画还能拍成什么?”孙海鹏打趣道,除了个人的专业使然,更重要的是动画也是最适合表达舞狮文化的方式:“动画很自由,可以把舞狮用画面表达出来,不打任何折扣,即使是真人做不到的动作也可以有所想象、设计,动画大概是最有灵魂去表现一个生动文化的形式,我们选择这个形式无可厚非,剩下的技术、画面都是创新和挑战。”张苗提到,目前看来,大银幕上的舞狮电影最经典的莫过于1992年上映的《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这部作品虽然震撼了几代观众,但也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若是要构建一部真人电影、再拍成剧情动作片,也几乎不可能超越当年的经典,动画既可以对经典致敬,更可以用更新的角度展示舞狮的世界。

导演是周星驰粉丝
动作戏和“咸鱼梗”是致敬


《雄狮少年》讲述不被看好的乡村留守少年阿娟虽身处逆境却不弃梦想,与好友阿猫、阿狗组成雄狮小队,一路披荆斩棘逆流而上的成长故事。动画回到人的本身,电影的主人公“病猫”阿娟也不再是超级英雄、天选之子,他没有超能力,没有富足的家庭条件,被人看不起,更是体会到“就是不知道缺多少钱才可怕”……阿娟是一名真正的“咸鱼”,什么都没有,是存在在现实生活乡镇留守少年的样子。无论是电影中出现的“咸鱼梗”、还是他与阿猫阿狗的相互讽刺镜头以及片中阿娟穿着的红色背心和人字拖,都会令影迷想到周星驰执导的《少林足球》中的镜头,而三人舞狮训练的段落,也有很明显的向《功夫》、《食神》一些动作场面致敬的痕迹。

“我确实是周星驰的粉丝,少年时候看了那么多星爷的电影,自然也想在动画里设计一些他的作品的影子。”孙海鹏表示,周星驰电影主人公几乎都是“咸鱼”式的小人物,他们被讽刺、被奚落,但仍在生活的痛压下努力前行,这和片中阿娟、师父咸鱼强、阿猫、阿狗经历一致,无论是出身、样貌、身材都受到周围人的恶言甚至是攻击。《雄狮少年》并不介意展示生活中很现实甚至残酷性的一面,也希望用这些反抗生活的行动来证明,普通人能够坚持梦想,其实就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眯眯眼阿娟很现实主义
不是网红脸和日漫美漫审美


“我们多久没在国产动画里看到过现实生活了?”这可能是很多人看完《雄狮少年》的共鸣。不再是四大名著IP基础加持,也没有神话传说的角色镇场,现实主义题材的《雄狮少年》是纯粹的原创,将故事放进现实,片中的角色也都来自于最贴近的生活。从公布影片物料以来,《雄狮少年》里主角阿娟的形象就被热烈讨论,他不同于传统动画中的帅气或者卖萌形象,而是眯眯眼、吊眼角、宽眼距、塌鼻子……这些特点绝对称不上“帅”,甚至有人说是“扮丑”。对于这个争议,张苗从不回避,他表示现实主义风格是电影里故事、画面、角色形象的一把标尺,也从来不会后悔做出这个选择:“在形象设计审美上,我们的要求是去网红化,去掉滤镜审美。创作者画的时候,有在广东等地进行多次采风,最简单的方式,大家拿出镜子或者手机,将镜头的滤镜关掉,好好看一看,想想身边的人的样貌。我们没有一丝贬低谁的意思,但可以想想身边的朋友,想想如果是阿猫、阿狗的话,应该长成什么样子。

他提到,自己非常清楚将角色做得帅气会更安全、也很简单,但我们需要做出对不同审美的探索,尽管不一定能够成功,但需要有这样的意识:“为什么大家对‘眯眯眼’有这么大的反应,恰恰说明我们对动画表达的审美观已经被同质化,没有了审美自信。毕竟大家受美漫、日漫影响多年,形成了统一的审美习惯。比如美漫的审美特点是要帅、要酷,日漫则是清一色大眼睛(即便眼睛小,都会戴一副大眼镜)。但现实中真实的普通少年,比如你身边也一定会存在稍胖的朋友,如果我们的角色过于帅气、萌,那你很难通过这个普通孩子看到生活的烟火气,也不会明显感受到阿娟的热血、力量和生活对抗的精神。另外,很多人是从截图画面来认定阿娟是‘眯眯眼’,如果你将完整的电影看完以后,你一定不会认为这双眼睛会是困扰。”

孙海鹏更加不认为阿娟的眯眯眼是种丑化,在他心中阿娟是非常帅气的:“如果一直诟病这个角色其貌不扬,我其实很不理解这种判断,我们需要对动画审美进行探索,如果他长得像富二代、大帅哥,观众大概不会信服这是个真实励志故事,尤其是很多镜头可以看到他眼睛也不小,尤其舞狮时候的他,多帅啊,多让人热血啊(笑)。”

新京报资深记者 周慧晓婉
资深编辑 黄嘉龄 校对 李立军
Tags: 动画
#1 - 2021-12-25 03:47
(若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找他聊天而不是看他签名,想 ...)
我看到别人舞狮,我会感到自豪。

正如马云马化腾赚那么多钱,我感到自豪。

正如冠希力宏干那么多美女,我感到自豪。

正如皇帝一眼望去,地上磕头贫农一片,虽然我可能是贫农,但皇帝那么威风,我感到自豪。
#1-1 - 2021-12-25 17:21
Minamoto
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认真讨论的态度
那个帖子是例1,你是例2。
#1-2 - 2021-12-25 18:58
A
Minamoto 说: 那个帖子是例1,你是例2。
那你这个态度可难搞了,你是处女吗,一碰就叫疼。
#1-3 - 2021-12-25 19:11
Minamoto
A 说: 那你这个态度可难搞了,你是处女吗,一碰就叫疼。
是的,这里不欢迎打谜语和类比推理,不喜欢可以滚。
#2 - 2021-12-25 15:43
(。´-д-)
【这段话来自《新京报》对主创的采访,不是一些澄清所说的《看电影》杂志和主创的视频通话。】不是“一些澄清所说”,是主创亲自澄清的。
至少划横线的那几句话在《看电影》杂志的采访视频里都能找到原句大意。建议你把链接贴出来:
https://weibo.com/6820398627/L6TqY9xmy
https://weibo.com/tv/show/1042211:4714386644992155
https://weibo.com/detail/4716559463091503
#2-1 - 2021-12-25 17:27
Minamoto
“一些澄清”指自媒体广东人的澄清。《看电影》采访我看了网友整理的文字版,主创这也没澄清啊,非要说澄清当时采访本身就是这个意思,《看电影》杂志采访时主创只是把原意重新解释了一遍,说得比之前通俗了一些,这算澄清吗?
#2-2 - 2021-12-25 17:33
Cedar
Minamoto 说: “一些澄清”指自媒体的澄清。《看电影》采访我看了网友整理的文字版,这也没澄清啊,非要说澄清当时采访本身就是这个意思,《看电影》杂志采访时主创只是把原意重新解释了一遍,说得比之前通俗了一些,这算澄清吗?
真的【本身就是这个意思】?采风说的是采舞狮的风,被曲解成采人物的风。光这一点还能叫【本身就是这个意思】吗?
主创那几句话的意思参见我跟其他网友的讨论(主要是#69-7):
https://bgm.tv/subject/topic/20663#post_180950
以及我的观点(#58),我认为导演的思路到底是什么样的:
https://bgm.tv/subject/topic/20663#post_180578
另外#57的回复也可以看。

老实说你日志开头看似客观实则带着立场,链接都不发全,我很看不惯。
#2-3 - 2021-12-25 18:30
Minamoto
Cedar 说: 真是这个意思?采风说的是采舞狮的风,被曲解成采人物的风。光这一点还能叫【本身就是这个意思】吗?
另参见我跟其他网友的讨论(主要是#69-7):
https://bgm.tv/subject/topic...
我发这篇日志本来就带着立场,这没什么好隐瞒的,只不过和你以及多数人都不太一样罢了,所以你会觉得客观。

链接都不发全?我认为对采访作细致的文本分析没有意义。后面的采访言论基本没有超出这篇报道的范畴,或许语气缓和了一些,但大体是一个意思。你说主创采的是舞狮的风,这可能是有力的证据,但用来佐证的链接失效了。

不过为防止误会,我先说一下立场,主创没有歧视广东人,但这种表达不仅模糊而且明显欠妥,特别是所谓审美自信一段明显与事实不符,以及除非在编辑采访稿时《新京报》就已经刻意嫁接,否则也不存在断章取义。
#2-4 - 2021-12-25 18:44
Cedar
Minamoto 说: 我发这篇日志本来就带着立场,这没什么好隐瞒的,只不过和你以及多数人都不太一样罢了,所以你会觉得客观。

链接都不发全?因为我认为后面的采访言论基本没有超出这篇报道的范畴,或许语气缓和了一些,但大体是一...
没有隐瞒?你标题是中性的。日志开头说【主创到底有没有歧视广东人的意思?新京报的报道到底是准确还是造谣?事实如何,让我们用原文说话吧!】然后又打预防针说【鉴于《新京报》一贯以来的春秋笔法,不排除《新京报》在编辑时断章取义,可以结合主创的其他采访自行判断。】却不给出其他采访的链接。
整篇日志没有谈过自己的立场,却在文中把新京报曲解的内容加上下划线强调。看了我的回复后,最短最关键的澄清链接不贴,却贴一个信息传递效率最低的49分钟的视频的链接。现在又说自己本来带着立场,没有隐瞒。

算了,说这个没意思。
建议你去掉【不是一些澄清所说的《看电影》杂志和主创的视频通话。】并把我贴的3个链接都摆到显眼的位置作为参考。
我这里所有链接都能打开。哪个链接失效了你可以贴出来告诉我。

建议你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
其实这不需要搞什么文本分析,新京报嫁接评论很明显。两段话根本没放在一起说。
至于审美自信那个说法建议看看我在那个讨论楼里发的评论。
#2-5 - 2021-12-25 19:10
Minamoto
Cedar 说: 没有隐瞒?
你标题是中性的。
日志开头又说【主创到底有没有歧视广东人的意思?新京报的报道到底是准确还是造谣?事实如何,让我们用原文说话吧!】
然后又打预防针说【鉴于《新京报》一贯以来的春秋笔法,不排除...
可以,我先把我的“私货”移到结尾,免得说拿着客观标题的名目隐瞒立场。
最短最关键的主创澄清的链接不贴,却贴一个信息传递效率最低的2小时视频的链接。现在又说自己本来带着立场,没有隐瞒。
首先,这篇日志之所以出来归根结底是因为那个讨论帖让我不满,加下划线强调是因为这是帖子里众所周知的片段。最后回到2-1的话,主创没有澄清。他直接说当初《新京报》的采访是断章取义,这才算澄清,找一个微博电影博主说这是假的,根本没有说服力,更何况主创明明有自己的微博为何要选择给一个电影博主发聊天记录。而且那位博主显然没有搞清楚广东人言论到底出自哪里,我强调一下有问题吗?有闲心搞文本分析不如主创自己好好回应这些争议。

其次,视频链接是49分钟,难道我们上的不是同一个互联网?

第三,一定要先把立场说得清清楚楚才叫“没有隐瞒”吗?
哪个链接失效了你可以贴出来告诉我。
https://weibo.com/detail/4716559463091503
这个链接确实看不到。
日志开头又说【主创到底有没有歧视广东人的意思?新京报的报道到底是准确还是造谣?事实如何,让我们用原文说话吧!】
我转载的内容是完全按照《新京报》原文来的。
然后又打预防针说【鉴于《新京报》一贯以来的春秋笔法,不排除《新京报》在编辑时断章取义,可以结合主创的其他采访自行判断。】却不给出其他采访的链接。
如果《新京报》还对主创进行过其他采访,欢迎提供链接。我加上这段话是因为有必要提醒读者《新京报》素有断章取义传统,看完后采取什么立场是读者个人的事情。
#2-6 - 2021-12-25 19:13
Cedar
Minamoto 说: 可以,我先把我的“私货”移到结尾,免得说拿着客观标题的名目隐瞒立场。最短最关键的主创澄清的链接不贴,却贴一个信息传递效率最低的2小时视频的链接。现在又说自己本来带着立场,没有隐瞒。首先,这篇日志之所以...
修改了。你看完再改改。改好了我们再聊。链接看不到是因为你没登录微博。不想登录你可以去看#2,我贴了几张截图的链接。
我先去吃饭好了,免得回复速度太快没有修改的时间。本来不想强调你隐瞒立场,只是希望你把链接贴全而已。
#2-7 - 2021-12-25 19:35
Minamoto
Cedar 说: 修改了。你看完再改改。改好了我们再聊。链接看不到是因为你没登录微博。
和原视频比对了一下,文字版应该没有问题,考虑到这么重要的证据登录微博才能查看,我之后会贴出来,但有两个疑问,第一,这个截图是哪个论坛的截图?我猜想是S1,因为在S1讨论雄狮下面见过同一个ID;第二,这应该还不构成对《新京报》采访的“澄清”,不过可以在原来模糊的说法上进一步肯定主创没有歧视广东人的意思。
#2-8 - 2021-12-25 19:45
Cedar
Minamoto 说: 和原视频比对了一下,文字版应该没有问题,考虑到这么重要的证据登录微博才能查看,我之后会贴出来,但有两个疑问,第一,这个截图是哪个论坛的截图?我猜想是S1,因为在S1讨论雄狮下面见过同一个ID;第二,这...
这个博主把TAG打在最开头,让我误以为后面那段话是主创说的,实际上这是那个博主说的。这是我的失误。但我的基本论点不变。我觉得这已经算澄清了。大家都认为主创的意思是【让大家回去照照镜子,身边的人就长这样】。然而主创想说的根本不是这个。他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思考如何设计出有“现实感”的人物:照照镜子。眼睛等被人诟病的地方是他们进行的卡通化尝试。尽管这个尝试并不成功,但主创从没讲过类似【身边的人就长这样】的话。而且采风这段,导演亲口说的是舞狮的采风,新京报专访转述却成了人物采风。要我说,新京报这篇报道已经不可信了。
#2-9 - 2021-12-25 20:11
Minamoto
Cedar 说: 这个博主把TAG打在最开头,让我误以为后面那段话是主创说的,实际上这是那个博主说的。这是我的失误。但我的基本论点不变。我觉得这已经算澄清了。大家都认为主创的意思是【让大家回去照照镜子,身边的人就长这样...
我注意到了时间差,你的观点从逻辑上说得通。另外,指望连疫情消息都敢造假的《新京报》(俗称:心惊报)道歉是不可能的。
#2-10 - 2021-12-25 21:15
Cedar
Minamoto 说: 我注意到了时间差,你的观点从逻辑上说得通。另外,指望连疫情消息都敢造假的《新京报》(俗称:心惊报)道歉是不可能的。
是的,我也注意到了时间差,所以我有点怀疑所谓的专访其实就来自这个视频访谈。可惜我没法查证。但主创不可能在访谈跟视频里分两套说法,是我的话肯定选择相信视频。
总之网络舆论成了现在这样,也没什么好办法了。好在业内评价不错,也有官方站台,还有很多不上网的人,我相信时间会解答一切的。
另外我向你道歉,我本来并不是想强调你隐瞒立场的,我只是希望你把链接贴全而已。
(另外,我不知道截图的出处,我只觉得版面有点像S1..)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