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15 14:40 /
我最早看的浦泽直树漫画,是在大概四、五年前看的「Monster」,而在近期终于读完了「20世纪少年」。间隔如此之久,我对浦泽的幻灭自然是一大原因。浦泽是一位很厉害的漫画家,但在我看来他也是一位优缺点都极其明显的漫画家,在那篇著名的漫评文章「我看浦泽直树」中,一些对于浦泽不满的剖析我都十分认同。之所以仍然去读「20世纪少年」,是因为这个漫画名莫名点起了我的中二之魂,我实在太好奇这本漫画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读完后的感想是,浦泽的漫画的确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它们相当适合拿来分析,原因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浦泽的优缺点都极其明显。这次以「20世纪少年」为主,谈谈我对这部漫画和浦泽的一些看法。

碎片化叙事与铁板一块的主线
「20世纪少年」讲述了一段横跨五十年的故事,故采用了不同时间线视角更替甚至来回穿插的叙事结构。但在「20世纪少年」中,过于频繁的插叙频率导致其叙事结构显得碎片化。造成碎片化这一结果的其他方式还包括:视角经常转换到一些一次性的路人角色身上,以及在即将解开某个关键谜团之前视角会戛然而止。把碎片化的问题暂时放在一边,纵观「20世纪少年」,唯一的核心主线便是对抗「朋友」以及其引发的灭世危机。对于读者而言,这条主线可以被替换成一个更加直接的问题:「朋友」的真实身份究竟是谁。
总结一下,「20世纪少年」是在铁板一块的主线上频繁地进行碎片化叙事。这造成了什么问题?在「我看浦泽直树」一文中,作者表示他找不到浦泽作品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在许多优秀的作品中,故事在一条大主线下,又分成几个小主线,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某某篇章,并且在特定篇章内,一般都包含一段完整的由「起因 经过 高潮 结局」组成的故事结构。这种结构像绵延的群山,有高峰也有低谷,错落有致,张弛有度。这种结构能够使读者处于一种最理想的接受信息的状态,高信息量之前有铺垫积累,高信息量之后有调整休息。但「20世纪少年」的叙事结构给我的感觉就像高频率、低振幅的简谐运动,它的特点就是剧情单元多且连接紧密,每个剧情单元都不会有特别高能的情节,大多数的单元都有迹可循的相似。所以这样的结构就做不到上面所说的「错落有致,张弛有度」,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剧情中途少有高能的桥段,读者也难以在其间堆砌足够的情绪。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作品无法给读者留下印象深刻的段落,因为剧情高潮往往需要篇幅堆积情绪,而情绪又高度影响人的记忆。在浦泽的漫画中,读者往往长时间处在相似的悬疑感之中,但很难产生多元化的、跌宕起伏的其他情绪,更加难以出现循序渐进的情绪爆发。第二个问题是,在不断重复的高度规律化的情节的冲击下,读者会逐渐陷入审美疲劳。不过从好的方面来说,「20世纪少年」这样的叙事结构是比较适合杂志连载的,拿来即读也可以快速进入语境,不会受限于对之前内容的遗忘。

功能性对白与乏善可陈的人物塑造
「20世纪少年」是一部理想主义的赞歌,所以合理范围内的夸张化表达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其具体到细节的各种片段,其浓重的套路感与编排感,已经到了影响观感的程度。而我最想吐槽的,是其中极为缺乏生活化,功能性极强的对白编排。
「20世纪少年」经常出现的一种情节是,某位主人公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与一位路人闲聊,路人「无意」中的一段话提供给了主人公关键线索。一种常见的对话模式是,其中一位自说自话,主要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或者价值倾向,另一位要么与之不在一个频道,说些有的没的,要么就单纯作为捧哏,只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上述两种模式占据了作品中大量的对话编排,而它们有两处共同点,一是,信息都是单项传递的,二是,都干货满满。这就是所谓的功能性对白,缺乏互动感,推动剧情发展是其几乎全部的作用。文艺表达需要效率,追求干货,但如果通篇全是干货,也相当可怕。「20世纪少年」中许多对白让我感到乏味,因为我太明白它出现在这的用意了,既没有生活气息,也相当缺乏值得玩味的深意。
「20世纪少年」中的人物对白给我的感觉是工作用语,而不是私下的状态。那么,你可以只通过一个人在工作中的状态了解这个人吗?显然不能,这也是浦泽在人物塑造上显得乏善可陈的原因之一,对白能够推动剧情发展,但难以对人物塑造有加成。虽然故事的大背景、大环境是严肃向的,但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个性化台词还是必要的。我猜测浦泽既不善于此道也有意回避,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保持悬念与闭合圆环
时刻保持悬念感是浦泽漫画最大的特色与魅力,加上在作品早期迅速营造压迫性气氛的能力,让读者无可自拔的想继续读下去,渴望知晓答案,这一点上和优秀的推理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为了时刻保持悬念总要牺牲些什么,比如上面提到的叙事结构,亦或者承担了读者期望越大失望也大的风险也好,但浦泽总能做到闭合圆环,严谨且无遗漏地收束。另外,浦泽一些伏笔埋得相当有预见性,可见他在创作早期就已做好了作品的整体规划。「20世纪少年」第一卷迦南从床上惊醒并说道第二次机器人袭击的事,在故事临近尾声的时候才收束,时间点跨度之长令人赞叹。还有在尾声时的善后工作也做得相当细致,一些在阅读时我都快忘了的边缘角色,浦泽也会安排剧情对他们进行回收。不过在我看来,事无巨细的情节回扣也未必是好事,适当的留白反倒能增加作品的余韵,一些过于戏剧化的情节在我看来略有些画蛇添足的意味。

作为乐迷的浦泽与不世故的浦泽
我觉得「20世纪少年」比「Monster」好看之处在于前者有更多浦泽的表达在里面。显然,浦泽笔下的政治、宗教、黑帮、心理学都并不深刻,但反过来说,在浦泽的漫画里,那些元素主要是出于商业化的考量,而不是个人表达。在「20世纪少年」中浦泽发自内心感兴趣的,是摇滚乐,和对六七十年代的怀念。我也喜欢摇滚乐,所以我是蛮享受这份情怀的,「20世纪少年」最触动我的情节正是建次唱着「Bob Lennon」时的再度回归,在看这段时一旁放着由浦泽本人演唱的同名曲更是十分带感。
即使如此我仍然觉得浦泽的情怀没有和漫画结合的足够好。可以把「20世纪少年」与沙村广明的「听我的电波吧」做比较,「听我的电波吧」中的情怀是电台广播。两者相比,沙村的广播情节和怀旧感在作品中就明显体现地更加浓郁,更加浑然天成。固然有作品题材的原因,但主要问题还在于生活化的程度。「听我的电波吧」不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还有极强的地方特色,读过之后北海道和札幌的地方形象在我心里是有印象的。但浦泽漫画里的情节,感觉无论发生在哪里,都是浦泽味的。它的情节可以用在任何语境下,但又不属于任何语境。具体来说,「20世纪少年」中玩band的那些角色,他们随时变成任何其他的职业,在浦泽漫画里都是成立的。单纯从故事层面看,浦泽的情怀是非常口号式的,我无法在品味情节时感受到情怀有进一步的发酵。据说,浦泽有一次开漫画讲座,结果全程都在弹唱,那一刻,我反倒get到了浦泽的情怀,并且觉得他是个可爱的人。
然后我想到还有一位同样以乐迷的身份闻名的文艺创作者,村上春树。除了喜爱音乐之外,村上和浦泽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台湾作家杨照曾评论村上春树不是一个世故的人,所以他笔下的角色与社会总有一种理想化的不现实感,我认为浦泽也是如此,浦泽二十年笔耕不辍也造就了这样的外部条件。村上的作品无论是早期的私小说性质,还是后期的偏社会性表达,都将那股非现实感运用到主题表达和风格化呈现。而浦泽的漫画总让我感觉缺乏遐想的空间,浦泽的漫画显得很老实,就算前面它给读者留下再多的悬念,在后面都会明确地向读者解释各种设定。浦泽尽可能的将所有的窟窿都堵死,反而缺少适当的留白。而老实的另一个含义是,它少有浪漫化的处理和情绪化的表达,总是少了一丝感性。回到「20世纪少年」,我觉得「用摇滚乐拯救世界」是个多么浪漫的概念,但浦泽呈现出来的成品,总让我感觉没那么有趣。
所以,浦泽的漫画不那么令我满意的原因在于,它处在一种在我看来不上不下的状态。一方面,它既无法下沉到富有生活气息的层面,使读者产生具有真实感的共鸣。另一方面,它也无法上升到充满浪漫表达的层面,给读者留下值得回味的醍醐味。

相关链接:
【漫画批评】我看浦泽直树   作者:CMJ
#1 - 2022-1-20 13:41
(L'enfer, c'est les autres.)
首先,浦泽直树常用的对白可不是什么工作用语,就是一种类似于歌剧、戏剧一样的舞台似的台词,很多时候能感觉到对话的双方实际上是“面向观众”说的那些话,他很喜欢经常性地塑造一些像画一样的简短的抒情场景,但滥用属实烦人;人物塑造法力的原因更多的是来源于他像工业机器人一样精准的作业,他的东西太好猜了,从来不会出现任何“无用”的角色或角色们无用的对话,看他的东西就像看一个人拿着秒表站在台上,指挥各个角色分别上台念台词,时间一到就立刻勒令其退场一样。。。通过一个个单元叙事展开很宏大的世界观,但各个单元之间又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乃至台词高度雷同,你所言的很难有深刻的印象恐怕在于这部作品实在是推动发展的动机乏力,许多时候都是为了“发现”而“发现”,好的悬疑作品应该是让读者认为里面的角色就会这么去做,但咎于浦泽人物塑造得就像一堆工具,根本很难去让读者真正设想角色自然而然的行动。。。而且这部作品其实是相当浪漫的了,如果不能把他理解为童年白日梦的延续的话我实在是不忍直视这幻想的世界了(我也确实认为浦泽是有意为之,毕竟标题就有“少年”),与其说这是“理想主义的赞歌”不如说是解构理想主义的,把儿时对于未来憧憬的想象通过“朋友”来戏谑化处理,多像小孩子看待严肃宏大事物的态度——把它想象成一个玩具怪兽、再把自己当作玩具奥特曼打到怪兽
#1-1 - 2022-1-22 01:34
peco茶
你说的我都挺赞同的。单独说说浪漫的问题,从结论上来讲,我认为浦泽不是一位浪漫的创作者,或者说善于表达出浪漫氛围的创作者。而回归到二十世纪少年这部作品上来说,我认为浦泽本可以做的更浪漫,但是却没有。二十世纪少年的核心设定是很浪漫的,但浦泽的表达是不浪漫的,这是令我感到遗憾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喜欢摇滚乐的我,希望浦泽可以呈现的更多。最终的情况就是,我感受到了他对私货的热情和一部分情怀,但是私货与情怀本身没有和作品主线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
#1-2 - 2022-2-3 14:20
YHWH13
peco茶 说: 你说的我都挺赞同的。单独说说浪漫的问题,从结论上来讲,我认为浦泽不是一位浪漫的创作者,或者说善于表达出浪漫氛围的创作者。而回归到二十世纪少年这部作品上来说,我认为浦泽本可以做的更浪漫,但是却没有。二十...
浪漫的氛围确实不是他所长,浦泽更喜欢故作深沉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