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6 18:10 /
目录
#由衷感想
A总概
B挂桥内心的冲突和自我防御机制
C对于结尾的优劣判断
#段落精读
A/B/C/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衷感想(个人向)

我很少看轻小说。所以好好坏坏不能妄加判断。
不过醉酒的躺椅,初入职的文员,元气少女的“一见钟情”,一切仿佛命中注定般的完美邂逅,一段忽如其来的恬静婚姻——其中透露的是刻意的温情日常还是扭曲的自我保护本质?


A总概

别以为这些奇妙的设定和背景会搭建出一个什么恋爱喜剧之类,不过如果是这样那我绝对对这部作品失望透顶,但很明显并不是。当我逐渐发现这是一个正经的左手抓着爱情和亲情,右手抓着脆弱人性和孤独慰藉的作品时,我是觉得读它便有一定意义了。
它只有单单一本就完结了,其内容也许因此相当精炼。谁,在哪,怎么,干什么,这类新闻创作“5w要素”之类基本的东西比较精炼,然后在人物心理和烘托环境上花了比较大的心思,日常短句,一到心理活动便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倒也拥有奇特的差别度。
全文的基调并不是一种鲜亮的氛围,而是更多有一种灰蒙蒙的阴郁之感,不过这也适合去展开离现实比较脱轨的类乌托邦式的奇妙故事,尽显它的超然脱俗的氛围。就算是挂桥和千早新婚之初甜蜜而又远近相宜浓淡相适的时光也不能让人完全释然,心中总有违和感?不,大概是隐忧吧。
这样的隐忧的出处有两个来源。直接来源在于书最开始就有文及但是一直没有揭示的“第三个问题”和在每次非常好的氛围中就会出现不合时宜的“回忆杀”——明明以为伤口会就此愈合,但是一点一点拨开曾经的记忆,事情一次又一次变得扑朔迷离使人再次深陷囹圄(bgm72)

整篇文章两条线并交叠出两个层面——与千早组成的家庭的二人互动和与自身原生家庭的三人互动,而两个层面则是指过去和现在。现在与千早的故事是明线,过去的与母亲和哥哥的往事是暗线,双线平行,相互衬托,竟使寂寞更加寂寞;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垒起高墙,竟使人害怕接受幸福,虽风和日丽,却总不能敞开怀抱;职场顺利,情感稳定,独自思索,却若有所失,在平静的水面下,爱与被爱的心却在暗潮涌动,挣扎中,孤独依旧。

通常来说,婚姻之爱需要双方的积极的情感,但是本书的婚姻构建则是来自双方负面的情感。
哥哥的家里蹲造就了我的“家里蹲”,对母亲和哥哥的不解变成了不满,从不满变成了讨厌,但是道德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对家人产生怨恨,于是男主角挂桥为自己的灵魂筑起高墙,拒绝一切负面情感,但这顺便也把所有积极情感拒之门外,其中情感就包括“爱”。这就是台版把作品名翻译成“将爱拒之门外”的缘故……吧?


@宮城 雪 他也有解读,且在“第三个问题的作用”“为什么将他们定位为同样内心孤独的人的相互吸引”“他们的感情不出于同情的原因”“为什么他们最终分开”“挂川的家庭裂痕分析”等等议题上已经讨论地比较全面了,我便不重复赘述。


B挂桥内心的冲突和自我防御机制

而因为缺爱,因为极度渴望爱,但是却得不到爱,但是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使他们建立起自我保护的高墙,本能地拒绝外界的任何反馈,这样的心理现象比较接近于精神分析学派对于“厌恶”的解释。厌恶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防御的对象是来自生活的冲突。
“而所有试图解决冲突的尝试,目的就是避免人格的分裂,维持一种整体感。尽管这种整体感只是表面的。既然如此,最基本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既然两方面有冲突,那就压制一方面,再突出对立面,此消彼长,那不就没冲突了吗?另一种,既然冲突是来自和外界接触,那我干脆和别人保持距离,那冲突也就不会发生作用了。”
前一种方式,对应在挂桥身上则是自我防御基本策略中的对抗人,后一种方式,对应的则是回避人。

在原生家庭中,因为母亲对哥哥的偏袒也好,面对自身爱的缺失感也好造成的不解与失衡,割裂了家庭中亲情的整体感,挂桥选择了对抗,用对抗这样的强力的情感继续勉强维持自身与扭曲的家庭的整体性,但在此之中,也同时建立起了排他性的心理屏障,以求减少在对抗中给内心所带来的伤痛。
这样的自我防御应用到社会就很有可能变成自我封闭。就像挂桥虽然看上去一切正常,却在关键的情感上畏畏缩缩,显得很冷淡,不与他人产生任何过多的交集,成为“孤独的个体”回避人——而当挂桥遇到千早,被建议建立一个本质上“什么也不必期待,没有任何包袱”的二人关系的时候,又可以下意识接受——这就反映了一面畏惧爱与被爱,害怕自己对于爱与被爱的期待落空而选择自我束缚的保护围墙。
但是人终究需要与自己和解——社会性问题需要在社会中解决;人际交往问题需要在交往中解决;要解决爱,就必须体味爱。

而,他们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也许是内心对自由、幸福和成长的渴求。
这种渴求也许已经被压抑很长时间了。
而挂桥和千早的婚姻便是促使他们各自去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存在的契机,促使他们在双方的交往中改变这种孤独而又矛盾的状态本身,自己改造自己,促使各自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情感和需求,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重拾和他人相处的能力,摆脱“孤独“和”家里蹲“,那么最终他们自然就会摆脱已经像蜘蛛网一样缠住他们内心真实自我的那些防御体系,拥抱幸福。
整本书就以此为线,展现本被压抑的内心的冲突的解决,现实,而又飘渺。


C对于结尾的优劣判断

对于结尾存在的优劣判断,读过的人对其褒贬不一(是的,吐槽箱的人=我的样本库)
虽然从感性上来说,忽然设置一个短小的但是很重大的叙述性文字作结,会很让人有当头一棒的感觉——毕竟刚刚还沉浸在二人分道扬镳的可惜啊遗憾啊感慨啊之中,然后一下子恍若隔世,使人不知所措,一时话语凝噎。然而仔细想想这其实很不坏不是么?
因为孤独,所以两个人走在一起,开启一段架空传统规律的婚姻,虽然事实上像是很可悲的产物,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相互救赎,使彼此重新树立起对自己以及对世界的,包含着收获以及给予爱的信心,认识并正视自己真正的情感和需求。然后先获得能够去爱和被爱的能力的人先一步离开,而相互救赎的两人都最终实现了各自的幸福,挂桥也与母亲和哥哥,与自己的过去做出了和解,仅此而言,这个故事就已经是一个happy end 了(bgm24)

以及,全书中段挂桥不是有与深川君的来往么。深川的人格也与挂桥相似,但是要比他觉悟更早,行动更快,而且陷得不像挂桥那么深。后来挂桥得知深川结婚了之后不是很惊讶的来着,如果把这个看作是铺垫,那么全书结尾挂桥与家人的和解和结婚也能看作是合理的。因为作为读者,我也如当时挂桥听说深川结婚时那样小小惊讶了一下。如果以此彰示不幸的离去与幸福终将到来,也不错吧。(大概

不幸的终将变成幸福的,孤独的终会变成包容的,忧郁的人从低谷里走出,这么想想,这结尾倒也不错。而且事实上现实生活的波谲云诡有时确凿会让人们感到一时无话可说——就像是好事也好坏事也罢,都会在不经意间发生,只落得好多感叹。以及,毕竟——

同时充满着爱与遗憾的生活也许才最是真实。(bgm4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段落精读


A确实,我曾因为哥哥的懒惰而责备过他。也许下过愿望,期盼他变得不幸,无以复加的不幸,于是变得不幸的哥哥,化做名为家人的诅咒之链,将我的双足束缚起来。在中学的时候,我也曾企盼过哥哥的死,企盼他在受尽折磨后痛苦地死去,作为他那懒惰的天罚,作为他从我手上夺走本该属于我的“家庭”的代价。

家人,同舟共济,区别于他人,怎样都行。
因为哥哥家里蹲而自身心态受到打击,从对母亲和哥哥的喜爱到不解到不满到反抗,挂桥的厌恶表面上来自于哥哥的懒惰,实际上更多的应当来自于对社会运作方面个人作用的认知和对于家庭资源分配的不公的对抗。

哥哥因为“某种原因”足不出户而全由母亲奉养,而这点违背了整个正常社会“give and take”的规律,母亲对哥哥的偏袒一定程度上会对我产生影响。家庭的重点向哥哥无条件集中——什么都不付出,只是一味逃避,逃到家里,就有母亲为他遮风挡雨——母亲倒也乐意这么做。
对哥哥的百依百顺言听计从无条件爱抚反映到挂桥身上就是“理解不足,照料不周,压力过大”,简而言之,对哥哥的过分关注,不论是绝对层面还是相对层面都减少了对挂桥本身的精神照顾。一旦挂桥对这种扭曲的模式提出质疑或是建议改良,等待他的只有母亲的抱怨。尽管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寻求爱与被爱是一种极其正常且普通的诉求。
另外,挂桥长大后,外人也会问起家里的状况,但是对于哥哥的处境却不能很好地解释——毕竟连自己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又怎么能向外人自圆其说?而且,外界的世界是平衡的,是“give and take”的,而这与母亲与哥哥的模式截然相反。
挂桥是一个正常人,普通人,能够适应社会,不像他的哥哥因为社恐而深居简出,挂桥周围的人也是正常人,他们也都将适应社会当作正常技能,所以当家中“不正常”的哥哥被提起,自身心中对于家中扭曲关系的烦闷与周围人的不解产生共鸣时,这样扭曲的亲情就会成为压在“正常人”挂桥身上的包袱。

换句话说,当一个正常人,如果一边处于扭曲的环境下,一边处于正常的环境下,在前者环境中会产生抗拒,在后者环境中既受到另眼看待,又因为接触了“正常”而加重对于“正常的世界-扭曲家庭”的割裂感的话——“为了避免人格分裂,维持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整体感”,正常人的心理机制会自动产生变化,保护自己,再怎么正常的人也会变得不正常——这便是“不正常”的开端。

而处于“不正常”的中心,便是哥哥和他的“懒惰”,这就大概是此处所指的“夺走本该属于我的‘家庭’”的罪魁祸首。



B你已经养出凡事怪罪母亲和哥哥的坏习惯了,你这样简直就是把家庭环境当成挡箭牌,是个精神层面的茧居族啊。
知道你过得不容易,偶尔妥协一下也无何不可。不过要是在某个时间点选择将自己所遭遇的不幸怪罪到他人头上的话,那么在那个瞬间其实也就意味着败北。即使那是事实,也不会有人同情,更不会有收益,有的只有痛苦而已。挂桥你习惯于责难自己的母亲与兄长,将家庭环境的不幸当作自己生活不顺的借口,从而陷入精神上的“家里蹲”,而这并没有任何意义,不会产生任何正面效果。


一般的来说挂桥将自己与家庭的矛盾外化到他生活的角角落落,这是心理活动敏感的表现。越是害怕重蹈覆辙,就越是会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害,伤得越深,“自我封闭“就会越严重——这就是该段所指的精神上的”家里蹲“。
但是“自我封闭“在实际操作上没有任何意义。把所有过错搬到别人头上没有任何意义。一味追求自身意识的”理想化“来包装整个扭曲的环境,而不是着手与扭曲的环境和解,那这与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一般无二。

空中楼阁总是会被现实击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又是总是要去忘却不幸,但是不幸总是能突破意识向人袭来,当不幸通过某种意象或者环境渲染,屡次穿透理想化的防线,把空中楼阁击破,人就会绝望而崩溃,所以这种精神上的”家里蹲“只不过是为自己的人格引入了新的裂痕,埋下了更激烈冲突的伏笔。这便是”有的只有痛苦而已“的缘故。



C通过契约获得了能够究其一生珍重彼此的对象。就算这其中既没有恋也没有爱,但至少这份“想要好好对待某个人”,“珍重某个人”的心情是确凿的。无论是对千草,还是对我而言,那个“某个人”就是彼此。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这或许也是一件非常寂寞的事情也说不定。

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一种最为柔软的善良——这与其说是一种相遇相知的羁绊,不如说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最高等级的信任关系——没有任何期待,也无畏于任何损失。
他们互相都明白,都是孤独的同道中人,彼此都不会去伤害。并且彼此都希望能够获得珍重的对象,于是相互都把自己的真心寄托于与自己相似的对方,有来有往,工序圆满,但俯察万物,却也只有相互能够寄托。这,便是两个人的孤独。孤独之外,仍是孤独。
而这,确是相当寂寞的(bgm43)



D想要一个人度过一生实在是过于辛苦,但是所谓“命运之人”听起来又如同镜花水月一般虚无缥缈。这么一来,在多数情况下,要是想和他人一起生活下去的话,就必须实打实的出演一出“我真的很爱很爱很爱你”的恋爱戏码。而我和他很幸运地不用去出演这场虚情假意的闹剧。

单纯很有共鸣。
另外,我认为挂桥和千早的交往之所以能给人嘴角挂起一丝微笑,原因就在于双方这种纯粹的、一点没有虚情假意的相互依赖的相处模式,没有成天“出演一出‘我真的很爱很爱很爱你的恋爱戏码’“,竟使我向往





某以诠才末学,文笔拙劣,有不当之处,恳请海涵。



——————————————
2023.2.11

又看了一遍。感觉常读常新。

「不管那是好还是坏,我想,应该是你很抗拒利用感情的效力。你是不是太在意自己是否把感情拿来当成道具?」

一看到这句话就直接让我想起书腰上三秋缒的那句“如果你没有从这本书里找到共情,那么这或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的话。虽然说这里说的是,感情之所以靠不住,因为感情会让人陷入毫无意义的自我感动。只不过我的情况是,感情靠不住的地方在于容易受伤。


要是停下脚步上班就会迟到,所以我继续走,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是大自然的定律,那只猫只是恰巧是弱者而已。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没有错,小猫也没有错。
其实全书都在做假设。如果家里蹲的是我而不是哥哥又会如何。作者假托小猫之手抒发人物的矛盾。“强者生存”“活不下去的恰巧是弱者”的理论破绽重重。什么时候对于“天生弱者”这个心结解开了,什么时候挂桥就能爱与被爱了。
Tags: 书籍
#1 - 2020-5-17 12:32
被at了,受宠若惊.jpg
#1-1 - 2020-5-17 14:52
潮留美海
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