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23 01:21 /
软件:
Days Matter倒数日,记录可怕的死线,和在意之人的生线
Todoist,领取和发放每日任务
Toggl,记录时间的流逝


零散的个人经验:
        *在晚上规划时间比白天效果要好,因为早上会肚子饿。
        *优先级1级是主线任务,最好尽力去优先造成,否则就不要设置成1级。
          优先级2级是支线任务,主线任务完成后的补充技能候选项。
          优先级3级是娱乐。把主要的娱乐也要纳入规划来。
          2级和3级未完成不要有负罪感。可劲延后。
        *长时间集中精力的工作一天内不要超过两个。
        *将社交纳入时间管理依然是必要的。应该也利用Toggl对社交时间作记录,这个工作应该放在周末,因为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相对来说不可预判。


————————————————
2018年8月26日
————————————————

以上努力都不见得成功,这种有高强度规划感的生活让我感到焦虑。“设置优先级、多任务处理”适合卢梭,但是不适合我。我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我就要一天之内不断集中注意力做那件事情。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审视“时间规划”,为什么要把本来可以用来边和肥宅快乐水边刷番的时间放进条条框框里?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某种生活方式的要求,其事务要么来自具体的岗位要求、要么来自对理想自我的期许。前者和后者最好是一种共谋,要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事务实际上是理想自我的前提。虽然现实是我们并不一定能够在完成工作以后还有闲暇发展自己的小爱好小理想。

然而无论是岗位要求,还是想要“自我成长”(如果真的存在的话),都脱不开对自我的愿望和显现的认知。对时间的自我规划只能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我遇到的问题:
(1    错误判定了自己的特质。把自己套进时间规划的框里而不是让效果最大化。我试着一天以内做很多压力蛮大的事情。

(2    无论我再怎么告诉自己“不重要的事情没做完也没有关系”,但还是会有事情堆积如山的感觉。

(3     预先规划了事项,事到临头无论如何都不想做。

收获:
        还是做到了一些事情。
        不过这大部分都是因为外部的压力。

调整方案:

(1   

(2     短时间内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而要在一个领域有一定的积累必须要长期(三个月以上)坚持集中去做一件事情。把所有高难度的任务放在一起同时去做并不适合我。

(3      鉴于(2,于是就推论出我必须把同时想做的好多事情,放在更长的时间轴来安排。半年以内,连续三个月看书而不碰别的东西,另三个月学新的东西而不看书,这要比半年时间同时看书和学新的东西要好。

(4      这个技术要结合外部限制。


于是新的计划:

软件:Toggle +  Habitica(试用中)

核心不在于规划而在于反馈。不是任由某个软件整天提醒我“你该做什么”,而是先记录“我想做什么”,做完以后再由软件给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