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3 21:33 /
当主角成为事件参与者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开始神棍化,在局中尚无感觉,当读完全书,也就是跳出局外的时候,“卧槽,真TMD傻吊!”而这所谓“不可避免地神棍化”当中的“不可避免”,到底是作者笔力与想象力之间的差距所露出的马脚,还是强行拔高主题所造成的必然,就很难具体分辨了。

《江湖三十年》第二本与第一本在叙事上,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主角定位的改变--主角从原先的受害者和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甚至是决策者,在角色的设定方面,更多的使用到了“武功”这个东西,有飞镖杀人、暗器杀人、借力打力这一系列的武侠面孔出现,这些设定的出现,也就是神棍化的现象,及至最后几个马蜂窝可以干掉一堆鬼子士兵的情节,已经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本书的合理性了。

主角定位的变化,所产生的最大好处,在于场景会给读者更加强烈的参与感,同时也强化了主角存在感,可以赋予主角更多的价值,另外,由于是单主角,线索也变得更加明晰,悬念设置也更能带动读者,总结就是,读者会看得更加投入,比如我第一本大概看了2-3天,第二本比第一本厚一些,但是我只花了一天,甚至是废寝忘食的程度。

这种叙事方式,很重要,拿动漫来讲,比如《火影忍者》,在视角跟随主角的时候,也就是主线展开的时候,才有更多人看,当讲一些支线,没有主角参与的时候,我就会选择全部跳过。当然主线在价值关系、悬念设置,冲突设计等等方面是有优劣之分的,不过就《江湖三十年》来说,主线是相当优秀的,这和这本书当中新出现的角色有关,那就是燕子,燕子代表了主角的爱情,这强有力地拉动了情节的发展。

可是强有力的主线情节,并不和不合情理的情节冲突,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于“武功”这个东西上面,在第一本的合乎逻辑情理的代入下,在第二本引进了“武功”这个东西,而且有明显的高低之分,甚至可以做到很多违背常识的事情,这就像在一本正经地告诉你“pong友,你造吗?乔峰的降龙十八掌是真实存在的哟。”过于强调真实的第一本反倒成了第二本的牢笼,要不然,你最开始就不要写得那么一本正经,要不然就请一直保持一本正经。到第二本这里落得进退两难的地步。

另外,关于细节的描述和历史知识等等一方面,仍然保持了第一本的高度,让人能清楚地了解到作者很有学识,比如其中某一章甚至是完全没有情节,就是专门在科普盗窃这个行业的构成。

总的来说,第二本可以叫武侠小说,与第一本的出入有点大,如果当成武侠小说来看,仍然是相当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