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24-1-20 12:54
aquarium (至少,还活着。)
没有坚实的话语积累,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就很难得到认同,所以从现在开始便是深度理解信息差的时间!
#2 - 2024-1-20 12:56
(美能说出自己,说服他人)
正文呢?
#2-1 - 2024-1-20 12:57
aquarium
还在写呢(bgm40)
#2-2 - 2024-1-20 13:04
咪啪~
aquarium 说: 还在写呢
下次不写完不许发出来(bgm54)
#2-3 - 2024-1-20 13:55
aquarium
咪啪~ 说: 下次不写完不许发出来
本来就是打算分多次写在各个楼层的(bgm40)
#3 - 2024-1-20 13:54
(至少,还活着。)
每日的茶余饭后,所遗留的余力用来讲述有关信息差的方法体系,正是一种合适的消食妙计。
其之一:在开头我们先了解一下对作品进行审美的实质是什么。

参照写在该小组的各短文可以知道,人的自身便可以说是一个信息体系,而审美体验正是体系内的信息差导致的。
这么一说自然是显得比较无厘头而缺乏逻辑,但从信息差有关的方法来看,审美体验的基本原理就在于此。
你也许会觉得奇怪,明明之前又说是作品和人的信息差导致的观感,现在怎么又说是信息体系内的信息差导致的观感了?其实这两种说法的内涵是一样的,而从根本上来说后者更准确。
人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作品中的信息也会流入人的信息体系内,但这里必须要注意,正如古河所敏锐指出的,这种信息流入并不是作品的所有信息,一般而言,就每个人习惯的不同,接受信息的重点也不一样。可受限于尚无更科学的说法,所以关于人们对各信息接受的侧重程度的说明便不再进一步展开。
由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人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自身的信息体系便发生了变化。你以为这就是信息差吗,很可惜这还不是。
欣赏作品导致信息体系内出现了新信息,人在对其进行解读时,不断唤醒一些可能对解读有助益的信息,使这些信息暂时性地进入主意识所在的信息区间,这时便产生了信息差,进而触发了人们的各种情感体验。

基于上述叙述,我们可以清楚认知到,审美体验依赖于信息体系,也就是说它依赖于个人,这正是审美体验私人化的本质原因。而对于有关审美体验的更多细节,我们下次再说。
#4 - 2024-1-20 19:52
(至少,还活着。)
写的时候没有什么灵感,所以也趁着这个话题说一下有关的。
其之二:来谈一谈审美提升以及审美固化吧。

相信你也会有审美提升的经验,毕竟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理所当然。都看了那么多了,审美还那么拉胯,人行不行啊。
可审美提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时可以看到别人看的很多反而审美还下降了呢!这就是接下来信息差会给我们揭示的了。
审美提升的本质并不是审美的提升,而是信息体系的拓展变化,更准确的说是日常信息区间的拓展变化。
这句话看起来着实让人迷惑,突然出现的日常信息区间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一些补充说明是必要的。
这里建议阅读小组中那一篇科幻小说《参观》,里面便假定了信息系统可以被分为多个区间,其中最活跃的区间便是日常区间。当然这个概念缺乏科学依据,所以也不多加说明了。
人是活在日常的,可见意识处于日常区间内的时间是很多的,所以该区间的变化,实质上就是我们能从外在感受到的,人的变化。因而如果这个区间里那些高雅的信息多了,人的审美看起来就会提升,这便是阅历提升可以提升审美的真正原因。
不过,人不止日常。我们实际上也常常从日常区间移动到其它的区间,又从其它区间回到日常区间,而这种意识从区间移动的情况,就是心态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是人格的转变。
人能有很多面,这一点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共识了。诗意地说明就是,不同的时候能明显感受到同一个人不同的气氛,虽然这种感受和感受者自身也有关系,不过客观上来说便是如此,若果一个一定年龄的人只有一种人格那反而是难以想象的。

那接下来就说到审美固化。说到固化啊顽固啊,可能不得不提一下一种对中老年人的偏见:中老年人的思维很固化。这些固化其实是共通的,都是信息体系缺乏新的信息而导致不断萎缩,最后大多数他们生活必要的事物都在日常区间内了。
对于这样的他们,整体上肯定是缺乏信息差的,相对地就会表现出固化刻板的形象。反过来说要想保持思维的活跃,就是要确保自身信息体系内有足够的信息差,并且能够随时接受信息新事物,而不是以年纪大了没必要理解来减少新信息的输入。
再说回审美固化,也是一个道理。就比如我现在审美固化到幼态审美上了,这样明显是不好的,不过我虽然明白,还是认为有固化到幼态审美上,毕竟幼态审美带来的信息差也实在让人欲罢不能。

总的来说,审美提升不过是一个假象,而审美固化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为此我们应当保持一颗开放包容的新,不要过度拒绝新信息的输入。
#5 - 2024-1-20 20:04
(美能说出自己,说服他人)
1:是否所有接受信息的活动都是审美活动?将审美活动解释为接受新的信息是否有还原主义之嫌?
2:信息是越多越好么?如何衡量信息的多少,信息熵么?
3:审美固化的直觉体验显然与不断接受新信息是冲突的,教唆他人不断接受新信息在这个意义上是否是一种苦行僧式的自我凌虐?
#5-1 - 2024-1-23 12:55
aquarium
1.取决于对审美活动的定义;并非是将审美活动解释为接受新的信息。
2.暂时的想法是将信息划入各种区间,其它没想好。
3.其实这里有点类似于,远离冰冷的屏幕和房间,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6 - 2024-1-21 17:09
有没有引用
#6-1 - 2024-1-23 12:52
aquarium
无。
#7 - 2024-1-23 12:52
(至少,还活着。)
还没有吃饭,但是刚好有空写一下。
其之三:对审美行为更深入的发掘。

审美包含太多的意思了,以至于想讨论审美时总有点找不到重心的感觉。就以最普通意味上的审美来看,我们其实能很明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外貌是美丽还是丑陋,而如果要对一部动画进行审美的话就不见得这么简单了。
这其中自然是有静物和非静物的不同,但要说还是对信息的整理速度的不同导致的。
应该要注意到,我们对于一个足够复杂的事物才偏向于有美这一概念,反过来当我们说一个等边三角形是美的时就带有一种狂信感了。不,也许该这么说,对于一个足够复杂的事物我们能更自然地说出其是美的。
这一现象其中蕴含的道理可谓是非常深刻,作为日常区间中信息的简单事物对比一般不在日常区间中的复杂事物,哪个能更有信息差是一目了然的。

上面也说过,审美依赖于个人的信息体系,而对美的情悟的实质就是信息差。作为一种缺乏定义的主观情感情感,发从心底觉得美便是信息差导致的情感的一种形态,是非日常区间中的信息与日常区间中的信息之间的信息差造就的。
可曾记得完型崩坏?类似的审美崩坏其实并非不会发生。所以说,我们难以长久直视美,他会像太阳一般眩晕我们的视线。

因此,尽管要将各种审美活动一一定义区分实在有点复杂,我也出于懒惰不想管这么多,可我们可以看到,美依存于信息差,依存于非日常区间中信息和日常区间信息之间的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