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23-12-1 00:26
aquarium (至少,还活着。)
12月了捏,最近倒是看了不少c102的画集。
总之先开帖。
#2 - 2023-12-1 19:37
(至少,还活着。)
想了想十二月的第一篇果然得给这件事,
不就是那种曲线嘛,跟教科书的差不多啦,脑补一下先
他们那种要扣背底,所以讲不清楚。我们的不用。
算下时间其实已经很快了,一个团队做了这么多工作确实不简单,还想要啥自行车。
国内似乎是还有一个团队做的差不多(虽然听人说是扣了背底的),而且是直接放话实锤的那种,相对而言他们这边就比较小心谨慎。(说到小心谨慎不由得想起一开始八月初时,教授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的,甚至中科院物理所一下场就改了口风,后来还是印度那边的那个视频让他又反转了,再后来就是跟牛剑渣他们合作,真正做起了相关的研究。)
真的要说也没什么好惊讶的,有紧密关注的在八月末其实就听到一些风声了,而现在过了三个月,有了可见的结果,也给了围观的群众一个不错的交待,这么看来这事居然还有点爽文化了。但要说也是没有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爽的,十月末发第一篇论文时,就说过,他们那两个月辛辛苦苦地做的工作,没有实际体验过的人是很难想象的。但十月这时也实在很难预料到,居然在仅仅一个月后,就有了这种程度的进展。
当时很多追更的网友已经觉得,这材料肯定没这么快有结论,虽然有几个时间点是被画了个饼的,可谁能想到这消息来的这么突然,简直就是转角遇到超导。
不过谁知道呢?随便胡说八道几句,也许事物的发展需要的就是不断地自发性对称性破缺,所以,也没有这么突然,不是吗?
#3 - 2023-12-3 02:12
(至少,还活着。)
互联网交流的实质问题,
联系的缺失是当下互联网交流一个少有人察觉的特点,大家没必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至少大部分时候是这样的。而这也导致了一个分歧,有人说话时会顾虑他人,而有的人说话只是把自己的心情随意发泄。同时互联网上的交流,常常有始无终。想回复就回复才是常态,重礼数的也很难做到全都回,所以这就导向了接下来要说的话题,这种交流中人与人的联系几乎是缺失的。
正常的线下交流,大家面对面,基本都会有所顾虑,而且说了什么不太妙的东西的话,基本就得自己给自己说出去的话买单,而互联网上虽说并非法外之地,但结果上就是一块灰色区域,只要不是很猖狂也没人管得着。少了限制自然就少了真正的联系——是,这里的一个观点就是联系不过是限制带来的——最后网上交流都已经有点不像是交流了,有来不一定有回,话基本张口就来还不用负责,真要说就只是个垃圾桶。大部分人只是在扔垃圾,少数人会注意这个桶能不能扔某种垃圾。
再有就是小号问题,小号分散了网络人格,但也不一定,有的人小号也是本色出演的,如果说大号一般都会比较体面,那小号就是负面情绪的发泄口了。
最后说下协商,网上是真的很少看到会有人说妥协的,嘛,当然那种极端的不论,很多时候大家都能说的很,完全没有妥协的样子——明明在现实中已经多数地就妥协了。说起来,在网上的对线时间,完全是充分的,对方也很少要求马上回复,随便查点东西继续对线完全可行,所以网络这玩意,好像还真的很适合用来对线,商量什么大多数时候都是面对面效率高,而网络交流既难以达成共识(这是真的,语言本身能传递的还是会有偏差,而且一般人们也没有义务去理解别人。),又没有效率,所以真的交流起来还是对线实在。结果还是垃圾桶吗?不过也是呢,对网络还是不该保有希望的。

(写的时候估计不太清醒的样子,
#4 - 2023-12-4 18:56
(至少,还活着。)
当代教育的问题所在
一直就有在想有关的问题,但以往的结论大多都是觉得哪有什么好办法,可现在倒是有了不少点子。果然看多点科普是有用的,现在也能随便口胡几个专业名词了,甚至还因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灵感也变得多起来了,人人都该关注一下物理类的科普(别发疯)。
言归正传,我觉得很主要的问题是,第一性理解的缺失。这怎么说呢,相当多的时候没学懂只是因为话语体系的隔阂,而不从第一性的理解话语体系的本质就难免会在这种地方碰壁。
(嘛,当然,当代学生真要说本身也有点功利化,但这种功利化你也不能说教育体系完全不背锅,而且一般来说摸摸鱼也不能苛责什么。)
就比如常常说要理解这个知识,这种话背后就包含着,要从第一性角度(至少是更深层的角度)去理解,的道理,可很多时候人们说倒是会说,但却理解不了「理解」本身的概念。
(你看,这里其实就已经出现了一种问题,同一词语的不同义运用,这里面就涉及了语言的第一性理解,不然把它唯象地认为是一词多义对深入理解是毫无裨益的。)
但其实第一性理解这种理解,展开了说直接是很大的哲学论题了,
(什么?你说我懂个屁的哲学?好吧,我确实不懂哲学。但第一性理解实际上确实偏向哲学。)
这种第一性理解又该如何融入教育体系?
我不知道,嘛,其实真提方案也许能提,但实用性我不敢保证,第一性这种概念要说可以很简单,但要说它又和人们平时的理解不同。所以还是说一下要怎么才能第一性理解吧
(是不是真的第一性我不知道,但这种理解会更深入)。
在说第一性之前,还是说一下唯象吧。其实这俩概念我都是从物理科普那偷过来的(丧心病狂!),但我发现这俩概念很好用,就比如说一个比较出名的唯象理论,八耦律(就是化学的那个八原子配对的),如果不深究它可能确实是一个好用的理论,而且实用性的角度上唯象和第一性不一定有很大的区分,但如果遇事不决八耦律,那么在越来越复杂的分子体系里是不够美观的,而第一性解释就会更直观和自然。事实上我们常用的唯象理解相当多,
(虽然我举不出什么好例子,但基本上你随便找一个就是唯象理解,不负责任地定义一下就是,不追究更深层原理而仅仅理解表层关系,而当实在难以追究更深层原理时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第一性的)
不如说很多时候图方便我们都会唯象地理解,但对于进一步的学习来说,唯象理解是不利的,而第一性理解才是正道!

而要说第一性,那我觉得还是得有虚无主义(你说虚无主义它算什么?那我现在对它的定义就是除了虚无不蕴含更多内涵),虚无主义的正确性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当理解的,而把虚无主义当作(也许是暂时的)第一性的理解之一来接受就更好了,
(这么说它是不是该称为第零性理解?在我看来它真的相当的底层,嘛,当然要说虚无主义凭什么人人都要接受,那我觉得也没办法,没有虚无主义大家又不是不能过活对吧。)
在此之上我们才会对其它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要意识到语言不过是在传递信息,那也就是说信息本身才是更重要的,这也是「说法怎么都好」的来源,你称呼一只鸡为「鸡」、「にわとり」、「chicken」、「poulet」、「huhn」、「acron」都好,实际上都只是在划分范围。再比如说要意识到所谓社会道德、法律,都有更深层的原因使这些规范会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一昧盲从。更具体地说就是一切都应该先质疑再质疑,寻找更深刻的原因。
(当然,其实唯象理解也不是不好,找不到第一性理解不还是得唯象嘛,但总的来说能第一性地理解的东西,为什么不第一性地去理解呢?)
#5 - 2023-12-4 19:56
(至少,还活着。)
一点其它的想法,
其实我还挺赞同龙哥说的社会在规训我们的说法(也许他也是从哪搬过来的,不过管它呢),但真要说起来还是回到了之前说过的「要当一个人这件事本身,就使得我们不自由。」,不过社会可能确实给人带来了更多限制。
就像上面说到的互联网中大多时候都不必为自己的发言负责,但作为把社会生活中的习惯带到网上的我来说,确实能感受到明显的限制,虽然我的自我否定很严重,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想到「这样说会不会不太好」才选择闭嘴的,所以是否把社会生活中的习惯带到网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区分对方友善与否的判据吧。
而网络上相对的自由大概也是常说的粪坑化的原因,这么说就连那个「娱乐产品就是在有意给人们发泄情感」的说法也变得有道理起来,可最后这一切又该怎么发展似乎就超出我能想象的范围了。
其实还是一直以来的那个观点,有所约束所以才是人,就像之前提出的自我正是有边界才是自我,边界或者说规范、束缚对于人来说,也许是相当重要的,不如说当我们在讨论这个因为人为定义而生的事物时常常只是在循环论证,完全得不出更好的结论。
另外的又是一个以前的观点了,自由就是虚无,虚无就是自由。
https://www.zhihu.com/people/polyhedron
#6 - 2023-12-4 23:33
(至少,还活着。)
有关信息差逐步分析的尝试,
说好的漫画呢,所以还是得写写。这次的受害者是「爱就要大声说出口~圣人部长与纯情OL」。
首先就构筑了结果和开始的信息差,然后开始双线叙事,再辅以黄色笑话!
你看,这最后来了个女主表层和深层的信息差,简直是典范!
好,再来个现实和梦境的信息差,再度把读者的心情激发出来了!
一转又来了一个男主表层和深层的信息差,这不又乐起来了!
继续玩起现实和幻想的信息差,但玩的多了效果就没那么好了呀!
还是幻想&现实,但这一步主要是迷惑清醒了一些的观众的。
欸,不是,真的还玩幻想和现实这一套就没活了啊!
#7 - 2023-12-5 17:26
(至少,还活着。)
或许只是单纯的看不过眼吧,
但正如上面所说我还是顾虑的太多了,有的人可能确实欠骂,而我似乎又难以去做那个真的去骂的人。最后只能说一句不混圈不炒作不敢骂人就只能是这样的,除了在心里讨厌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是真的不懂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那么自信,即便我都已经看穿了那自信背后的浅薄,还是对此不敢作什么批判。而更可怕的是,浅薄却莫名自信的人绝不在少数,甚至随便看看都能找到不少。是,也许我也只是这种人的其中之一,但至少我没那么跳。
另外就是看别人写长文确实很能知晓其水平,甚至这文也不需要多长,而水平却基本一看便知。虽说文学素养什么的确实不能代表全部,但至少你得先把文章写的流畅些吧。而且真的说到文学素养,把话写流畅也就大概是个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这是真的不难吧。

又想了想为什么会觉得讨厌,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傻逼就是欠骂的,装傻那种我只能说看情况,甚至很多时候我还觉得挺有意思的,但真的傻逼确实忍不了。就算是真的傻逼那也依然有商量的余地,但傻逼还自信那我只能说欠骂了。
就比如之前我说过讨厌那种戴着面具的人,而uks说网上人人都戴着面具嘛,之后我想到了更准确的说法,讨厌双重扮演的人,就是说本来网络人格是
A,但最后表现出来的却是B,这种就很讨厌了。怎么说,就像明明憋着一肚子火,却还在那强颜欢笑假意逢迎。
但终归也只是个人喜好问题,其实也没得说。
#8 - 2023-12-6 22:37
(至少,还活着。)
今日份的信息搜集,
我们也没落后啊
和陈仙辉院士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有三点。一,他是在事先知道日本人已确认这个体系能超导的前提下,不用做验证性工作,而我们要在超导和铁磁之间反复纠结,反复排除,做的是0到1的验证性工作。二,他是事先知道材料配比和工艺的情况下,只需要不断改掺杂即可,而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从0起步,每一步合成工艺都要调都要改。三,他按传统的超导测试方法走一遍即可,反正温度也没超过铜氧化物,热力学上不会有新问题,而我们现在连超导转变温度在哪都不知道,全程在超导相工作,怎么把样品变回正常相、让超导电流清零都是个巨大的难题。

以及,满打满算我们也才三个多月,又不像陈院士那样兵强马壮,仪器人力都管够。我们还得从0开始,理论先行,重新建立范式,这已经很快了。

1,我们的基本配方仍然是LK99。2,我们测到了与铜氧化物、Rb3C60、二硼化镁等完全一致的磁吸收(与铁磁的相位正好相反)。3,我们只是用了epr的仪器,测的是交流磁化率(虚部)。

我们只基于已知实验事实做判断,没有什么直接间接。看你对传统超导的定义是什么,如果是一类超导,那铜氧化物也不是超导体。如果不允许超导材料有铁磁相,那么铁基超导也不是超导体。

超过了铜氧化物的温度,必然是一个新物相。叫它超导,只是因为某些物性确实很像。我承认我是拿着当年测铜氧化物的那些老论文在一个个照着做,尤其是Muller的文章,很多线形都测出来了。

但还有更多新现象是已知材料体系所没有的,这才是我感兴趣的点,也是接下来的论文要报道的重点。这些目前还不方便透露。

当年Muller第一篇文章用的也只是possibility。如果已经有其它人给出了实锤的结果,那么我们的上一篇论文就已经可以把结论往外放了,因为现象早就看到。韩国人早就说他们测到了零电阻和迈斯纳,数据完完整整的放出来了,你们有人信吗?并不是我看见了一条“直接明了”的迈斯纳曲线,我就敢往外报,后续还要做无数的实验来验证我是不是测错了,相位测反了,样品放倒了,合成的时候被污染了,等等等等。你可能从未做过0到1的工作,完全无法体会其中的难度,很多时候会做到自己怀疑人生。不瞒你说,这段时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这世上到底存不存在抗磁性的铁磁材料。这还是在样品和仪器都表现稳定的前提下,而事实上它们都非常不稳定,天天让人崩溃。

不劳费心。我们的结果非常重复,重复得我都想把样品砸了[惊喜]

其实你真没必要再关心这个话题了,我们的文章也不可能改变你的什么想法。科研不是找相同或找不同的游戏。任何新材料的出现都注定了要推出新范式,而不是单纯的one more。

不瞒你说,我还在想要不要故意嘲讽一下寄派,论文标题就叫《我们发现了一种超强抗磁性的铁磁材料》。

当然这是开玩笑,论文的每一个字都会反复推敲确认,经得起检验。我个人没有什么超导情结,也不打算碰瓷谁谁谁,只会针对已有现象做出最可能的解释。

两句话都没问题。我们大约已经掌握了这个“不稳定”的规律,所以可以重复这个“不稳定”。总之,这是个非常“有性格”的材料,我们已经差不多摸出它的脾气了。

1,等我们的实验报道出来,自然会明白我为什么说“有性格”。2,他们搭台,我们唱戏,谁是角儿?3,还是上面说的,仪器确实是同一台,但测的方法早就脱离手册范围,是专门针对这个材料设计的测试方案,没人这么测过。

就像上次我给呆总讲,找测试中心的测试员,一套标准测试流程给你走一遍,毛都看不到,纯浪费钱。就跟当年为了研究铜氧化物而发明ARPES一样,新材料新物性,就得设计新的实验路径。要不然这几年好几个诺奖都是发给仪器的。要盯着不断出现的新实验结果,想理论解释,一边测一边调整实验方案。光是当工具人走流程,能看到个啥。
其实一直也在说,姚教授是个相当谨慎的人,犹记之前他写的面国基原则“人畜无害”,当时就在想怎么会这么精髓,而可见的就是这也是他的一个人生哲学了。
也就是说现在我是有点想以这一系列事写个长文,但说真的又没什么头绪,就连个大致也摸不出来。
所以,先写写看?但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写的说。
#9 - 2023-12-7 22:55
(至少,还活着。)
其实某些符号确实是承载了很多信息的,
就比如刚才一直在看本子,试了一下一目十行,结果发现就以自身感受来说,「!」什么的确实明显带有强烈情绪,而「......」就有种含蓄的美。
然后确实有信息差确实不是一定能让人笑出来的,这点(虽然是前几天就想到了)必须承认,但玩弄信息差让自己乐起来虽然是很乐,但乐多了感觉又空虚了,哎,人类!
深受信息差所害,不论是什么感情感觉都变得比以往更强烈了,怎么可以这样......
不过也有点怀疑,这样下去会不会真的乐子阈值要变高了,所以还是收敛一些吧。
清醒!清醒、还是必需清醒!
#10 - 2023-12-8 15:56
(至少,还活着。)
一个新的想法,
其实也没多新?就是说一个关于信息体系的构想,因为这几天都在感知信息差,发现还是要划出一个更显然的框架,就比如,人就是一个信息体系,而在其中的信息差正是情绪的原动力。
不过换个题外话,翻了下发现自己居然年初就在探究有关信息差的种种了,甚至翻开自己当时的那个帖子还有点震惊。而再看看又看到了好多前人的唯象描述,甚至那些有点道理的唯象描述能找出一个更底层的原理对应,怎么说?有点想笑了。
然后还是一个题外话,上面我刚好复制过来结果现在那帖子都没了,不知道有没有人archive了。
#11 - 2023-12-11 00:36
(至少,还活着。)
感觉突然间离开了信息差就不会评价了,
说什么都是信息差也太可悲了的说……即使我知道是信息差,但什么都说是信息差未免太奇怪了。
就像个小学生找到新玩具一样兴奋,还是不好的。再说信息差具体怎么说也尚无定论,唯象理解依旧占据了主流,而且不得不说唯象理解说起来会比信息差什么的有趣。
这么说之前看象之首有量子力学,结果今天看16bit也有量子力学,真就量子力学引领时代啊?所以就说还是要多看量子力学的科普,有利于了解前沿知识,就像我现在也能说出对称性破缺、幺正变化、哈密顿算符、各态历经假说、量子相干性、诺特定理这些高级词汇了。
而且看对眼了就能明白第一性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唯象理论的局限性,还有物理学的美妙之处。虽然是这么说,但真正学物理还是不见得好的,毕竟我不觉得现在是一个搞研究的好时代,再怎么说整体的风气什么的并没有那么好,不是一个真的适合理想的时代。
话题回到信息差上,我现在还是觉得信息差真的挺有解释力的,虽然不一定正确就是。但正确与否或许也无关紧要,我也早就不太有野望了。
#12 - 2023-12-12 01:03
(至少,还活着。)
小圈子话语领袖的崛起与衰亡,
突然有点想写这个,毕竟暂时或许是该跟信息差保持距离的,信息差已经把我变得抽象得不能再抽象了。

其实这是一个好议题,而对此我也有那么一点灵感,所以就随便说一下吧。
出现
小圈子的诞生其实该说是一种必然,各种大团体实在是很容易裂解,裂解后小团体便出现了,小团体出现后,话语领袖的诞生也几乎是必然的,稳固一个小圈子有不少方式,而最常见的就是单核凝聚,从人际关系平面我们可知,(去你的人际关系平面,能不能整点别的?)多人之间要保持关系时,以意见领袖为中心建立小团体这种方式,相对来说简单而又实在。反过来说多核心还是会差点意思的,运营起来也没有单核容易。
所以话语领袖的诞生十分常见,不如说小圈子形成时就是在向这个话语领袖靠拢的。
扩张
小圈子中,有人往往会自发宣传自己的小圈子,而很多时候话语领袖也希望有更多人追随自己,所以,小圈子扩张大业势在必行。小圈子以内部话语的异化来引起新人兴趣,让大家都有瞧一瞧的念头,进而有的人也因此进入了小圈子。
盛极
小圈子扩张再扩张,往后便陷入了困局——它的潜在受众是相当有限的。话语领袖自身也有局限,烂梗循环难以让气氛变得更活跃,整不出新活最后只能整烂活。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小圈子能走多远,一开始就已经定了 。
衰亡
长盛不衰的小圈子很难形成,最直接的隐患就是原本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包括话语领袖。而且小圈子里总有人会摸清话语领袖的底细并觉得无趣而离开,话语领袖也难以一直维持自身形象不崩坏,倦怠期来的可是相当快的。
都明白小圈子隐患十足,但为何前面它就不倒呢?甚至还在扩张。主要还是大家都很有路径依赖,不是人人都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的,甚至过分点说走出舒适圈的人不过是因为原来的圈子不舒适了所以走出去罢了。
所以小圈子自然发生,自然消亡,最后圈子里的都回到了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最开始的路径依赖。


感觉写的不好,很多地方相当的唯象且局限,不过怎么说也是一个兴衰流程了。而且也偏离了初衷,我个人并不是那么喜欢小团体小圈子,本来是想批斗一下的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写。
我是觉得小圈子过于不自由了,即使是话语领袖也一样,最终被某种东西绑架而难以保持自己的界限。
#13 - 2023-12-15 19:35
(至少,还活着。)
科学突破需要什么?也许是时运和第一性吧。
刚好有点想法了,所以就写一下,记录室温超导的一点个人观察。
阅读之前需要了解的有:
1.下面要谈及的人物(所有个人信息都是可以简单查到的,不涉及更多的隐私)——momo(知乎LK-99信息汇总系列的作者,目前在韩国居住,为相关信息的整理付出了很多),牛剑(ID牛顿的烈焰激光剑,中南大学在读),渣男(ID为CSU渣男,中南大学冶金方向的博士在读),罗老师(罗天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核聚变相关),真可爱呆(ID同名,就职于中科院),洗老师(姚尧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物理与光电学院在职)
2.下面要谈及的事件——详情可以参见momo的专栏——起始于7月下旬韩国人在arxiv上发的两篇有关LK-99的文章,这两篇有关室温超导材料的文章,在中文互联网上热度空前高涨,其中以8月1日复现组发布抗磁视频后的一小段时间为最,往后中科院物理所的团队于arxiv上发表的论文「该材料的电阻跳变为硫化亚铜的相变导致的乌龙」使该事件逐渐退出大众视野。在此之后该事件的关注者开始移步到momo的信息整理,而新的事件也正在酝酿之中。
牛剑渣团队的疑似全悬浮以及可爱呆水相合成样品的远距离感应,使整一个事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之后洗老师和牛剑渣合作,也点拨了下可爱呆,开始了样品的测试工作。测试工作深入后,洗老师与牛剑渣团队宣布进入学术黑暗森林,不再对外公布数据。
在这几个月中,大大小小的复现团队其实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10月下旬洗老师发的那篇文章便可以说是整个复现者联盟(命名者为罗教授)的阶段性报告,也吸引到了一些观望中的团队开始复现(比如知乎的胡豆),不过没有再度掀起新的热度。再然后就是现在了,洗老师的第二篇论文据悉已经准备投稿【写这一句的时间是2023.12.15】,而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将会是一篇实锤室温超导的论文。
为什么说需要时运和第一性呢?

先从时运说起吧,其实这一方面感觉也没什么要赘述的,那就引一句罗老师的话吧「所谓官科人士,不过是运气好,拿到了一个在体制内从事科研工作的岗位而已。用我在群里的一句话,很多成功者以为自己可以高高在上地藐视别人,其实他最核心的竞争力只是运气而已。——当然我本身就是运气很好的人,虽然没有达到学术圈那些大咖的地位和成就,但相比很多更具科研潜质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进入体制内科研岗位的人已经足够随顺。」其实运气这个注脚也可以加在罗老师在LK-99这件事的敏锐嗅觉上,不过更多相关的事要展开了说也是很玄幻的,所以就不多说了。至少,如果洗老师没有接触到牛剑渣,牛剑渣的冶金直觉没有这么准的话......
再说就是第一性了,其实说成是「包容心」倒也不是完全不行,但包容心太旧啦,而且肯定不止是包容心,所以需要的就是第一性。很多人都缺乏对第一性(原理)的认识,虽然之前好像第一性原理火过一段时间,但现在这玩意估计不了解下物理或者不去互联网考古是很难发现的。但很多人对第一性的理解也不到位,不过在这里倒也不展开说了。
正如此次室温超导,如果盲从BCS理论,不理解第一性的存在的话,那么对所有和室温超导有关的东西都会嗤之以鼻吧,而事实表明这样只是一种愚行。不深入了解本源,只是唯象地看到外在,走不出自身的路径依赖,永远都只能停滞不前,难以真正的有所突破。——这对所有事情都是一样的。正是因为洗老师作为博物学者,什么都懂一点点,对第一性的理解也比大部分普通人深刻,所以他才能有心气做下去,把整个验证方式完善好,并且从头开始建立新的框架。

然后就没什么想说的了,毕竟,明天太阳也照常升起,即使室温超导了,又如何?
#14 - 2023-12-16 15:54
(至少,还活着。)
好好沟通其实还是解决大部分问题的良药,
不得不说这句话相当的返朴归真,实际上好好沟通也不能说只是好好沟通,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才是最重要的,不过一般来说只要大家都满意,那暂时也没什么大问题?所以其实,怎么说,信息差竟成了解释大部分问题的钥匙。
就像现在我可以相当熟练地引入新信息让自己导向特定的心情,不过,或许还是过于自大了吧。但没办法的说,人嘛,就是要自信点。不自信的话能说出来的话都不好说出来了,顾虑来顾虑去顾虑个屁呢,别人完全不体谅人的那种也能过得很成功,反倒是顾虑来顾虑去,这也不敢说那也不敢说,到最后什么都没有,才是真的没道理。但知行合一还是有点难,过往的路径依赖哪有这么容易走出,所以说很多时候真的在选什么吗?
可是话也不该这么说,就是,之前说的那种不可言说感,就像真的明白很多吗,就像真的有必要明白这么多吗?那,还是不清楚的。
#15 - 2023-12-16 19:28
(至少,还活着。)
果然舒适区不是那么好走出来的,
或者说路径依赖?今天看直播时,相当多的时候她都选好了队伍,可我还在想会怎么配队,而且似乎我想的队伍,还没有她选的好,已经狠狠地自卑了。虽然这个确实没什么好自卑的,输给她我倒也不会不服气,但还是觉得自己好菜。
打开思路!还是需要打开思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打开思路!
#16 - 2023-12-16 19:37
(至少,还活着。)
已经有初步的风声,
据悉已经投稿了,而根据其他放出来的信息猜测的话,那么这很可能就是牛剑所宣称的「虽千万人,吾导也」了。题目咋一看是《铜取代铅磷灰石在低场微波吸收中的奇怪记忆效应》,但不出意料的话里面会有揭示室温超导的有效证据。不过,就放出来的题目其实也看不出什么,还是慢慢等等吧。

17号下午的信息收集
稍微澄清一下:1,我们用微波作为主要测试手段从八月份就开始了,那时候还没看到韩国人的专利,并不是跟着他的思路走。用EPR这套设备可以测超导是我很多年前做有机超导时就知道的事,那是我导师给的课题。我在十多年前写过一篇jcp的文章,就是从理论上探讨微波脉冲电导早期的相干输运机制。前几年乔刚开始搭这套设备时,我就让学生拿过一个疑似超导的样品去测低场微波吸收,那个数据现在还在我电脑上吃灰。

2,超导配对也是单线态。我们本工作没有给出支持三线态配对,也就是p波超导的证据。

3,证明存在超导相的逻辑基础就在标题上,即样品对微波的长时间记忆,这是persistent current的直接实验证据。为什么不是自旋,文中会有详细解答。

4,不光是YBCO,我们的结果和C60,二硼化镁,铁基超导也全部是一致的,不是trick,是一个非常universal的结果。
---
我不同意。我们测的交流磁化率任何时候都是作为判断超导的重要证据,不是什么只在外面听个响。人类不是只有测IV曲线一种方法来确定电阻率。微波也是电磁波,超导的抗磁性不光是能抵抗静磁场,它也要抵抗微波的磁场,不是离了Quantum Design就没法做超导实验的。
---
有80到300K的数据。液氦太贵了,舍不得用[酷]

如果你指的是超导的磁滞回线,那肯定有啊,这是我们的基础结果,只不过是用微波谱学的方式展示。别说不扣背底,连基线都保留了没扣。
---
目前最具象的就是ybco的那个磁通钉扎现象,也就是他们说的全悬浮。不过,这其实是ybco的一个特殊现象,换了别的超导体也很难表现出来。一方面需要混合相比较宽,另一方面要Tc刚好在液氮附近,这样一浇上去,正好就在它的磁通最强的温度。lk99目前最多能看到抗磁性的上浮,但要想实现钉扎,除了样品还要做大一点以外,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温度也是关键。我们正在努力尝试,应该也快了。
---
不瞒你说,其实我手机上已经拍过一些素材,没事儿就拿出来自己欣赏一会[惊喜]但是还没有完全确认,等确认了渣男他们会发出来的,别着急。
#17 - 2023-12-17 17:06
(至少,还活着。)
以NTR作品为例一探信息差的玄妙之处,
NTR本质上就带有三角关系,而且基本上就是围绕这个三角关系展开,这便是它天然的优越之处,题材本身就写着大大的信息差,所以看NTR时我一直在笑。
毕竟可以说被黄毛NTR时那种无奈、悲哀,都是来自于对苦主的愧欠和被黄毛NTR的事实间的信息差,而这种信息差越大(和苦主的感情越好,被黄毛雌堕的越厉害),这种情感就越发的深刻,而如果你把这些信息都放到一起时,信息差小了自然也就薄情了。
其实黄色笑话之所以好笑,根本原因还是平时大家谈的少,所以黄色笑话和日常的信息差还是不小的。相反来说如果天天都混在随便说黄色笑话的圈子里,那黄色笑话对你而言的信息差就很小了,因而也难以出现情绪。
#18 - 2023-12-19 00:05
(至少,还活着。)
付出了心血就应得到认可是不是只是无谓的怜悯?
从人情上来看确实该被认可,但这样是否有些自我感动的意味?不——该说是一瞬就那么觉得——只不过是吹嘘者在盲信着自身,不想自己也得不到认可罢了。
是,如果真的没有人认可那确实有点可悲,坚强什么的大多数时候都像个笑话,还是要一点所谓的人情的,不然真的就不像人了。但我觉得,会有更多的,更多的其它什么是值得我们追寻的。而不是人情这种或许会随时代变化的东西,我是觉得真的说不好什么时候社会就会说付出努力结果没做好完全是自己的失败呢,话语是有保质期的。而这句刚写下的话语,在下一个瞬间我就发现它过期了。
所以最后可能还是要说,人类的路径依赖,还真是十分的严重呢。就连我自己也是,也不过是一个走不出新路子的可怜家伙,在最后总喜欢悲天悯人地感慨以让自己好过些罢了。

不过同时又看到了有一个相似的问题,到底该不该消费他人的死亡?不过这里消费表意是有问题的,哎,但一时又想不到有什么更好的表述。不过想来也不该说有什么答案吧,如果我想用虚无主义的视角来看的话。

回过头来看自己是真的,顾虑的太多了。但我可能就是永远做不了真的有自信的人吧。
#19 - 2023-12-19 10:08
(至少,还活着。)
洗老师的亲自解读,
甚至还贴心的有一个省流版,以及刚放出来的论文
以及29号时放出来的采访。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 ... c814d6bdec79f.shtml
我当初第一反应就是spin glass,所以才去做的转角度的实验,以为会看到一些特别的角度依赖性,结果就成了现在这样。文章中还提到了磁涡旋,所有这些磁性的准粒子都很难在磁场完全丢失信号吧。
不瞒你说,频率依赖性是我们最早就测了的,这本来是我最想放的数据。结果频率就变了两个量级,一点依赖性都没测出来,信号就跟自由基一样的完全同步变化,这我才把自旋玻璃给排除掉的。
---
关于结构表征那些数据,前一篇论文里有,这一篇论文一开始也写了一些关键技术细节,但在我们讨论了之后,还是决定尊重渣男的意见删掉了。他们还是希望由自己搞定。

磁化率如果不分峰,跟可爱呆放的数据没本质区别,就是顺磁占主导。只有通过微波分峰才能把顺磁的信号自然分离开。我们测到的就是交流磁化率。

不考虑自旋的情况下,没有零电阻就没有微波响应。只不过,宏观电阻要受晶界影响,短期内测出来的可能性很小。
12.20信息搜集(太多了就随便找几个觉得重要的贴了。)
感谢建议。

1,上一篇做了表征,这篇就想偷懒,篇幅也有点超。(实话是,渣男他们不想公开工艺,想再藏一藏,等更大的超导相做出来。)

2,样品之间的差异不小,我们还有明显铁磁的样品没放出来。这确实是很大问题,不公开配方,就没法给合成相图,也就没法说用哪个参数合成对应哪个相。我们现在自己心里有谱,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讲。我写文章的时候,这个部分也很头疼,我再好好想想。

3,六张图的标尺是一样的。感谢提醒,我投稿前再重新画一下。

4,因为图1画过了,图2就没画回扫,空间不够。自由基的回扫肯定是重复的。

5,这只能嘴巴说啊,不可能坐在那隔几小时测一次看恢复没有吧?而且重新扫场又会影响它的弛豫。现在说两天也是因为有一次隔了一天半去测,数据大概恢复了六成,有时候隔两三天再测,就完全恢复,所以定了个两天的约数。

6,果然没人关心理论啊[捂脸]
---
感谢你这么认真的回复。你说的这些问题的确都存在,但我的想法可能与你不同。容我再说一下我的浅薄看法。

其实从一开始,这个事情就注定了会走一条不同于传统学术的道路。我当然很清楚所谓的主流超导圈有强烈想要锤死它的动机,我自己如果身处其中,很有可能也会如此。你也知道,韩国人宣称的东西,是要砸人家几十年的饭碗,兹事体大。所以正如我在主贴中讲,投稿不顺利是早在预料之中的,我们压根没抱什么预期。不瞒你说,我还曾经想过动用私人关系在国内找杂志发表呢。

为什么做现在这个实验,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首先是要convince自己,我们花这么大力气去做这个事,到底有没有必要。既要说服自己,也要说服合作者,让大家愿意投入生涯继续向前。

为什么要挂到arXiv上,为什么搞出这么大动静?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毕竟有限,虽然已经尽我所能排除一切可能,但总有未尽之处。所以需要全网的专业或非专业者共同来挑毛病,让大家一起来做云审稿。

另外,也是为了convince仍在努力的其他复现者们,以及关心和支持我们的朋友和投资人。就像学期末了总要期末考试一样,一个阶段总要拿出一个阶段的成果,不然谁知道我们在干吗。

至于你说超导同行不屑一顾、不愿意读?爱读不读,关我啥事儿。就像面对几K几十K的超导,我也一样啊,连瞄一眼都感觉浪费时间。各有各的兴趣点嘛,各玩各的,互不干涉,再正常不过了。

还是我在其它地方回复的,你发现一个几K的超导体,哪怕零电阻迈斯纳做得再完美无缺,谁会看一眼?你宣称一个300K的超导,哪怕啥数据没有,都有人要下载来看一眼,究竟扯了什么淡。就像你在冷门项目拿一百个冠军,不如足球出个线的影响力一样。这才是现实世界。

最后有一个专业术语的问题。就像他们老说,没有零电阻迈斯纳就别来碰瓷超导一样,咱能不能把测IV曲线给的那个电阻表达更准确一点,叫做直流电阻?难道交流电测的电阻就不是电阻?交流磁化率利用的是最基本的电磁感应,它和阻抗的对应关系学过基本电磁学的都知道,谁规定了电阻必须得是直流的?

我在主帖中说了,在不考虑自旋的情况下,低场微波吸收的物理本质就是零电阻,而我们要做的,无非是排除自旋的干扰,这也是本工作主要关心的问题。

说得再直白一点,当你看到了一条显著的磁滞回线,当你看到了样品在磁铁上半悬浮,你的心里就只剩两个想法,要么铁磁,要么超导。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排除前者,而我们做到了。

这就够了,只要不是磁性,我们就有继续往下做的动力。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放合成工艺的细节吧?因为我们真的有啊。

上次我也给你讲了,你真没必要这么关注,文章出来以前我就说了,我一定说服不了你,也没打算说服你。我也没指望谁来帮我们做复现,因为我们清楚知道摸索工艺需要走多少弯路,我们提前跑了四个月,如何指望刚起步的人还能追上。
---
我们测的就是交流磁化率,信号就是那个调制的交流场给出的。微波的作用是分峰,你用PPMS测的交流磁化率相当于所有组分叠加起来,加个微波相当于把各组分分开了,多了个观测维度而已。这不是无奈,这是进步。这套设备可比ppms贵多了,技术含量也高多了。

正因为微波更灵敏,才使得我们的合成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不知道其他复现小组是否已经知道哪组合成参数是最优的,还是在大范围集邮式的盲目乱试?可以告诉你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把某些合成参数,比如温度,优化到个位数了。这就是微波的优势。

像可爱呆基于材料学背景,将目标定在了xrd给出更纯的相,他其实也知道,方向盘打偏了。但是没办法,SQUID的结果就是乱的,就像陈博讲,丘陵山谷,看不到底在哪。而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劲儿往哪使。

关于半导体磁阻效应,我文中有讲,1000高斯以上那段信号应该就是它。这个跟二维电子气的峰形峰位都能对上。

用微波的文章很多很多,我文中引了不少,还有许多没引的,你自己去搜一下咯。

乎上很多小朋友都是学生思维,老板从外头找个标准样来,零电阻迈斯纳一顿招呼,完事。真正0-1的材料搜索要先建最适合的表征范式,找痛点在哪。现在我们的痛点是在于怎么把铜塞进去,还远没到塞进去以后怎么提纯那一步。所以铜离子必然会过量析出,构成强的顺磁信号。

材料学家努力做样品提纯,物理学家则努力通过物理的方式分离信号。自然界信号那么杂,做个傅立叶变换不也能分。人类发明了那么多高端仪器,都21世纪了,还离开单晶就没法工作?不至于。
---
要分情况。这类样品是有铁磁相的,我之前也说过,早期有一些复现看到的确实是铁磁。另一些抗磁样品在室温下仍然存在,可能有一个很长的玻璃相,或者叫混合相,里面也有配对,但没有足够长的相干性,磁通钉扎的效果仍在。总之,这个相图细分起来就很复杂了,还没有这个精力去做这么细。
#20 - 2023-12-23 13:32
(至少,还活着。)
泡のお姫様,
很可能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部了。
读这一本的时候能感觉到和别的漫画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能很明显的领会到,这里面有一部分和我的理想是重合的。所以不得不说,我确实非常的喜欢这一本。
男主和泡姬们的关系十分亲密友好,不,在这一部作品里,nymphet的管理者和泡姬们、地下医生和泡姬们、客人们和泡姬们的关系都是相当亲近的。而且这种关系正是我的理想——「在需要彼此时,都能陪伴在彼此的身边,其余的时候各有各的生活。」
至少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彼此既能互相索求、从彼此身上新沾染的陌生气息上得到满足,又能保持一定距离,不让彼此变成自身的日常。至于爱、喜欢?那种随意定义的东西怎么都好了吧。婚姻和爱情都不是亲密关系的理想形式,更像是追求真正理想关系时走错了路,当然这是在说现代。婚姻陷入了希望追求永续可实际上永续不得的陷阱,爱情陷入了被人为定义而错漏万分的泥沼。
而真正理想的关系居然蕴含在这么一个萝莉本里,完全不是各种道貌岸然故作姿态的说教!
#21 - 2023-12-26 23:34
(至少,还活着。)
今天做了个幼女相关的梦,
哎,真的很少做这种梦,可惜做到后面就抽象起来了,好遗憾好遗憾啊,还是应该多看萝莉本,这样才能幼女萝莉入梦来!
前面记得是我进入了一家不知道什么店,然后有在卖,店里也有幼女在那里。犹犹豫豫地问了下多少钱,结果600块,一看还挺便宜的就心动了(甚至我当时还能知道我自己现实里的钱包还有多少钱。),但还是在那里迟迟疑疑的,走来走去的又怕被人看到又想试一试,最后出店门时还遇到认识的人了,结果就在大街上抱着一个浮力袋飘着,像在空气中游泳一样,结果直到醒来都在那飘。。。
哎!哎!哎!太可惜了的说。
#21-1 - 2023-12-29 10:03
aquarium
写在楼中楼吧,
总结什么的,写写倒也无妨。祝我尊敬的几位能够顺顺遂遂。

想了一下还是以半虚构的方式写吧,致敬一下总是好的。

迈着轻盈的脚步,她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这片土地上十二月时平淡无奇的空气。呼吸道能感受到的触感并不寒冷,除却些许的干燥外,这里的空气十分理想 。
「明明是冬天,却完全没有多少冬天的样子呢。」
她喃喃自语着,期间也未停下她那明显用力过头的呼气与吸气。她简直是在害怕着自己的呼吸会停止一般努力呼吸着,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某个清晨她醒来时呼吸确实微弱得她以为自己会就那样死去。
「但还是活到了现在呢。」
在她的视线前方,是一片略显寂静的海滩,混浊的浪潮一次一次地冲刷着岸边的细沙。她捕捉到了稍远处的两个身影,于是,她停下了脚步。她对于那两个人在说的话并不十分理解,因为他们的人生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陌生,但她多多少少试着去感受了。
而这也是她最擅长的事了——感知他人的情绪。
「……是吗,那就是你的自我救赎。」
她撩起被海风吹乱的头发,微微地叹了一口气。
「可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厢情愿呢,虽然我也希望你能活下去。不……还是算了,我不该把一个陌生人的愿望压在你身上。尽管我能保证我真心希望你能活下去,甚至这句话语和你将一直保持着不同世界的距离,但我也真心不希望你去背负更多。」
目送着二人走上海堤,她松了一口气。
「这样才对,你没有走向这样的道路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