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21 22:26 /
作者:CMJ
爱看漫画的朋友应该都有一种经验,当你想回顾某部长篇漫画的时候,通常你不会从头至尾把它全部重看一遍,而是有选择的、有目的地挑那些让你记忆深刻的段落重温一下。拿我自己来说,我重读比如《幽白》、《灌篮高手》、《铳梦》、《剑风传奇》、《乒乓》、《庸才》、《地雷震》、《无限之住人》等作品的时候,我能马上找出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第几卷至第几卷,甚至是某一卷的前三分之一、中间还是后三分之一。虽然精确不到每一话每一页,但大概的位置是没问题的,我很快就能翻出来,因为那里曾经打动了我的心。



奇怪的是,我的这种经验放在浦泽直树的作品上却不能成立。关注浦泽也有些年头了,我发现无论他的东西看上多少遍,我总是记不住。每当我出于参考的需要想要找浦泽直树作品里的某个段落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不记得在哪里。就这个事我甚至还问过不少身边喜欢浦泽的朋友,他们的情况跟我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每当你拿起浦泽的书,无论你当时是在马桶上还是在地铁里,无论翻开哪一段,你都可以兴致勃勃地读下去。他的东西十分有代入感,你很容易陷进去,哪怕像我这样以研究他技术力为目的的同行也经常不知不觉被他的剧情带着走...浦泽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但是当你读完了出来,又会发现没剩下什么。他有着那么多的人物形象,可他们的名字你八成都不记得。当别人问你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的时候,你甚至连完整的剧情都无法复述。你只记得一条,那就是好看,至于哪里好看你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没有痛彻心扉的地方,也没有激情澎湃的地方,甚至连别扭的地方都没有,它是那么地无懈可击就像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但它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以上就是浦泽直树给我留下的印象,这到底怎么一回事?



我尝试着概括了一下浦泽直树的故事,一般来说他的套路是这样的:

———主角永远是一个弱势的、拥有全世界最主流的观念的平民,他永远很有行动力……,而且相当有原则?也许是的,但一定没有强烈的个性,正如作者本人以及大部分读者一样;紧接着他卷入一场阴谋,出来一个绝对强势的、拥有全世界最不主流观念的大反派,这个反派很神秘很牛B尤其擅长损人不利己,他害得主角不能过日子,害主角不要紧,主角毕竟是好人啊,打不起咱还躲不起吗?关键是那个反派想害全世界,这样就士可忍孰不可忍了,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要干掉丫的,还不心疼。于是主角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地踏上了揭开大反派面纱、阻止他毁灭世界的漫漫征途。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遇到很多配角,男女老少都有,无一例外,都被主角的人畜无害感化得一塌糊涂,纷纷加入主角的队伍,个别没有被收编的都死了。当然,为了煽情的需要,收编的也要死几个 ——追踪恶势力拯救地球嘛,毕竟不是儿戏,付出的代价那是必须的。终于,谜底层层揭开线索渐渐逼近,真相就要昭然若揭了反派就要浮出水面了!打住,先别急,先切到其他的分线剧情,用其他的配角把上述的流程再走一遍。重复若干次,把每一个虾虾米米用干用尽,直到扯不下去——大反派才勉为其难地露出了他的真面目。啊!结果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大反派也是个可怜人,原来大反派也很痛苦,原来大反派也没有媳妇!大反派之所以反,多半是因为有童年阴影,小时候被同学挤兑啦、妈妈不爱我等等,总之一定是有人对不起他,无论这些破事在别人是多么地鸡毛蒜皮和无足轻重,但正是这些破事儿,成为他为非作歹报复社会的原始驱动力。好了,在这个主角直面大反派的最后关头,主角犹豫了。眼前这个大反派虽然坏事做尽,但人家不利己啊! 而且不但不利己,甚至他自己连活都不想活,就等你来杀他呢。那到底是杀还是不杀?不杀全人类就完了,可真要是杀了主角也完了,前面说过了,主角是好人呐,好人怎么能杀人呢?杀人是犯法的。所以得出的结论是——杀,但不是主角杀。说时迟那时快,NPC出现了,炮灰出现了,冤大头出现了。反正总有个人突然冒出来阴差阳错地替主角下了手,干了脏活背了黑锅坐了大牢…..尽管匪夷所思,但至少皆大欢喜。总之那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个必然的结局——人类得到了拯救,坏人受到了惩罚,好人纯洁依旧,从此带着他的道德优越感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倘若你看过浦泽的作品越多,你就越明白上述梗概不是我信口开河。我措辞拙劣只是想请大家看清楚,尽管浦泽的题材经常涉及各种青年向的话题:例如政治,黑帮,宗教,非法团体,法律,犯罪,心理学等等;尽管浦泽的画风相当写实,尤其是对于一些素材参考、道具场景资料以及年代特征上的考证几近苛刻,但仍然掩饰不了他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主流少年漫画的骨干的事实。浦泽是那种作者,就是你刚看他的东西你会非常兴奋和震撼,但随着你越看越多,你会渐渐感到麻木和疲劳。我长期在各种漫迷论坛观察过,对他有意见、感到不满的读者,无一例外全都是他的铁杆老读者。他给了我们青年漫画的预期,但最后给我们的是少年漫画的内涵。你实际得到的要比你看到的要少,我想这大概是问题所在。



起初我认为这是因为他没有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造成的。浦泽笔下的男女主角十分单薄。他的作品有点像悬疑小说或者侦探小说,人物想改变的不是自己的什么,而是为了去证明个什么,推动事件的多半是些外部事件的刺激,比如谁谁谁不明不白地死了,谁谁谁有个诡异的道具,比如墙上几行蚯蚓文或者一幅画一个字条一个看不懂的符号等等。他笔下的角色看上去总是过于主动,因为他把矛盾一致推向外部,角色的动机往往是探究一个谜团或者阻止一个阴谋而不是完善自己的灵魂。他的角色不是发展成长中的人,而是概念化类型化的——好人很好,坏人很坏,好人很痛苦坏人也不舒服,偶尔来一两个亦正亦邪地串串场…..浦泽的人物是已经完备的人物,从他们登场之初到最后故事结束都几乎没有变化,没有发展和蜕变,这是他致命的缺点。当然,倘若以这种标准来要求的话,能塑造饱满深刻的人物形象的漫画家也没有几个,但井上雄彦做到了,古谷实做到了,松本大洋做到了,木城雪户和三浦建太郎也做到了,甚至连沙村广明和高桥努都做到了,可是有着“神的接班人”之称的浦泽直树却没有做到。



是不是没有深刻的人物形象就不是好漫画?当然不是,强如手冢治虫的《火鸟》也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尽人意,可是手冢的世界观十分完整,对人对事善意怜悯的立场也非常明确,而且他的视点之高实属罕见,再加上想象力丰富,所以一度弥补了“观念过强,人物刻画不够深入”的不足。事实上,手冢治虫的大部分作品的角色刻画都不够丰满生动,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一再重读他的作品。这证明了只要作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足够独立和完整,也能够成就经典(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三者根本就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形式)。真正的作家都有一种立场,这种立场未必直接投射在他笔下的角色身上,但一定贯穿他的整个故事结构之中,例如木城雪户的《铳梦》中废铁镇与哈雷姆的设计,与其说是天马行空的科幻倒不如说是对现实社会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一种比喻。三浦建太郎的《剑风传奇》的主角津的矛盾和悲剧在于:在他反抗命运操控的同时恰恰又承认了命运的存在。即便是在藤子F不二雄的不到40页的短篇《坎比西斯之签》当中,你都能看出“人多的时候死亡是一种牺牲,人少的时候活着反而是一种牺牲。”的态度。而浦泽的作品里却几乎没有这种深层次的讨论,他始终给人一种为情节而情节、为设计而设计的印象。他的习惯性“烂尾”便是证据。浦泽一而再、再而三地晚节不保其实有必然性,有人说他是前面的悬念堆太高的缘故,但我想真正的问题在于他没有提出、或者根本就提不出强有力的观点,他的立场要么太烂大街(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要么总是似是而非、暧昧不清,他习惯使用的开放式结局与其说是为了独树一帜倒不如说是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好人一生平安”等土鳖大团圆结局的一种回避。浦泽的提出的唯一的有价值的观点就是:“一个成年人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他童年的一些遭遇和经历。”但归根结底这只不过是一句陈词滥调,带一笔觉得有趣,大书特书就显得立不住脚了。



那么是不是没有深度的作品就没有价值呢?也不尽然。比如富坚义博,你很难说他有什么思想,但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作者个人(恶)趣味和想象力以及人情味都相当有魅力。又以中国摇滚为例,唐朝乐队要说词不如崔健有深度,曲不如窦唯有灵性,但他们的作品里面有一种飞扬的激情,一种转瞬即逝的精神面貌(这些东西在他们自己后期的作品里也不复存在),这就是艺术创作另一层意义所在——跟思想深度无关,跟观念立场无关,只跟你是谁、你当时的状态有关。那就是呈现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力,一种无法量化又不能复制的精神气质。 当我们看到任何一个有强烈个性的漫画作品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你会有这么一个印象,你可以在他的笔下的角色里找到一张接近作者本人的脸,这就是他们的精神气质。比如看富坚义博<LEVEL E>里王子那张聪敏狡狯的脸,又比如松本大洋《乒乓》里星野裕乖戾孤僻的脸,还有井上雄彦《浪客行》宫本武藏那张盛气凌人的脸,以及古谷实《17青春遁走》里荻野优介那张滑稽卑微的脸,这不一定是漫画家自己的相貌,但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代表了他的志趣和性情。可是在浦泽直树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脸是这样的:

(原图欠奉)

又或者是这样的:

(原图欠奉)

............................

浦泽的东西你看得越多,你越不了解他。就像上面那两张神秘的造型一样,你不知道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你不知道他的性情如何,也不知道他有些什么样的原则和立场,你甚至不能够同意他,因为你压根就不知道他真正的想法。除了一些简单的、对亲情和友情的理解之外,你看不到更多的东西。但浦泽毕竟是聪明的,他总是工于心计,在悬念设置以及散点叙事的运用上简直如火纯青,他用足了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驱动他的故事,除了他自己的情感。没有情感,我相信这是让我们觉得不够了解他的根本原因所在。不过我同时相信他绝对不是拒绝流露情感,他也有流露感情的时候,但这种流露主要体现在童年,事实上他理解比较深、感触比较大的地方也就是童年而已。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他只有童年。他十几岁就走上职业化的漫画道路,在他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依次推出了以下作品:

  YAWARA! 《以柔克刚》(全29册)(小学馆)

  PINAPPLE ARMY《终极雇兵》(全8册)(小学馆)

  MASTER KEATON《危险调查员》(全18册)(小学馆)

  跳舞警官!(全1册)(小学馆)

  HAPPY!《网坛小魔女》(全23册)(小学馆)

  JIGORO(浦泽直树短篇集)《柔道爷爷》(全1册)(小学馆)

  N.A.S.A(全1册)(小学馆)

  KEATON动物记(全1册)(小学馆)

  MONSTER(全18册)(小学馆)

  20世纪少年(全22册)21世纪少年(全2册)(小学馆)

  PLUTO (全8册)(小学馆)

  BILLY BAT (连载中)

上述列表中值得注意的不是他作品的标题,而是标题背后的卷数。高产是他周刊连载几十年笔耕不辍的回报。浦泽的画风写实,这样数量下的写实风格的漫画背后所要付出多少艰辛劳动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前提下你很难要求他有什么生活阅历、很难要求他在意识形态上有什么太大的飞跃。(这一点不得不佩服手冢治虫,同样是笔耕不辍,但他一直在反思和进步。不过他有个优势,就是画风简单,例如手冢可以很轻松地一天画上个20张以上的原稿。)浦泽喜欢民谣,喜欢摇滚乐,喜欢鲍勃﹒迪伦,怀念理想主义盛行的70年代。但这大都是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形成的东西,和他笔下的角色一样,他自己也没有什么发展,除了日渐精进的画功和叙事技巧之外,他仍然是一个活在理想之中的浪漫主义者。



浦泽直树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是肤浅而又概念化的。《20世纪少年》中,除了童年部分,其他的很多设定都毫无真实感,完全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想当然”。例如邪教是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人?朋友的魅力究竟何在?为他卖命的人目的为何?联合国那么多不同政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会凭什么会一起崇拜日本的某个宗教领袖为救世主?《MONSTER》中也是如此,约翰动动嘴皮子吹吹牛逼,一帮孙子就自杀的自杀,错乱的错乱,崩溃的崩溃,傀儡的傀儡,可他几乎从来没有正面描写约翰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墙上写几个大字?别开玩笑了)。当然这些只是吹毛求疵罢了,真正让他的作品显得单薄的是他对人性的讨论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他笔下数量繁多的配角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困扰分别是“谁相信谁不相信” 、“谁后悔谁不后悔”、“谁看见了谁没看见”、“谁有罪谁没有罪”、“误会了不该误会的”、 “没珍惜应该珍惜的”、“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看似不幸福其实很幸福”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他们各自的发展的话,那个词就是“良心发现”。 浦泽直树的感动和感伤是套路化的。他老爱拿孩子和老头说事儿,需要一点美好的时候,就安排一个婴儿出生或者一个别扭的小孩敞开心扉;需要伤感的时候,就安排某个长辈约好去见感情一直不睦的女儿或者孙女(后者已经尝试原谅他),然而无一例外的是见面之前这个角色必须被坏人害死……类似的套路任何一个熟读浦泽的读者都可以举出一大堆,这种程式化的设计由于他自己的批量炮制更显得廉价,看一两次还行,多来几遍基本上他一抬屁股你就知道他要拉什么屎…..



说到这里浦泽直树的粉丝们估计要生我的气了,不过相信你们也能看出来,能把浦泽批评得如此具体的人本身就是一个铁杆的浦泽粉丝。不可否认,虽然浦泽有着这么多的缺点,我依旧很喜欢他。和他的缺点一样,浦泽直树的长处也非常明显:他很大程度上模糊了青年漫画和少年漫画的界限,尽管他的作品经常涉及各种青年向的话题,但由于根深蒂固的浪漫主义倾向,这就让浦泽争取到了青年漫画以外的大量的少年漫画读者。他取得惊人的销量、有着相当的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是因为他同时拥有青年漫画的外衣和少年漫画的内核,毕竟这二者在同一个漫画家出现的情况是相当罕见的。浦泽直树是个不折不扣的悬念大师,他几乎把峰回路转、吊死人胃口不偿命的悬疑风格发挥到极致。他对漫画这种表现形式的理解相当到位——在人物造型以及表情的描绘上尽量生动简练,而对于场景道具的刻画却非常严谨、写实,这样既能发挥漫画夸张概括的优势又能营造出一种真实可信的叙事氛围。浦泽总是很注意角色的肢体表演,他的这种表演一点也没有漫画里惯有的舞台化戏剧化的处理,而是从细节入手,充分利用每一个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动作,通过一点一滴地积累,使他笔下的角色看上去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充满了人情味。浦泽的分镜和分格即便是在日本也难有出其右者,他在对阅读顺序的引导与暗示上几乎无懈可击,镜头语言和漫画语言的结合也十分完美,对于作品整体的情绪与节奏的把握更是堪称教科书级别……毫无疑问,浦泽极大地丰富了漫画的表现手段,对漫画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受他影响的人很多,包括我自己。直到最近我仍在竭力模仿他,如果可能的话,在技术上我甚至希望跟他一模一样。



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他未免被追捧地太过分了。毛姆曾经说过:“没有一个作家是尽善尽美的,看到一个作家的长处而赞赏他固然不错,但看不到他的短处,甚至对他的短处也一味地赞美,最终只会损害他的名誉。”你说浦泽的东西很精彩很吸引人,大家都爱看,这都没什么问题;但你若是非要在他头上冠以“深刻”二字、硬说他的东西多有人性多有内涵,那就属于扯淡的范畴了。至于“手冢接班人”、“最接近神的人”的称号与其说是在赞他不如说是在坑他。用“云中漫步”论坛的一位资深漫迷瑟尔穆的话来说就是:“浦泽虽然风格看似写实,但其实他骨子里是不可救药的浪漫。而手冢的作品无论想象力多么瑰丽,题材多么异想天开,骨子里却是完全的写实。浦泽自有其魅力,但称他为神的接班人(话说是谁最先这么说的?)实在牛头不对马嘴。他们两个根本就是相反的。”



现实与浪漫就好比黑暗与光明,只有经历过黑暗才能懂得光明的意义,这看似对立的二者其实是辩证统一的。不去正视现实,根本描绘不出真正的浪漫。同样的,如果没有浪漫作为升华,那么我们所描绘的现实也多半是些枯燥无味的老生常谈。浦泽直树的矛盾在于:他既没有画出真正的现实,也没有画出真正的浪漫。的确,他是因为勇于讨论比较严肃的话题才显得与众不同,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讨论深入不下去,又决定了他始终不能走得更远。对于那些看腻了无限升级的热血少年漫画的小朋友们来说,浦泽的漫画无疑是一片新天地——它能很好地带你进入成人的世界同时又保留青春年少时的美好与感动。但仅此而已,倘若你想认识真正的成人世界,浦泽直树肯定无法满足你。就像那位瑟尔穆老兄所说:“只有向现实中挖掘,才能得到真正的深度。”如果浦泽满足现状,始终不能从他自身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之中解放出来,对现实的关注和描写总是止于表面而不能更进一步的话,那么之前被他的深度所吸引的读者,终归会离他而去。



2010年1月5日





(刊登于《24格》杂志2010年3月号 总53期)
#1 - 2014-9-25 21:25
浦泽的故事核心力度总是欠缺的,越往后发展就会陷入用泛滥的情怀来遮掩的境地,一次可能被糊弄过去见多了就真的只能撇嘴吔,从这也能看出他的烂尾简直是顺理成章的....
#2 - 2016-7-11 15:23
我感觉这文章写得很好额
#3 - 2018-7-23 02:42
(有点饿)
骆驼哥?
#4 - 2020-10-21 20:23
实在太一针见血了!
#5 - 2022-4-18 08:15
老哥,写得太好了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