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6 12:30 /
今天無事,看到一朋友在豆瓣上給一部最近新上映的電影《Gravity》打評,其中大致寫道:“這部片有著不錯的特效畫面,但劇情只能算一般。其中最不能忍的是科幻理論部份非常牽強,硬傷很多……”恰巧最近我在看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的《科幻概論》,裏面說的一些東西使我發現了這段評語里隱藏的很有趣的事情,於是突發奇想,寫這麼一篇文章。

我們華人世界里關於科幻有個很獨特的說法,就是“軟科幻”和“硬科幻”。爲了讓完全不瞭解這兩者的讀者知道,我這裡不免啰嗦一下這兩種說法到底是指什麽。“軟科幻”是指那些科學理論比較不那麼嚴謹,或者爲了演故事而加入科學幻想的科幻作品。上面說的《Gravity》大概就是分類在這裡。“硬科幻”則相對之,科學理論比較厚實,甚至某些設想只要解決理論問題是完全可行的。比如大名鼎鼎的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裏面就在潛水艇還沒發明前就先提出了科學構想。

這兩個說法似乎真的只有華人在用,我是很少見日本人和美國人這麼分類。或許有吧,但我沒見過。總而言之,在科幻這個圈子里關於這兩個分類的爭論是一直都存在的。有人敵視“軟科幻”,覺得裏面根本沒有科學根據,胡編亂造,影響不好。有人鄙視“硬科幻”,覺得裏面賣弄知識,爲了合理而忽略故事的精彩性,是扭曲了的科幻作品。

關於這兩者的爭論暫且按下不表。我覺得玩味的是,什麽原因造就我們產生科幻有“軟硬”這兩種分類?因為我看不到外國人在用。是不是“軟硬”之間有某種思維主宰著我們,使我們思考的時候無意識地套上某種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最終影響到我上面提到的那位朋友寫出那段評語呢?

事先聲明,我不是說誰對誰錯,誰好誰壞。我那位朋友寫的評語我也不是要反駁他什麽,我只是好奇,從裏面想到一些什麽而已。
一般而言,在華人世界里一談到科幻時蹦出來的刻板印象里會有種對科學的敬仰。在他們眼中會覺得好的科幻作品就應該是有豐富科學知識的,有扎實的技術理論的。因為他們從小到大都接受過一套“科技興國”的觀念:要好好學習科學知識,將來建設祖國。你還記得小時候會有一堂課是讓你說自己將來長大想做什麽嗎?十之八九的孩子都是回答科學家、工程師。這都是“科學興國”這個概念在起作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就是科學是神聖的,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一旦有些作品,打著所謂科學的幌子,寫出來的內容卻是不怎麼科學的,會讓你大喊“這不科學!”的,就很容易讓你覺得是冒犯了這種價值觀。很多人會覺得“怎麼能這樣?就算你是科幻你也不能這麼亂來呀?”。我想上面提到寫評語的那位朋友也是有這麼一種心態的——當然,我這只是猜測。

看了《科幻概論》之後,我學到美國曾經有過一段黃金時期。概括來說就是科幻這種題材從殿堂變成市井的一段歷史過程。在美國科幻黃金時期里面湧現了很多作品,內容天馬行空,包羅萬有,從外星人入侵地球,到機器人反叛人類,什麽都有。基本上現在我們在科幻作品里看到最多的橋段都是來源自那個時期的,像《星球大戰(Star Wars)》就是繼承其精華的一部作品。美國科幻黃金時期的作品風格影響了後世的科幻,到了現在有人還認為科幻黃金時期沒有結束,可想而知有多大的影響力。

這個時期的科幻作品最突出,最平均,最人有我也有的特色是什麽?那正是沒有太多的科學考據的東西在裏面。因為科幻之所以會爆發,會普及,很大原因正是在於其“庸俗”——這個詞用得有些嚴重,準確說是“容易理解,看著爽快”。讀者花買報紙的錢買一份科幻雜誌,並不是想你告訴我一支火箭要用第幾宇宙速度才能飛上天,激光槍要用多大的能量才能將外星人殺死,他們要的是娛樂性,是要精彩好看,加之有對科學的幻想就足夠了。

問題就出在這裡了。因為美國經歷過科幻黃金時期(或者說正在經歷),他們對科幻的態度可以說很包容的。你可以庸俗,也可以很學院派。可以俗爛到根本就是套著科幻背景的肥皂劇,也可以是對現實科技有深刻的認識,并依此寫出反思、反應科學技術所帶來問題的嚴肅科幻作品。因此美國人很少談所謂“軟科幻”或者“硬科幻”,對他們來說這些不都是一個東西嗎?幹嘛還要分類?

而我們華人世界沒有經歷過科幻黃金時期,或許將來有,但過去從來沒有。在這一兩百年的歷史里,因為戰爭和政治運動,華人世界都只想獲得科學帶來的成果,很少真正會對科幻後面的“幻”字有所體會。長期以來我們對科學的態度都是“一件能改變生活的工具”,這種價值觀滲透得很深,以至於有違反這種價值觀的東西出現後我們會覺得不適,繼而爭論。

所以《Gravity》這部電影,我敢說在外國不會有太多人去爭論“它是否合理”。因為在外國(尤其美國),科幻合理與否並不是評價科幻的標準。而我們華人卻有一個概念高高地懸在腦袋之上,它會替我們去篩選科幻作品。如果它符合自己所認為的科學標準,那就是個好的作品。反之,就會有厭惡的情緒在裏面。

究竟有這種價值觀在大腦里是好是壞,我是無法給出定論。我只是覺得包容并濟才會有好事情發生。美國科幻黃金時期誕生出那麼多庸俗的科幻作品,也一點沒有令美國科幻變得一文不值,反而某程度更上一層樓。美國科幻的興盛和包容未必是令美國成為世界科技大國的唯一原因,但絕對是原因之一。

著名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爵士曾經說過一句名言:“要想找出可能性的極限,唯有越界跨過不可能之領域一途。(The only way of discovering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is to venture a little way past them into the impossible.)”正因為在想像領域里曾經有那麼多的科幻作家想出了不可能,想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物,才會激起人們去實現他的動力。許多現在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小時候都是看這些愚蠢的鐵桶機器人毆打人類,太空牛仔用死光槍殺外星人的爛俗科幻作品長大。而現在,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機器人工學一步一步成熟,激光武器在研發當中,外星人探索也從來沒停止過。

我是希望我們華人在看一部科幻作品的時候最好不要去想他們到底合理不合理,而是去思考他爲什麽敢這麼想。他提出這麼一個有趣的創意,是不是有更多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藏在裏面。我們華人世界的科幻是先天不足的,只有不斷反思,華人世界的科幻才會獲得進步,甚至令社會發展獲得更多的進步。我覺得這才是“科技興國”的真正意義。

不要以為沒想像力沒什麼大不了。缺乏想像力,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會令一個民族滯後別人好幾百年。我們身邊的很多問題,往往正是如此。

※其實機器人圈子里關於“超級系”和“真實系”的爭議也是上面議題的延伸,這裡就交給大家去思考了。
#1 - 2013-11-27 11:36
(···无话可说)
受教了····原来科幻还有这样的历史····
不过我一直以为软科幻就是通俗易懂,硬科幻就是艰涩生硬一些,从来没想到还有人会在科幻作品中寻找合理性。
#1-1 - 2013-11-27 12:06
地球防卫军大佐
說嚴重點軟硬科幻的說法只不過是人們把自己的偏見統一成兩個派別,然後互相爭端而已。然後這種偏見慢慢變成刻板印象,讓熟悉它的人會自然而然地套用此觀念去看待科幻。
#2 - 2013-12-18 06:30
(He's dead, Jim.)
科幻小说首先是一部小说(对不起我又想打三体的脸了
#3 - 2015-1-28 01:08
翻这个帖子的同时正好在写赛博朋克的Research而且正好看到“hard science fiction”这句,顺便查了wiki一下,也有软硬科幻的条目(而且没中文)

结论是西方是有软硬科幻划分的,我看到的文章是九零年写的

附来源:
“Cyberpunk was a product of the commercial mass market of "hard" science fiction“

出自1990年文章【Cybernetic Deconstructions: Cyberpunk and Postmodernism】

我也不认为软硬与否是科幻好坏的绝对标准,比如弗洛文奇的真名实姓的写法就几乎没什么现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描述,完全是奇幻魔法一样的想象,但是仍然讨论了虚拟现实的不真实性质

不过创作故事是有权威性程度问题存在的,取决于创作时对相关知识的调查以及作者对想象力的把控。作者的知识面和作品可信度成正比,所以才会有是否合理的争论

狂野的想象是对现实的无限延伸至不可思议却充满可能性的领域
#3-1 - 2015-1-28 01:26
地球防卫军大佐
我原文的意思并不是说西方没有这种分类,而是说在人家的语境当中这种分法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判断,仅仅是分类。因为在西方,「软硬」科幻齐头并进,两者没有优劣之分。但在我们的语境当中会刻意强调,甚至加入了某种奇怪的价值,比如「硬科幻才好,软科幻垃圾」等等。
#3-2 - 2015-1-28 01:31
Biscuitop
地球防衛大佐 说: 我原文的意思并不是说西方没有这种分类,而是说在人家的语境当中这种分法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判断,仅仅是分类。因为在西方,「软硬」科幻齐头并进,两者没有优劣之分。但在我们的语境当中会刻意强调,甚至加入了某...
硬绝对高于软这价值是不可取,我个人喜欢看软硬兼施的www
#3-3 - 2015-1-28 01:35
地球防卫军大佐
Decafeko 说: 硬绝对高于软这价值是不可取,我个人喜欢看软硬兼施的www
台湾科幻推广人叶李华教授有一个比喻我觉得说得很好:科幻就像一幢大楼,露在表面上的是幻想,而藏在地底下的是科学。学过建筑的都知道,哪怕地面上的楼层有几百层,地基也不需要同样那么深。也就是说,「地基」(科学)需要的仅仅是扎实,而非厚重;而「楼层」(幻想)则越高越好,最好的就是远离地基而不倒。
#3-4 - 2015-1-28 01:45
Biscuitop
地球防衛大佐 说: 台湾科幻推广人叶李华教授有一个比喻我觉得说得很好:科幻就像一幢大楼,露在表面上的是幻想,而藏在地底下的是科学。学过建筑的都知道,哪怕地面上的楼层有几百层,地基也不需要同样那么深。也就是说,「地基」(科...
嗯,地基的扎实就代表了创作者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地基可以基于现有的现实理论,也可以经过谨慎全面思考自己创造一个。我一个老师(嗯,其实他是教动画的) 说believability不是realisim,可信度并不是现实主义,所以没必要和实际科学理论套的死死的。只不过想象也是存在权威度的,不一定必要后者,但是一定和前者密切相关
#3-5 - 2015-1-28 01:54
地球防卫军大佐
Decafeko 说: 硬绝对高于软这价值是不可取,我个人喜欢看软硬兼施的www
其实当时写这篇文章的其他原因之一是看到不少讨论科幻作品的时候许多人言必提《三体》,而或明或暗地对科学技术描写不及《三体》的其他科幻作品予以贬斥。我觉得这样很不公平,暂且不说有神化《三体》嫌疑,这样的说法有种把科幻限死在某种类型的感觉。我觉得如果长此下去,中国的科幻不但不会发展,还会走进死胡同。

现在还有不少人言必某某经典,像钢铁侠妇联这类无脑爽片不配称之为科幻。我觉得这些人怎么都有一种技术崇拜?当然不是说那种无脑爽片有多伟大,只是这些爽片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做了科幻的推广和普及,这难道是坏事?
像《哆啦A梦》里那些几近幻想的科幻情节,当然于现实来说童话味甚浓,很难跟传统科幻的印象相符合。但如果不是多亏了《哆啦A梦》在故事中普及了什么叫「时光旅行」「平行世界」等概念,更深入更写实的科幻作品就很难拍出来——因为大多数观众根本就没这个概念,哪怕是简单、梦幻的。

某程度上,「软科幻」是通往「硬科幻」的桥梁。中国观众就是缺乏这些「软科幻」来普及概念,而一些人却大言不惭地说「软科幻是垃圾」。说个令我无语的事情吧,我去电影院看《Gravity》,散场的时候坐我几个座位远的一个人笑着跟同伴说「两个小时就看着一个女人在飘来飘去」。我不知道他是开玩笑还是真的那么认为。
#3-6 - 2015-1-28 02:06
Biscuitop
地球防衛大佐 说: 其实当时写这篇文章的其他原因之一是看到不少讨论科幻作品的时候许多人言必提《三体》,而或明或暗地对科学技术描写不及《三体》的其他科幻作品予以贬斥。我觉得这样很不公平,暂且不说有神化《三体》嫌疑,这样的说...
三体是牛逼,因为软硬的平衡度把握的很稳妥,而且留了很多想象余地

英雄漫画以及电影是因为动作性和商业成分非常凸显,但是要我说,超人和蜘蛛侠从设定上都是妥妥的科幻主义浓厚。

哆啦A梦那绝对属于科幻,光是时间影响的解释就意义重大

没错,科幻不是只有技术崇拜,科幻还包括未来社会学和文化乃至道德等等更多的东西。

不过我突然想起来,一般不是都认为软硬科幻的划分不是看偏现实技术细节考证程度么,而社会学什么的都属于软科幻的范畴。而好的未来社会描述,比如美丽新世界和严厉的月亮,谁能断言他们 [不科学,垃圾]。就算是社会基础理论有争议性的一九八四和星船伞兵也一样
#3-7 - 2015-1-28 02:11
地球防卫军大佐
Decafeko 说: 三体是牛逼,因为软硬的平衡度把握的很稳妥,而且留了很多想象余地

英雄漫画以及电影是因为动作性和商业成分非常凸显,但是要我说,超人和蜘蛛侠从设定上都是妥妥的科幻主义浓厚。

哆啦A梦那绝对属于科幻,光...
是的,社会学也属于科学,因此「指出某种社会形态的可能性」也是科幻,因此「反乌托邦」才会算进科幻的一部分。

其实近年有个作品我个人觉得是很冲击「软硬科幻」的分界,那就是《自新世界》。这部作品乍看上去就是怪力乱神,奇幻得紧。但偏偏人家就是定义成「反乌托邦」,是货真价实的科幻作品。所以我一直觉得「软硬科幻」本身就不太科学,用来做一种刻板印象分类是没问题,但以此为基点立论就怪怪的,因为还有很多处于灰色地带的作品。
#3-8 - 2015-1-28 02:14
Biscuitop
地球防衛大佐 说: 是的,社会学也属于科学,因此「指出某种社会形态的可能性」也是科幻,因此「反乌托邦」才会算进科幻的一部分。

其实近年有个作品我个人觉得是很冲击「软硬科幻」的分界,那就是《自新世界》。这部作品乍看上去就...
我就不喜欢绝对性的划分,那只能作用一部分的作品的。光是Cyberpunk这一分类往往就是软硬成分都存在

而且软硬度根本不等于好坏,想象力极其可信度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