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27 17:08 /

“(在梦中)你感觉自己在对话,但你是在把那些话塞到对方的嘴里。”
——克里斯托弗·诺兰于《盗梦空间:诺兰兄弟对话录》



最近我在看京都的热门动画《冰菓》。其中第十集讲到推理小说中一个经典的叙事诡计,就是叙事者本身即犯人。这种诡计利用的是观众不自觉代入叙述者,掩盖和忽略了许多可能性来达到目的。我突然想到,很多时候我们看片也好看小说漫画也好都会不自觉地被故事所牵引,产生一种微妙的心理,但这种心理我们往往不能说清楚,只能够简单地当成是一种东西。

本文要说的正是这种东西,我们常常称之为“代入感”。


我们经常看到别人这样那样评价一部作品:“角色塑造诡异,整个世界观又奇怪……对于我(观众)来说难以代入”“作品轻松舒服,极易让人代入其中……”“这个角色我无法代入,感受不到他(她)的心路历程”“一部好的作品,就是在于让人代入其中,无法自拔”……

然而面对这些评论我总是有一个疑惑——怎么才算代入?我找不到标准。从某些评论看,所谓代入似乎是角色或世界观设置对观众很亲切,几乎就是跟自己所身处的地方无异;又从某些评论看,所谓代入似乎是满足的某种想象,完成观众难以完成的事情。但归根到底“代入感”是什么依然莫衷一是,没有清晰的概念。

有人会笑:“代入感”就是代入感,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去纠结究竟是什么。但我认为这十分有必要去理清,不然我们会对一部作品产生不恰当的偏颇结论。我看到很多所谓的争论无非就是在争论一些模糊的东西——拥有多重解释的可能。大家各执一词,最后使讨论变成人身攻击的骂战,这根本毫无益处。俗话说“万事最怕认真二字”,那我就不妨认真一下,尝试剖析一下“代入感”其实是什么。



要拆解“代入感”,首先必须思考“代入感”究竟如何产生。按照一般逻辑,我们观赏故事的时候,常常会设身处地去想“如果我成为了主角遇到这个情况会怎样呢”。倘若想象的结果和我们的认知很接近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我代入了”。

举个例子。一个故事是描述主角被家人抛弃,流落街头,受尽欺辱的历程。通常我们会觉得,我们会想象成自己就是那个主角,然后在想象世界中经历着如主角遭遇的事情,我们会感到痛苦,悲伤,忿恨。这种感情越强烈,我们对故事的评价就会越高,也就是所谓的“代入感十足”。

然而这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的心理活动真的是代入到主角身上然后展开想象吗?

我们再回想起一开始我所说的叙事诡计。叙述者即是犯案者,而这个犯案者在观众看来是不存在的,至少不会直观存在。当我们以为跟随着一个客观视角去了解事情的时候,却反而更容易被人误导和牵引着走,使某些事实是被掩盖起来的。关于“代入感”,人类的心理活动过程往往就如那个欺骗观众的叙述者,有意无意地将某些客观事实被忽略了。试想一个问题:你认为故事描述爆炸场景的时候,你身处的空间也同时爆炸吗?又或者,当故事描述一个极端快感的时候,你认为在现实中你有无可能也同时出现相似情况?

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无论发生什么,故事发生的一切都只在故事本身,与现实无关。

对于故事,我们既身历其境,又置身度外。我们往往以为自己代入了,却其实抽离开去。我将这个微妙的心理过程称之为“摄像师原理”。我们观众、读者与故事的关系正如摄像师与影像之间的关系,摄像师将眼前发生的一切都呈现出来,但他本身并不会被故事世界中发生的一切影响。摄像师隐藏了自己的踪迹,他不让我们知道,其实我们没有代入到角色和环境当中而是产生另一种心理:共鸣。



所谓共鸣,是当我们看到一些熟悉的符号的时候所产生的自然反应。比如看见笑容我们会想起快乐,看见落泪会想起悲伤,看见诡秘的黑影会想起恐怖等等。这种自然反应有天生本能的,也有后天学习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总而言之,共鸣是我们快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们常常会说被故事中的情节打动。说是打动,还不如说我们对情节共鸣,看到了我们想看的东西。比如我喜欢飞天遁地无所不能,那我看《超人》的时候就会被超人的能力表现产生共鸣,满足了自己的心理。甚至我们心中潜藏的恐惧也会产生共鸣。比如恐怖故事就是引起你对恐惧的共鸣,将你最害怕的东西呈现出来,令你置身安全地感受你最害怕的东西——摄像师原理:我们既身历其境,又置身度外。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中年妇女那么爱看狗血八点档伦理家庭剧了。一个人到了中年,开始会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要么是心理上厌倦了当前的生活模式,要么是恐惧着各种家庭问题(所谓中年危机)。而那些狗血八点档的情节往往满足这种心理。这些剧集常常设置一个平常人很少遇到的家庭关系,要么已经爆发危机,要么即将爆发危机。在剧烈的戏剧矛盾当中,观众安全地看到自己希望的或者自己害怕的,情感共鸣得到宣泄,自然就对此痴迷不已了。

然而大部分人都习惯给事情一个表面逻辑,就像一些地方民俗认为吃猴脑能补脑一样,简单粗暴地联系起来。我们总以为看故事的时候代入了,殊不知我们看故事时产生的其实是共鸣。这如我们从哈哈镜里看到我们自己想看的,想知道的事物,即便这个事物经过了夸张加工。

对于所谓“代入感”的执着,简直就是一种落后的迷信。我们会以为“代入”就是我们成为了那个角色,说着我们认同的话。实际上根本就是你将话塞到角色的嘴里,你让角色说出你最想说的话而已。与其说“代入”,不如说这是“植入”(Inception)。

经过这番思考,我就不再轻易地说一部作品是否“代入”了,而是说这部作品是否让你共鸣。故事没有代入,因为我们都置身度外。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想经历的。有些故事令我们共鸣,因为我们看到我们想看的。有些故事无法令我们共鸣,因为那并不是我想看的。
#1 - 2012-8-12 16:45
(自分で決めたことなのに)
支持技術長篇(bgm10)
#2 - 2012-8-26 10:49
(次元墙来回翻越好麻烦啊,能办月票么... ... ...)
藕藕藕...好高级的样子....表示这样就能够理解阿姨们喜欢看八点档了...生活琐事也是很磨人的嘛...
#3 - 2012-9-26 16:01
"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想经历的。有些故事令我们共鸣,因为我们看到我们想看的。有些故事无法令我们共鸣,因为那并不是我想看的。"

+10086
#4 - 2013-11-18 01:17
我也想过在某些场合中用“共鸣”代替“代入感”,但是想了想,“看个动画还共鸣BALABAL,不愧是二次元的卢瑟”,如果在贴吧这样被扣帽子,又会是要战起来。不过现在不怎么去贴吧了,用词也可以改一改了。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