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13 10:15 /
  距离卡尔·本茨为那台Patent-Motorwagen三轮车申请专利已经过去近140年。这些年里,汽车外观与技术获得了种种革新,城市与公共道路历经了发展建设,汽车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让人、城市、文化乃至历史与汽车的发展紧密交织在一起。汽车是货运的可靠链条,也是家庭的忠实伙伴;陪伴着人们通勤出游,也点缀着城市的街景夜色。
  在描绘现代或未来社会的众多影视作品中,自然少不了汽车的身影。说起影视中的汽车,不熟悉车的人会想到《007》系列的阿斯顿·马丁、《赛车总动员》里的保时捷妹子,以及《速度与激情》中,“家人侠”总开着一台黑色的方方的车;爱看科幻的人会想起《回到未来》中的时光机DMC DeLorean(《命运石之门》中,D-mail的D就来源于此)、《我,机器人》中的奥迪RSQ概念车、《阿基拉》中的红色摩托;吕克·贝松的影迷会提到《的士速递》中的1997款标致406、《玩命快递》中的奥迪A8;日漫爱好者会说《头文字D》有AE86、《湾岸Midnight》有恶魔Z,并且再唠唠叨叨地告诉你86和卡罗拉是什么关系;老车迷会怀念1968年史蒂夫·麦奎因主演的《Bullitt》中的墨绿色野马,以及那场足以成为影视经典的追车戏。
  上述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车辆要么是核心人物所常乘坐的车,要么是出现在关键戏码中。这确实也符合人的注意力分配机制。IMCDb.org是一个收录了各类影视中出现的汽车的网站,由网友共同编辑。其中,汽车按在影片内出现的重要性被分为五类:

  可以看出,我们能记住的往往就是前三类。这些情况下,汽车本身就是演员。假如现在让你说出《肖申克的救赎》中印象深刻的包含汽车的桥段,你是否能立刻应答呢?车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在影视作品中常常成为背景的一部分,容易被忽略,却与其他事物共同渲染了氛围。
  在本文中,我将以看过的部分影视作品(将包含大量日本动画)及个别游戏为例,列举汽车在影视作品中可能起到的作用。笔者阅片很少,也才疏学浅,无法成体系地分析出个所以然;却也没有在中文互联网上寻找到类似的文章,故此处抛砖引玉,期待看到更精彩的分析。

一、汽车作为背景或小角色

  汽车设计的核心目的是载人与货物,家用车通常长3至6米、宽1.5至2米,而货车会更大一些。街道乃至城市则以人与汽车的尺寸为参考进行规划,公路为汽车的行驶而存在,因此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汽车是较大且较为醒目的一类事物。汽车已与家庭及各行业相绑定,在现代人类居所附近无处不在,有铺装道路的地方,往往能看到车。在影视作品中,汽车往往会以背景或小角色的身份出现。作者往往不会为其存在赋予明显的意图,这反而让它们从多个层面与故事融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解读的角度。

汽车与环境的呼应
  街道上的汽车往往与地区和时代互相映衬。对于现实中的一张图片,通过观察街道上汽车的款式、车牌、通行方向,可以推断出国家、区域与年代等信息。想象一条公路通向大海,两侧是楼房,可以推断这是海滨城市。如果汽车左侧通行、多为白色方块车牌,也许是日本镰仓;如果右侧通行、车牌为长条状白色且左侧的蓝色块中有欧盟旗和字母“E”,也许是西班牙拉科鲁尼亚;如果右侧通行、车牌为熟悉的蓝色或绿色,也许是厦门。存在于一个区域的汽车,背后是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则受到气候、经济、政策等等因素的影响。判断国家和地区,观察建筑也许更加方便可靠;而汽车作为一种移动的建筑,提供了观察当地文化的另一个入口。在以东京为主舞台的知名动画电影《你的名字》、《天气之子》中,可以窥见典型的现代日本都市交通环境;而发生在芝加哥的动画OVA《骑乘挑战》、《猫眼女枪手》则展现了美国60年代的汽车生态。这里再举两个例子。《电锯人》第5集中,公安的几位人物在停车场谈话。一眼望去,场上的车有着出自同年代的朴素美感;几台90年代的思域、海狮,基本可以将剧情发生时间确认在世纪之交。完全虚构的《天使之卵》中,外形奇怪如蟹的军车在幽暗的城市中缓缓驶过,发出隆隆的声音,与全片的怪异融为一体。


汽车作为情绪或信息符号
  对于影视作品,尤其是每一笔都需要绘制的动画中,背景不可能仅仅是背景,多多少少会产生烘托氛围的作用。上一小节的讨论指出,汽车可以利用自身的外形特征与文化符号来渲染氛围。这里我们讨论能明显看出为剧情而设计的情形。例如,在《猫的报恩》中,女主小春随着肥猫胖胖飞檐走壁、寻找猫男爵时,忽然在小巷子里集中出现了老甲壳虫、宝马Isetta、老奔驰等等更适合出现在欧洲老侦探片中、而在通常日本街道并不常见的车辆,预示着女主将进入一个奇异世界。又如,《攻壳机动队:无罪》中,经历一番怪事后,巴特乘上石川那台30年代的Duesenberg古董跑车游弋在阴暗的赛博小巷中。周围建筑细节被隐去,运动的车身流畅地反射着外界的霓虹灯牌,凸显出光怪陆离和肃杀的氛围。
  汽车也会充当剧情中边缘但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事件发生后姗姗来迟的警车(常见于欧美动作片)、追击时白白送命的反派黑色高级车(常见于游戏),以及新闻车、防爆车等,这些车辆更像是所代表势力的一种标志,因此往往也不是描绘的重点。主人公通勤乘坐的公交车、飙车时路上的无辜车辆、唱着歌的洒水车等等,从信息角度所代表的更像是抽象的“通勤方式”、“障碍物”、“城市在运行”等不同层面的叙事信息,只是恰巧包含车罢了。
  实际的情形往往是复合的。在《攻壳机动队SAC》和《机动警察 东京毁灭战》中,徐徐入城的军车,虽然有部分精细刻画的细节,但出场时间不长。它们既是势力的标志、事件的标志,也有着钢铁洪流的气势,从两方面同时塑造了压抑感。

二、汽车与人

  如今,无论人是否喜欢车,都不免会接触车,并利用到车的基本功能。事实上,一个不懂车的人也可以爱车。就像是对一件衣服,它的主人可以不知道衣服的材料、款式、制作方法,但也可以因为好看、舒服而喜欢它。懂车的人会如饥似渴地去了解汽车的历史,聆听独属于汽车的生命脉动;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汽车的驾驶员、乘客,至少是观察者,一旦在接触或观察中感受到旅途无聊或劳顿之外的东西,他就逐渐爱上、至少是在意汽车了。这一节将主要谈人与车的基本互动,而第四节会是离一般人稍远的、更深入或“变态”一点的东西。

汽车的基本功能
  地球上本无车,没有哪个生物的器官起到了车轮的作用。然而滚动却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从边疆随风飘过的蓬草,到缩成球前进的犰狳;从落在山坡滚下的苹果,到蜣螂团成的粪球,无不预示着滚动可以在省力的同时带来速度。人类发现利用圆木可以运输难以搬动的巨石,从此车轮诞生了。汽车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让我们在身体无需剧烈运动的同时进行快速移动,还可以装载货物,省时省力。《CLANNAD》中,冈崎朋也跟随芳野佑介当电工,印着“光坂电气”的小面包车载着两人与各类设备,协力维持着小镇的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
  在影视作品中,汽车展现的往往是另一个基本功能:提供空间。在中国造车野蛮生长的年代,吉利老总曾有名言:汽车就是一张沙发加四个轮子。如果说移动是轮子的功能,那么提供空间就是沙发和外壳的功能。在汽车提供的空间中,人物可以闲聊,也可以进行重要的对话。不同的房间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类似地,空间不同、内饰不同的汽车也会造成不同氛围。这里不再具体分析汽车内饰对人的影响,单纯对比一下静态房间与汽车空间的总体区别:
  第一,汽车空间狭小,通常对话人会左右或前后落座。前排两个座位保持着恒定距离,且汽车运动时人通常无法随意走动,这样就会带来亲密或压迫感。例如,《只有我不在的城市》中,老师开车,副驾载着身为小孩的主角。为减少剧透,这里不谈具体情节,只能绕个弯子提示:在两次乘车中,老师因为一些原因分别表现出了善意和恶意,两种情况下主角同是在副驾稳稳坐着,但情绪和气氛大不相同。老师用食指击打方向盘的动作也似乎昭示着什么。第二,车窗外通常有异于房间窗外的景色,因为汽车通常在公路上运行,视角较低,视野受限但可选方向多。变化的景色很容易用来叙事。比如,《跃动青春》第4集中,我们可爱的女主美津未向品学兼优的高岭学姐讨教学习经验,得到的答案是时刻抓紧时间,通勤路上也要背书。殊不知学姐时刻紧张,导致压力很大,经常梦到赶不上公交。有一天,两人需要共同返程,因为种种原因耽误了一小时多的时间,这让学姐非常焦虑。就在终于等到公交、试图开始背书补救时,美津未提醒学姐向车窗外看。金黄的夕阳洒在菜地与大棚上,是东京难得一见的田园风光,十分治愈。学姐感到心情平复,晚上也做了一个神奇的好梦。第三,景物退去、引擎运转、驾驶员双手持方向盘目视前方,以及汽车正在运动的事实本身,在适当的渲染下也会给观众带来微妙的感受,比如热血或冷静、开心或焦虑、前进的决心或告别的痛苦。《恶魔人Crybaby》中,飞鸟了驾驶着外形如蛇头的跑车光冈大蛇,在隧道中灯光映在车身上沿流线滑动,仿佛他那让人看不透的思想。更加细节的讨论,比如在由于不同原因而静止的车内聊天的特点、车内灯光的作用、车内与车外人或两个车外人的互动等等,就不再展开了。
  发生在汽车内的对话情节很多。全篇利用车作内为线索的作品,在此给出两个例子:一是动画《奇巧计程车》中,各种或妙趣横生、或危机四伏的对话都发生在主角小户川的出租车内;二是《驾驶我的车》,人物之间细腻的情感纠葛与交流有许多在封面那台红色的萨博内展现,主角两人拿着烟将手搭在天窗外的画面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汽车也有许多其他功能。各种工程车建设着城市,各类机场用车维持着机场的秩序;汽车的铁皮可以遮风挡雨,车内空调能调节温度;在车内也可以休息、点烟、化妆、为手机充电;在漆黑的野外,车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方光亮;从车企和收藏家的角度看,汽车不仅是能动的铁皮,更是资金链、产业链与历史的一部分。也有很多不寻常的功能,比如枪战时作为掩体或引爆物、展会中倚在车旁或爬到车顶一展风骚(或者维权)、沙漠求生时在车底挖坑休息防止太阳直射、坐在车尾把尾翼当桌板吃泡面、用发动机加热食物等等。想到一个离谱的例子:在《境界的彼方》第11集中,反派从一台70-80年代美式车的发动机和后备箱中引出许多缆线给武器充能。原来内燃机也是可以驱动妖术的吗?


人类的朋友
  随着时间的积累,陪伴的增加,车对人来说就不仅仅是工具了。
  车可以是家庭的伙伴。由爸爸掌舵的车中,孩子小时候在妈妈的怀里(对于现在的孩子,也可以是儿童座椅上),长大后独自坐在后排,14岁坐到副驾位置,成年则坐在方向盘后。这一台或几台陪伴自己从童年到成人的车,仿佛已经是家庭的成员。在工作日家长开车接孩子上下学,在周末大家一起去购物或郊游,过着平平淡淡却令人羡慕的生活。《摇曳露营》中,抚子家中的青色SUV(日产Rasheen)就见证了抚子的多次旅行,见证了凛与她的友情以及姐姐对她的关爱。长大后在外打拼,也许常常会用到公司的商务车,但它与自己的距离显得那么远;攒够钱后,买一台小车,虽然小,但十分安心(借钱另说)。即使预算不充足,它也是我的选择,需要我未来照顾它、对它负责。《本田小狼与我》结尾,恵庭椎经过砍价和向家人借钱,买到了一台几乎全新的Little Cub,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当然,经常泡在公司的人,也不是不可能对公车产生感情。《逮捕令》中,小早川美幸时刻维护着她出警用的本田Today,甚至进行了改装,对待搭档的小摩托也像对自己的车一样用心。最终,长大的孩子也拥有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车的副驾和后排座椅不再空荡荡,心也踏实下来,希望与他们一起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的家。


  其实,孩子对汽车的爱,在玩具市场有一个重要体现,那就是变形金刚!如果说其他作品中人类对车寄托的感情是一厢情愿,那么对汽车人来说,这种爱与信任是具象化的、有反馈的。
  车可以是旅行的伙伴。车可以见证旅行,例如包含公路片元素的《旋转少女》与《天国大魔境》中,摩托车与面包车分别载着主角们走过很长的路;车也可以是旅行的一部分,比如《摇曳露营》中,凛骑着雅马哈Vino小摩托从家奔向各个露营地,摩托车给予广阔的视野,让她欣赏到沿途的风景。在合适的情况下,开车或骑车旅行也可以缓解情绪、给人慰藉。《One Off》中,主角春乃住在乡下,经常因自己平凡而自卑,已经早早将心中的梦想掩埋。一天家里的农舍来了一位旅行打工的客人辛西娅,她游历世界,能滔滔不绝地为春乃和朋友们讲旅途的故事。辛西娅察觉到春乃低落的情绪,便邀请她在晚上骑摩托去看海。春乃的车是一台本田Giorno小踏板,看样子从没去过比较远的地方;辛西娅则骑着本田CBR仿赛摩托在前面领路。旅途中,春乃多次想要放弃,认为自己不会到达终点;当她接近绝望时,终于在转角处看到了那深蓝与浅蓝的交界。天色逐渐转为粉红,晨曦微露,她的眼角也多了一抹泪水。在一碧万顷的海边,辛西娅告诉她,旅途不是孤独的,只要在路上,就会与修路的人、造摩托车的人产生联系。春乃也开始明白,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心,像Sherly所说,要“敢想敢做”。无法成就伟大旅程,也可以先踏出勇敢的一步,因为总有人在你身边。如果说它是本田广告片,这就是我心中最好的动画广告。

  触不可及的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小时候,贴在墙上的海报中,往往会有炫酷的跑车或赛车。孩子会查阅资料、观看比赛、对着照片垂涎三尺、缠着妈妈给自己买模型,心中暗想未来一定要拥有一台真车。长大后,一些人事业成功,终于得到了他的梦想之车,看着它在车库或停车场熠熠生辉;一些人驰骋赛场,在曾经所憧憬的比赛中挥汗;还有一些人走上汽车从业者的道路,让自己的梦想化为现实。而大多数人往往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梦想之车已成幻想。也许有更多时间在游戏中驾驶它,有更多的钱去买更精细的模型,有机会去展馆远远观察,有机会装成意向客户来试驾,甚至破釜沉舟地花重金租几天,然而永远也无法拥有;更何况在长大后,有些车已经老了,无法上路了。
  吸的猫和养的猫,不一定是同一只猫;喜欢的人和在一起的人,不一定是同一个人;梦想之车和买到的车,不一定是同一台车。此事古难全。写到此处有些黯然神伤,但愿各位能够随遇而安。

三、汽车作为重要角色

  本文开篇提到了许多汽车电影,其中车往往是重要角色。具体又可分为两种:要么车是重要道具或全篇的亮点,要么车伴随主角经历许多事件。两者往往有很大重叠,重叠的部分即可称为“part of the movie”了。下面做一并不严谨的分类,来谈谈那些影史留名的汽车。请注意:这种分类并不严格对应网站上的3至5颗星。

重要道具
  上一节提到,汽车有着移动和提供空间等基本功能,也可以由其构造衍生出许多偏门的功能。在许多影视作品,尤其是动作片电影中,汽车会在关键情节中被赋予重要的任务,成为荧幕上的英雄乃至文化icon。
  汽车往往是犯罪题材作品中的常用道具。汽车代表速度,主打一个偷袭。一个常见的作案团伙总会包含司机,而一次常见的抢劫往往要以犯罪分子驾车逃离收场,就像《极盗车神》开局六分钟,音乐节奏与飙车画面完美结合,非常热闹——Bellbottoms!相比之下,《亡命驾驶》开头十分钟的逃脱则极尽真实与冷静。《偷天换日》初上映于1969年,并在2003年得到翻拍。片中,Mini是主角团紧张刺激的偷金计划中重要的道具。Mini的车身很小,可以驾驶它穿梭在小巷甚至建筑内部,将笨重的追击者挡在身后。可以想到,游戏《侠盗猎车手5》故事模式的结局之一——抢劫联合储蓄的“智取”路线中,主角团用了四台冒险家铁腕(原型为道奇Challenger)来运输黄金,并在隧道这个警用直升机的盲区中钻进货车逃之夭夭。听到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速度与激情5》中两台道奇Charger拖着金库完成的“偷天换日”呢?
  当然,开车也不一定做坏事。《捉鬼敢死队》中,主角团驾驶一台车顶堆满谜之器械、非常拉风的凯迪拉克老救护车“Ecto-1”为人民除鬼(在2016年电影中则是另一台凯迪拉克灵车);《回到未来》中,马丁和布朗博士乘着炫酷的DeLorean时光机穿越时空,经历一场场紧张刺激且欢乐的冒险;蝙蝠侠系列中,蝙蝠侠在每一部作品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战车,驾驶着它行使内心的正义。通常来说,用来“做好事”的车往往会长期陪伴在主角身边,归类到后文的“重要角色”也很合适。


主角的爱车
  前面提到汽车是人类的朋友。那么,作为被创作出的影视作品,主角所长期驾驶的车往往不是随手拿到,而是反映了主角的生活状态与性格特点;主角伴随着车经历他的故事,自然又为车赋予了一定的性格,二者相互照应。厂商投资也是戏外的一大原因,但太出戏的话会被嘲笑的。
差点拿到奥斯卡的《爱乐之城》是一个很棒的例子。在命运的堵车中,两个人相遇相识,而后陷入爱河、分手、追逐各自的梦想,获得了一段共同的回忆。男生小塞开的是一台80年代的别克Riviera,一台紫红色的双门敞篷跑车,外形是经典的美式大船,与他的才华和帅气相呼应,也象征着对艺术的执着、对当下的不妥协。女生米娅开的是一台丰田Prius,是经济实惠的四门家用车,停车场里同款车一大堆,暗示了她在试镜的众人中显得普通;Prius也因其是早期的混合动力车、具有“环保”标签而受到现实中影星的追捧,与她的演员梦相照应。此外,钢铁侠那始终伴随着他的奥迪R8(后为其精神继任者奥迪E-tron GT),衬托他的帅气与科技属性;《绝命毒师》中老白开着“史上最丑汽车”庞蒂亚克Aztek,与身处中年危机但有着异样潜力的他相对应;《玩命快递》第二、三部中,杰森斯坦森饰演的角色身穿黑色正装,驾驶着同样黑色且修长的豪华轿车奥迪A8,完美诠释了“西装暴徒”……能举的例子太多,不再一一细数。
  更进一步,负责的作者可以为主角的车写一个“汽车小传”,也就是车辆诞生后,经过几手什么样的主人才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到主角的手中,主角又是如何养护他的车。这些细节做到位后,主角的车就不仅仅是一个工具与典型文化符号,而且能通过车型与车况直接进行叙事。在游戏《赛博朋克2077》中,一台1977年的保时捷911(930)出现在百年后充满了奇形怪状汽车的世界,自然会让人好奇是什么样的车主能够大费周章来维护一台未来的古董车,就会到游戏中一探究竟。
  最后稍微跑个题。既然车辆的选择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那是否有人物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反映车的性格呢?当然有,那就是车娘。我说的不是赛车女郎,而是娘化的汽车。《車なごコレクション》和《レーシング娘》等游戏都展示了一些拟人的汽车角色,但影响力十分有限。似乎是赛车游戏群成立的前一天,我在飞梦的水群里问:为何战舰、武器、列车甚至马都有广为人知的娘化形象,而汽车没有呢?后来也并没有得到答案。我的猜测是,汽车外形中的识别点往往是横向的,在人物身上容易成为单纯的图案,却又没有图案的美感;车轮放在人的身上要比火炮奇怪得多;汽车涉及过多商业层面的考虑,主要面向的消费者仍然是非宅群体。

主要角色
  有些作品中,车就是主角,是主要的描绘对象。换句话说,即使原作者不承认,它也是广告片,毫无争议。《头文字D》中,天才车手藤原拓海驾驶着熊猫配色的AE86征战山路,多次以弱胜强,创造了神话般的战绩;续作《MF Ghost》中,拓海徒弟驾驶同为丰田生产的小跑车GT86比肩一众大排量欧洲跑车;《本田小狼与我》中,女主购买了一台本田Super Cub摩托车,进行维护、购买配件、认识车友、踏上未曾走过的道路,让生活多一抹亮色。在这些作品中,人类主角并不会给观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深刻的部分恐怕也是负面的(如《本田小狼与我》第11集)。相信看完后,观众想起的首先不是人物而是车。当然,也有很多作品的主要描绘对象不是特定的一台车,而是汽车文化本身,其中广为人知的作品大多是竞速题材,这些作品将在后文“开快车”这一小节中提到。
  上述的“角色”是比喻,然而确实会有一些作品中,汽车是活的角色。当汽车可以自己行动与表达意见时,我们所讨论的就不仅仅是影视作品中汽车的作用,而是拟人物品的作用了。从与人交互方式的角度上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不会说话但能自己动的车,比如《The Love Bug》系列(国内观众熟知的应该是2005年的《疯狂金龟车》)称为“Herbie”的大众甲壳虫、1983年恐怖片《克莉丝汀魅力》中称为“克里斯汀”的杀人汽车普利茅斯Fury。这类影片利用汽车的运行、开关车门与后备箱等可动件来体现其意志,和默片有共通之处。二是会说话的车,比如《霹雳游侠》中具有智能的跑车KITT、《高智能方程式》中的智能赛车阿斯拉达、《奇诺之旅》中陪伴奇诺的摩托车汉密斯。在智能助手普及的今天看来,汽车说话是能想象甚至能办到的事情;然而汽车本身如何理解自身的存在、如何理解,又是经典的科幻或哲学的问题。如果能有作品从汽车零部件的细节出发来考虑这些问题,我将很乐意欣赏。三是有完全自主能力的车,比如《变形金刚》和《赛车总动员》中的角色。事实上,汽车的一些零部件勉强能与人类器官相对应,但相似度较低;外观上,车灯与进气隔栅组成的前脸兴许像人的表情,但车的前脸是不可动的。上述两个系列作品均是巧思的代表。变形金刚在车形态下可以自主行动,被归因于其本身是外星生命体,绕过了上述哲学问题,与人类的交流如同人类之间的交流;《赛车总动员》建立了只有汽车作为生物的城镇,为车窗赋予双眼、为车轮赋予手的功能,对汽车进行了完全拟人化描述,属实在汽车影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于《湾岸Midnight》中的恶魔Z,作者最终还是给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将其吸引驾驶者飙车的灵异现象归因于人性。对“活汽车”的想象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这段不再展开讨论。其实,一台有智能助手和自动驾驶的汽车,是不是已经算活的角色了呢?
  最后,有一个实在不知该如何分类的例子:龙猫公交车。这家伙真的是车吗?如果算的话,各类多足的仿生机器人又怎么算呢?毛茸茸的,好想在猫肚子里睡觉啊……


四、汽车的魅力

  开玩笑地说,我认为热爱多少有些变态的成分。第二节中提到了汽车的基本功能、汽车陪伴人成长、自驾游,均是便利性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只是恰巧用车满足了人类的一些生理与情感需求,是大多数人所能认同的。在此之外,车迷对于汽车零件与系统、对于背后文化、对于速度、声音、触感乃至气味的喜爱,仿佛是进行人肉搜索和上下其手,大多数人即使理解也不会去尝试。也许每个人都有变态的一部分,而商品社会将这份变态定义为热爱。不过,这样也挺好的嘛。
这一节足够让真正车迷们写出上千万字。作为一个连真车都没怎么摸过的伪车迷,只能管中窥豹,堆叠一些我能想到的要素。从下面的讨论中,也许能看到汽车影视的更多可能性。

与部件互动
  无聊的我编了一段小孩子般的幻想:
  抚摸光滑的丙烯酸树脂漆面,漆面内是均匀黑色漆的海洋。仔细看,在阳光下闪烁的颗粒是云母;底层车身的金属或塑料将凉意透过几层车漆传导到指尖,让你不禁想将脸颊贴在门板上。车身反射着蓝天白云,和引擎盖上的标志一样鲜艳。橡胶制的轮胎,还带着刚刚与地面摩擦的温热;沟槽中的石子、胎面与挡泥板上的泥土,都是跑动的痕迹。如果说车轮是运动鞋,那么黑色的轮胎是鞋底,闪闪发光的合金轮毂是鞋身;从轮毂的缝隙中看,鲜亮的刹车片是短袜,而轻薄的刹车盘是足;你会想偷窥车轮后那若隐若现的避震器,仿佛纤细的脚踝;再想象整套悬挂系统,如同美丽的骨骼。更详细的观察,还是等保养时再说吧,兴许可以仔细端详一下车底。硕大的引擎盖形成一个曲面,似乎引诱着你扑向它、抱紧它,感受心脏的温热,听那上下翻飞的活塞的声音。车灯精细的结构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风情万种;转向灯和雾灯点缀在合适的地方,仿佛睫毛与美人痣;进气隔栅后隐约可见银闪闪的散热器,如同朱唇轻启露出洁白的牙齿。你从车头走到车尾,目光由后视镜沿车顶流转到后备箱,手顺着腰线抚摸,直到如两抹红晕般点缀在车尾的尾灯。你会凑近尾翼,小小的仿佛折翼天使,但你知道这场低空飞行并不需要她返回天堂;你会凑近排气管,从这里能直接听到天使的律动,即使经过三元催化依然美妙悦耳。你会想象她是一台赛车,征战在夜晚的赛场上,远远看到的是几团光亮:雪亮的头灯、通红的尾灯、烧成橙红色的刹车片以及因偏时点火从排气管炸出的火焰。
  碰触门把手时,你的手还有些颤抖。幸福来得太突然,对自己忽然提到了一台货真价实的跑车开始感到怀疑。确认了那把朴素的钥匙还在口袋中,你又一次碰触它,就像与初恋的初次牵手,攥了一攥,打开车门。无框车门厚实却不厚重,侧窗仿佛悬浮在空中的冰透镜,薄如蝉翼。坐在驾驶室中,挽住车门轻轻关上,此时虽然在室外,但你的心中仿佛有无限回响,不希望将小憩中的她吵醒。内饰座椅包裹着身体,你知道以她的脾气在过弯时决不会吝惜将你甩出去。伸展双腿,右侧有两个踏板。短短十年前,手动挡还是主流的年代,左侧还存在第三个踏板,中控台上有换挡杆,通过它可以直接感受变速箱的震动;但你也不会排斥方向盘后的换挡拨片,因为这样更像是在驾驶F1赛车。内饰材料以灰黑色的Alcantara为主,辅以白色缝线点缀;在这里没有老年人喜欢的镀铬件,只有沉稳而充满杀气的磨砂银。用红字写着“Engine Start”的按钮时刻挑逗着你的神经,即使理性告诉自己还想打开引擎盖欣赏一下进气道、发动机身和涡轮,建立初步的改装思路,感性已经在催促自己上路了。打火,一声轰鸣,随后是持续稳定的呜咽——不知何时自己的手指已经放在按钮上了。你无暇顾及那如同涡扇发动机的空调出风口,更不想理那块小小的显示屏和车门板上的音响。手持方向盘,用指尖碰了碰拨片,你同时想到了几百年前船上的舵手和几百年后的太空飞船。方向盘后是仪表板,一千余转的怠速的尽头是九千转的红线,巨大的“0”占据了中心,显得十分空虚。请用热情填满这份空虚吧,看那前方白色的引擎盖,腾起的热气已将再前方公路的图像扭曲;那气缸与凸轮轴已经准备好在生死交界的红线处歌唱。但在城市道路上,安全第一,要管好那跃跃欲试的左脚哦。
  通过这段幻想,是否对车迷的变态有了一点了解呢?当了解了车的各个部分后,你可以将它想象为自己在意的美少女或美少年,即使同一个人,穿着、发型、首饰的微小变化都会对气质产生影响。这种气质是很难在短短几句中说清的,本身也十分主观。不过,棱角对应力量、曲线对应柔美,这类基本通感还是会存在;对车迷来说,代表了速度的结构或部件,例如大小合适的尾翼、凸起的引擎盖、硕大的排气管、翼子板后的出气口、编织的碳纤维纹路,也会与美或帅气牢牢绑定。试想,把《驾驶我的车》中那台红色的萨博900 Turbo换台车,甚至只换个颜色,对于剧情走向毫无影响,但氛围是完全不同的。
  写这段幻想也是想表明另一点:车的部件太多,而不同条件下人的不同部位与不同部件的接触,也会诞生不同的情绪,这就会产生无限的可能性。我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刚提了新车的人对每个部件的看法。如果是刚刚加完班非常疲惫却又面临着两小时通勤的人呢?如果是刚刚和丈夫吵完架却要开车去接孩子的妻子呢?如果是刚刚得知一周后就要被解雇的试车员呢?他们无意间让注意力集中在车上的某个部件时,所产生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落座后,他们又会如何操纵这台车呢?也许某人会插入钥匙,犹豫再三也不想扭动;或扭动到电气档,不再继续,凝视亮起的仪表板;或狠狠扭下去,但因没能打着火而放弃,泣不成声。情绪继续反映在握住方向盘的双手,又会有无限可能。此外,不同类型的车,结构和所包含的部件不同,在人物心中地位不同,自然也为创作增加了一个可能的维度。可见其中还是有巨大的空间可供影视从业者探索,而在此之前,也许可以参考小说家和散文家的发挥。这里只给出一个例子:《Overtake!》中,男主在赛车时会看挂在车内的御守(护身符),给了几次特写,自然会让观众担心男主的心态,好奇御守的来历,并推测他的身世。
  这段幻想结束于驾驶之前。而驾驶时呢?为了避免有美化危险驾驶之嫌,我没有续写(其实是懒得写了)。回想一下许多追车戏中,总会有手拨挡杆以及深踩油门的特写,这些最基本的操作与速度的提升相连接,在告诉观众汽车提速的同时可以展现驾驶者将一部分安全让渡于目标达成的决心。引擎随着档位与油门的变化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可以连成一首动听的“管”乐;驾驶者随着车辆的摆动而挥动方向盘、踩动踏板、按动拨片或拨动挡杆,可以形成一场美妙的双“人”舞蹈。动画OVA《极速巡警》第3集中,女主之一的遠藤展示了多种漂移方法,简单一个拉特制手刹的动作也显得魅力十足,让我印象深刻。当了解这种舞蹈背后的技术原理时,越品越觉得高明。如果大家有兴趣看头文字D动画的第一季,可以搭配WandereRacing的系列视频食用,浅浅体验一下驾驶的韵律感。自然,不同情形下的不同人驾驶风格不同,驾驶操作也可以反衬人的性格与心态。
  如果时间充足,我宁愿把车的每一个部件都分析一通。除了广告,影视作品中对车的特写往往不会很多,但很可能都是点睛之笔。


开快车
  驾驶本身是操纵机械控制自身移动的过程,带来的副产物即窗外景色的流动。遵守交规开车时,有人紧张,有人平静,有人心旷神怡。这种在生活中能轻易体会到的安全驾驶,如果作为核心卖点放在银幕上,显然不会引起波澜。所以,许多汽车题材作品都涉及开快车。
  人对飙车的痴迷,大概可以归因于以下几点。第一,开快车时,发动机的咆哮、胎噪与风声会更剧烈,由悬挂传递来的路面信息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的震动变化会更明确地传递到身体上,让驾驶员收到更多反馈,促使他继续陷入操纵机械的刺激中。第二,无论是赛场还是城市,在同一片区域中,道路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开快车的人往往是默认了一个目标来用尽浑身解数前进,这种短期目标是人更容易也更想达成的。第三,在激烈驾驶时神经紧绷反而可以忘记其他痛苦,获得一种暂时的自由。正如《速度与激情1》中的名言:“I live my life a quarter mile at a time, and for those ten seconds or less, I’m free.”
  很明显,在公共道路里开快车容易出事,所以有一种合法飙车的方式:赛车。参加赛车的人可以体验到飙车的乐趣。卡丁车是少数对普通人完全开放的运动,赛道日次之。更进阶的赛车,即使是专业卡丁车,也都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的。多数人间接体验赛车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观看比赛,二是玩赛车游戏,而这两种方式均衍生出了各自的文化。关于赛车游戏,群刊内有另一篇文章详述。对于赛车比赛,观众们在偶尔想象自己在车内驾驶之外,更多的是研究赛车技术细节、车队运营情况、车手关系,成为情报综合体,享受的快乐与飙车本身的快乐差距甚大;然而不得不承认,赛车运动的爱好者群体已经十分庞大,可以从今年上海站F1的抢票速度窥见一隅。事实上,在影视中观看赛车比赛,比看赛事转播要更容易想象自己在驾驶。在赛车游戏中的比赛也是一种电子竞技,而赛车比赛中车手训练也会用到赛车游戏(准确来说是模拟器),说明二者是相互交融的。
  除非在封闭赛道内,不要开快车。然而有人并不听。公路是几乎不用付费、不用考赛照就能驶入的“赛道”,既然有如此触手可及的资源,总会有些人挑衅法律,不顾自己和他人安危。极速拍档曾经发布过关于东京环状线及湾岸线公路飙车的视频节目,读者们很多都已经看过。我个人是绝对反对在现实中非法飙车的,在此只是客观分析其特点。第一,城市的景观比赛道丰富,部分道路有天然的赛道属性(毕竟赛道也是脱胎于公共道路),多数道路有不同分支方向,具有多样性。第二,城市中的路人车以及消火栓、路灯等是天然障碍物,在驾驶同时躲避障碍更加刺激。第三,飙车本身违法,而飙车的理由也可以是违法(比如抢银行),归根结底就是能与犯罪题材相连接,丰富剧情;而蔑视美国的法律,也能让银幕前的人释放压力,获得无需负责的罪恶的快感。
  赛车或飙车题材作品颇多,但在这些作品中往往会出现虚构的竞赛,不易仅仅按合法与非法来分类。分别描述F1与勒芒历史中一段佳话的《极速风流》和《极速车王》,在还原比赛现场、上演视觉震撼的同时体现人性的光辉或险恶;电影《飞驰人生》和动画OVA《越野旅程》,展现了荒野中拉力赛所需的毅力与技术;血淋淋的《死亡飞车》、作画爱好者狂喜的动画《红线》、童年回忆《猫和老鼠:飆风天王》,告诉你什么是无限制比赛和不择手段;《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则没有比赛,只有无限制,将末世艺术与飙车完美结合;港片《烈火战车》和动画《湾岸Midnight》,展现了飙车背后人的执念与空虚等复杂的动机;《高智能方程式》及四月即将播出的《HIGHSPEED Etoile》是对未来赛车的幻想,体现的仍是现代赛车的魅力;《头文字D》借分析赛车技术讲了一个龙傲天的故事;《速度与激情》的前两部是飙车警匪片,甚至有点文艺,后面则逐渐开始办大事,越办越大,如今沦为被调侃的对象;《四驱小子》《四驱兄弟》《雷速登闪电冲线》难道就不能算赛车吗?对于这些影视,在汽车为影片的某种艺术呈现思路服务的同时,影片也在为整个汽车文化服务。


  当然,利用汽车寻找刺激的方式不只有开快车。漂移可以征服摩擦力,越野可以征服大自然,特技汽车和摩托可以征服物理法则与内心的恐惧。
  汽车题材的电影作品数不胜数,但将范围局限于日漫就是有限的。探索更多汽车题材的日本动画和漫画作品,可以参考bangumi作品列表(bgm.tv/index/38932)。

汽车的痕迹
  当我们谈到人时,能想到的除了人的外貌、经历、社会关系,也会包含所产生的痕迹,例如汗水、泪水、脚印、影子等等,这些不属于人却伴随着人的痕迹,往往也反映着人与特定外部环境的作用或情感的变化,自然会延申出各自的内涵。另一方面,人的存在同样深刻改变了世界,所开垦的农田与兴建的城市也是人的痕迹。那么,车的痕迹呢?
  由于时间与阅片量有限,本小节只会包含少数案例。
  车可以发出光亮,主要靠车灯。头灯、雾灯、转向灯、示廓灯、尾灯,赛车使用的车顶灯、高位刹车灯,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的警示灯,车内顶灯、仪表灯、中控屏幕、抬头显示,不同款式、不同亮起或闪烁的方式可以传递不同信息,引发观者内心的感受也不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走路,忽然发现身前的路被后面的车灯照亮,可以搭车的喜悦与被谋害的恐惧会同时涌上心头。在屋内看见墙壁上映出窗外的红蓝闪烁,普通人会稍显好奇地往窗外看看,犯罪分子则会继续躲在窗台下,提心吊胆,准备殊死一搏。车灯在雾、霾、雨中或灰尘较多的地方还会形成光柱,看着被照亮的雨丝或翻飞的灰尘,一时间失去了对时间流速的感知。车的光亮本质还是信号与光影,恕笔者没有能力详细讨论灯光在影视中的作用了。
  车具有声音。无论油车还是电车,发动机都会发出声音。鸣笛起警示或提醒作用,但在生活中也可能表达愤怒等情绪,甚至作为《爱乐之城》男女主相识的契机,是全片的一个重要线索。此外,车往往也会发出非动力系统的声音,例如轮胎摩擦声、风声、老旧车的吱呀作响、人驾驶时的按动与拨动、公交车开关门、到站播报等等声音。如果足够变态的话,砸车、爆缸、爆胎等等也确实算独属于车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是辅助情节的音效,也可以是烘托氛围的背景音。城市的夜晚,听到远远传来微弱低沉的引擎声或汽车驶过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具体的情绪有很多种可能,但会有共同的感受:夜,本应是静的。这与《口技》中“遥闻深巷中犬吠”异曲同工。此处我向大家推荐B站94Works的节目《本田小狼的细腻之音【特别动画研春】》,浅浅感受一下与车有关的声音在影视中可以起到的丰富作用。
  车一定也是具有味道的。内饰、轮胎、汽油、机油、尾气。一些古老的动画或电影中也许会出现“吃我尾气!”的桥段,借助烟进行污蔑,是态度表达的方式。而味道带来的更细腻的激动、怀念、悲伤等情感,在影视作品中大概不算多见。
  车辙是轮胎压过的痕迹。利用车辙可以推断车行进的方向以及轮胎的型号,也许在侦探片中用得到。类似脚印,在雪地、泥地和土路上,车辙可以代表艰险、孤单,也可以代表安全通过、前方一片通途。车辙是文明存在的信号,代表的可以是希望也可以是恐惧。赛道与普通道路上留下的摩擦痕迹,可能是精准控制,也可能是大意失误;可能是幸运逃脱,也可能是痛苦的开端。
轮胎在与地面产生强烈滑动摩擦时会生烟,通常在刹车抱死、漂移或者烧胎时出现,这类烟与相应赛事挂钩,通常是车况信息或耍帅动作的一部分。而在土路上运行的汽车尾随的尘土烟,可以表现行驶的阻力,衬托出旅人风尘仆仆、舟车劳顿。这些情形在赛事中较为常见。车在积水路面溅起水花,如同跑步的人踩在水坑中。若是晴天,可能象征着无畏的活力;若是阴天,则可能象征冷漠。
车身贴的拉花和贴纸,是其归属或车主性格的体现。赛事涂装、痛车、贴纸等车身艺术都已发展成为文化,此处不再展开。
  车与自然环境也有多样的作用。清晨冷凝的水珠,让车看起来或活力四射、或杀气腾腾。雨天在车窗上的积水,被雨刮器扫出两方空间,又立刻被新的雨滴沾满,让人想到推石头的西西弗斯。雨打在窗与车顶,发出均匀的噪声;雨刮器节奏的运动伴随电机和刮擦玻璃的声音,也会让人压抑或昏昏欲睡。雪会为室外的车铺上一层银色的毛毯,有时还会伴随着车窗的冰霜,虽然很美,但驾驶前终究要扫雪、刮霜。通常用鸡毛掸和硬卡片就可以,但如果你想用火焰喷射器,在车上留下烧痕,也不会有人拦着。车库中久放的车,轮胎会漏气,若不盖车衣,车身还会积满灰尘,留下岁月的痕迹。其实同样的效果,在沙尘暴天气的室外放几小时也可以达到。淘气的孩子会在雪或灰尘上写字,当然即使没有这些,也可以用笔直接写。祈祷他不是用石头划吧!你知道,通过洗车房,水膜留在车表面,仿佛水灵灵的皮肤;若想留住这闪耀的青春,可以再为车打个蜡。只要不是实质损坏,它总可以焕然一新。
  然而终究会有实质损坏,车也有生老病死。看到溅射的泥土、划痕、掉漆、车内的灰尘或污渍、锈蚀、修补的痕迹,在能借此推断“车生”的同时也会感叹路途艰辛、岁月沧桑。对于维修师傅来说,汽车的疾病和人一样数不胜数,各有体现;而对影视作品的观众来说,最常见的应该就是无法点火、车胎漏气、引擎冒烟、汽油耗尽,在影响剧情走向的同时衬托焦虑或绝望。车会被撞坏,凹陷的门板、半脱落的保险杠让人心疼,但如果车是反派的,也许会大快人心。车祸通常是作品的重要情节,此时要么有人受伤或去世,要么有人转生——前者恐怕都会涉及剧透,而后者在异世界动漫作品中太多,不再细数。但是,在关心主角安危时,有多少观众会心疼那台车呢?命苦的汽车会化为残骸,死因除了车祸,也可以是其他撞击、燃烧、泡水、埋葬于泥石流、落入岩浆……看着熊熊烈火中熏黑的车架,在呆立的同时,你会想到什么呢。汽车最终会进入废车场,被压扁堆叠等待回收化为熔融的金属;又也许被直接遗弃,与环境融为一体,成为藤蔓的朋友。忽然想起Sherly发现的那台保时捷,这种被遗弃的“车房宝物”,不免让人唏嘘感叹。
  不过也不用太悲伤。汽车是被制造出来的,在出生前由零件组合得到,这零件又是由原材料一点点加工而成。零件在市场或黑市中流转,报废的零件记录着光阴,还能用的零件将续写另一台车的生命。每台车都是忒修斯之船。有些汽车和零件会成为某家餐馆的装饰或爱好者的家具,例如北京的441 B.W.西餐厅。
  围绕汽车诞生了许多建筑与设施。让车胎减轻负担、连接世界各地的是公路,为这份连接赋予秩序的是信号灯与路标。不再奔走时,车将在车库或停车场休息;感到饥饿时,车需要到加油站或充电桩补充能量。车在一生中,绝大多数会经历工厂、仓库、车店、废车场,但很可能不会经过汽车旅馆、汽车影院、汽车餐厅。所有为车而建立的设施,都是汽车存在的痕迹。
  我本希望能用一整段来描述汽车文化,从内容广度上讲也本该如此。然而那样真的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概括地讲,一切因汽车诞生而造成的历史、创造的事物、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都可以称为汽车文化。汽车建筑、赛车运动、游戏、展会和聚会等等只是一小部分。从历史上看,纳粹的兴亡奠定了大众汽车的家用形象,二战纷飞的战火灌注了Jeep的硬朗线条,JDM跑车的背后是日本经济泡沫,中国新能源车展现的是电动化浪潮……每一台车的背后都连接着一段历史、一种思潮。公路网已是我们对城市的基础认知,是否有车、有什么车已是人的一个基本属性。车存在于孩子的涂鸦里,在商场的玩具里,在设计师的图纸里,在陈列架上的奖杯里,在钱包内的公交卡里,在成语和emoji里。这是一个有车的世界,如今每一部影视作品都创作于这个有车的世界中,不如说每一处都有车的痕迹。
  此外还想浅谈一下动画中的汽车画法。在二维动画中,汽车也有两种画法:手绘和三渲二。车是非常难画的一种东西,它的曲面复杂,比例要求严格,需要很细的线条,透视难以想象,稍有差错看起来就会很怪。手绘是很耗时间的方法。手绘的车,如果没有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用来修外形,得到的结果往往惨不忍睹,比如一部古早的汽车动画《车博士》。“三渲二”指的就是用三维建模并渲染,使之看起来像二维物体,甚至像手绘得到的。一方面,“像”只能是像,很容易看出与周边的手绘景色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三维建模时常是为了节省精力而使用,用在一些不重要但需要汽车移动的情节中,即使精度高,也达不到手绘的灵动,例如《异度侵入》中偶尔出现的丰田Highlander警车。然而,偶尔也是有下血本做得好的作品。对于手绘,《红线》利用线条夸张地展现了速度与力量,《逮捕令》的四集OVA中车辆动态刻画十分精细,《侧耳倾听》中的路人车看起来既真实又可爱。对于三渲二,我对大多数以车为主要角色的作品都是比较满意的,虽然并没有一部达到完美,但剧情精彩处足以让人忽略这些小问题。

  寥寥数语,无法穷尽汽车与影视的密切联系,比如我们未能谈到汽车与不同性格或情绪的人、不同建筑、不同拍摄手法的化学反应;另外,本文讨论的范围局限于静态,对于人基于车做出连串动作或重复动作的情形,以及每一个部件的运动都未能考虑。希望读者们未来可以多多留意影视中的汽车、留意汽车的痕迹,至少能为观影增加一份考察细节的乐趣。


作者:张卡林
摘自同人志《车管所》(未公开发表),主编张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