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5 15:45 /
先吐个槽,我又双叒叕不小心买成了国语版的场次,对自己无语了,感觉没看到原汁原味的东西。
一言以蔽之:6.5分,算不上是对本片差评,也不是周围人反映的“看不懂”,故事本身的主旨很鲜明,最表层次的无外乎是“家人的和解”“理想的乌托邦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抉择”“事业的传承”等几个不分国籍的人都能了解的主题,反而对于军国主义的批判和反战的表达要更为含蓄。但我觉得就讲故事方面,明明可以讲得更好,一个曾经非常精于讲故事的导演,在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里,竟然完全放弃了对故事本身的经营,是令人非常遗憾的。

看完电影后连续看了几个影评up的评论,竟然是一水儿的好评如潮,对于本片在普通观众之中所造成的巨大口碑差距,都选择了“隐喻多所以造成叙事拧巴”的解释,并且这种拧巴可以因为奥斯卡认可、可以因为儿时情怀、可以因为是封笔之作、可以因为是所谓的“文艺片”等原因给予原谅,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相反我认为正因为宫崎骏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曾拍出过《千与千寻》,就应该给予更大的期待和更严格的要求,而不是要给予像给电影萌新一样的宽容。

我就想问一句,和当年同样获奖的《千与千寻》相比,本片能比得上千寻吗?你猜本次的获奖,所谓的“封笔之作”加了多少情怀分?甚至可能还有当年动画电影领域“时无英雄”的原因。

首先,为什么隐喻多就要让叙事拧巴,让故事逻辑被迫牺牲?这二者之间存在必然性的关系吗?《千与千寻》的隐喻不多吗?有对泡沫经济的反思、有对人生历程的思考、有环保主义、有自我认知的思考等等,这些思考常看常新,但是这些主旨内涵损伤了千寻的故事性吗?哪怕这些隐喻我们一个都没看出来,但影响了观众去理解和享受千寻的故事吗?反观本片,可以说是千寻的男版姐妹篇,但叙事上的重大缺陷,如角色关系铺垫较弱、角色形象转变生硬、角色形象塑造不深刻、故事叙事节奏安排不当、人物行为合理性铺垫不到位等问题屡见不鲜。且每个角色只为隐喻服务而牺牲现实的行为逻辑,让整部电影仿佛是导演午夜间漫上脑际的纷繁杂乱的呓语,不被导演加工成能让听话的对方理解的样子就一股脑儿地抛给对方,并美其名曰“大师的任性”,我作为观众,我是愤怒这样的创作态度:不是能力不及做不到,而是干脆就不想做。毕竟我想看到的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而不是重温宫崎骏的情怀。

其次,本片的视角太过个人化与民族化。换句话说大师最后的作品讲的故事回到了个人的经历,回到了本民族的语境之中,而非在一个更大的普世语境内,讲述让各国观众都能理解的主题。普通创作者或许无可厚非,但作为世界级大师而言,我对此稍有龃龉。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既非日本人更非宫崎骏本人粉丝,我看一部电影还需要去了解日本的历史、日本当年的社会现实、宫崎骏本人的成长经历、吉卜力三巨头的关系、题目那本书的内容等等背景知识我才能看明白电影中的隐喻,这不是太荒谬了吗?甚至连日本观众都直呼看不懂的。如果是这样,电影的出品方是否该给每个购买电影票的观众发放一本《观影指南》?何况一部电影的优秀与否从来和它包含多少隐喻没有几毛钱的关系。

再次,本片异世界的世界观营造的仓促导致后半部分的观感直线下降、莫名其妙。这个问题只要对比《千与千寻》就能够理解,千寻整个故事五分钟就完成穿越并迅速引入主要矛盾——拯救变成猪的父母。但本片在仓促地进入异界之后,就迅速展开各种逃亡,而缺乏足够的篇幅对异世界那迥然不同的世界观进行从容地交待,这样的结果导致观众既无法充分理解异世界的规则、每个角色的功能以及主角脱离这里的方式。并且异世界造物主的形而上存在竟然和他所创造的产品在同一个维度也不符合世界观运行的普遍规则,因为按照常理而言造物主是可以轻易主宰他所创造的世界的,但在本片中他竟然被自己的产物拿捏了。正是这样的仓促导致很多观众对这个阶段的故事是一头雾水,因为观众无法了解这个异世界的底层逻辑。

再加上本片在我国是以商业片的模式进行宣传,以宫崎骏IP和封笔之作作为噱头吸引大量路人观众下场,在B站我都能看到无数关于本片的宣传,仿佛吉卜力和宫崎骏本人都下场营销,态度完全不是一部所谓的文艺片的清高,倒是饱含着商业片急于回本的谄媚,和之前致力于中国市场的新房相比不遑多让,让我不禁失笑“面对中国市场这一巨大票仓的诱惑,连大师都无法免俗”,结果让网上所有宣称“大师的任性”的言论显得非常可笑,也让网上的“口碑分化”显得如此顺理成章。
Tags: 动画
#1 - 2024-4-5 15:59
营销的事儿问铃木敏夫
#2 - 2024-4-5 16:30
搞再多隐喻也不好看
#3 - 2024-4-5 19:41
的确本片的结构蛮松散的,像是私小说一般的电影,缺少对情节、主题的引导或者说作为电影的统一感,但我倒不太认同角色塑造烂的观点,这片只是人物表达更加含蓄,我认为并不存在“每个角色只为隐喻服务而牺牲现实的行为逻辑”的问题。夏子和真人间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剧情的推进和不断出现的苍鹭的入侵,矛盾在真人自残后达到了顶峰。之后真人在异界中完成了和解、接纳、重建家庭的过程。真人作为宫崎骏作品的主角来说是很少见的类型,“傲慢无礼又满口谎言”,总是板着一张臭脸,这让观众难以从外表察觉其所思所想。因此,片里那些情感迸发的瞬间,我们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一直都展现出温柔一面的夏子被伤的这么深,原来真人对新的环境是如此难以接受,这种歇斯底里在以往的宫崎骏的作品里是很难看到的。产房里夏子和真人的和解,真人与火美的拥抱等等,铺垫、合理性真的不足吗?至少我认为是足够的。我觉得将本片视作通过家庭的重建展现少年成长过程的作品是完全足够的。
至于隐喻,我觉得这就是纯粹的私电影,作者的私货和作品的立意又不是一回事,那隐喻来吹确实很怪,可能楼主还是觉得这片不值得过度的赞誉。对我来说电影院里观影过程本身还是很愉快的。
关于宣发感觉楼主完全就是在发牢骚了,文艺片就必须“清高”宣发的批判实在过于犬儒了(真要说这片全球票房也不低啊,早回本了),况且老头做个私人性质的电影,铃木敏夫在日本是零宣发的,大陆这边引进搞各种噱头肯定不单单是铃木的安排,中方的资本肯定也想多赚啊,文艺片就该不宣发没人看然后票房暴死最后压根拉不到投资做文艺片吗,吐槽一些观众、作品的一些内容也别这样无差别发牢骚啊
#3-1 - 2024-4-5 20:51
Maket1980
首先,人物关系的铺垫不到位,你也知道观众是后知后觉地知道夏子被伤害得深,但在她消失在塔中之前观众能够看到他们的矛盾是如此不可调和吗?甚至真人为什么那么抗拒自己的后母及后母是母亲的亲妹妹这种矛盾导火索都知道亲妈出现观众才知道,父亲和后母的“尴尬结合”这种背景还需要观众观影后看科普,这种因果如果不在前面漫长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揭示,怎么让观众去认识到他们家庭的矛盾?以至于最后产房和好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此外后母突然挺着大肚子就去了塔那么危险的地方,这种行为的动机能说服普通观众?起码观影时就没说服我。
#3-2 - 2024-4-5 20:55
Maket1980
其次,宣发的问题我只是调侃,哪里看出我是发牢骚?本片在我看来就是商业电影,不能因为它拍得不合商业片的规范就不是商业片,所以它怎么宣传都正常。我只是调侃一堆观众喜欢吹捧本片文艺片的清高,可宣发方可没指望它只挣文艺片的钱,拿出的营销姿态都是标准的商业片套路。
#3-3 - 2024-4-6 12:36
allki
Maket1980 说: 首先,人物关系的铺垫不到位,你也知道观众是后知后觉地知道夏子被伤害得深,但在她消失在塔中之前观众能够看到他们的矛盾是如此不可调和吗?甚至真人为什么那么抗拒自己的后母及后母是母亲的亲妹妹这种矛盾导火索都...
如果不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的话,影片前半是能看出具体的家庭关系的,夏子是火美的妹妹也有提到(“你就是姐姐的孩子吧”之类的对话)。至于为什么真人那么抗拒后妈,并不完全是夏子是他母亲妹妹的原因吧,对于没能接受母亲死亡的孩子来说,这时候无论父亲的再婚对象是谁都是难以接受的。影片前半段漫长到几乎不合理的日常描写,通过真人在宅邸、学校发生的事情,和中间穿插着的苍鹭的入侵,难道不足以展现矛盾的一步步激化吗?过去未完成的失败、某种匮乏就像苍鹭一样从窗外侵入现实。夏子进入塔的动机的确一时难以理解,或许楼主觉得不能接受,但我在看得时候,产房里那段异质的作画就足以说明一切了,关于这点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3-4 - 2024-4-6 12:36
allki
Maket1980 说: 其次,宣发的问题我只是调侃,哪里看出我是发牢骚?本片在我看来就是商业电影,不能因为它拍得不合商业片的规范就不是商业片,所以它怎么宣传都正常。我只是调侃一堆观众喜欢吹捧本片文艺片的清高,可宣发方可没指望...
好吧,楼主只是调侃的话是我有点过敏了,要是让你不愉快我先道个歉。现在越看这片越像宫崎骏的认罪状一样的作品,什么文艺片什么隐喻,一些观众非得拔高立意拿文艺片来给自己镀金确实蛮讨厌的。
#3-5 - 2024-4-6 14:52
allki
Maket1980 说: 首先,人物关系的铺垫不到位,你也知道观众是后知后觉地知道夏子被伤害得深,但在她消失在塔中之前观众能够看到他们的矛盾是如此不可调和吗?甚至真人为什么那么抗拒自己的后母及后母是母亲的亲妹妹这种矛盾导火索都...
嗯,现在再想想觉得和楼主的这个分歧还是有普遍性的,影片真的需要展示每一个情感变化的详尽理由吗?我觉得终归只能留下一些踪迹,一些模糊的斑点,观众做的无非只是由此倒退,试图建立起合法性。就像家长问你喜欢一个人的原因,实际你喜欢上对方的原因和这些理由毫不相关:就只是坠入其中而已。我们可以做出很多对原因的推理,例如夏子其实并不真正讨厌真人,在真人选择叫自己妈妈后也自然选择了接纳真人。但我认为这实际并不重要,那个产房的场景的展现本身才是一切。对我来说结果明确、原因暧昧也没什么,只有画面有足够的说服力就可以了,宫崎骏的画面对我就是有谜之说服力。楼主出戏确实也正常。对影片而言,充分的理由或许是必须的,一些含蓄的表达,一些尽在不言中的场景,当作者的引导比较少时,能否让观众满意就很难说了。
#4 - 2024-4-6 21:47
挂了宫崎骏的名字,就算从里到外都是文艺片也会被大众视为商业片吧。
一部作品是不是商业片,和他如何宣发没有必然联系,作品的内容会回答。
铃木包装只是为了迎合市场心理。因为如今的观众就是把文艺片当成商业片在消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