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30 13:53 /
何为理性之道?是选择拉文克劳?是尝试以科学证明魔法?是我抛弃我的感性去拥抱我的理性?英勇的格兰芬多不会因智慧的拉文克劳而消逝,神秘与未知的迷蒙只会在公式与定理的火光中更添几丝若隐若现的魅力,理性的成长只为将有二者真正的天平出现时,能义无反顾的立于感性之端,正如人无法将生命同金钱衡量亦或在卑微的存活与无效的为爱赴死间选择看似不成熟的那个选项。

整体结构上不难看出前半部分作者掉书袋式的理性思维解题求证与后半部分诡计、阴谋、妄图的斗争,外加以监狱篇为切割线,似乎有违理性之道,其实倒不如说前半部分我们是在理性代入神秘的霍格沃兹,后半部分我们是在理性代出以上帝视角欣赏棋子间的纵横。

而相较于原作,hpmor其实更为遵守所谓的桑德森魔法三定律,第一定律的“作者用魔法令人满意地解决矛盾的能力与读者理解魔法的能力成正比”,魔法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则(并非指有科学依据,而在于清楚解释并反复出现),能力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义,更轻松解决了冲突;第二定律的“限制大于权能”,使用魔法会有怎样的后果与矛盾如前半部分变性术的限制(当然也可能是我忘了原作其实有说明);第三定律的“在添加新设定前扩展已有的设定”,世界观的进一步扩展是在世界观的设定下的深入,魔法系统同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战争等愈发相关联。而后那隐藏着的第零定律“永远偏向更酷炫的一边”,黑魔法防御术教授那置于星辰间的魔法给出了答案。也并非踩一捧一,只是客观给出事实,毕竟桑德森的定律只是桑德森的定律。

正如hpmor前言所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改变某一原著剧情点,在源头的涓涓细流处放一块小石子割裂开能似霜雪滚动、无涯的天堑,找不到“崩坏”的开端或者说压根就没有所谓的“崩坏”,保留了所要保留的,改变了所要改变的,看过原作同原作对照不同之处是一大乐趣,不同原作对照或者说没看原作感受脱离于J·K·罗琳的霍格沃兹也是一大乐趣。如果说原作是丝线寄于针尾,笔尖带动针尖,将七本书贯穿,那么本作便是巫师将七本书化为了一堆碎片,伏笔暗流涌动,带动名为理性之道的拼图一气呵成。

不过hpmor也因EY谋求短短122章浓缩罗琳七本书的精华,而显得相比原作在人物塑造上,欠缺了什么或者说直接舍弃对某些人物诸如布莱克、穆迪等的描写,转为专攻对哈利,赫敏,齐洛,邓布利多的塑造,甚至推翻原本的哈利、赫敏、罗恩的铁三角构建更为岌岌可危的哈利、赫敏、德拉科的三角,当然这也因此为本作增添了一抹独特乐趣。在新的时空里各个角色也有了新的归宿,可能丧失了原作某些刻骨铭心的的悲痛,欠缺了原本应有的立体形象,但或许EY只是在弥补他的遗憾与我们的遗憾,同人同人,满足于作者永远应当高于力争同原作有多少契合的读者,满足于遗憾永远应当高于力争原定宿命的读者。

所以当科学与魔法交织,与其觉得是对二者的亵渎,不如对试求让二者相连的勇士献上敬意(不经让我想起了那位“所谓人者皆为星辰”的理想)。巫师、魔法、魔杖,科学家、技术、仪器既然都起于人服务于人,为何一定要有所对立呢,科幻能建立在有限的科学假设上幻想,那奇幻同为幻为何不能在有限的科学解释上加以幻想?

最后,感谢罗琳创造了一个让我们心生向往的世界,感谢Eliezer Yudkowsky给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另一种可能,让我们在《被诅咒的孩子》后又一次回到了这个充满魅力的霍格沃兹,让我们重新却又全新体验了这些人物的起起落落。











Tags: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