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 00:53 /
TL;DR:任何评价必然基于已有的动画作品及其相关材料,而这些材料本身的相关度和信息量就直接决定了以此作为引用的评述的可信度。

前情提要:论动画的结构

个人认为好的动画评价必然涉及对剧情、设定集或其它相关材料的引用。缺乏这些引用而直接评价,无论评价内容有多高深,哪怕高深到可以整理成哲学论文,这样的评价都算是离题的,挂羊头卖狗肉的,或者说就是一种同人活动;而非任何形式的旨在与其他观众达成互相理解的一种评论活动。任何评论必然涉及评论者的主观,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通过引用材料,我们可以让其他观众能够理解这份主观的产生的原因。因此评价者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荧幕前的角色扮演,读者通过评价者的文字理解这些角色扮演,从而理解评价者,进而理解评价者眼中的动画作品。

那么这就引来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评价是最能够让读者理解的?或者说,什么样的评价是“可信”的?

因为动画评价的目的终究是让读者理解到评论者眼中动画,所以任何评价都必须基于客观的材料,而材料本身的可信度就直接决定了立基于此的评价的可信度。材料本身的可信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显然是相关度,即和所要讨论的动画越是相关、材料本身就越值得可信。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材料的信息量。信息量的多寡同样决定了可信度。这点从常识来看应该很容易理解:比如A和B都声称自己参与了同一个项目经历,但是A无法进行细节性地阐述,只能大而化之地做固定的介绍;但是B可以讲得很细,可以针对给定的问题做出多样性的解答——那么A和B的项目经历,哪个更真实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显而易见。但是在动画评论中,似乎有些人倾向于以某些简单词句当成是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不管什么问题都拿相同的回答去回复——这显然是降低而非提升了评价的可信度。

相关度的高低和信息量的多寡直接决定了材料的可信度,进而决定了基于这份材料的主观论述的可信度。对应于动画作品而言,不妨认为动画本身的视频内容、其可信度最高,这样的材料可视为第一顺位;而使这个动画得以制作完成的前中后期的种种工作,这方面的材料可以视为第二顺位,毕竟信息量相对较少。动画的外传,或是制作方的相关人员的表述,这些可以视为第三、第四顺位或更往后,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材料的可信度的评价标准大致这些。那么如何判断引用这段材料的论述是“符合”这段材料的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关键指标是看两者的信息量。假如材料给出的信息、论述中大致都有;而论述本身蕴含的信息也大致可以在材料中找到,那么这样的论述就是“符合”材料的。假如数值化的话,也许材料和论述这两者的信息量大概都是50:50;实际难免存在一些偏差,比如40:60或60:40,这些都可接受。但是如1:99或99:1这样的极端比例,显然是没法接受的:前者无疑是论述者自己凭妄想而暴走;后者就是单纯的介绍材料而几乎没有任何评论。总之,只要比例分配相对合理,那么可以认为评论是“符合”材料的,于是这份评论的可信度可以直接凭借材料的可信度而决定。

为什么我要做这些铺垫?考虑到任何评论都是主观的,因此不同的评论之间很可能存在互相冲突。那么对这些冲突的评论,如何进行取舍?很显然,就是凭各自的可信度来决定。一般来说,某些主观评述会作为“公理”而存在,一般在相关wiki上查阅动画的大致剧情和角色介绍就能获悉,这也是互相理解的基础;然后,各观众截取不同的材料,做出不同的解释,并根据其与“公理”的相互关系来决定是否认同这份解释。如此循环往复,就可以形成一整套看法了。堕于思考的人没法有效地分析广泛的材料,因此只能截取很有限的一小片,从中取得解释并作为“万能钥匙”而使用;而勤于思考的人则会截取多样的材料片段,用类似拼图的方式构成自己的完整看法。显然,堕于思考的人,其主张很难得到他人理解,因为对于他人所理解的各材料,堕于思考的人拒绝去理解;勤于思考的人也许仍然难以被他人理解,因为其引用的材料可能不被他人所注意;但是勤于思考的人容易理解他人的想法,因此说服就是有可能的。

这样的构建方式似乎和考古类似,因为考古学也会根据证据的质量和数量来判断史料的可信度;然而动画鉴赏不必如考古那样复杂,因为材料终究是高度有限的,而内容通常也不是难以理解的。

这也正是乐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