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6-4 22:52 /
导论
只要谈到中国近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抗日战争永远是绕不开的坎。从宏观上来看,抗战时期乃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四万万国人的十四年艰苦抗争;从微观上来看,十四年抗战,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也有令人黯然泪下的百姓哀歌。
前者,私以为是史学家的研究范畴,是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的民族记忆;后者,则应是文学家,乃至整个文艺界的素材宝库。而优秀的抗战题材作品,则能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从根本上杜绝抗战悲剧的重演。
而纵观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抗战题材作品并不多见,而影视作品却有泛滥现象。其中带有一些荒谬桥段,例如“手撕鬼子”、“枪斗术”等违背常识的影视剧,由于过于常见,被人戏称为“抗日神剧”。常言道,大浪淘沙,时间的长河会冲刷这些泥沙,剩下的便是珍贵的黄金。笔者赏析的两部小说——都梁所写的《亮剑》,以及兰晓龙所著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抗战小说,阅读之后,我们方能明白:我们为何在抗战初期节节败退?我们又为何能赢得这场苦战?
Tags: 三次元
#1 - 2023-6-4 22:53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头顶同一片天空。 ...)
《亮剑》:一部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
“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题记
若问经典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其答必有《亮剑》。而知道《亮剑》是一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的人,已然不多;了解其原作是一部伤痕文学小说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受赏析的题材所限,《亮剑》小说的后半部分,笔者会一笔带过,着重研究其前半部分(也是电视剧所拍摄的部分)。
《亮剑》出版于2000年1月,可谓是新世纪小说的先驱。作者都梁,1954年生人,曾在坦克部队服役,复员后在多个岗位中工作。其代表作有《亮剑》、《血色浪漫》、《狼烟北平》。
而都梁写小说纯粹属于偶然。爱看小说的都梁和朋友一起聊天,闲谈中谈到了文学。刻薄的他把目光所及的小说数落个遍。朋友激他,你说人家不行,你写本出来看看。为了践诺,都梁拼掉八个月的业余时间,《亮剑》完成,由朋友介绍给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董保存。《亮剑》一出版,就受到了大众热捧,同名电视剧播出之后,更是闻名遐迩、为人所赞。
笔者家父也曾是一名军人,《亮剑》电视剧于他,就如同86版《西游记》电视剧于我们一样。受好奇心驱使,笔者初中时从朋友处借阅了原著,阅读经历迄今记忆犹新,在今年暑假也购置了一本,重读此书。
#2 - 2023-6-4 22:53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头顶同一片天空。 ...)
主要剧情:
《亮剑》的抗日部分,从李家坡之战记叙到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其中的战斗部分,笔者认为李家坡之战、大闹聚仙楼和平安县城之战最为精彩。而其后的解放战争部分,虽不属于抗日战争,但值得一提,以便更好地分析主人公李云龙,以及其对手兼朋友楚云飞的人物形象。
李家坡之战是小说的开端,也是李云龙的一场漂亮仗。坂田联队包围了李云龙麾下的独立团,其有两个选择——一是等待援军,二是冲出重围。由于坂田联队是日军精锐,在常人看来,搬救兵自然是求稳乃至求全之道。可李云龙并非凡人,他选择了“亮剑”:
“什么他娘的精锐,老子打得就他娘的精锐!”
此言一出,全团士兵受之鼓舞。不过,传令兵捎来了上级命令——原地防御,等待友军。的确,独立团弹药奇缺,手榴弹都要从兵工厂厂长那软磨硬泡得来,更不用说只有区区两枚掷弹筒炮弹了。对手可是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强敌。李云龙咽不下这口气,选择违抗命令,率领全军突围。掷弹筒命中敌方指挥部后,李云龙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最终全歼坂田联队,得到了一把日本武士刀,以及上级处分。
处分,对于李云龙早已是家常便饭。作为黄麻暴动时期就投身革命之人,李云龙没少吃处分。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长征时期,为了让手下吃饱饭,他不惜抢劫不愿卖出粮食的藏民,从团长一跃而下,变成了大头兵。因此,此次被“发配”到服装厂还不算什么。不过,战争年代,会打仗的人自然会被重用,由于李云龙的老战友孔捷的部队被突袭,李云龙又被重用,并被分配新政委赵刚,战斗由此继续。
与日军进行大大小小的战斗之后,独立团在赵家峪安营扎寨,修生养息。为了扩军备战,李云龙让麾下部队自力更生——自行征兵,从日军处缴获武器装备。按照他的说法,就是:
“我们独立团是一匹狼,有本事的就有肉吃,没本事的就喝西北风!”
这样的“狼性文化”果真见效,原本伤亡惨重的独立团,很快恢复实力。同时,李云龙本人也不歇着,与国民党358团团长楚云飞私下在茶馆会面,商议刺杀宪兵队长平田一郎之事。平田一郎在聚仙楼摆酒为自己祝寿,二人连同贴身侍卫前去“捧场”。由于警卫员,人称“和尚”的魏大勇吃相难看,甚至和李云龙争抢烧鸡,激怒了在场的日本人。李云龙便不再伪装,掏出双枪,楚云飞也加入进来,几人大闹聚仙楼,将在场的日军与伪军军官全部击毙,惊动整个晋西北地区。
这些都是后话,在李云龙回到部队时,其不向政委报告、不守纪律之过为赵刚所批评。为了赔礼道歉,李云龙为他献上了半只烧鸡,还有两瓶汾酒。赵刚先是嫌弃李云龙,后又收下了这份薄礼。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的描述,这副场面实在是惹人发笑。
李云龙的事迹很快被日军所知,该地区的总指挥筱冢义男派出以山本一木为首的特工队进行斩首行动。山本一木乃自傲之人,其不屑于刺杀团长,而其战死十分契合《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一句话——“日本人都是自大、狂妄而死的”。
此时的李云龙并不清楚山本一木正在向其靠近,他正忙于自己的私事——与妇救会主席秀琴结婚。新婚之夜,李云龙警觉到危险接近,前去放哨。得到汉奸朱子明的情报后,山本一木前去捉拿李云龙,结果只发现卧床的秀琴,无奈之下,只好俘虏秀琴,屠杀赵家峪百姓,并率残部前往平安县城。与此同时,李云龙和赵刚浴血奋战,虽突出重围,但赵刚中弹负伤,独立团也遭受重创。在妻子被俘、战友负伤、战败而逃的三重打击下,李云龙决定报仇雪恨,攻打平安县城。
这时各位可能觉得这样的想法是人之常情,然而平安县城易守难攻,并处于交通要道。一旦强攻,周围的部队都会行动,届时将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但出离愤怒的李云龙不会想到这点,他收编了周围的友军部队,并请求了老战友孔捷、丁伟的援助。甚至连楚云飞,都为之“帮帮场子”。日军方面也不停歇,在察觉到八路军部队的调集之后,大量日军被派往平安县城进行驻守。
在清点人数之后,李云龙笑出了声,独立团扩编到近一万人,早已是师级编制,并有各式装备,是“八辈子打不到的富裕仗”。这让他有了底气,发起进攻。平安县城的日军自然无法抵挡如此猛烈的攻势,山本一木已知时日不长,带上秀琴来到城楼上,要挟李云龙。原本打得正酣的李云龙停了下来,与之谈判。
而秀琴的一席话点醒了李云龙:“为赵家峪的老百姓报仇!李云龙,我秀琴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李云龙,你开炮啊!”
“开炮!”李云龙下令士兵用意大利炮向城楼开火,平安县城之战落下帷幕。此战让李云龙一战成名,而上级则是认为其功过相抵,不予奖赏。
到了解放战争,李云龙跃升师长,其部队以骁勇善战为称。在淮海战役中,他与老对手楚云飞兵刃相见,最终双双受伤。在医院中,他认识并爱上了护士田雨,二人两情相悦,喜结连理。小说的前半部分就此而结。
当然,鉴于笔者笔力尚浅,无法将小说中许多精彩片段一一赘述,实为遗憾。而上述的故事梗概,则只能体现李云龙的品质——敢爱敢恨、不畏强敌,而综合整本小说的内容,我想细细道来。
#3 - 2023-6-4 22:53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头顶同一片天空。 ...)
主要人物:
李云龙无疑是小说的主人翁,他算是一个“反英雄”形象,或者用鲁迅的话来说,是“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首先,李云龙素质不高,说话脏话连篇,张口“他妈的”,闭口“他娘的”。这还带坏了大学生出生的赵刚。
其次,李云龙重色不轻友,无论是与秀琴的爱情,还是与田雨的相识,都是从其外貌出发,手术开始前,他还看了一眼田雨,心想“这姑娘长的不错”,此为“重色”。对于兄弟,他可谓掏心掏肺——和尚被土匪谢宝庆打死,即使黑云寨将被收编至八路军,他也率军攻打黑云寨,报仇雪耻,并道出“此仇不报,我李云龙誓不为人”,为此吃了处分;赵刚受伤,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在其病床旁哭泣并开始念旧。
以上都是李云龙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性格,这也是小说最出彩的地方,它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李云龙的缺点,可以说不是缺点,反倒让这个角色的形象跃然纸上。
但不听指挥、我行我素的性格,则是其招惹处分,甚至受人批判、富有争议的部分。为何争议?因为八路军,乃至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听党指挥是放在第一位的。一个屡屡不听指挥的团长,与身居山林的土匪有何区别?从这一点来看,李云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兵痞。虽然小说中李云龙背负无数处分,但显然在历史当中,是不存在犯下累累错误,还能身居将职之人,这是批评者认为失真之处。
若是讨论到小说前半部分,这一点还能成立。但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尤其是文革部分,李云龙算是最听指挥的一批人,但他仍被批斗而死。正是这样的反差,小说的伤痕文学色彩才能凸显出来。
李云龙看上去是个粗人,但其粗中有细,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战术上,李云龙泥腿子出生,却懂得集中优势火力猛烈进攻,例如将全团的手榴弹在短时间内全部掷出,以达到密集轰炸之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从其与楚云飞的较量中能够体现。抗战末期,楚云飞设下鸿门宴,李云龙只带一个警卫员单刀赴会。翻脸之后,他脱去外衣,露出身上的炸药,这让楚云飞自愧不如。而正是因为粗中有细,李云龙才是有勇有谋之人,才能在晋西北大地上打胜仗。这是小说构思的精妙之处。
政委赵刚,是李云龙的副手,其争议还是在于无力管控李云龙。他从燕京大学毕业,是一二八运动的发起者,学富五车,能够关注大局——譬如说他告诉李云龙,盟军已向法西斯发起反攻,这也意味着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在看到田雨之后,他想到有如此多出众之人加入到抗日统一战线当中,中华民族不会亡。同时他也能带兵打仗,在多次危急关头中杀出一片血路,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
楚云飞,作为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国民党籍军官,是为人称道的角色。他雷厉风行,富有谋略,在抗战中放下党争,与李云龙联手抗敌。当一些国军对共军怀有敌意时,他认为,如此内耗是在消耗中国军队实力,不利于抗。这样的远见使得他被两岸观众所认可。一些败退台湾的国民党老兵也认为楚云飞是那时国民党中层军官的典范,是符合历史原貌的人物。
到了解放战争,国共决战,当他与李云龙在战场上重逢时,他大笑道:“云龙兄,云飞在此!”这样的豪气让人拍案叫绝。抛开政治立场,无论是李云龙,还是楚云飞,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而楚云飞也是英雄惜英雄,负伤住院时,他醒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询问李云龙的伤势,可见二人的交情。他也认为,若无战争,他与李云龙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4 - 2023-6-4 22:53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头顶同一片天空。 ...)
感想:
综上所述,《亮剑》从宏观上为我们展现出中国军队浴血奋战的壮阔画卷。为何是“宏观”?相较于《我的团长我的团》,《亮剑》中的主要人物多是军官,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作者通过大小战役的刻画,表现了国共两党在抗日时期的英勇事迹,其中虽有波澜,但从整体上来看仍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最后,回到导论的问题。为何中国人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题记是摘自电视剧中李云龙演讲时的一句话,这也是《亮剑》的含义——面对强敌,敢于亮剑,而非退缩。古代侠客,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李云龙的毕生信念。正是因为有无数如李云龙一般的英雄豪杰带领人民投入到抗日斗争当中,我们才能在苦战中看见胜利的曙光,并客服重重困难,迎来属于我们的新时代。这便是《亮剑》为我们呈现的抗日战争。
#5 - 2023-6-4 22:53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头顶同一片天空。 ...)
我的团长我的团》: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作者介绍:
兰晓龙,197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1997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军区军友话剧团担任编剧,相较于都梁而言是正儿八经的作家。其出道作——话剧《爱尔纳·突击》获得全军新剧目展演编剧一等奖,而其改编电视剧《士兵突击》,更是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经典之作,使其一炮走红。此后,他撰写了《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好家伙》等长篇小说,并担任同名改编电视剧以及电影《长津湖》编剧。
#6 - 2023-6-4 22:54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头顶同一片天空。 ...)
前言:
由于许多特殊原因,国内的抗日题材影视剧及小说多将笔墨集中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而中国国民党所在的正面战场,除了台湾地区,鲜有人着重刻画。
其原因,我想一部分在于抗战初期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及长期内战所导致的军力衰弱,使得中国军队节节败退,首都沦陷,进而进入到相持阶段。即使在抗战后期,豫湘桂大溃退也让人难以接受。因此,纵观整个抗日战争,国民党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人大失所望,也就更不用说浪费笔墨去描摹了。
但是,这只是宏观层面的问题。毕竟那时国民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绝大多数人自然要顺应国民党的政策。我们否定国民党,但我们不能否定为国民党、为国民政府效力的一些人,而这,便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独特之处。
小说的题材取自于第二次远征军,主要部分从溃兵重整到松山战役结束为止,小说结尾还涉及到解放战争部分,不过相对于《亮剑》而言,这一部分不仅不多余,反而能够深化小说主题,这一点我们在之后分析。
在这简单提及一下历史缘由,中国远征军共两次出征,是为了打通滇缅公路以保证美英盟军补给,并且协助英军击退日军,可以说利人利己。然而,远征军第一次出征大败而归,十万人仅有四万人幸存,其中大多数人死于野人山中;第二次出征取得艰难胜利,并为反攻奠定基础。两次出征,先后调遣四十万人,而伤亡却有近二十万人,可谓惨烈至极。
而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事迹,至今仍被国共两党所传颂,他们的牺牲超越了党派属性,是为民族大义、道义而战。然而,《我的团长我的团》却并没有以这样的主旋律作为主题,而是通过中国远征军的事迹,来剖析抗战之内涵。
#7 - 2023-6-4 22:54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头顶同一片天空。 ...)
剧情简介:
小说从主人公孟烦了在战场上装死并逃出生天开始叙述,他和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溃兵来到云南边陲小镇——禅达,浑浑噩噩度日。这样的生活并未持续多久,一天川军团团长虞啸卿来到收容站,将这些溃兵收入麾下,装备都未发放便赶鸭子上架,让他们乘坐美军运输机前往英军机场。
航行途中,一队日军战机突袭手无缚鸡之力的运输机,孟烦了所在的飞机迫降,幸存者不知前往何处,直至遇到一车撤退的英军士兵,他们才得知机场遭到日军攻击。众人只好前往机场,途中他们遭遇一支日军四人侦察队,又开始了逃亡,终于躲进了着火的英军仓库中。
而后,一个自称为川军团团长的中校龙文章救了他们,并重新组织部队,许诺带领他们回到禅达。孟烦了被任命为传令官。路上,一个又一个逃兵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很快便集聚了一千余人的团制部队。他们大多没有武器,甚至连军装也没有,作战意志也所剩无几,但在龙文章大胆突进、身先士卒的带领下,这群“炮灰团”也有了战斗力。
部队行进到半山腰时,一位少妇和孩童在路边以身相嫁为报答乞求过路人为她去世的公公下葬,收容站的老大迷龙出于好色之心火速为她公公造了一副木制棺材,她也实现了自己的承诺。龙文章得知消息,以违反军规为由枪毙迷龙,后经众人劝阻,才打消这个念头。随后,炮灰团又遭到了躲避在丛林里的日军攻击,付出惨重代价后,他们获得了胜利,并进军到山顶。
在山顶上,士兵能够看见行天渡旁等待的平民和士兵,对岸由虞啸卿麾下的特务营所把守。即便如此,炮灰团不可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因为这群士兵逃离自不同的部队,这个团甚至连番号都没有,加之恼羞成怒的日军集中兵力向山顶发起猛攻,炮灰团只好应战。
在无数次炮击、步坦协同、毒气弹的冲击之后,炮灰团的士兵所剩无几,在日军的第十六次进攻失败之后,炮灰团终于可以得到对岸的炮火支援。借着火炮打击,龙文章带领幸存者撤退至对岸,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回到禅达,龙文章便遭到军事法庭的审判,弄清缘由后,孟烦了等人才知道——龙文章不过是和孟烦了一样,只是个少尉,由于逃亡路上看到阵亡中校的尸体,便偷了军衔,自立为团长。不仅如此,他早年丧父,和母亲一同流浪天涯,做着招魂的工作,然而这一切口供,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是偷来的,直到最后孟烦了才明白这一切。即便如此,龙文章对家国破碎的愤恨,以及抗日的决心,打动了审判官虞啸卿,功过相抵,虞啸卿任命他为川军团团长。
然而,谁都知道,川军团早在第一次远征军时期就被消灭,幸存的炮灰团士兵只不过是炮灰,是被人遗忘的人。而炮灰团所获得的补给,也让人大失所望——落后的武器装备,一群被抓来的壮丁,一切都不像是为重建川军团所做的应有的准备。但是,只有龙文章,能够让这群炮灰燃起希望,燃起能够战胜日军,赢得胜利的希望。此后,他们驻扎在祭旗坡,与南天门的日军相僵持,同时进行扩军备战。
一次,孟烦了收到了来自父母的信件,得知他们已经来到对岸的铜钹镇。龙文章便带领一支包括孟烦了在内的小分队前往铜钹将孟烦了父母接回家。由于护送孟烦了父母时惊动了日军巡逻队,小分队只好在当地的红色游击队的殿后下撤离至禅达。
父母的安全达阵,让孟烦了少了件要担心的事,但也让他有所牵挂。不过,这些并不会减缓龙文章的步伐,一天深夜,他与孟烦了一同潜入南天门阵地,并只身进入地道进行侦查、绘制地图,孟烦了负责望风。离开时,由于孟烦了与其起争执,日军阵地向他们开火,孟烦了负伤,龙文章背着他逃过一劫。孟烦了生命垂危,迷迷糊糊地看见了死在山上的兄弟——有名的、无名的、熟悉的、陌生的,这彻底改变了他的心境。
回到祭旗坡后,龙文章赶忙将地图和作战计划向虞啸卿报告。而报告的形式非常特别——在沙盘中,他以南天门驻军指挥官竹内连山的身份与虞啸卿对峙,孟烦了则以副官身份与国军对峙。虞啸卿的手下瞧不起炮灰团,为了维护虞啸卿的尊严,他们先后在沙盘中担任指挥冲锋陷阵,却被龙文章和孟烦了所击溃。虞啸卿加入后,虽然有充足的准备,也能取得战役的胜利,但龙文章的话振聋发聩——竹内连山之所以驻守在南天门,搭建三层防御,并挖空山顶巨树作为堡垒,是为了消耗远征军的实力,而非战胜远征军。因此,虞啸卿付出极大的代价获得胜利,正是竹内连山所期望的。听罢,虞啸卿沉默了,流泪了,好似梦想破灭一般。
龙文章此时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组织一支由炮灰团和正规军精锐的突击队,通过日军地道攻入堡垒,擒贼先擒王。而后虞啸卿向南天门发起进攻,如此可以减少伤亡。二人达成了共识。在短暂的突击训练后,一个雾天,龙文章身先士卒带领突击队进攻,南天门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起初,凭借着火箭炮、喷火器等美式装备,突击队很快攻入堡垒。随行的美军顾问,喜欢穿着印有“助华洋人,全民协助”柯林斯通过电台向虞啸卿发出进攻信号。虞啸卿命令士兵渡江,但没过多久,其副手唐基传来上级电报——终止进攻。虞啸卿质问唐基,唐基百般劝导——若违抗命令,上级会切断补给,只会让更多人战死。更重要的是,他所协助的虞家势力将会衰弱,虞啸卿也无法实现成为岳飞的梦想。虞啸卿屈服了,撤回部队,出卖了炮灰团,只提供炮火支援。
就这样,一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开始了。突击队在堡垒中抵挡日军一轮又一轮进攻:万岁冲锋,火炮打击,毒气弹……日军无所不用其极,让突击队不断减员。最致命的问题,其实是全团的食物和水的补给,除了省吃俭用,他们还要在少有的空投资源(三十箱中只能拿到一箱的支援)中分配补给,运气差时,只能拿到海报、口香糖甚至是乒乓球。
按照原计划,突击队只需坚守四小时便能得到虞啸卿的步兵支援,但到最后,他们坚守了三十八天,到了最后,生还者连枪都举不起来,只能被援军用担架搬离。
回到禅达,他们不再像最初龙文章带领他们撤退至禅达时那样被民众认作英雄,因为他们瘦成皮包骨,衣衫褴褛,没有军人的样子。而他们得到的,只有上级饱含泪水所给予的全员升一阶,孟烦了则是升两军阶,成为团长。上级的用意,是想让孟烦了带领川军团。但是,炮灰团的幸存者已经没有了战斗的意志,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取得南天门战役的胜利,他们只想回家。
于是,在授衔仪式当天,龙文章发表演讲时,低着头乞求虞啸卿:我不想要军衔和勋章,请让他们回家。虞啸卿说炮灰团里的都是英雄,他们继承了川军团的铁血意志,因此他们应该带领新的川军团取得更多胜利——不仅仅是西进战胜日本人,还要北上沦陷区,甚至是红区歼灭共产党部队。而龙文章则说,西进可以,请不要北上剿共,就算剿共,他们也无法战胜共产党。虞啸卿急了眼,告诉龙文章国民党会消灭日军,消灭共产党,最终掌握全中国政权。
由于龙文章的错误言论,炮灰团的人都被囚禁起来,而龙文章被判死刑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炮灰团的幸存者都“出卖”了龙文章,但这又何妨呢,他们无法改变龙文章的命运。行刑日当天,龙文章借来虞啸卿的手枪自杀,与此同时,行刑队中炮灰团唯一炮手克虏伯也自杀了。孟烦了失了魂,只好接过川军团继续战斗。
来到解放战争,川军团在北平与解放军交战,孟烦了当年的溃退又一次出现。一名十六七岁的解放军士兵俘虏了他,孟烦了看到解放军中的士兵很像当年炮灰团中的熟人,又想到死去的龙文章,改过自新,带领残部投降。
解放军南下,与堡垒中的国军展开攻坚战,得知守军长官是炮灰团同僚阿译,孟烦了前去劝降。看到堡垒内的陈设,一切都像南天门战役中竹内连山的堡垒,他便提到了最初在收容站时,阿译在众人饥饿时提出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想法:做白菜猪肉炖粉条吃,白菜由来自湖南的逃兵不辣收集,阿译则负责拿来猪肉,孟烦了则误打误撞在土娼小醉家拿到了粉条。不辣,在南天门战役失去了一条腿,做起了乞丐,甚至收留了一名日本兵,之后应该跳着回到了湖南老家。
阿译和孟烦了,都违背了初心。想到这,阿译哭了起来,让部下向解放军投降,自己选择了自杀。
孟烦了又去劝降虞啸卿曾经的部下,也是在南天门战役并肩作战的四川佬张立宪,进入部队时,孟烦了看到了怀孕的小醉,而小醉却没有回应他。这一次劝降,张立宪也放下武器,选择投降。解放战争也接近尾声,在整场战争中,孟烦了都没有见到虞啸卿。
而这些,都是孟烦了的回忆,这时的孟烦了已是95岁高龄的老人了。战争结束后,他短暂留在北京,与父母团聚。原本对他十分严厉,一度被他认为冥顽不化的父亲,在战争之后却有所改观,不久之后便去世。安葬父亲前,孟烦了问母亲,父亲有没有将他作为自己的骄傲。这个问题在南天门战役前夕,孟烦了临走前向父亲发问,当时没有得到答案。而现在,他得到了答案——一直是,孟烦了在父亲额头上吻了一下,与他告别。
此后,他来到禅达,过上了平凡的生活。想到这,他看到了已是100岁高龄的虞啸卿坐在车上,车里放着花圈,离他最近的花圈上写着炮灰团团长的名字,并写道“我一生愧对的挚友,我必须面对的挚友”。经过孟烦了时,虞啸卿问这里难道没有他认识的人吗?孟烦了没有回应,而是骑着车继续回家,给孙子做饭。小说就此结束。
#8 - 2023-6-4 22:54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头顶同一片天空。 ...)
人物介绍:
小说刻画了可以说刻画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群像,尤其是炮灰团的士兵,他们大多都以昵称相称,除了正经的阿译,几乎没有人记得他们的真名。
而孟烦了作为小说的主视角,因为口头禅而人称“烦啦”,而他自己则自称为“小太爷”。他念过大学,会英语,是全团唯二的文化人。来到禅达前,他已从军四年,吃尽了败仗,一次又一次当上逃兵。作为中尉,他学会了让新兵冲在前送死,让自己苟活,时间一长,他已失去了自己的灵魂。他说话恶毒,刻薄,这些是对炮灰团的弟兄而言的。而在小醉面前,他能够捡回自己的灵魂,能够捡起勇气。
孟烦了是聪明人,用龙文章的话,他聪明过头,将聪明用在了苟活上。也正是因为有龙文章的带领,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不畏牺牲的战士,但那也只局限于南天门一战。他经历过无数次生死离别,而在小说最后,他早已看淡了生死,看淡了往事,回归自己的平常生活。可以说,孟烦了是当时走上战场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而在炮灰团中,喜欢孟烦了的恐怕就是迷龙和龙文章了。迷龙是东北人,收容站时期,他就通过黑市倒卖让自己过上了舒服日子;川军团备战时,他也故技重施,不仅为全团争取到充足的粮食,还能弄来捷克式机枪。迷龙重色重友,每次回到家,他都急着和老婆上床睡觉。他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对“他的”儿子雷宝儿十分溺爱。他也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他为这个家庭找到了居所,并且能利用自己军人的身份抢来大件家具。作为重机枪手,他能够击退日军的一次次进攻,是龙文章非常器重之人。
东北人的豪爽,天下皆知,迷龙也是如此。他会扭秧歌,唱二人转,是全团的欢乐源泉。但在南天门战役之后,日军派遣轰炸机轰炸禅达防空炮,他与孟烦了一同赶回家,保护亲人。一架飞机袭来,防空炮指挥官临阵脱逃,迷龙用枪逼迫他继续战斗,指挥不应,迷龙便枪毙了他。谁知这位指挥官是军部大员的侄子,为他惹来了杀身之祸。为了让他死得爽快些,龙文章让他面朝东北,开了枪。
可以说,迷龙是全团最想念家乡的人。但按照迷龙老婆的说法,他本人并不喜欢打仗,热爱和平。至于为何成为重机枪手,要仰仗于龙文章的威信。而龙文章,则是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我的团长”。
上文提到,龙文章可以说是一个神秘式的英雄,他的一切都是偷来的。他曾在鸦片团服役,何为鸦片团?整个团没有像样的士兵,团长带头倒卖鸦片。在偷军衔之前,龙文章从未像一个真正的战士作战。但是,他记得自己走过的每一处江山,并能像报菜名一样道出地名,他记得家国破碎,记得民族荣辱。
正是这样的复杂心境,他的指挥十分激进,而他手下的士兵也愿意为他出生入死。孟烦了很讨厌他这种破釜沉舟的战略,于是给他起了一个叫做“死啦死啦”的外号,大家也就以此称呼他。这样也有道理,因为他记得为他而死的士兵,直到南天门战役结束,共有三千名士兵为他牺牲。这也契合迷龙老婆对他的评价——他是恨天恨地无环的强人,只想自己所想的天才。他为了理想要凌驾钟声,为了凌驾众生再把理想当肥料。迷龙死后,龙文章想弥补遗憾,被她一次又一次下毒,他也逐渐适应了这一切,直到毒药用完,迷龙老婆才原谅他。
那么,龙文章的理想是什么?他只不过是想把事情变回其本该的样子——让炮灰团的人能够凯旋归家,让弱者不被强者所欺凌。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在战术上采取近乎疯狂的激进策略,对于自己的手下,他怜悯,但也严厉。而他深知一点——他和他的团,连正规番号都没有,连成为谈判桌上的谈资的机会都没有,这也是为何他们要在南天门战役中被抛弃的原因所在。
小说中,有一条神似龙文章的狗,它被孟烦了命名为“狗肉”。最初遇到狗肉时,它想要攻击逃出鬼门关的炮灰团残部,而龙文章则发出比它更大的咆哮,并与之厮打在一起。龙文章征服了狗肉,它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形影不离。事实上,龙文章很怕狗,但他知道害怕是无用的,只能以更为强大的姿态与其交锋。对于日军,也是如此。
在这个层面上,龙文章与《亮剑》中的李云龙有共同之处。
龙文章之死,是悲哀的,但也是注定的。他从未接受过教育,怎么可能和赤色分子走在一块,但他看见那些赤色分子之后,他便知道为何国军无法战胜共军——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但有超乎常人的革命乐观精神,这样的精神是国军所没有的。他想阻止内战,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一切努力都化为了泡影。正如孟烦了感叹的那般——我的团长和我的团,都已经死亡了。
而罪魁祸首,虞啸卿逃不了干系,但虞啸卿自己也是受害者。他与龙文章同岁,凭借家族势力担任师长,两年磨一剑,想借南天门战役崭露头角。他有着传统军人的特点——腰杆挺直,绝大多数时候都站着军姿,内心期望的是战胜敌人,建功立业。他年轻气盛,愿意相信龙文章的大胆计划,并做好了付出代价的准备。
但他的副手,也是他的舅舅唐基,则左右着虞啸卿的选择。唐基所考虑的,是虞家的政治利益,因此让虞啸卿撤军,也是为了谋取虞家的政治利益。从这一点来看,唐基是老谋深算的政客,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但他对下属,包括对孟烦了等人,都不怀恶意,而是给予足够的尊重。是的,唐基代表着国民党军阀,所有的军事计划都是为了自己的势力考虑。而虞啸卿,则和楚云飞一样属于爱国将领。正是因为他们爱国,所以在升迁路上并不顺利——虞啸卿在对唐基言听计从之前,一直担任师长,南天门战役之后,官升军长,达到了唐基的目的;而楚云飞直到解放战争才升为师长,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担任团长。
小醉和迷龙老婆是小说中为数不多能够为人带来希望的角色,她们都是落难平民——小醉为了寻找她在川军团的哥哥来到禅达,迷龙老婆则是缅籍华人,自日军入侵以来,家庭破碎。
小醉作为弱女子,没有下地干活的能力,只能出卖肉体换取生存的机会。也许,“笑贫不笑娼”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即便如此,她对生活依旧有希望,对孟烦了心生好感。在孟烦了被虞啸卿手下所侮辱时,她能冲进人群,扇人耳光,这种为爱献身的行为无疑打动了孟烦了。尽管孟烦了再三表示无法养她,她依旧对之倾心。双方都希望对方过得美满,因此孟烦了把机会留给了同样喜欢小醉的张立宪,算是成全了他,也成全了自己。
迷龙老婆受过教育,懂得礼节、知性冷静,对于孩子雷宝儿加以严格管教。她深爱迷龙,迷龙死后,她的脑中一直回荡着迷龙的音容,并将院子布置成迷龙死前的模样,这时孟烦了才知道她的名字——上官戒慈。她恨龙文章,因为是他让迷龙和他一起疯狂,她对龙文章的评价就此应验。战后,她带着孩子北上,从此杳无音信。
敢爱敢恨的小醉,不卑不亢的上官,她们的悲惨遭遇是时代所迫。但她们都没有向其屈服,而是追求美好。她们是劳苦大众的代表。
#9 - 2023-6-4 22:54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头顶同一片天空。 ...)
感想:
《我的团长我的团》相较于《亮剑》,全文基调阴沉,炮灰团中的每个人物都清楚自己的命运。但龙文章给予了他们“不该有的希望”,并用自己的鲜血成就了自己,成为无名英雄。
小说的开头,一切看上去都没有希望,而战争结束时,同样没有希望。他们的希望由龙文章拾起,但也因龙文章而破碎。炮灰团只不过是国军正面战场的一个缩影,而小说通过描摹其中个性不同的士兵,以微观视角讲述抗战。
而从炮灰团的兴衰,我们便能明白为何我们在抗战初期会节节败退,会面临亡种的危机——因为国民党高层从未以抗日为核心目标,而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然而,基层的士兵并不明白这点,而是以一腔热血战斗到底,连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的机会都没有。这样又怎么可能达到“同心同德”的效果呢?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国军的节节败退是必然之事。
#10 - 2023-6-4 22:55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头顶同一片天空。 ...)
家国情怀
读罢两部小说,虽然两本书所叙述的对象不同,但其中有诸多共同点。而其中最引发我思考的,是抗战中军人的动机,一言以概之,都是为了家国而战。
“保家卫国”这个成语当中,“家”位于“国”的前面,这与我们今天的“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的观念不同。但可以说,两部小说中,军人都是以家为先,后为国而战。
《亮剑》中,警卫员和尚从军就是因为日军杀光了全家,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若家庭没有破碎,和尚或许会一生在寺中念经。李云龙看到无数百姓被日军所屠,无数家庭因此破碎,对日本人心生愤恨。至于“国”,除了赵刚、楚云飞之外,其他人物大多没有提到这个概念。
《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有类似情况,这在炮灰团尤为普遍——迷龙在东北的家没了,不辣的湖南老家沦陷了……炮灰团中的大多数人,连国民政府、辛亥革命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从“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龙文章、虞啸卿心系家国,前者连家都没有,后者不必为家考虑,才会从更高层面来思考。
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抗争的主体是广大人民。旧中国时期,平民识字率很低,对于“国”的认识非常浅薄,只能考虑到自己的家。因此,许多壮丁是没有战斗意志,这也是国军战斗力低下的一个原因,这也是为何国民政府推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个口号的缘由。
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民国时期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成为一个阿译口中的“文明国家”,或者说,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例如禅达镇镇长光天化日之下招妓,这在现在看来是违法的,是不可理喻的,但在那时这就是一个普遍情况。这些泥腿子出身的战士,在思乡方面,与中国古代的征战将士并无区别。是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农业国,是大河文明,这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多数农民只要能够维持温饱,有一个“家”,就能甘愿做“顺民”,变成自私自利之人,这就是鲁迅先生批判的劣根性。而这种劣根性,也是汉奸层出不穷的原因,也是抗战艰难的原因之一。
两部小说都描写了基层士兵对家的念想,我认为这是十分贴近历史的,甚至是贴近大众的。他们虽然一心保家,但国是千万家,千万人为了保卫家园,那么国就不会灭亡。而家与国的关系,可以说是战争题材故事必须要探究的一个问题所在。
#11 - 2023-6-4 22:55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头顶同一片天空。 ...)
余论
《亮剑》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之所以能被奉为经典,其首要原因就在于“真实”。《亮剑》是宏观上的贴近历史,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付出的代价与所做的贡献以独立团的征战这样的形式刻画;而《我的团长我的团》,则从细节出发——例如五湖四海的士兵操着不同的口音,因此存在大量方言:“瓜娃子”(四川方言)、“王八操的”(东北方言)、“扯卵蛋”(湖南方言),这无疑让小说更为真实。
而在两部小说中,都涉及到军歌。尤其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华民国陆军军歌》、《知识青年从军歌》、《夜上海》,甚至是日本民谣,为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亮剑》涉及到的红军军歌,更多的是雄壮,而《我的团长我的团》则是哀伤,两者的意境不同。
抗日战争离我们已经有七十余年,可以说是非常遥远了。今日之中国,早已繁荣富强,这是先烈所期望的中国。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何还要抗战题材的小说呢?仅仅是为了铭记历史吗?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写下这一段话:
“1914年,在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后,他们还了解战争吗?战争变成了光荣而浪漫的传奇,人们通过教科书和博物馆里的画作来认识战争,战争是精彩的骑兵冲锋和闪闪发亮的军服,是闪电般的进军并以微小的伤亡赢取胜利,是一次狂野而富有男子气概的冒险,是一次美妙而兴奋的经历,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欢呼着搭上前往屠场的火车。”
今天有很多人,对于日本、美国等国家有深仇大恨,想用暴力手段了结恩怨。在他们心目中,他们就如茨威格笔下的青年一样,认为战争光荣的,是可以轻松取胜的。但这群人走上战场,或许会沦落到和孟烦了一个下场,在战争的洗礼下失魂落魄,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数字,没有了会有无限的补充。
是的,好的抗战题材小说,有优秀战争小说的特质——让人反思,让人反战。这让我不禁想到《西线无战事》,保罗和无数青年一样为了报仇雪恨,走上战场,逐渐麻木。虽然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并不像抗日战争那样具有正义性,但青年走向战场的原因是一样的,不分国界。
我们反对战争,并非害怕战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我们需要史学来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需要文学来唤醒我们的良知。而《亮剑》和《我的团长我的团》,能够全面地让我们认识抗战,认识战争,让我们不忘历史,负重前行。
写于安徽大学逸夫图书馆
2022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