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6 19:31 /
星战七章最后,雷终于找到了老卢克,那把象征着无数传承的光剑和重量一起被世代接替,粉丝们看到此情此景,心里千军万马,激动不已。然后,在星战第八章的开场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不再赘述。

我简直后悔死为啥要补上这片子了。它最好的体验大概是实时追,然后跟着弹幕一起吐槽,至少也要在有弹幕的地方看,可能才算得上是完全形态。这种一边倒的差评很容易让人关联到以parody知名的PPTP,可后者偏偏以大无畏的姿态无惧批评,这反而让它进入了so bad it's good的领域。

但偶像呢,尤其是和宗教偶像一样需要维持圣洁性(divinity)的亚洲系女性偶像,是不能被去神圣化的。哪怕是剧中的角色,以及扮演角色的名为声优的角色,以及扮演着名为声优的角色的中之人,其实都知道这门生意成立的大基础就是这种神圣性的牢不可破,所谓名为日常的囚笼。(曾几何时,押井守的Sky Crawlers对此有过颇为精妙的解读,此为外话不表。)

在这个虚幻的,仿佛时间永不推进的世界里,其实是把那些属于人类的特性掩盖了起来。所以每当有一些戏剧性的时刻发生,角色自己想要推动改变,或者发生的什么事情促使改变的预兆出现的时候,就会有一只看不见的可怕的父权之手,或者大概可以这样讲吧,因为不然很难解释父权的,或者说男性在高校偶像这一模板下的缺席。犹记得当年缪团的那个谁家里还是有弟弟的,所以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如同SF一般男性不复存在,只剩下女性了的世界。之所以让男性在表文本,或者说,表现层中退场,恰恰是因为在逻辑层最有话语权的就是父权。

首先是父权有了厌女,有了男性对女性的消费,然后才有作为消费品的名为偶像的符号诞生,然后才会有那么多或出于无知或出于天真或出于野心或者其他什么的女孩子前赴后继把自己作为火堆的燃料献祭进去,期望烧出来一个永恒的艺术品。声优偶像化后,更是musculinity凝视的重灾区,由于其低门槛的特征,几乎是随便谁都可以出道享受那种在舞台上被凝视的灰姑娘一样的快感。相对的则是男性声优,亘古不变的老几位。

PPTP里的两个角色之所以是两名女性而非一男一女恐怕从潜意识上来讲也与此有关。好的,话题扯远了,回到跨次元美少女偶像上。本来这种三重嵌套关系可以做出化学反应从而在天然的不确定性下诞生出戏剧的火花,但这里首先要确立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是戏剧(drama)?是选择与后果,冲突与情感,甚至于往往并不是合作,而是针锋相对的。反过头来我们看看美少女偶像的一个固定印象又是什么呢,真的就如同字面意义的偶像(idol)或者说花瓶一样,只需要非人化,偏偏戏剧性又属于人性的一部分。没有了戏剧性,物语本身自然也就无从发展。

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推着早期两团物语发展的,其实是救校的大背景,虹除了手游至今为止的流量和资源积累,其实讲了个很悬疑的后启示录故事,那就是偶像实现梦想之后的世界。与之相比,星团成立的动机实在难以服众,C位本身是个漏气的气球,实际上第一季的核心矛盾发生在上海妹和会长之间。

在会长被打败之后,直接矛盾化解,本可以作为驱动装置的不夺冠就走人,也被机械降神,一笔带过。后期乏力,便是因为缺乏与之重量相仿的驱动装置,哪怕疯狂加人,引入反派,也不能提供与之同等的对于观客的兴致。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唐可可为啥不愿意回去(当偶像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这后面肯定还要有本质上的动机。比如按照莎剧的桥段的话,就是被追杀,欠债,被逼婚之类),仿佛魔都是个字面意义上凶顽的城市;也不明白sumire为何不明不白的做上了帮凶,毕竟角色间根本没有深厚的情感联系,哪怕幼馴染这种设定也只是属于C位的特权(然后变成wasted potential的一部分)。

于是为何团队要成立,为何要夺冠,也就全都成了一笔糊涂账。但这又是因为企划的角色先行注定一个外国人不可能去抢C位(同时我也搞不懂为什么制作组要搞出大段大段毫无意义的飙中文,隔壁虹团也有外国人,也没见这么搞。这个角色的异质性以及被同化的过程又能扯出一堆来,就此打住)所以只好musculinity的隐形之手一推,矛盾统统靠后,不能影响庸俗的日常的完整性。这种行为最夸张的就是最后日常的,所谓属于小确幸的夺冠,战胜了一个看似不可摧毁的强大对手。但这个世界上其他那么多人的世界呢?作品则是完全回避了这种草台班子夺冠带来的影响的讨论,尤其是在加人之后,无论是实力上还是动机上,这种胜利来的都站不住脚。

既然是偶像了,也就看不到角色的成长弧,可这在校园系里又是很难避免的要素。哪怕开萝卜,也要争执,互相伤害,青春期的多敏,组织间对立,三角恋之类轮番上阵,总归是要有人性驱动才能有好看的故事。总归物语是个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的过程,之所以要加新人才能编下去,也是因为新人带来的未知性是戏剧产生的源泉;之所以要加反派,也是因为对抗才是驱动角色成长的最强火花。但在一尊尊佛像面前,这种努力却显得那么徒劳。角色为了保证自己的偶像身份,不敢承担后果,于是不做决策,不再具有虚拟角色的特性,也无需承担那份属于角色身份的责任了。物语和角色在这种密不透风的商业运作下四处碰壁,找不到宣泄情感的出口,就形成了名为差评的一片狼藉。

(东亚偶像文化不只是非女性,甚至于非人性。因为哪怕在这个厌女泛滥的泛东亚历史语境下,至少女性在社会上还是有自己的位置的。而偶像则是彻底和社会割裂开了,成为了一种被消费的符号。)

十年前,一部kamipara拉着我入了缪坑,当时一边打着SAT一边不知道南条空丸是谁,只是觉得声优-角色-剧中角色的三重嵌套着实耳目一新,这似乎又和今天的vtuber套皮更像了。然后不做tokimemo或者imas那种数值模拟,直接上了个音游,这种类型嫁接的脑洞更让人赞叹连连,于是有了TVA,有了大家一起实现的物语,有了真的堪称奇迹的finale。但日后见到这种趣味实验的机会越来越少,运营轻车熟路,却与角色相同,再没有勇气跳出舒适区。所以第三期如果不能拔本解决这些问题,我还是不看好。况且如果只是庸俗的日常,那么多废萌作符号拼贴可供选择,我何必要在这种体育系的暑苦しい的关于夺冠的故事上寻求奥林匹克精神的反向诠释呢,这不是矛盾吗。
Tags: 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