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 21:47 /
这篇日志向大家推荐一期翻转电台(以下简称翻电)的播客:翻电问答 • 64 | 第二次翻电收听顺序推荐,与问题意识重申。推荐的原因倒不是我是翻电的拥趸——事实上我听得也很少——而是这则播客从翻电的立场点出了我们当代生活的问题,以及翻电准备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感到困惑的班民来说,也许有一些启发意义。我听了这则播客三遍,我将以文字的方式重新描述并注解其中的一些内容。

首先所谓我们时代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我们处于一个困惑与冲突非常剧烈,信息知识与价值判断密度非常之大的时代。这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网络传媒的发达,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信息,而且还处于大量的社会议题中间,这使得大家疲于为每件事情进行对错判断。我想,Twitter 中文圈的朋友们对此最不陌生,因为每天都有因为对事情看法不同而吵架、拉黑对方的事情发生。由于大家都感到困惑与冲突频频,流行在我们身边的有这么几条路径试图帮大家缓解:

    相对主义认为每个人、每个国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这是一种逃避冲突的思考模式;
    浪漫主义试图让每个人构建自身的屏障以过好自己的生活,注重活在当下,不受世俗问题干扰;
    心理主义呼吁我们不应该改变外在,而通过改变内在的方式使生活变得更好;
    本质主义认为世界是复杂的,但是把握了本质原理就可以迎刃而解,如达尔文主义;
    Take-sides , 就是站队。

这些方式试图向我们许诺生活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这样得以解决。然而这些路径有很大误导性:首先,他们带来并加剧了对抗性——它们并没有想办法去消解对抗。其次,它们带来了一种叫做 cancel culture 的东西:通过对一个人群和立场的否定,完成问题的解决。它带来的对抗性是如此强烈,使得即使我们承认了这种思路,也不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安全。比如说我们用“加速”来总结某些社会问题的同时,我们有在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吗?换句话说,这些方案既不可执行,又没有解决问题,甚至对他人是有害的。

我们也可以把今天的时代称之为“秩序的丧失”。即从某一个视角来看,合情合理的想法会带来秩序的崩坏。一个例子就是“公正致恶”:人们对公正的追求在秩序丧失的时代会导致恶行的发生。比如说有一个人在网上性骚扰别人,自然有人会处于正义的目的对那个人进行人肉搜索;有人见不得某些动画排名很高,出于追求公正的心态就开小号“平衡”一下分数。在《“公正”为何成了自私的遮羞布?》一文中作者总结了六种公正致恶的形态。我们当然可以试图为自己做好一个屏障不管这些事情,但是翻电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既拥抱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并寻找一个解决思路。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今天的问题?翻电给出的答案是互联网。

互联网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结构性的改变。首先,互联网无身体性。我们在网上以一个个账号的状态呈现,使得我们无需承担任何风险。当我们说出“顺着网线打你”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做出与一个人面对面冲突时的准备。这使得我们逐渐丧失同理心。其次,互联网无具体语境。这样使得我们无法与别人讨论有具体语境的东西,无法看,只能想。这导致它成为一个高度抽象化的媒介。正是由于它高度抽象化,导致理论视角和理论批判具有以往从来都没有过的重要地位。

互联网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就是问题本身。第一,我们的很多生活问题不是在生活中成型的,而是在网络上、基于互联网流行的理论成型的。比如说一个人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当他/她上网的时候看到对此相关的解释,就把这个叫做“内卷”。第二,互联网本身就是问题的来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已经很久没有看见人吵架了吧?但是在网络上到处都是网暴。而且看到了网暴,也会影响我们日常的心情,即使现实生活中一切安好。这样对抗的成型都在网上。由此,我们生活中的问题不是思想的问题,也不是冲突的问题,而是我们生活基本状况,也就是依赖于互联网本身就是问题。

既然互联网是现代的生活形式,但为什么翻电不认为它是一种现实生活呢?首先,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弱关系,而不是强关系。想想我们有些人微信里的通讯录人数可以破千就知道了。其次,人际关系在互联网的同温层中丧失:我们被一种同温层的“大身份”替代,如 Twitter 中文圈的推友,自视比墙内网民位高一阶,以反中为政治正确,看到国内问题极其嘲讽之能事。说到这里有可能有推友对此嗤之以鼻,为什么互联网就不能是现实生活呢?我不就这么在 Twitter 上生活了十年之久么?因为互联网替代了人的身体性;互联网以广义上的讨论空间替代了人们的真实对话;互联网替代了人的耐性,因为几乎一切在互联网上都是立等可取的;互联网替代了人们的主动性,比如常见的少数网络暴民的声音会盖过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普通人只会简单地点赞转发表示一下;最重要的是,互联网消解了建立在真实反馈上的人际关系:在互联网上我们不可能知道别人的反馈,或是根本不在意别人的反馈。回想一下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总会根据对方反馈调整自己行为,这在互联网上比较少见。更多地,我们是通过他人转述得到他人的反馈,甚至是我们见到了他人就摆出一副对抗的姿态,蔑视他人的反馈。从这个角度上讲,互联网瓦解了反馈。所有这些都导致互联网是单向的、是想象的、是依赖理论背后的剧本的。

在这里翻电举了一个例子,也就是先前的留学生因生活费问题辱骂父亲的事情,见《“留学生辱骂父亲”事件:当父母子女,陷入“互相枪指”的困境》。有一种流行的解释,就是父亲对女儿是一种隐性暴力:虽然父亲一直表现得隐忍、克制,但是在背后确是长期的对子女的控制,这在子女沟通时以道德绑架体现。翻电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理解就是一种“父母皆祸害”的模版剧本套用。由于互联网的互联性,将类似经历者聚集在一起,分发剧本、强化剧本,形成一种新型刻板映像,简单化了人们对复杂事物的理解。

另一个例子就是 INCEL 这个诞生在互联网上的身份。在恋爱关系中不顺利的男性难免会有对方是拜金、肤浅的想法。在进入互联网之后,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聚集在一起,这种想法在这个人群中获得大量共鸣,逐渐演化出对女性的猜疑和侮辱,形成一套有毒的理论或剧本。再把这个剧本套用到新认识的女性身上,是不是也是一种刻板映像,而且还会加剧性别对立?不幸的是这种事情在网上天天发生。

遗憾的是,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回退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由于互联网赋予人们抽象平等(正如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在 Twitter 上发言),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地位造成的差异已经越来越难以接受;同时,互联网也在激进地反对人伦关系。渐渐地,互联网这种“前卫”的特征使得批判与否定成为主要生活形式。批判与否定在过去是依存于现实生活的,而在互联网时代这却倒了过来。

由此,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抽象的范畴与重要性。由于抽象的存在,互联网上能够构建一些与现实生活非常遥远、或是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的主体问题与主体想象。比如,“内卷”一词仅仅是一种非常泛泛的阐释,却有人把它当作目前问题的本质。而翻电认为它是一种互联网语言构筑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把这种概念当成了真实存在的东西。

翻电自己总结的这些问题,我认为都非常具有洞见。即使我并不完全同意这则播客里的每条说法,但是大致上它为解释我们时代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一个不依赖于互联网剧本和概念的思路。那么翻电准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翻电要克服哲学病,拆除网上的有害理论;其次,翻电会辅助大家理解事情的复杂性。它通过提供一个可实践的路径替代理论的喧嚣,让我们既在拥抱互联网的同时,又能建立一种合理的人与人的秩序,重新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通过听写这则播客,我也希望它能够给有需要的朋友带来帮助,不管你决不决定听从翻电的建议。
#1 - 2022-3-17 01:41
建议楼主首先改掉一个问题:不要再说什么心理学黑话了,这极大的打磨掉了读者的阅读愿望。
(比如说知乎上有不少二次元网左就喜欢用这种话术,说了洋洋洒洒几千字似乎言之有物,但仔细看下来要么是逻辑闭环自己论证自己要么是根本看不懂理解不了到底在写啥)
(不是说内容有问题,只是看这样的文章实在是太累了,一点都不显而易懂,而且实际上也没必要用这种写作方法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