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18 09:58 /
给自己的梗概:这一篇大概是认为人生很无聊。是在“第三种环境”下写的。

毕业季。全班的同学们在争相比较着谁更精致——我是这么觉得的。
三年的高中生活给我一种感受:每一个人都试图在自己的价值标尺上占据更高的位置,并且憧憬着自己的价值标尺和别人的有较高的重合度。也就是优越感与认同感。大概是这样。
这种心态易滋养精神婆罗门。但细想,周围出现一批又一批的婆罗门们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至少可以在旁边吃着瓜看他们表演着。然后等到有吃瓜界婆罗门过来警告你“你这也算吃瓜?“你就可以把剩下的西瓜皮朝他脸上扔过去。
一想到这种争相比较在大学中还会进行,就会感到干瘪。

这样的争相比较和“卷”的引申义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卷是为了得到某种有限的资源,而这样的争相比较只是为了贪图愉悦,大致是无害的。
宿舍、饮食、旅行、消遣。充实感。
大学生活就要来了。伴随着每天堆满的脏衣篮、人满为患的食堂、无趣的社交、时而来临的讲座、向学长学姐打听专业情形、枯燥无味的宿舍打理、各种课程,还有交通工具作为宿舍和教学楼之间的梭子。

浑浑噩噩是反精致的。粗鄙是反精致的。
但它们的教徒的动机也不一定是反精致——很有可能只是通过精致追求认同感太过困难了,使得这些人只能去原点的另外一边探求另一种认同感。
但认同感这件事,实际上只需要一个稳定的交际圈就行了。可能也只需要两个人左右。
有了这样的交际圈,可能就处在了舒适圈茧房之中。但也有可能不是。
总之,我的大学生活快到了。起床、洗漱、打扮、吃早饭、上课、吃午饭、上课、讲座、自习、吃晚饭、可能有的学生活动、回宿舍刷手机。

可能的目标是高绩点、少花钱、几份社会实践经历、多掌握几项技能、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生活其实也挺像打卡的。向各个领域伸出一点触角,慢慢地探索自己真的想要的东西。人生本质是一个养成游戏。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的青春生活也已经过去了。中年人和老年人看着语c、漫展、跑团的感受可能逐渐逼近我自己的生活。不过,我自己也在选择属于将来的圈子。

最后梳理一下自己的目标?
单看大学,可能是高绩点、少花钱、几份社会实践、几项实用技能、一份满意的创作。
如果望向生活,单是欣赏别人的创作成果只能带来快乐,真正的满足感还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实用的技能也只是技能。所以可能还是自己满意的作品、一个相处愉悦的伴侣、宠物、成熟的价值观和宇宙观和世界观。

就这么列着,忽然感觉人生还挺无趣的,忽然觉得什么时候去死都是可以的。或许人在年龄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会逐渐从焦点慢慢地向边缘滑去,和边缘相融,最终成为视野之外的人,自己也再看不见“生”掌管的东西。
我什么时候觉得人生是有趣的、什么时候去死都不太可以呢?我不知道。或许至少要等这一觉睡醒。
充斥的泡沫信息是对人生的热度的保温箱。常去各种地方看一看,就会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就不会对生命产生厌倦。所以在中学学习的时候是很少会产生这类情绪的。
这类情绪是空虚孕育的。充实感就是来补上空虚的东西。
就写到这。
Tags: 三次元
#1 - 2020-8-18 10:13
(对。)
想要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但是独处的时候压根做不到啊。
只能用无聊的内容来填补空虚。
独处的时候能够激发纯粹的思考。我想的是在这样的纯粹的寂静之中发现生活有什么值得欣喜的事啊。

我怀疑我的思想之间是有隔阂的。
虽然它们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可生命到底是有趣还是无趣、死亡究竟可畏与否,我到现在还是不大确定。
因为它们每天都在给我推送不同的答案。

这可能和环境有很大关联。
在信息量巨大的环境中,我不会想到任何与生命死亡有关的事。就算是描述生命和死亡也不会。过多的生死信息压榨了我们对于生死最本质的感受。它们在麻痹我们的神经。
在信息量较小的环境中,我可能会觉得生命是美好的。如果活久一点,可以看到很多的艺术、科技、历史、文明。光是在脑内模拟我压根想不出这样的内容。去过比特客栈浏览,去过校园内人迹罕至的艺术楼游览,每一次我都在竭力感受世界的可爱之处。
在信息量为零的环境中,我会觉得我已经想不出生命的新鲜之处。比如现在,我一个人呆在家里,手机在锁屏状态,电脑没有挂上tim,后台也没有放歌。我只是凭着自己的感性和理性在触碰与推理生命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想象力匮乏,我会觉得真的没有太大的新鲜感。
久呆在第三种环境中是不太好的。这样能够阻止死亡意愿的只有疼痛,还有“如果不死说不定还能看见其它有趣的事,先别去死吧”这种想法。

题外话。刚才列举的时候列举了艺术、科技、历史、文明,而不是更多的电影、小说。
我自己敲完回读也被自己惊讶到了。
感觉自己在无可救药地不断向什么地方滑过去。
#2 - 2020-8-18 10:35
(对。)
生活真奇妙,刚才看了一个别人发的帖子,想法就又大不一样了。
生活真奇妙。
#3 - 2020-9-24 15:19
奇妙
#3-1 - 2020-9-25 11:12
竹田千爱
奇妙
#4 - 2020-10-30 06:34
可以漫无边际的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馈赠。从中获得,名为成长,抑或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