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4 21:41 /
《天气》已经上映两周了,最近很忙,险些错过,刚刚腾出空一刷。影院的排片已经减少了很多,每天只有一两场了。今天我看这场更是直接包场——全场只有我自己一个。这倒是头一回,哈。

因为忙所以也没怎么关注评价,只从评分上看到与《你名》有不小的差距。所以看之前其实是有些狐疑的——别是又一部《追星》吧。

然而看过之后,却意外地对了电波。少年少女在都市里的求存、逃亡,少年的承诺,最终的浪漫主义选择,都很合我的电波。这些东西不算新颖,但我本人很喜欢,算是个人私货吧。也因为很对电波,所以后面的评论,大概也会带有不小的主观色彩。

本文主要想谈谈我对《天气》的人物、故事和主题的观感。美术音乐情绪之类就不说了,反正是一贯的天花板级别。有人或许觉得旁白、演出、MV之类,和《你名》大同小异、审美疲劳了。但我想说,既然来看这片,不就是为的这种调调?有什么好疲劳的。想换口味可以换别的类型的电影看么,新海诚这三个字放在那,不就明摆着会是这一套么。


进入正题,先说人物。

本片中大部分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男主自不必说,许多配角的个性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须贺,比如夏美,比如凪。人物的刻画融在每个镜头里,通过表情神态、微小动作、暧昧对白、环境描写来体现,非常细腻,看着很舒服。

只有一个问题,女主角阳菜的主体性偏弱。

电影赋予了阳菜许多优秀的品质,比如坚强——带着弟弟独自生活、打工养家;比如善良——当人们获得快乐时她露出真心的笑容,最后对自我牺牲换取天气恢复也是随遇而安的态度;比如心细——能发现男主也是离家出走、并送给他吃的;比如冷静和机智——无论是隐瞒年龄打工,还是对付“灰色产业从业者”,甚至应对警察盘查,都有体现。

然而我仍然觉得这个人物形象很单薄,缺乏一个亮眼的标签。

说到男主,他是个真正的少年,怀着梦想和赤子之心;说到须贺,他是个饱经沧桑的成年大叔,心里却住着一个少年;说到夏美,她是个特有的从少年到成年过渡期的人,既保留着些许少年人的理想与赤诚,又在努力适应着成年人的世界;说到凪,是个早熟的小学生……警察、鸡头乃至只露过一面的须贺的岳母(应该是),寥寥两笔,几句对话,形象也很鲜活。

那么阳菜呢?她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属于她自己独有标签是什么?没有。她要养弟弟,所以她坚强,她要被男主喜欢,所以她善良……她的形象单薄并且模板化。

有人认为,恰是这种单薄和模板化,才是她作为“祭品”的“神女”形象本质。模板化是为了“回应多数人期待”以及“被其他人舍弃和牺牲”。这话不无道理,但我不想如此为新海诚开脱,我认为这个人物的塑造还不够完善。

不错,确实可以把阳菜视为一个被世间强加种种“神女”光环的人物形象,但从电影的主旨和结局来看,这并不是阳菜缺乏主体性的理由。我认为,从《天气》的立意来看,比起顺应他人期待的无自我的巫女形象,片中更应该强调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气质。

在我看来,神女不是天生神女,神性也不是天生要把人性覆盖。阳菜必须是个活生生的人,有她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有她自己的缺点,有她自己的“自私”,有她自己的个性,而非被迫自我压抑、自我牺牲、自我抹去人格以回应万众期待的祭品。这样才能牢固确立她的主体性,才更符合结局里她最终没有去做牺牲品的立意。

而电影里没有塑造出这一层的个性。

所以阳菜在电影前后就显得分裂和虚伪。她一方面是极为善良的,愿意做晴女的工作,愿意为人们带来欢笑,并且因为得到了这样的生活而感谢男主、升起情愫;然而另一方面,在结局她却舍弃了为人们带来晴朗和欢笑的初衷。

这本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人是活该为别人奉献的,堂堂正正说出来就好。她是个少女,她也有恐惧、也有脆弱、也有承担不起的重量,别人没有资格要求她的无限牺牲,这有什么关系?光明正大。

但电影没能把这一层意思铺垫出来、讲明白,这就容易给她招黑了。观众未必能意识到她没有迎合大众期望的义务,只会觉得她完全受了男主的摆布。前后态度上的矛盾,也有违和感。这是本片十分令人遗憾的地方。


再说故事。

我一向觉得新海诚的电影,叙事节奏很成问题。因为他一贯想要表达的那种朦胧暧昧的情愫,和电影这种表现形式的需求——紧张、激烈、快节奏——有天然的矛盾。《你名》虽然大获成功,但其故事的紧凑程度尚不如《言叶》。(当然,《言叶》只有45分钟,和2小时的《你名》其实没法比)

我认为,本次《天气》的叙事节奏,是要超出《你名》的。《天气》的故事简单、连贯,内容也够丰富,张力十足,支线详略得当并且与主线呼应,最后还能渗透一定深度的主题,非常好。是新海诚出道以来节奏最佳的作品,没有之一。

我不明白为什么许多人会批评故事简单和老套。这完全不是黑点,甚至是亮点。故事简单老套从来不是一部电影需要批评的地方,好莱坞大片里简单老套的故事多了,看过开头猜中结尾很正常,但未必影响作品的质量。我认为反而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内核才更适合放在大荧幕上。复杂的故事不是不好,但想拍好太难了,全世界也没几个导演能hold住,何必弄巧成拙?说到底,这是商业片啊。

实话讲,新海诚以前驾驭故事的能力并不怎么样,《云彼》拖沓令人难以忍受,《秒五》和《言叶》讲到1小时和45分钟就不敢继续注水(《秒五》还分成了三段)。而《你名》,也不过就是第一次写出了能在电影院里放满2小时的故事而已。

《天气》尽管仍然称不上多么出类拔萃,但至少纵向比较,我认为比《你名》更好了一些。这或许有《你名》之后新海诚又进步了的可能,但《天气》的故事内核比《你名》更简单,大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这绝对是正确的选择——与其在水平达不到很高程度时挑战难题得个60分,老老实实选择一道简单题,最后得个80分岂不美哉?就算还有向上努力的心思,以后还有得是机会嘛,总要先易后难。

所以,这次的故事我是完全赞成的。


多说几句关于“超自然”世界观的个人看法。

本作和《你名》类似,借用了似是而非的神话民俗作为世界观背景,并与现实交融,带点神秘感。这个倒不是新海诚的自身风格,《星之声》没有、《云彼》没有、《秒速》没有、《言叶》没有,仿佛是《你名》才第一次出现的。这次《天气》再次出现,大约是尝到了甜头。反正我是觉得有点专门给海外做的意思,与《千与千寻》和《龙猫》类似。仿佛日本动画没有这点点缀的话,就算不上“和风”?

顺着这个世界观,《天气》稍微搭上了一点人与自然相处的命题。尽管电影本身不是在说这事,但这是个“高大上”的玩意,提上一句沾个边也不会损失什么。

关于世界观的逻辑。雨应该是自然界——在日本当然也是神灵——的自发变化,这个变化的缘起与阳菜无关,所以才有100年观测史和800年传说的说法、有200年前江户是海湾的说法。而少女如果献祭,则可以消弭这种变化。

当然少年和少女最后没有选择牺牲,但那又怎么样?人们还是会活下去、渐渐适应。这在影片结尾有很强烈的暗示。

这是很“日本传统”的思维方式,大概与岛国多灾而长期形成的国民性也有关,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观念,有很重的神道教色彩。尽管看上去有那么点像环保议题,其实完全是两码事。


最后说说主题。

我的观点,《天气之子》的主题,是少年人与成年人所主宰的世界的冲突。

这被认为是电影里除了“超自然主线”以外的另一条“现实主线”。许多人觉得二者十分割裂。

我不这样认为。

超自然主线是少年人的自身世界、内心世界,现实主线,则是成年人的现实世界、外在世界。这种“割裂”是必要而且自然的,体现得正是少年人与成年世界的冲突。

如果用关键词来形容二者,少年人就是“赤子之心”,而成年人则是“傲慢”。

超自然世界,天空云层上的世界,穿过鸟居的世界,是少年人的世界。是他们不被理解、不被相信,却仍然在心灵中牢牢存在的世界。这样的世界里,才有赤子之心。

而由成年人主宰的现实世界,是非常理性的,没有超自然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成年后,心灵就“蒙尘”了,看不见超自然的事物了(这很宫崎骏)。所以,只有少年人才能接触到超自然主线——阳菜和帆高可以去天空上,而凪和须贺的女儿也会梦见相关的事情。

成年人以及由成年人主导的现实世界,对超自然世界的否定,则代表了成年人对少年人的傲慢态度。影片中十分用心、也花了很多篇幅来描写成年人的傲慢。

“警察”是这份傲慢的集中象征。尽管帆高拿了枪,但警方在真正面对他的枪口以前,从未正视他为威胁过,“离家出走的问题少年”就是他们给他的全部评价。帆高第一次被逮捕的时候,警察觉得他很“麻烦”、可能需要“精神鉴定”,这都是在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而已。女警佐佐木被凪的小花招骗过,也是体现。

除了警察以外,其它的人也一样。阳菜的邻居两个大妈,与帆高擦身而过时候的对白,“果然两个人独自生活还是不行”,轻飘飘的一句闲话,就否定了阳菜和凪拼命独立求存的一切努力。黄毛鸡头在帆高拿出枪来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玩具”。这都是成年人“傲慢”的体现。

就连须贺,也是经历了两重转变。第一重是把帆高赶回家,说“回家就一切正常了”,这是与警察相同的傲慢;后来意识到问题,想“负起责任”时,也只是打算带他一起去警局把事情说清楚,所以他才要在废弃大楼拦住帆高。这时他虽然已经要承担责任了,但仍然是以大人的视角、以帮助迷途少年的姿态,劝他去自首,免得“闹大”。这仍是成年人的傲慢。所以那时他也仍是认为帆高“去楼顶鸟居找回阳菜”的想法为天方夜谭。

须贺是直到被帆高用枪指住,后来又再度被警察制服的时候,才摆脱了这第二重的傲慢,记起了自己心中的少年,并冲动之下帮助他摆脱了警察。

与他相比,夏美的身上显然有着更多少年人的成分,她见须贺赶走了帆高便发了脾气,她听须贺讲“牺牲一人拯救世界”的话而直言“小圭变了”,她只听了帆高说要去找回阳菜,就义无反顾地帮助了他。

但夏美也有自己的困境。她的困境就是还没有完全褪去少年的青涩,难以进入成年的世界。她的求职始终碰壁,便是象征。她比须贺更多地相信传承故事、相信占卜、相信都市传说,也是象征,是她更接近“超自然”一侧的体现。所以我说她是介于少年和成年之间的过渡期。

夏美求职碰了壁,而帆高和阳菜作为真正的少年,在成年世界碰的壁自然就更多了。帆高找不到工作是体现,阳菜谎报年龄被解雇是体现,三人被迫逃家是体现,大雨之夜四处找不到宿处是体现。连黄毛鸡头一句“我真不知道她是未成年”,也是黑色幽默的体现——连那种渣滓,也是完完全全的“成年人”,也有着成年人的观念,以及、傲慢。

这便是少年人与成年社会的冲突,是超自然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帆高和阳菜只有在借助了身为“晴女”的超自然世界力量期间,才短暂地获得了平稳生活。只有在祈祷引雷劈了车子之后,才临时获得了喘息之机。否则他们是无法反抗的——有枪也没用。

然而少年仍在反抗,脸上贴满了创可贴。离家出走是反抗,躲避追捕是反抗,警局越狱是反抗,最终用枪指向警察,也是反抗。只是,他真的理解束缚他的是什么吗?

并不理解。

电影里有个场景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少年在废弃大楼重新捡起了枪,但他却不知道应该指向谁。当他被黄毛欺凌的时候,他知道该指向黄毛,当他被须贺阻止的时候,他知道该指向须贺。可是当警察一拥而上——代表整个成年人主导的社会把他包围起来时,他迷茫了。

指向警察?指向须贺?他用发抖的手,游疑地指向了一个又一个人,却不知道谁才是真正阻碍在他面前的人,最终只能一把丢开枪、不顾一切地试图逃走。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电影里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个场景的最后一组镜头,少年的枪口指向的是摄像机的镜头,也就是电影院里的所有观众、屏幕外面的整个世界。

少年面对的敌人,不是几个警察,不是工作年龄限制,也不是任何具体的人、机构或者法律。而是,这个完全由成年人主宰的、由成年人制定规则的世界——整个现实世界。

这个场景同时也是对影片从未提及的、少年离家出走原因的阐释。少年离家出走这一行为,可不就是面对阻碍在面前的成年世界,不顾一切地逃走吗?或许帆高这个少年的这一次离家出走,有某个具体的原因;或许阳菜和弟弟独自生活,有另外某个具体的原因;但少年离家出走这个现象的本质,是少年人与成年世界的冲突。

所以帆高和阳菜之间才会萌生情愫、决心一起逃跑,因为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通的、是相互理解的。这段感情并不像许多人评论的那样“突兀”。


我个人对《天气》这个主题的观感,是不输于《你名》的。新海诚敢于挑战这个主题的勇气,敢于把枪口指向观众,也要点个赞。

我在《你名》的影评里面曾经写过:

“《你名》的票房能够如此成功,超过了好几座吉卜力的大山,这固然有他厚积薄发的原因,也的的确确是质量上乘的作品,但我认为这里存在偶然性和舆论对大众的影响。新海诚,也并不能和宫崎骏相提并论,甚至谈什么接班和业界后继之类的话都太早。新海诚作品当然好,我也喜欢,不亚于对宫崎骏作品的喜欢。但实事求是讲,宫崎骏是普世的,而新海诚只是文青的,他还需要更多的作品超越和证明自己。 ”

出乎意料的是,新海诚并没有往宫崎骏的方向去走,而选择了另一条更加文艺的道路。

这是条更加特别,更加……艰难的路。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拍这么个电影,少年总要拯救少女,这个是不能变的,否则没人看。那么,在此基础上,是顺便拯救个世界更讨喜呢?还是两难选择后最终做“一个人的英雄”更讨喜?

不用说,自然是顺便拯救个世界更讨喜。也更容易。但《天气》却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

新海诚是不会写拯救少女顺便拯救个世界的故事吗?当然不是,《你名》就是这种故事嘛。

所以批评什么自私不顾世界简直就是在搞笑,或者在带节奏。这片如果换成女主为世界牺牲自我的结局,连7分都不值。骂他的人绝壁比现在要多得多。

好,故事是他自己写的,当然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为什么偏要写成现在个样子呢?这其实就是他的勇气和希望突破自身的意愿了。所以许多评论都提到,新海诚一方面做的是商业片,但另一方面,又想站着把钱挣了,想表达他身为作者自己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迎合观众。

所以他敢于碰这个挑动“多数人”神经的主题,是有勇气的。而进一步给文艺性或者说矫情加码,看能否做出受欢迎的东西,也算是他希望突破《你名》、而非简单重复其成功的意愿。我理解新海诚讲“要让不接受的人感动”,带有这个含义。

那么,感动人心的是什么呢?是少年少女的青春爱情吗?是“比起晴朗的世界更想要你”的浪漫表白吗?是也不是。

本作的主题深度未必超越新海诚过去的作品,却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之前在《你名》的影评里提过,新海诚总是从各种角度讲孤独、讲距离、讲连接,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这次,虽然还是少年少女那点破事,但却多了点不一样的东西——对少年对抗成年世界的描写,对少年赤子之心的歌颂。

真正感动人心的,正是少年人可贵的、一往无前的、无关于对错或成熟与否的,赤子之心。

我也是成年人,我并不想评论少年做法的客观对错,或者他是不是不成熟之类,因为答案显而易见,而且这种话谁都会说。我只想问一句,这一段时期,种种的“熊孩子”的评论声音,难道不是和片中的警察和一切大人相同的傲慢?

诚然,赤子之心未必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真实的。所以这份赤子之心的选择,才拯救了被所有人献祭的少女。也所以赤子之心对于每一个少年来说,都珍贵无比。连曾经是少年的我们,也不例外。

新海诚期望的是,唤醒我们这些成年人心中沉睡的赤子之心,以及当我们回忆起那份年少不顾一切、不畏现实的赤子之心的时候,也收获感动。就像片中的须贺一样。


我之前没看剧透,临近结尾时,虽然基本能猜到结局的大致走向,但按新海诚早年的尿性,也始终留着一丝悬念——少女究竟会不会牺牲?

前面许多情节是很对电波的,自然会期待一个少年选择少女的结局。当时,我自己作为30多岁的人,心理活动真的就是这样:如果是女主为世界牺牲自我的烂结局,我绝对给它打6分,但如果新海诚敢做少年选择少女的结局,那么我就给它打10分。

结局达成了我的期待。少年不仅选择了少女,而且在长期被“少女vs世界”的命题所困惑之后,最终更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并不后悔。这非常到位,甚至可以说超出了我的期待。

然而现在,我还是没有给它打10分,我打了9分。原因很简单,我是成年人了,我向往、也怀念那种一往无前的赤子之心,但我已经没有了。我要考虑到以前我打10分的那些作品都有怎样的情怀加成;我要考虑这部作品在客观上争议的确很大、10分或许过于惊世骇俗了;我要考虑单从艺术欣赏水平来讲,我比不上这里许多专业半专业人士,担心自己的评分遭人耻笑……等等。我考虑了一堆事情,我犹豫了半个钟头,最后打了9分。

你看——这就是成年人的可憎之处,打9分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那个须贺。而敢于做这部电影的新海诚,他才是那个少年帆高。

所以,如今的可憎的我自己,愿意为电影里有着赤子之心的少年,以及有勇气歌颂这份赤子之心的新海诚,大声喊话一句:

少年中二有什么错?
Tags: 动画
#1 - 2019-11-14 22:05
(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打个分居然要思考半个钟头,我一重度评分强迫症都从未有过这种体验(bgm39)
#1-1 - 2019-11-14 22:17
冈崎汐
修辞修辞,看看就好:P
#2 - 2019-11-15 07:51
(大道以多歧亡羊)
两条主线协调性差,广告植入过多,但是我喜欢由性和反抗精神散发出的狂躁的荷尔蒙。
#3 - 2020-1-17 00:58
(想和可爱的纸片小男孩贴贴)
羡慕会写字的人(bgm40)
#4 - 2020-5-17 20:43
(DTMer)
“这就是成年人的可憎之处,打9分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那个须贺。而敢于做这部电影的新海诚,他才是那个少年帆高” Totally agree,佩服诚哥的勇气和LZ的文笔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