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3 17:11 /
天气之子算是我看过的新海诚作品里面格局最大的了。过往的作品中,故事总是围绕着男女之间那点小事旋转,编缠出一条主要的茎干,其余的不管是红花还是绿叶,不过都是末节上的点缀。此次的茎干依然是男女之间那点小事,但茎干上却布满了细小的尖刺,故事也就从洋桔梗变成了玫瑰。玫瑰未必更加高贵,事实上把《天气之子》拿来与新海诚曾经的“精品”洋桔梗去相比,尤其是“绝品”的《你的名字》去相比的时候,《天气之子》甚至可以被称为“劣品”,但当我们感到刺痛的时候,却又不得不对这个故事表现出来的其他东西多停留几分目光,这又是洋桔梗做不到的了。

《天气之子》阐述了自然、社会与个体三者在碰撞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自然无条件的碾压着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则毫无顾忌地限固着个体的未来。自然的法则和人类社会的规矩编制出一张名为秩序的大网,而《天气之子》就是主角作为一条小鱼在网中挣扎的故事——如果你这么想,那这个故事就会变得支离破碎,观影体验想必会相当的差。

无它,这张“网”是假的。

什么是真的网呢?《小偷家族》中编织的社会的大网或许会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挡在我们面前的障碍,每一个必须去反思的社会问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儿童的教育问题直接关联着儿童走失和儿童色情;儿童色情从结果上来说却给了残疾人以慰藉;社会的保障制度让伤残人士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也诱发了好逸恶劳和冒领养老金等行为;而冒领养老金从结果上来说却又缓解了这些家庭外出扒窃的犯罪频率……小偷家族中的关联远远不止这些,亲情、道德、法律、人伦,每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的规则都紧密的编制在一起,由此才钩织出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让一切看上去似乎都那么的无奈。

《天气之子》中也有一个社会,里面有大人有孩子甚至还有老天爷,但这些不同的“个体”的轨迹并没有钩织在一起,它们是各行其是的。所以《天气之子》中的这张“网”,看上去仿佛封死了前进的所有角度,但如果你能转90度绕到侧面,就会发现正面的层层叠叠实则只是一个“视觉效果”,只是一些互不相连的线条。自然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羁绊。在《天气之子》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下,所有非我都被编制成了掣肘的障碍,构建出了一幅天罗地网,勾画出了青少年的心相。但当鱼真的一头扎进“网”里,这条鱼很轻松地就能透网而出,只给观众留下无尽的违和感,因为这张网只在鱼眼中存在。

自然和超自然的元素有必要存在吗?有也没有,说到底不过是女主心相的表现,扫晴还是求雨压根无所谓,也没必要去关注那个积雨云中的诡异生态——就像《天气之子》中众人对一切的漠不关心。警方和枪的剧情有必要存在吗?有也没有,枪最后也沦为了男主反抗的意象,本质上不过是男主这个“个体”的一厢情愿压过了枪的本质。男主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够对人开枪的人,那手里拿的到底是枪、是刀、是玩具、还是棒棒糖也就无所谓了。警方作为社会的规则,实际上也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也只是一老一青的两个“个体”。老的那个会对着古惑仔喊话解释,知道去找元雇主劝说逃跑的少年回头,表现的圆滑;青的那个则喜欢直接动手,按照规矩和现状处理情况,表现的刚直。这两个人是不是警察、是不是同僚、手里有没有枪也无所谓,那只是更便于观众理解的元素。

主角的友方也是一般孤立。拼着摩托车报废带主角逃跑是2个小时下来积攒的羁绊吗?不是的,这是在社会上屡屡碰壁的女OL在寻找刺激。明明状况尴尬却暴起袭警是被主角的深情共鸣感动了吗?不是的,这是一事无成的中年男人内心感情的爆发。一个小学生敢对一个持枪的老警察动手,是对主角的信任给他的勇气吗?不是的,人家在乎的只有血亲的姐姐,主角不过是达成目的的工具罢了,一开始如此,经历了一切后现在也如此。

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老天爷如此,警察如此,领导如此,父母如此,朋友如此,爱人如此……男主也多惶不让。看见色气的大姐姐,就觉得肯定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看见小学生谈笑风生,就觉得肯定是脚踏几条船;看见年轻妹子跟古惑仔混在一起,就觉得肯定要发生什么下流的事;看见小猫自己在陋巷里溜达,就觉得带回家才是对它好;看见学妹把自己叫出来,就觉得肯定要被表白了。为什么一个恋爱故事能变成世界系呢?从一个少年的主观视角,一切可不就只能分成自己、爱人和世界了。男主做出的选择确实是自己的选择,但他改变的世界到底是谁的世界呢?

不知道新海诚是有意还是无能,搞出这么一个反社会的作品,将自然与社会全部拆解为个体眼中的平等存在,拒绝了男女主之外所有的人与外在的化学反应。虽然很多问题和不公,确实是源于放弃思考的习以为常,就像是《天气之子》中那张无形的大网,紧紧地裹覆着我们,不是不该做而是只能接受,最后大家都只能无所作为,无动于衷,不合理却合情。我们可以这么去看待世界,可以这样去简化逻辑,但不是一直这么做就能活下去的,因为鱼眼中的世界,终究不是真实的世界。

就像三年后,女主在祈祷的,还是阳光吗?
Tags: 动画
#1 - 2019-11-3 19:14
(诶嘿☆)
好深刻的批判...
我觉得新海诚似乎把这部片的场景拆的太多了,线索不是很连贯,破碎感比较严重。
但看腻了拯救大义,看到这么自私的选择,挺爽的(
而且最后祈祷的肯定不是阳光吧
#1-1 - 2019-11-3 20:04
川水
不管是道理还是道德,必须得有立场。就好像天气之子中下雨的天空,如何评价好坏?站在东京人民整体利益的角度,水淹东京自然是大大的坏事,但是放在大陆仇日愤青眼中,不就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了吗?
所以社会问题一旦拆解下去,就没得可聊了,因为所有道德和道理的基础全都崩溃了。而新海诚的这部作品就成功做到了把世界拆解到是非皆无,道德全失,所以必然的会带来线索不连贯、剧情碎片化的体验。新海诚但凡把男主的身世、女主的身世,各种似是而非的痛苦描述的稍微详细一点,或许就能让角色捆绑在一起,而不是现在这个效果,这也就是我说的以个体去拆解社会了。
不管现在这个结果是有意还是无意,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想女主最后在祈祷的应该包括阳光吧,谁不希望重要的日子有个好天气呢?但不会仅仅是阳光,还有接下来的一切未来。
#1-2 - 2019-11-4 14:48
黑边
川水 说: 不管是道理还是道德,必须得有立场。就好像天气之子中下雨的天空,如何评价好坏?站在东京人民整体利益的角度,水淹东京自然是大大的坏事,但是放在大陆仇日愤青眼中,不就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了吗?
所以社会问题一旦...
啊哈,大家解读的方向不太一样。
我觉得诚哥很明确,这片就是爽。节奏为了商业妥协很多,推进的很快,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喜剧人物,还有十分方便的道具推动剧情;视觉上还吸引眼球,GE让观众出场时心情没那么沉重。
的确不合理,不合逻辑,就如同日剧跑一样莫名其妙。可惜的是真实生活也差不多,缜密的思维和理性处世真的很少见,意气用事恐怕才是常态。
好比剧中这场雨,东京本就该被淹没,倒是那些年复一年为好天气牺牲的巫女才是异常的状态。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对于想写这种剧情的诚哥来说,对于想听优秀配乐的我,这部片子已经足够了。
所以我说啊,最后祈祷的肯定不是阳光了,还是祈求自己的满足与幸福吧。
竟然有曲子用了两遍,差评
#1-3 - 2019-11-4 14:49
川水
黑边 说: 啊哈,大家解读的方向不太一样。
我觉得诚哥很明确,这片就是爽。节奏为了商业妥协很多,推进的很快,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喜剧人物,还有十分方便的道具推动剧情;视觉上还吸引眼球,GE让观众出场时心情没那么沉重。...
阳光和自己的满足不是一回事吗
#1-4 - 2019-11-4 14:51
黑边
川水 说: 阳光和自己的满足不是一回事吗
也对啦
#2 - 2019-11-3 21:44
(呜呜呜)
碰撞球游戏,虽然不是网但起码是动态的……这看这电影根本不用思考,思考也毫无意义,反正最终只是一件逸事,再回想开场白,只能让人觉得根本没讲好这故事…
#2-1 - 2019-11-3 21:58
川水
碰撞球无误,一开始想用这个比喻,但是感觉实际联系比碰撞球还要弱就没用。
故事确实没讲好,但作品未必不达标,膈应人有时候是比代入感更好的一种观念传达手法。
#3 - 2019-11-3 22:44
(聚沙成塔,水滴石穿)
这大概就是新时代人情的真实写照吧。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和羁绊不再如同往常一样紧密,取而代之的是潮水般的无用信息,以及虚假的联系和人际关系。一群人明明在一起聚会,所有人的手却都离不开手机,互相连眼神交流都变少了;人们漫无目的在手机上无意义也无止境的刷着短视频和论坛,在大量的输入下迷失了自己的意见;模拟游戏,社交网络,直播乃至VTB取代了大量人们本来用于社交的需求和时间。

在这个背景下,人情确实是在变得相对寡淡。在互联网上,人们不仅变得急躁而功利,无法容忍不同意见,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肆意谩骂,却又不必为此后的结果而负责;与此同时,又喜欢抱团取暖,寻找认同,组成一个个小团体互相排挤和侵犯。但团结这种小团体不需要人际关系,只需要极端的思维模式,而且是在自然的幸存者偏差的作用下,在人们放弃思考追求认同的情况下,通过养蛊一般的方式提炼出的最极端的思维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说的话,也自然都像楼主说的一样自说自话了。

而我写的这些不过也只是自说自话,只是擅自发表一些感想,和楼主的文章,和天气之子这部作品的关系也不大了

这个世界大概确实是疯了吧。

PS 很棒的分析,我看完之后隐约能感觉到一些,但很难像你这样流畅的表达出来。
#4 - 2019-11-4 00:40
(意识形态的水很深 你把握不住)
确实,少女少女对世界的感知不是准确的,因为他们不是剃刀后藤(bgm39)
但他们的知觉也确实是知觉,如何解读这有失偏颇的知觉,就见仁见智了。

楼主倒数第三段把愣头青小子批得好狠,要不要来看一发《生活在别处》?(bgm39)
#4-1 - 2019-11-4 11:17
川水
网上可以白嫖,也不长的样子,有空看看。
#4-2 - 2019-11-4 11:45
Rくん
川水 说: 网上可以白嫖,也不长的样子,有空看看。
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自说自话,各行其是。最后谁的逻辑都没有改变。

最后心一横,QTMD,该咋地咋地吧。
#4-3 - 2019-11-4 12:06
川水
Rくん 说: 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自说自话,各行其是。最后谁的逻辑都没有改变。

最后心一横,QTMD,该咋地咋地吧。
就像刀语里总结的,到了最后我们也弄不清楚别人是怎么想的,为了别人去做些什么本来就是不可能的。
#5 - 2019-11-4 01:16
(追番日益,补番日损)
“如果说五月风暴说明了什么的话,正是因为结构上了街。在结构上了街的地方写下这种话(指“结构不上街”)只能说明:人不了解他自己。”
#5-1 - 2019-11-8 10:39
红牛牌拖拉机
天子的结构是人为创造而非现实。作者说此处没有社会掣肘,因为“鱼眼里只有那张网”。

但能想到这句话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6 - 2019-11-4 10:55
(喜爱是点格子最好的导师)
倒不如说男主选择的世界是诚哥自以为的爱的世界。
爱能做到什么?
爱什么都能做到。
包括大姐姐变成工具人,反抗国家机器,舍弃东京。
#6-1 - 2019-11-4 11:19
川水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所谓的改变世界不是指的拆散了你名吗?东京都淹了,还上哪重逢。
#6-2 - 2019-11-8 10:40
红牛牌拖拉机
川水 说: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所谓的改变世界不是指的拆散了你名吗?东京都淹了,还上哪重逢。
东京淹了一部分,君不见地铁都变成摆渡船了吗(交通自由大up)
#6-3 - 2019-11-8 11:09
川水
红牛牌拖拉机 说: 东京淹了一部分,君不见地铁都变成摆渡船了吗(交通自由大up)
但是新宿肯定沉水底了啊,包括三叶和泷重逢的台阶。
#7 - 2020-6-14 11:35
(愿你们在命运的旷野上不期而遇。)
深刻的洞见。
​你得出这样的观感我觉得仅仅只是因为你不适合这片,毕竟它的受众是青少年。
我猜测新海诚想表达的​仅仅只是这些,或我从片中看到的只有这些:
现代工业都市中人的漠然性,涉世未深的少年于夹缝中艰难求存。
如歌词所唱的:“爱能做到的还有什么?”
其想表达的或许仅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只求“合己”,不求“合理”,以及不计后果,冲破一切“枷锁”的非日常快感,和为了所爱抛弃整个世界的浪漫。

#8 - 2021-11-21 17:40
现在才看到这篇日志,对我而言是遗憾啊...我几乎赞同里面的每一个观点。
不过至于新海诚是否有意创造出这些反社会元素,我个人倾向于#1的观点,即他很可能是为了商业考虑,但是其中也包含着新海诚一贯的(而非天气之子独有的)创作倾向,当这种倾向被着重强调时,反社会元素也就格外明显了。
言叶之庭(师生vs.学校),你的名字(三叶vs.镇政府)都有近似元素,秒速五厘米则直接描述了人与人的隔阂。
这又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创作者的意图是否影响作品的质量?我个人还是倾向于作品本位的。

打字的时候还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关于大人与青少年。
在新海诚的预设里,所有人的初始设定仿佛都是利己主义的,但是有一点关键的不同:青少年(也就是主角团)会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而大人不会,他们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利己主义,尽管这种抑制仅仅来自于对更大利益的必要隐忍。这种预设也是很符合现实的。
然而故事提供了超现实因素,使得青少年拥有了反抗社会的能力,不自我抑制的利己主义一旦挣脱外界束缚,其结果便是毁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作仿佛失去了一些反社会意味,而更多地像是一种观察和警醒。
再过度解读一些,这种毁灭是给对都市文化批判的一种再批判,虽然少了鲜明的反对立场。都市文明中漠然的因素有其历史必然性,为了防止毁灭,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走向今日的形态;虽不能说今日没有人情味的社会一定正确,但是仅仅因为个人生活的喜好或是与过去的对比,便否认这种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也绝非理智之举。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