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20 11:05 /
——谨以此文慰藉自己无助、漫长又孤独的少年时代

〇、序
    之前写《入宅三周年纪念文》,算是把自己主页那一长串简介做了个说明补充。当时说好了三月还要写一篇文章讲讲为何自诩为“爱的斗士”,又为何在《3月的狮子》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正好与三月这个季节对应上。但之后一直拖延,又碰上了实习,几乎没剩什么空余时间,硬是拖到五月才着手写这篇,说白了现在动手也是对写论文的一种拖延——“只要不让我学习,我什么都愿意做”,我对于学习的恐慌竟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地步。触底反弹真是一件恐怖的事,从前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的我现在却视学习为洪水猛兽,想尽一切办法去逃避,可见掌握学习与休闲的平衡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好比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一个正反馈循环系统早晚会崩溃,光学习不玩耍,这样的孩子也像失去弹力的橡皮筋一样,早晚会失去斗志。
    关于把自己的这些经历分享到网络上,我向来是毫不介意的,之前也说过,在我的少年时代我们家很少对我投以关注,几乎不跟我交流。到了大学,我逐渐发现我从未跟父母交流过,于是我几乎是苦求着他们跟我说话,而他们愿意跟我交流已经是我19、20岁时候的事了,等到他们试图接近我、了解我,则已经到我22岁考上研究生之后了。所以之后我为了能让自己得到他人的关注可以说是想尽办法,恨不得把自己最耀眼和最丑陋的一面全部展示出来,但这又势必会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在Bangumi这个平台,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安全的,之前连发3篇日志都谈及了自己很多不方便跟人述说的往事(连照都爆了还怕什么),所以我想很多事情在这里做个记录也挺好,一方面能满足自己的“暴露欲”,希望有人能理解我的一些经历和心事,另一方面也算是一种发泄,不管有没有人看我写的东西,但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我的心情,会舒心很多。此前的日志都是结合了我在二次元的一些经历来讲述自己的私事,这回则连二次元都缄口不谈,纯粹想吐槽一下自己遭遇过的一些事情。
    我的个人主页里有这么一句话:“人生经历几乎与《四月是你的谎言》如出一辙,内心情感参见《3月的狮子》,精神世界参见《搏击俱乐部》”,其中《四月是你的谎言》已经单独写了篇日志,这篇文章也想谈谈我在另外两部作品上找到的自己的影子。另外我也想谈谈主页里提到的自己少时缺爱以及所谓“双重人格”的事情。因为受到的伤害涉及各个方面,伤心事也积累了一大堆(不过很大程度上都选择性遗忘了),所以要用什么样的结构写出这篇文章还是一头雾水,想分章节让思路更清晰,但也无从下手,只好随性而写,有什么想说但忘记说的话再补。仔细想了想,青少年时代让我觉得很难受的事主要有孤独、缺爱、自我矛盾,以及对家人无理取闹的隐忍,干脆就以这样的顺序来写好了。

一、孤独
    如果要形容我青少年时期在家庭中的感受以及我受到的家庭教育在我之后人际交往当中的影响,我想用一个人作比非常合适,那就是《白色相簿2》里的冬马和纱,看起来完全不搭边,实际上她的经历、个性、人际关系都像极了我。儿时只会因为取得的成绩获得家人的关注,没有得到过家庭的关爱与交流,不被家庭所包容理解,从而丧失了爱的能力,对于人际交往不仅木讷,还总是远远躲开。《白色相簿2》里最能反映我在成长过程中关于“爱”的理解的是下边这一段:春希与雪菜希望冬马也能加入轻音乐爱好社,在久攻不下后决定请冬马来雪菜家中吃饭。实际上两人只是抱着友好的态度来邀请冬马,没想到在酒足饭饱之后,冬马完全不给两人商量的余地,认为雪菜所做的是通过招待这种形式讨好自己以达成利益上的交换。究其原因,在于冬马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学到真正地去为他人着想,不懂得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是用一杆秤去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对于雪菜来说只是单纯出于讲话方便的角度请冬马吃了一顿饭,冬马却依然紧缩自己的心灵,认为雪菜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别有用心”。在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雪菜完全听不懂冬马的意思,这也是当然的,两人受到的家教不一样,雪菜认为人与人的交流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冬马却并不这么认为,冬马把雪菜的招待看作是一种人情上的等价交换,雪菜也是一点都不能理解。这时春希在中间为读者作了翻译,因为两人被养大的方式完全不同。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丸户史明这位我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剧本作家,他最擅长的就是极致的心理描写,为什么人物会养成这样那样的性格,全部与角色的经历有关,不像某个剧(ma)作(zhi)家(zhun)强行骗取眼泪,而忽视人生长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所以我的生长环境也和冬马和纱一样,不懂得和人交心,这也是我从小的家教导致的。从小我妈和我外婆就教导我:你要显露出关心别人的样子,说一些很热情的话,别人就会喜欢你等等。比如你爸踩着梯子修灯泡,你就要说小心,看到在抽烟你就要说不要抽烟了,这样他就会开心。走在路上就催逼着我快喊人快喊人,动不动就说要怎么怎么样,别人就会给你利益。这样下来我就形成了意识: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真情的,只是一种利的等价交换而已,连家庭内部都要用讨好的方式带上面具和人交往,在外面就更不可能打开心门了。每次家人生病了,看着他们不舒服的样子,我可能会装作很焦急的样子或者搭手帮忙,其实我内心是丝毫没有波动的,只是站在旁边冷冷地看着,只会觉得这是一种麻烦,越是看着家人痛苦的样子,我就越在心里骂给我添了乱,丝毫不会在心里替他人分担痛苦。走出家门到了外界,我就把自己的面具戴得更加严实,我觉得自己就像是《CROSS†CHANNEL》里的男主角黑须太一,其实内心早就不是人类了,只是一块冰冷的废铁,但还是要装出一副人类的样子在社会上生存。有次我跟同学吐槽生活很痛苦,他跟我说“你现在的痛苦还不是真正的痛苦,等你以后跟人往深处交往了,那才是真正的痛苦”,当时我还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现在倒慢慢读出其中深意了:人不可能独自一人活下去,但要和他人有交集就势必要破皮流血,遍体鳞伤。我也好冬马也好,就是因为从小就看破了与他人产生交集有多么痛苦才避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吧,而付出的结果就是如同深邃的黑夜般的孤独。
    我小时候最怕遇到一件棘手的状况,就是有人在哭的时候,我会觉得很尴尬,不知道要说什么做什么。他人生病了我尚能假装一副焦急的姿态,但哭是一种悲伤情感的极限流露,这时我却一句话都说不出,连把手搭到对方肩上,给出最简单的肢体安慰都做不到,这真的是一种窒息般的手足无措。在与朋友的交往之中,我也从未付出过真心,我的定义里朋友就是在一起玩,但绝对不会互吐真言的存在,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后来看《EVA真心为你》时感触很深,我的话多半会和真嗣一样封闭内心,拒绝与人交流,从而不会在结局里和全人类一起化作一片混沌吧。第一次和朋友讲自己的心里话是19岁那年,和朋友散步时他跟我说他高中时代喜欢过英语老师,当时我惊讶得说不出话,倒不是因为他喜欢老师这件事,而是因为在我心目中这是一件很隐私的事情,是不可能拿出来和人说的,没想到他居然能把这件事 讲给我一个外人听,觉得很不可思议。我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和朋友讲心里话的,那段时间我把心里藏着的所有事都一股脑讲给他听,这也是我开始和人试探着交流的最初了。因此我后来构思剧本时,把男主的高中英语老师也列入了可攻略女主名单里向我这个朋友致敬(笑)。当然,我能够笑着讲起往事,说明我对过去已经释怀了很多,至于是怎么寻得救赎的,第二章再说。
    我感到孤独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从来不会和我说话。小时候我爸在外面工作,经常出差,很难见上一面,加之那时家庭关系不和谐,我妈像个小孩子一样无理取闹,经常和他冷战,总是叫我不要跟我爸说话。所以我直到大二大三之前都没有跟我爸讲过话,在一起都觉得尴尬。这样一来我的家庭背景和有马公生以及冬马和纱就更像了,在缺少父亲的残缺家庭里成长(有马公生的设定是父亲工作忙,长年在外出差),与母亲缺少心灵交流,保持着内心的封闭与孤独,不会和人交往,最后养成了内敛沉闷的性格。与我爸的关系是这样,和我妈的关系则更加让我绝望,她跟我保持着最低限度的交流,每天跟我讲的话不外乎吃饭与学习,我必须要承认她为我的饮食健康和学术成绩操碎了心,但除开督促我吃饭与学习成绩优异以外不会跟我有过多的言语。我想方设法和她交流,但她丝毫不敢兴趣,对于我的学习成绩以外的话题只字不提。到了高中听一同学讲他和他妈讨论国际局势,我当时惊呆了,原来一个孩子和父母的交流不是仅限于父母对他的管教的,我一方面觉得不可思议一方面又羡慕得不行,我也希望有一个其乐融融,大家平等交流的家庭。
    不仅如此,我妈内心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我则要像一个母亲一样去抚慰她的情绪,她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股市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一股脑地倒到我身上,我只能像一个垃圾桶一样吃她堆过来的情绪垃圾,然后像安慰一个打架输了回家哭诉的孩子一样安抚她的情绪。父母情感不成熟,我就自然要从情感上成为一个小大人,肩负起一个家长的责任。然而我也不过是一个孩子,我自己的遭遇我自己的情绪又要何处倾倒呢?只能憋在肚子里。有时我想和我妈讲述学校里遇到的事情或是心理的感受,就会被一脚踢开,所以我想说的话无处诉说,前文又讲了我不曾和朋友讲过心里话,又继续孤独了下去。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有了更大的眼界,发现同学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和我家完全不一样,我甚至除了父母姓甚名谁以外对他们的了解还不如一个外人,便经常打电话央求着家人同我说话。他们的心里话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的过去往事,有什么就跟我说什么,但是父母不为所动,依然拒绝和我交流,只会讲一些学习上面的督促。在我死皮赖脸的要求下,他们才开始跟我讲一些其他的事情,我爸也写了一封短信给我讲了一些他的经历。到现在我妈还常跟我说:“的的确确是我们不懂事,缺少最基本的交流,是你改变了我们”,我虽然听了很高兴,但其中改变的艰辛真是不能用三言两语道明的。
    到了我读大学以后,我父母感情迅速升温,要好得不得了,我读研以后更是每天秀恩爱,明明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我内心深处却高兴不起来。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被抛下的孤儿,父母间想亲密就亲密,想疏离就疏离,我只能像一叶扁舟一样随着大浪漂浮,什么都做不到,家庭里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妈还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口口声声要我多走出去喝同学交流,另一方面行动上又不准我去和同学交往,让我在学校里也和家里一样孤独。这也是我人格自我矛盾,形成双重人格的一环,这里第三章再细谈。

二、缺爱
    说到缺爱,这一章我大可以大书特书,因为不好的回忆实在是太多了,要把这些感性上的经历归纳成理性上的总结也是轻而易举,但这个话题实在太为沉重,光是回想就让我痛苦不堪,还是少说为妙。其实缺爱与孤独两者也是难以分离的,光是看上一章就能读出个大概了,这一章还是尽量“引经据典”,用比较轻松的口吻来讲吧。
    前一章拿galgame作引子,这一章就拿动画作引子好了。《3月的狮子》大概是第三集,日本人迎接逝者的节日,日向以买漫画为借口一个人到河边哭泣,零追了过去,远远看着哭泣的日向却什么也说不出,疑惑着为什么日向为什么要流泪。同样是失去家人的两人一个泪流不止另一个却哭不出来,这一幕的漫画标题就叫《哭泣的她和哭不出来的我》。日向生长在温暖的家庭,从小沐浴在关爱中成长,零却寄人篱下,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表现有差池就得不到关爱。我的生长环境就像零这样,必须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不能有丝毫放松,只要有“不懂事”的表现,就会得到一顿狠骂。其实这所谓的不懂事、贪玩、厌学、调皮本来就是小孩子的天性,我却从小就被剥夺了这些天性,潜意识里觉得如果我不能表现得像一个大人一样就不会得到关爱。
    这种害怕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的学习成绩,我小时候一直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爱,觉得我妈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学习成绩。有一件伤心事给我的印象颇深:高三寒假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开学后组织月考,同学们都在热切讨论自主招生的成绩,只有我一个人一头雾水,蒙在鼓里。两天后考完月考,我才问我妈我的自主招生成绩怎么样,我妈告诉我你没考上,我生气地问为什么不告诉我,她回答道不想让你考试分心。这件事已经过了7年多,回想起来我都气得不行,我的理解是,在她的眼中我的学习成绩永远比我要重要,我不去取得第一名就永远得不到爱。可能在他人看来这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吧,但这件事真的给了我很大的伤害,让我一直怀恨在心。后来我读大三的时候心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我妈来北京督促我学习,那天我刚好有了喜欢的妹子,心情很好,想着一定要让生活步入正轨,学习的时候只不过因为实在读不进文字,难以把作业维系下去,就挨了一顿狠骂以及冷暴力,我也破天荒地发了一回脾气,拿球棒毁掉了宾馆里的椅子。那天是元旦前夜,朋友给我发来祝福的时候我却告诉他我终于确认了我妈从来没有爱过我。那天真是绝望了,之前只是隐隐约约觉得,那一晚真是让我知道了我从来没有被爱过,我只是因为我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存活于世。
    当然,我妈实际上有没有爱过我我不知道,但她的所作所为完全让我感受不到被爱的气息,我也因此失去了感受爱、爱自己以及爱他人的能力。这些在此前的日志里也有提及,我由此形成了极端的讨好型人格,不再考虑自己的感情,把自己视为杂草,一切只为讨好他人,好让自己获得那一点点的舒心。我对他人也只有冷漠,可能看上去还彬彬有礼,实际上恨不得隔绝自己,因为我既不想爱别人,也从不想要他人来真正地爱我,这也是我至今与爱情无缘的一个原因吧,我害怕与他人有过深的交集。
    看《3月的狮子》感触太深了,在心疼男主的同时也不由得心疼起了自己,我们虽然经历不同,但内心情感和由此产生的性格、与他人交往的方式过于一致。《3月的狮子》漫画版有这么一段曾经登上过日本思想品德的教材:零和科学部的部员们一起探索实验,玩得很开心,零也因为写出实验报告拿到了学分。事后零的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对零说,人就是要互相帮助的,所以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要主动向人求助,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再也不会向你求助了。那该会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我看到这里也是为之一震,缺爱的人不懂得人世间就是互相支撑构建起来的,什么事情都想着单打独斗。有人来向你求助是好事,如果没有人来找你寻求帮助,那就说明你真正的孤立无援了。这一道理也是我看《3月的狮子》时学到的。
    《3月的狮子》最后一集A Part是我动画生涯最为赞叹的8分钟,很多人看这部动画都泣不成声,我虽然觉得很沉重但始终找不到泪点。到最后一集A Part的最后一句台词“松了一口气”,我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觉得羽海野千花真的是一尊神,只用了5个字就彻底摧毁了我的泪腺。也是因为这最后半集太突如其来了,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不带感情地平铺直述零在养父家的事情。一个得不到爱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他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顾忌着他人的感受,默默做好分内的事,还体贴着家人,害怕给这家人添了一点乱。虽然我不是生在养父养母家,但这真是让我联想到了不少自己的往事与心绪。
    这一段想写多长就能写多长,还是尽快讲一点好的方面吧,讲讲我是怎么学会爱的。2016年我本科毕业后在家待得前半年是最难受的,每天接受无情的白眼与讽刺,有次我跟我妈一起上街散步,我说到我在朋友圈看到某同学的母亲笑得很开心,我妈冷冷地说了一句“她妈妈肯定开心啊,有开心的理由啊”,我真的觉得全身冻住了一样,愣了一会儿之后赶紧跑掉了,连一秒钟都不想和我妈待在一起。也是那半年我开始戏谑般地称自己为爱的斗士——因为从未感受过爱,所以要花时间去寻找爱,去寻求爱的真谛。我跟同学说不知道我是真的没有被爱过还是没有感受爱的能力,他说如果是后者那也太惨了,我想也多半是后者吧。那半年身边没有一个能陪伴我的人,好似一个人要单挑整个世界,我为此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激励自己渡过难关。那半年里我下定决心,如果考上了研究生就三年不回家,反正这个家也不曾给予过我以爱。
    次年2月底,我外婆住院(我从小和外公外婆住一起),在此期间,我外公病重了,家里人为了不让我外婆心急隐瞒了这一事实。对此我是反对的,因为外公身体不好,一直都是我外婆在体贴照顾。但我没有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因为我习惯了自己在家里没有被当作一个独立个体看待的事实,结果我很为自己没有把自己的所想说出来,因为后来我外公情况越来越差。3月初的时候,我想外公应该撑不太久了,之后我去北京参加了研究生面试,回来没几天外公就病逝了。当时我的心一片冰冷,真的是一块废铁,当天晚上还若无其事地坐在外公的灵位前不到一米的地方玩galgame,不过那天晚上我倒是死活也睡不着。之后两天我为了操办后续事宜忙上忙下,甚至还被骄傲的情绪充满了——“啊,我也能承担起责任了”。一方面觉得自己很不错,一方面为自己感受不到悲伤而困惑,自己真的已经失去了去爱的能力。两天后我们出席告别仪式的亲戚们在一起吃饭,饭后我跑到厕所去大哭了一场,反而轻松了很多,觉得自己终于不是一个冷血动物了。后来我把这事跟心理医生倾诉说自己是一个没有爱的人,医生说你能为此大哭一场,怎么能说是没有爱的人呢?
    3月中旬,我得知自己没有考上研究生,几乎是两眼发黑,被推到了悬崖边缘,被家里狠狠骂了几次。到了3月的最后一天,无意中发现自己上了录取名单,原来是我前面考上的学生里有一个弃权了,实在是幸运。也就是以这两件事为契机,我的家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氛围不好的家庭开始变得和谐了起来。此前我从未被当作一个独立看待过,此后家人开始试图接近我,了解我,重视我的想法和意见,也因为我精神上的问题带我去看了医生。不过这些远没有说出来的这么轻松,我们双方都是迈着极为微小的步伐一步步试探着接近的。可能这两件事让家庭体会到了情感的起伏比较大吧,双方早已丧失的爱的内心都逐渐被唤醒了。
    不过9月我离家去上学的时候依然没有放下芥蒂,痛恨着家庭,还是秉持着3年不回家的想法,真正让我对“爱”的理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是研究生的同学们。最开始我把心门闭得紧紧的,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摆出一副防御的姿态,只是因为班上有同学带着点口音就恨不得让这个人马上去死。有一次,室友要带未婚妻来寝室吃饭(我们寝室是家属区改造的,买些锅碗瓢盆就能做菜了),我内心很生气——怎么有人无耻到给人添麻烦到这种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同学们的交往方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大家都十分团结,敞开心扉,有谁过生日都聚在一起,一开始我觉得这些都是北方糙汉子之间讲“义气”都虚伪行为,后来发现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他们只是不像以前的同学那么冷淡而已。我本来绝对龟缩在世界里很舒服,这时才发现和大家一起欢乐也很开心,觉得之前的自己很愚蠢,对现在的同学们内心也全都是感激。我自己过生日时也花了一千多给同学们买了礼物,算是创下了一个第一次。那个学期我体验了此前22年都未尝体验过的事情,情感开始迅速复苏,笑也好哭也好都变得更多了,有一次和一个初中同学吃饭,他惊讶地问我怎么开始主动点菜了,其实是因为之前我缺爱,什么都想着讨好他人,怕有人不爱我,所以把点菜的机会让给别人,在读研的这半个学期里,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爱,不会再被缺爱带来的恐惧打倒,开始发表自己的主张,有了自己的提议,真正感受到了被爱的滋味。所以我对现在研究生的同学们除了感激还是感激,室友大婚时,我也为此真心诚意地流下了眼泪。他们教会我了什么叫作爱,原来爱是一种沉重的东西,它永远伴随着责任,我这个爱的斗士也下定决心,要担负起责任, 学会去爱。
    一直到现在,我依然还会因为过去缺爱的事实受到伤害,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比如我依然抗拒和人深度交往,尤其不愿意和女人接触。但自己相比两年前已经好了很多,很多忧愁也解开了,希望今后会遇到理解我的人,然后我们一起承担责任吧。这一章也算是对我主页的一点补充说明了。

三、自我矛盾
    如果说缺爱和孤独是中国家庭教育下的一个普遍现象的话,那我成为双重人格的原因我觉得是我家独有的。或许和我妈的经历有关,他的父亲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但忙于工作无暇家庭,导致我妈小时候不爱学习,终日玩乐,到长大了以后,她非常后悔,决定把那一代人的梦想交由我来实现。我爸呢,是一个内向的人,话不多,我妈很痛恨这一点,经常为了这个骂他。到了我这一代,我妈不想让我重蹈覆辙,在学习上和人际交往上都非常重视,希望我成为一个学习又好又懂事又外向开朗的孩子,出发点是好的,但之后却造成了巨大的恶果。
    我们家庭对我是寄予厚望的,打个比方,我们家到我高中也就二三十分钟的车程,但即便如此还是租了三年的学区房,要我每天用打车的时间埋头学习,而且三年还换了三套房,一套比一套近。我知道这些都是为了我好,而且我成绩也确实非常优异,全国TOP30高中的重点班前20名,如果我考不上清华北大,我妈会非常失望的。我妈其实是个挺有理解能力的人,她心里也清楚光会读书不行,还需要全面发展,但是她的理念却成了一通口号,没有落到实处,之后就造成了我的分裂。
    我妈在教育我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她口中要求我做的和实际行动上要求我做的很多时候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她从小就告诉我要做一个活跃的人,多跟别人交流交往,但实际上她除了学习不允许我做其他事情,和同学出去玩当然也是禁止事项,我也因此和同学没有共同话题,在学校朋友也寥寥无几,结果我妈就拿着这件事不停骂我。她其实知道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这一套,但方法完全错误,她会把我关在家里一心只读圣贤书,又要求我无师自通地掌握和人交流的能力,而且她的这种“要求”还很可笑,常常在饭馆里要我问服务员去要餐巾纸,以此锻炼我的口才,这能锻炼出个屁,搞笑吗。她还会给我几张蛋糕券要我宴请同学以此促进我和同学交流,殊不知我在学校里根本没有朋友,每次都把券又带回来接受一顿毒骂,我当时也是幼稚,完全没想过要撒谎什么的。一方面口头上要我重视人际交往,行动上却禁止我和人交流,还用这种愚蠢的手段来考验我,回想起来打字都气得火冒三丈。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方说我妈一直跟我说越是调皮捣蛋的孩子就越懂事,成绩好的孩子反而没出息,这句话真是从小听到大,但她的实际所为却恰好相反,只要我的行为稍微不顺她心意,我就得受苦,只能胆战心惊地活着,导致我虽然循规蹈矩,成了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同学眼中的“机器人”,但内心却十分渴望成为一个调皮的叛逆的混世魔王。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例子太多了,而且都不是些个例,而是整体教育理念上的口是心非,其结果就是我的内心逐渐开始两极分化。在我漫长的青少年时代,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意淫,支撑着我活下去的也是意淫,我幻想自己有一个开心的童年,和父母关系好,父母也信任我,对我管教很轻松,我在学校里是个外向的人,班级里的领导人物,虽然行为放肆不羁是个刺头,但深受老师同学尤其是女同学的喜爱,虽然不怎么学习,把时间花在游戏和社交上,但成绩依然保持优异。这一系列的幻想可以说是伴随我度过了从小学到本科的时光。我在外在越来越“懂事”的同时内心却越来越叛逆,这些内心积累的阴暗虽然没有把我击毁,但从某些方面却改变了我,比如XP,比如世界观,比如我成了一个豁达的人,对发生的什么事都能以苦笑应对过去。如果没有意淫支持我渡过十年的人生,我真的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么些年来的孤独与无聊。
    我的双重人格就是这么养成的,表人格是个极端沉闷的乖孩子(有马公生+桐山零),里人格是个极端叛乱的混蛋(以兰斯为首的一票混账系gal男主)。在我构思的galgame剧本第一部里,男主就是一个和我一样的苦逼,他的经历和内心都和我很相似,他的高中同学基友则是个我幻想中自由成长的宅男形象,在男主的生活和爱情上给了他很多观念上的转变,最后是各条路线的纯爱结局。到了第二部,是以基友为主角,在大学里的做同人galgame恋爱物语,若玩家选择放弃做galgame,则有机会和三名女主迎来纯爱结局,若玩家死性不改坚持要做galgame就会迎来真结局,主角会发现自己只不过是被第一部男主幻想出来的第二人格,他因为童年经历的精神创伤其实早就被关在了精·神病院里,他利用自己的高智商头脑在医·院里进行杀戮并控制了整个医·院,在此期间他迷上了galgame并混淆了现实世界,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都是他自己的幻想产物,在真女主护士(在进入真结局之前是劝阻男主做galgame的学姐形象)的帮助下,第一部的男主杀死了“基友”,结局是两人手牵着手看着熊熊燃烧着的精·神病院(向《搏击俱乐部致敬》)。这个构思实际上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表达吧,在纯爱作的表达框架加入自身经历,希望能早点写完(笑)。
    在第一次看《搏击俱乐部》时,我就觉得这是属于我的故事,两位男主就好像我内心的两个人格,分别是我妈行为下长大的我和我妈口头教育下长大的我。所以我想现在我也必须完成亲手杀死幻想出来的那个“我”这道工序,以此融合现实的我和意淫的我,才能让我成为一个更优秀更自由的我,所以我一直把《搏击俱乐部》和《四月是你的谎言》看作相同内核的作品,都是讲消除第二人格找到什么是自己的作品。在我痛苦的考研阶段,我也把这部电影的台词疯狂往墙上写并反复观看其中片段,算是一种鼓舞吧。

四、隐忍
    买过一本书叫《不成熟的父母》,用在我妈身上很适合,我妈常像一个小女孩一般无理取闹,我则像一个溺爱孩子的父亲一样细心呵护。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把火全部往我身上撒,跟我讲的都是些她自己生活上的不顺心的事,我就要去照料她的情绪,对我自己来说则是一种隐忍。借此机会我成了一个很能忍的人,在学校里受尽了欺负也是一声不吭。我妈不准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她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无妨,比如那些脑残家庭伦理节目,我站在旁边看也不会说什么。所以我在相应的年龄段接触不到应该接触到的东西,变得很幼稚,幼稚也一直是我在学校里被贴上的标签,然而我又因为这幼稚反过来被我妈批评,又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种矛盾。
    我还得接受我妈的冷暴力,每次她发无名火,我就要上去赔罪,我不明就里地问她哪里生气时,她只会冷冰冰地回复我没有生气,断绝我们交流的途径,当时更多的是无奈,现在回忆起来却满是伤心和委屈。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就要一直容忍我妈的任性,其实我也想任性而为啊!那我又能找谁来发泄呢?若是我当时能接触日本漫画,找到自我认同感,也算是一种精神发泄?不过那时不可能的,现在回想起来我高中时代除了什么时候上厕所都是些不能自己决定的事,算了算了,追究往事也无益,但又不能不追究,要不然怎么做好现在呢?所以无论再怎么痛苦都要回望过去,唉。


    妈的,不想写了b38,但其实还有很多能写的,越写越难受,干脆封笔。最近连续四篇日志都是讲自己的事,该讲的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下一篇开始专心写漫评,再见。
#1 - 2019-5-20 11:56
(夏花绚烂,星河璀璨。)
活捉一只麻黑!(开个玩笑(bgm38)
大佬的经历真丰富,话说问题儿童必有问题父母啊……不好意,无意冒犯,不要误会。只是自己也有类似的家庭问题,虽然有些不太一样,但是也挺严重的,有所触动啊……//
越写越难受可不太好呀,写这些心血就应该把自己写的越来越“轻”才好嘛~(绝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哟,不过,也有因人而异的方面吧)
最后祝大佬实习顺利,论文速成(bgm?)
#1-1 - 2019-5-20 12:21
陈苦瓜
其实写出来还是舒服多了哈哈,只是不想回忆一些东西就停笔了,虽然显得有些矫情,但这里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能抒发一下郁闷的好地方了。论文还是很困难……只能说一点点加油吧。
#2 - 2019-5-20 16:27
(故我非我)
前面几篇到现在的这篇都看完了,只恨自己语文废,没什么能写出来的(
总而言之。。。大佬加油吧?(b38
#2-1 - 2019-5-20 16:30
陈苦瓜
太好了,我还以为没人看b38,多谢阅读。
#3 - 2019-10-19 16:26
(别去,别人有木头)
像手术刀冰冷的言语,将自我解剖,鲜血淋漓的肉体,内心每个阴暗的角落,一览无余地暴露给他人。
我不知道这对你意味着什么,或许有直面自我的勇气才能获得迎来新生的决心吧。
#3-1 - 2019-10-19 16:31
陈苦瓜
或许对我来说,直视过去才能忘记过去吧,在这一点上我已经做得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