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5 17:59 /
1.引言:编织
空旷的高塔中回荡着喀嗒喀嗒的机杼声。看不见的高处垂下绵长的、丝绸般轻薄的布匹——希比欧,被砖缝中吹进的风所拂动。从细密的筘齿间穿过的经线是流变不止的时间,梭子在其间牵引着人的生业往复不止,赋予无定形的时间以确定的形态。时间因为人在时间中的行为与情感才得以被把握,构成记忆。如此,希比欧织成。
称作“伊欧夫”的族裔在世界的角落里日复一日地编织着希比欧,为了不在漫长的岁月中忘记所珍视之物,将他们生命的轨迹实体化为布匹上的纬线。“在外面的世界,如果爱上了谁的话,最后一定又会变成一个人的,那才是真正的孤独。”长老如此说道,对着她所编织的希比欧缅怀流逝的过去。此时的马奇亚并不能理解长老的话,这是关于三个人如何编织自己的记忆/希比欧的故事。

2.三人的希比欧
第一次观看时,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本作的剧情大致上可分为两条线——马奇亚与艾瑞尔之间母子关系的定位、错位与复位;以及蕾莉亚与克里姆这对被分隔的恋人彼此的人生是如何渐行渐远的。单就影片时长的分配上也能看出前者才是主线,蕾莉亚与克里姆似乎只是作为“女主角的朋友/同乡”才出现在剧中的。因此在Bangumi上看到了大意如下的评论:如果将蕾莉亚-克里姆线的剧情讲得细致些的话说不定会更出彩。我不反对将本片的剧情这样分为双线的做法。但在第二次观看后,我意识到,马奇亚、蕾莉亚与克里姆三人被置于围绕着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光谱上。他们拥有着某种可以将彼此联系起来的东西。我将在下文阐述这个“共同的问题”和“某种联系”具体是什么。在读毕本文后,您若能从新的视角来理解本作的剧情架构,我会因此而感到欣喜的。

3.蕾莉亚:“梅德梅尔,忘掉我吧,我也会忘记。”
蕾莉亚在片头就以一个生性自由、活泼好动又有些男孩子气的少女的形象出现。这种描述并非我的臆测,在片尾当蕾莉亚登上塔楼顶时,她正是如此描述自己的——“我是伊欧夫的蕾莉亚……”。但她却被掳掠到梅萨蒂,被强迫与王储成婚。那时她却放弃了自由的机会。请回想一下那个场景,马奇亚牵着蕾莉亚的手从混乱的婚礼上逃离,穿行在城内的大街小巷中。当马奇亚向她提出自由的邀请——“你是最轻捷的人儿”时,她从阳光退到了阴影中。她因为腹中的胎儿而放弃了逃婚,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自由与昔日的同伴,纵使那个孩子是“不被期望的存在”,纵使即将和她成婚的王储只不过将她当作传承“优质”血脉的工具罢了。
蕾莉亚的悲剧在于她所作出的牺牲并没有得到补偿。为了自己的女儿,她痛苦地回绝了昔日恋人的呼唤。作为“母亲”的蕾莉亚与作为“少女”的蕾莉亚的转换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她们两人身上很难找出一致性。可是,为了避免事实上作为“来自伊欧夫的奴隶”的母亲对王女产生不利于国家未来的影响,蕾莉亚的女儿自出生起便与母亲永不得见。对于梅德梅尔公主来说,母亲是“一旦提起就会被斥责”的存在,而父亲总是以“忙碌”为借口无法和她见面。蕾莉亚孤独地生活在华美的囚笼中,那颗母亲的心因思念着不得见的孩子的焦灼而癫狂。她愤然从身上扯下锦缎与宝石,伊欧夫人所习惯的是用素布裁剪成的希腊式托加。“如果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饰物,如果对我已经厌倦了的话,就把我丢掉啊!”在那位从一开始就没把她当作人来对等看待的丈夫眼中,她现在不过是“生不出皇长子的、无用的工具”。作为伊欧夫的活泼少女的蕾莉亚、作为母亲的蕾莉亚、作为人的蕾莉亚的价值在囚笼中全都被抹消了。她之所以还活着仅仅是依靠着对于“连气味都记不得了的”女儿的模糊的形象的执着。这无异于舔舐伤口,依靠着疼痛与血腥味来维持自己清醒的意识。
如果连这仅存的生的意义也被击碎了呢?当女儿对着母亲说出“你是谁?”时,蕾莉亚一切的自我认同都为人所否认。此时的她难道不会自问“我是谁?”吗?她会的,但她的回答不是母亲,而是“伊欧夫的蕾莉亚”。这是她对于自己苦难的嗤笑,失去生命意义时的绝望。往昔的自由成了苦涩记忆中仅存的甘美,因此,就像曾经在村子里跳水一样,她从塔楼顶一跃而下。“我,可以飞!”这句决心放弃生命的谵语中,死亡即对于生的自由。
戏剧性的一跃后是不意间的救赎,马奇亚骑着飞龙将一心向死的蕾莉亚从牢笼中解脱。经历了如此大起大落后,她的心境如何?已经在女儿的面前否认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定位,她此时能够实现回到故乡,将一切重新开始的愿望,于是声嘶力竭地向梅德梅尔喊出“忘掉我吧,我也会忘记,在漫长的岁月中忘记。我不会将这一切织进我的希比欧中。”但这与其说是对自己的说服,不如说是欺骗。在伊欧夫人长达数百年的生命中,如果不将记忆织成希比欧,所经历过的迟早会随着时间一同消逝。但蕾莉亚不可能忘掉她的女儿,正如她流着泪所说的“怎么可能会忘记,这个又痛苦又难过的世界”。她明白“重新开始”不过是个谎言而已,这几年间的经历和她的女儿将一直刺痛着她。

3.克里姆:“然后,将一切都消去。”
克里姆所作的一切努力在于“重新开始”。他在全片中最重要的两个场景都在“解救蕾莉亚”这个框架内。对于他来说,在家乡被毁,恋人从他身边被掳走后,支持他活下去的是复仇的决心与恨意,这是他与其余二人的不同。第一次他作为刺客,第二次则作为说客促使他国进攻了梅萨蒂以达成目的。我们不知道这两次出场间他的经历,影片是通过马奇亚和艾瑞尔的成长来展现这段时间的流逝的。但毫无疑问,他从未放弃过复仇的可能。
克里姆无法理解发生在马奇亚与蕾莉亚身上的变化,她们二人作为“母亲”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而他的时间却驻足于美好的过去。梅德梅尔和艾瑞尔之于他,都是阻碍与多余的东西。为什么蕾莉亚和马奇亚将她们的孩子看得比自由、比复仇更重要?他到最后也没能回答这个问题。于是这个解不开的结萦绕在他的心头,刺激着他做出越来越极端的行为。
他本可以在婚礼上解救蕾莉亚,蕾莉亚却因为腹中之子放弃了恋人。克里姆感到了被“背叛”的苦楚。他也不明白为什么马奇亚无视了长老的训诫,要让艾瑞尔叫她“妈妈”,明明在外面的世界爱上任何人就意味着真正的孤独。他囚禁马奇亚是为了能使三人有同样的过去,无法忍受别人在他痛苦的时候却获得幸福。“伊欧夫人应该织同一块布。”这句话解释了他的动机。
当军队攻入王城,克里姆再次见到蕾莉亚时,他从昔日的恋人口中听到的竟是“请让我见见我的女儿”。梅德梅尔之于蕾莉亚是活下去的凭依,但对于克里姆而言只是恋人被玷污后强迫生下的、不被期望的孩子。他相信一切都将消去,只要忘掉这些就能重新开始。但他想与之重新开始的蕾莉亚所期望的却不是这样的未来。第二次的“背叛”让克里姆迄今为止的努力都化作了泡影。他终于意识到,忘记苦难重建过去是多么不切实际的奢望,他竟然仅仅抱着这个幻象一个人苟活着。因此他选择了与“已经不是恋人”的蕾莉亚自尽作为最终的归宿。

4.马奇亚:“第一次遇见时,我就将你织进了我的希比欧中。”
马奇亚与艾瑞尔的故事在本片中被给予了最浓墨重彩的描写。我将他们二人的关系的转变概括为“定位、错位与复位”。
马奇亚与艾瑞尔相遇时,二人都以哭泣着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前者是个软弱的、被称为爱哭鬼的少女;后者是刚刚失去母亲的、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两个失去一切的人从此联系在了一起。马奇亚在回忆中如此描述了这次相遇,“第一次遇见时,我就将你织进了我的希比欧。”这与蕾莉亚所说的“我不会将你织进我的希比欧中”恰成对比。
她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但是对于自己是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一直存有怀疑。自己也许只是在模仿一个母亲应有的样子而已,这种对自身定位的模糊而生的不安直到艾瑞尔离开她时依然折磨着她。尽管如此,她却全心全意地爱着这个由自己救下的孩子,“从那时起,心里想着的就只有艾瑞尔的事。”当她第一次听到牙牙学语的艾瑞尔称呼自己为“妈妈”时,她兴奋地将这孩子举了起来,此时她一定为自己选择活下去而感到了庆幸。在这一时期,艾瑞尔眼中的马奇亚就是自己的妈妈;马奇亚尽管怀疑,但同样也尽力承担起了母亲的角色。因此他们的角色定位是相吻合的。“妈妈是不会流泪的。、“长大以后我一定会保护妈妈”两人立下了这样的约定。这个曾经被叫做爱哭鬼的少女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在陌生的城市中坚强地生活着。
但随着艾瑞尔的成长,他终究会意识到马奇亚并非自己真正的母亲。这是随寿命论的设定而来的不可避免的残酷。时间漠然于人世流动,但他们二人衡量时间的尺度相异,彼此的希比欧的经线自起初便长短不一。十几年过后,艾瑞尔已经成了在铸炮厂中工作的少年,而马奇亚还是那个十五岁的少女。艾瑞尔不再称马奇亚为“妈妈”,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没有血缘关系的“那个人”如此一无所求地爱着他。他们两人对于彼此的爱并没有变化,但相互的角色定位在此时发生了错位。马奇亚仍然将艾瑞尔当作孩子爱着他,但艾瑞尔却无法界定自己对于她的感情究竟为何物。“因为她一直在我身边,为我付出了一切。我不知道除了母亲该以何种方式称呼她。”如果,马奇亚并非他的母亲的话,该如何定义自己对“那个人”的感情呢?艾瑞尔无法忍受身边的人对马奇亚的侮辱与戏谑,“你们俩表面上说是姐弟,其实是私奔的情侣吧。”这样的话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工友当着他的面说出“一直以为是你的恋人所以才没有出手”深深地刺伤了他,他意识到一直在自己身边的这个人可能被谁夺走。酩酊大醉的艾瑞尔被马奇亚一记耳光打醒后才认真地思考自己对她的感情。“现在的我,不但不可能保护她,反而会伤害她。”这么决定着的艾瑞尔决心参军离开马奇亚。
很多评论都默契地将艾瑞尔对马奇亚的情感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如果我们回归作为词源的那个神话来考虑的话,便能看出如此称呼艾瑞尔对马奇亚的爱并不恰当。俄狄浦斯在杀父娶母之时并不知情,因此将母亲作为恋人来爱。显然艾瑞尔尽管意识到马奇亚不是自己的母亲,但也绝没有希望过将她当作自己的恋人。他在酒醉时对马奇亚的那一番话不如说是因为工友的刺激而生的胡言乱语。不论是否俄狄浦斯情结,爱的隐含义中即包含着对于所爱者的占有,因此“害怕所爱者会离开自己”这一感情存在于普遍的爱,而不仅仅是俄狄浦斯情结之中。
在此之后,马奇亚被软禁起来,而艾瑞尔加入了城防部队,二人都在某种程度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最后再次使他们见面的是战争,马奇亚仍然是那个十五岁的少女,而艾瑞尔即将为人父。只有此刻,艾瑞尔才真正理解了“母亲”意味着什么,马奇亚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将他抚养大的。“被母亲抚养大的我,懂得了如何去爱。”最后重逢之时,他心中所怀的一定是无法言说的愧疚吧,因此,时隔多年,他对着马奇亚的背影再次喊道:“妈妈”,二人的角色在此完成了复位,这也将全片所着意渲染的感情带到了一个高潮。此时的马奇亚却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作为母亲插足他的生活,因为她曾无意间听到艾瑞尔离开她的原因,更因为她刚刚见证了新生命的诞生。艾瑞尔应该有他自己的人生,他不是那个她想象中的长不大的孩子。离别的步伐并没有因为艾瑞尔对于“妈妈”的呼唤而停下。
马奇亚离开了艾瑞尔,但她却将她的人生与艾瑞尔的交织在了一起,编成了她的希比欧。遇见艾瑞尔,自己从一个软弱的少女成长为坚强的母亲,这是她无法忘记也不愿忘记的。于是她说出了和蕾莉亚、克里姆截然相反的话。再次相遇即离别之时,艾瑞尔已是躺在病床上意识模糊的老人。此时,她打破了做一个“坚强的母亲”的约定,止不住地放声大哭。

5.结论:作为总结的论说
在冈田麿里的笔下,这三人的故事因为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回答而连结起来。这个问题是“如何面对痛苦的过去?”克里姆坚信时间的长河有如忘川;蕾莉亚努力说服自己忘却,却终究是徒劳;而马奇亚则将一切都织进自己的希比欧中。他们三人的回答分布在一条光谱的两端与中间。冈田麿里所向我们呈现的回答显然是马奇亚的,她想传达的不仅仅是“记住”而已。片尾的马奇亚也回应了长老在片头的告诫。即便最终会离别,最终会孤单一人,相遇带来的也不只是痛苦。因此她再次出发,向着新的邂逅。

6.结语:放在结尾的絮语
在24小时内将一部电影观赏两遍,两遍都忍不住落泪,这于我是从未有过的事。就个人的感受论,冈妈这部初监督作带给了我预想以外的感动(药效过强)。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比如“强行催泪”(把观众揍哭)之类的,但仍不失为一部佳作。而且,要是没了这种缺点,就没有“冈味”了,谁叫某些抖M观众就是吃这一套呢。想起来Bangumi上冈田麿里的个人档案上曾有一条tag为“日本琼瑶”,虽然是玩笑,但批评冈田麿里的人和批评琼瑶的一样也不少嘛。很可惜国内没有大规模引进,之前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票一下子就被抢完了。现在BD都放流了,再不定档就凉了。在国内上映的话,一定再去补票。(看第三遍大概就哭不出来了,也许)
Tags: 动画
#1 - 2018-11-5 20:22
(早安芥菜荠菜谷氨酸钠汤)
如何听完这篇文章
tts

真的(bgm38)

从分镜到动画,中间还要经过加工。看完分镜和剧场版画面的对比,不由得给我留下如果全篇只有冈妈输出的后怕,每一个定格将那样苍白无力。
#1-1 - 2018-11-7 10:01
moratoriumonk
仅仅两小时想塞进的东西太多了。马奇亚和艾瑞尔的感情渲染得足够充分,因为时间的流转是通过二人的成长来表现的。配角们在这些时间里发生了怎样的心态变化全靠观众脑补(仅仅出场两回的梅德梅尔有工具人之嫌)。另外不同时段衔接得也挺突兀的,前期好歹还用了几个蒙太奇或者会描写季节变化。后面就毫无提示的几年过去,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2 - 2018-12-6 12:54
(BGMのTrinitas<=>婊冈妈<=>补冈妈<=>拜冈妈 三位一体 ...)
这部片子和我所预想的一样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片子,但是和我所想的方式又完全不同,这部片子的所谓剧情主旨完全都是工具,就是用来表达冈妈那种复杂又隐晦的情愫用的,这也是这部片子和其他永生主题的片子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