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8 22:13 /
来自我的一篇豆瓣评论
作者:西西弗斯(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137693/


前言

一    关于青春向漫画

       “青春”或者是“人际关系”题材是日本动画、漫画的核心题材之一,我们接触的比较多的一般都是轻松的日常向和情节相对弱化且具有励志教育性质的题材。偶尔会出现一些比较深刻或者是“有观照价值”的作品,不过这些作品中大部分会被评价为“中二”或者“矫情”,毕竟这个平台的核心受众群体决定了其相对的非严肃性。这一类作品近年来做的比较好的,《春物》和《现视研》挺不错的,再深刻一点的有《欢迎加入NHK》。

      如果说是那种触及到底线程度的黑色青春漫画,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古谷实的作品了,它以一种扭曲和反讽展现着当代日本社会关于青春和人生的巨大命题。古谷实的黑色是独树一帜的(漫画家释英胜的风格和他有点像,但描写对象和手法和他不太一样),而在我心中浅野一二0拥有另一种独树一帜的黑色。我认为,他和古谷实不同的是,古谷实是以扭曲的内容表现来呈现一种写实,而与之相反的是120先生是以高度的写实来反照扭曲。他的一些作品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并且涉及从泛式的心理学到后现代哲学的一些内容,有的地方甚至有过十分病态的表现,投射出的是关于人们成长过程中最隐蔽的那些秘密。

二    浅野一二 0老师

      他的出道作品是《多美好的人生》,看标题像是逻辑简单的鸡汤漫画,事实上是一部角度多元,具有反思和冲突性的高水平之作,这部作品也可以初次窥见浅野的抽象能力,无疑对他日后的创作有了很大影响。出过几本各具特色的短篇集(《世界末日与黎明前》《光之城》)。《虹之原》叙述手法独特、剧情十分暗黑,但难以评价。

      《错位的青春》是被批评的最多的一部,它讲述的是青少年通过性的探索感知人生的故事,其露骨的性描写和所谓“无畏的矫情”受到了许多指责。事实上我还是挺喜欢《错位的青春》的,女主小梅实在太棒了。这本漫画的英文版翻译名叫《a girl on the shore》,我也多希望中文可以翻译为《岸边的少女》,实在是美妙至极。

      目前公众和媒体评价最高的一部应该是2005年在小学馆连载的《solanin》(《乐与路》),这部作品是浅野目前尝试的最写实的作品,引发了日本青年的许多共鸣,这部漫画在2010年被改编成电影(由宫崎葵,高良健吾主演),也进入过台湾的电影院线。除了目前还在连载的两部,浅野一二0目前只尝试过一次长篇漫画,就是今天所要讨论的《晚安布布》了。


三    一个特别的漫画家

      他曾经被评价是“神经质漫画家”,在《世界末日与黎明前》中自己也提到了这一点,这种“神经质”无论是在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经历,还是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得以体现,我们也可以把它算作是他的一种个人风格,无法衡量好坏。在生活中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人以及摄影爱好者,《浦泽直树的漫勉》中的一期里专门做过对于他的采访,揭露了他的许多创作方法等等。一个惊人的事实是他其实非常年轻,还没满40岁。

      第一次发现这部漫画是在网站myanimelist上,这部封面和名字看起来蛮低幼的漫画居然在当时排在漫画榜第十一名(现在升到第四了,不过这个榜单参考价值不大)。能够了解这样一部作品可以说是幸运,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不算是一件完全的好事。因为它并不是传统的那种“展示现实的痛苦然后得出一个积极的结论”这种类型的漫画,而是一个含混体,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也可能会被一种情绪或者是其中“追求真实”的观念所束缚。

      所以说我看《晚安布布》可能是在错误的时间段遇到了错误的作品,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一些绝对的观念所困扰,但这并不妨碍我从心底喜欢这部作品,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从中获取些什么,得到美的体验。



正片开始

《晚安布布》解析

一        概述(无剧透)

      故事的起点很平凡,性格敏感内向的小野寺布布在小学时遭遇了家庭变故,同时遇到了令自己倾心的同班女孩田中爱子。爱子并不是“普通女孩”,布布深知这一点,这种“不普通感”所带来的一系列事件成为了噩梦的开始。故事在布布和爱子的相爱中展开了,在这场爱情中我们见证着人的细腻与癫狂,环境的病态,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性,以及最重要的,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渺小等等。

      我想说的是《晚安布布》并不适合所有人,想要窥探“浅野120式”语言需要对于生活本身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感知,最好是内心的某处有个敏感点,或者形容为“缺口”,可以作为和此作品的一个连接点。不过有无这种“敏感性的感知力”并不是可以定性评价的,有深刻的感知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我想说的只是假如许多人无法理解《晚安布布》中人们所带有情绪和心理并不代表这部作品很“矫情”,也不代表这些人在感受能力和知识上有所欠缺,只不过是环境不同,由于所接收到的外界信息的差异导致了对于事物的反应模式不同,仅此而已。

      《晚安布布》不是一部“矫情”的漫画,它的故事存在有一定的背景和合理性,而不是像一些轻漫画那样的“无病呻吟”。虽然可以承认,书中的研究对象总是青年群体中的“那几个人”,或许是带有神经症或是些许的反社会人格,但通过展开他们与社会或是其他人们的关系,其所映射的永远是现代社会所带有的普遍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在有因果的合理背景下,选取特别的主角来讲述平常的故事,通过对“人生”这两个字的情感化解构,反射许多人们眼中最深刻的真实社会。而他所选取的主角大多都是青年人,所以他的主题又难免会带有青少年的成长和挣扎问题,但绝不止于此。

  

二       泛心理学:从童年起笔的考察

      《晚安布布》对于其中角色的性格塑造很有意思,我们可以拿男主来举例。布布为什么会形成孤僻懦弱的性格,并在后期形成有些厌恶社会交往甚至憎恨的反社会人格?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藏在前几本里面,尤其在第一本里面花了大量笔墨写家庭关系。事实上,在一开始展示主人公们的童年对于后期人物发展所形成各自鲜明的个性有着极大的作用。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最传统的家庭关系莫过于家里拥有一个无责任感的父亲,以及一个总是失控,总爱将情绪推给他人的母亲,这种家庭对于孩子是有伤害的。”当我把这个家庭模式套用在布布身上发现再适合不过了。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童年布布对于父亲的好感远高于母亲,甚至是有一种依赖感在里面。父亲其实也喜欢布布,但这种父爱抵挡不住内心对于承担责任的恐惧,所以父亲“温柔”的切断了自己与布布的联系,分离前还特意对布布说“爱你”,并且许诺会回来。这种“温柔”比毅然决然的抛弃布布在心理上具有更加坏的影响,因为如果决然抛弃可以制造两者的对立,激起布布对于个体独立的强烈意识和愤慨。而“温柔”更多的是一种欺骗,利用布布的这种依赖感减轻自己作为父亲的负罪感。布布当时年纪很小,无法理性的处理这种被欺骗的情感,回到家还要面对母亲更大的无助(他知道母亲会把情绪倾泻给他),这种被自己依赖的父亲背叛的痛苦无助和内心的愤怒,以及对于即将到来的独立的恐惧,导致了布布人生中心理的第一次巨大分裂。

      当然,布布在一种极端压抑的环境中(父母无法交流)长大,其实已经拥有了滋生心理问题的条件了。但这次家庭变故,包括随之而来对于爱子的欺骗,都可以算作是创伤性经历,这些童年的心理创伤对于人的性格塑造几乎是决定性的,在后面的发展中也是被反复提到。

      而布布与母亲的关系是全书一条更长的线索,布布无疑受到了母亲无法控制情绪这一性格的影响。但在成长过程中,布布的内向和细腻使这种情绪失控所产生的表达方式是将所有痛苦从外向内施加在自己身上,与母亲不同的是,她会将痛苦通过愤怒的表现形式由内向外施加给别人,这两人的不同的情绪失控方式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不可交流。也就是,母亲越是施加愤怒,布布越是封闭自我,在很小年纪就不得不面对这么多复杂的情绪,布布的堕落就从这里开始了。

       从布布的童年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浅野老师这个大篇幅的家庭描写实际上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在心理学上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布布的不断下坠和堕落也如卡伦霍妮的《自我的沉沦》所说的那样,一步步走向更加边缘化的神经质。

  


三      社会学符号——人的异化

      《晚安布布》里面出现了大量的诡异或者负面的角色,这些角色所承担的任务是勾勒出整个故事的荒诞却又真实的背景,并且反照社会的扭曲。这些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被不同程度的异化,失去了自己作为人的本真,变成了各种意义上的社会动物。

      引入一个简单的例子,第一卷出现的布布的班主任,因为布布没有写作文而在班上发狂。而发狂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因为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而感到愤怒,他在气的发疯时说:“给你不写作文的待遇就称不上平等了,而人一定要是平等的。”老师因为这样就气的发疯看起来很荒诞,其实是通过夸张的手法,实际影射的是生活中很多的自以为了解了某些“社会规则”,就疯狂的像是要活在那种绝对的观念之中一样的那些,他们自以为在实现并且坚守着什么,实际上只不过是被某种社会环境异化的失去自我而已。而老师这个一笔带过的“追求疯狂的平等”这一行为可以很清晰的从侧面勾画出这个社会陷入到了某些极端的错误理念中。

       与此相似的是在第九卷举报店老板偷东西的老女人。店长只是拿着自家店里的东西,却一直被一个买东西的女人观察着,那个女人看准时机抓住了店长,以为自己逮捕了一名罪恶的小偷,并说:“一想到世界上有你这种人我就想吐。”这一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个女人的形象实在是很典型,穷极无聊自以为是,终日想要通过贬低别人得到自我印证,也就是通过恨其他人来获得自我认同的人。浅野一二0对于一些典型的被严重异化的人的描写不多,但这些都非常重要,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并把这些人和主角团们清晰的分离成两个阵营。

      主角团这几个孩子,包括南条在内,都相对未被异化,有自己的人格和坚持的东西。这部作品也花了大量时间来描写这种与异化的抗争。比较典型的就是里面的小关,他是一个倾向于虚无主义,认为一切无意义,并且有很多思考但无法克服自己痛苦的人,每天都活在与自己的斗争中。通过这个角色,我可以略微窥见一点存在主义的影子,也让我觉得也许这部作品拥有属于自己的哲学语言。

  


四        有关宗教与哲学的升华之笔——天马合奏团

       关于童年创伤经历,其实更好的例子是其中的角色清水,他在后面某一卷里所揭示的他目睹母亲车祸这件事直接导致了他在童年时期采取了紧急逃避措施,产生了精神分裂幻想,并将自己所仅有的生存希望(还有一些希望在于与小关的羁绊中)寄托给了脑内重构的“大便神”。

      一开始我觉得清水与他从小信仰的“大便神”只是起到娱乐作用,顶多就是抽象出一种痛苦与无助出来,但后面天马合奏团的出现让我否定了这一想法。这种绝对的痛苦与神的联系是一部梯子,这部梯子让人们得以通过清水的分裂进一步窥探天马合奏团的真相。

      “天马合奏团”可以说是整本书中最晦涩难懂的一个部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它对于整部作品起到了一个升华作用。就像是井上雄彦在画灌篮高手终章时候那样,一气呵成,可谓是神来之笔。当然,我只是表达我的猜测,仅供参考。

      天马就像是一个疯子,他行为异常,思维诡异,却想要竞选政府官员。他的竞选发言几乎是胡言乱语,但有一句话被反复说到:“我压倒性的爱你们。”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配图是街上的人们匆忙奔波,似乎被囚禁在自己独特的痛苦之中似的。究竟什么是“压倒性的爱”?这让我想起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具有强烈生命意志的超人成为“上帝”,引领全新的道德体系,拯救被困住的人们走向新的世界。而天马所做的就是自己成为超人,通过自己压倒性的“爱”,让所有人都“被爱”,也就是使得陷入现代社会的痛苦陷阱的人们被施加一个外力,成为拥有新理念的人。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下,人的价值被重新定义了,天马想要凭一己之力重构这个社会。但天马的竞选无疑会失败,这次“上帝运动”告一段落。

      接下来,清水在“大便神”的指引下加入了天马合奏团,团内都是被痛苦所压迫的人们,他们在天空下献出了自己的理性和癫狂,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这个团体在那一天进行了自焚运动。在《晚安布布》的世界观里,世界就像一台巨大的齿轮,人们不停的在某种规则中进行着无意义的重复,这就是某种牢不可破的“结构性”,而在那名看中天马的数学老师眼中,或许只有通过这种毁灭性的宗教行为(联系生活中的圣教徒)才能对这种结构性发起冲击。日复一日的生活有意义吗?在癫狂中焚烧自己,达到某种神性的“那种”行为难道不是作为人的突破吗?这次“非理性”的冲击带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关于生与死的哲学命题,通过清水个人的痛苦经历与天马合奏团的诡异行为,将人,宗教,哲学紧密相连。不过关于这块内容并没有那么深入下去,想要在漫画中能够完全清晰的表达这一母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       个人之谜与世界之谜——小野寺布布

      在中间的很多卷里,小野寺布布不停的堕落,他躲在被子里变成任意形状,任何人都有可以轻易取走他的性命。被子外面有既坚强又温柔的南条幸值得他去依赖,而他除此以外真的一无所有。他似乎聚集了所有人间的负能量于一身,沉浸于性幻想,甚至在母亲死去的时候都不想回去看她,在外国论坛上许多人批评他是彻头彻尾的混蛋,也的确是这样。

      但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小野寺布布至始至终都保持着自我。在第九卷末尾,进化为小拓的布布说“原来不做自己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他一直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深化了自己与他人清晰的分界感,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他更加封闭的性格。他对许多的交往法则都很清楚,只是他无法战胜自己对爱子的愧疚和自身的痛苦,在多数情况下选择了逃避。但毫无疑问的是,布布是一个有“我”的人,这一点非常关键。这个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新世纪福音战士》里的真嗣,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观察点。

      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浅野老师刚出道时给高桥真的漫画《最终兵器彼女》打过工。了解这部漫画的人都知道,它和eva一样是“世界系”类作品的代表,所以多多少少会受到其影响。在布布堕落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者感受到一种世界末日的氛围,布布也经常会说“世界毁灭吧”这类的话出来。在一次狂人天马喊出那句经典的“good vibration”之后,有个镜头直接把画面切给了布布。天马的“vibration”是一种通过成为上帝对世界解构进行破坏,而布布同样遭受着不断被侵蚀和异化的“vibration”,两者似乎具有默契,通过各种意象的组合悄悄的走到了一起,也就是产生了强烈的“将个人之谜与世界之谜合同为一”的世界系之感,这种“个人即世界”的反复出现,我认为就是在不停的增强“人”本身的意义所在,将个人价值无限放大,这种表达方式可以说对于人的一种主体回归。

  


六        解析田中爱子——关于爱情的一切

      田中爱子,曾在第一卷里就用她所特有的可怖让布布陷入绝望。她曾经三次改变了布布的人生,第一次是布布没有遵守去鹿儿岛的约定,陷入了绝对的愧疚与自我封闭之中。第二次是多年后再遇见,把准备装作小拓,轻松的不做自己的布布一下子拉回到了现实。第三次就是结尾。

      可以说田中爱子毫无疑问改变了布布的整个人生,她的恐怖、病态和脆弱让人感到可畏。她和布布的爱情成为了《晚安布布》中最有魅力的谜团之一。

      提一个问题似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田中爱子这个人物:既然爱子想获得自由,并且持续受到母亲虐待,为什么不直接和布布逃跑?他们回去再去拜访爱子的母亲(导致罪恶发生)仅仅是因为“没能得到父母祝福的爱情不会幸福”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田中爱子。在我眼里,爱子是整本书中心理状况最糟糕的一个。尤其在他们杀死她的母亲之后,爱子的心理防线完全崩溃,甚至丧失了行动能力,她的绝望由何而来?

      很显然,爱子的分裂和布布一样,是从童年的家庭原因开始的。爱子从来都觉得自己不普通,这种“和别人不一样”的强烈感受从她很小的时候就缠绕着她。在小学的时候,爱子就偷偷请求班主任替她保密关于她家里面的事情,从这里可以看出很小的时候爱子就比较成熟了。她在同学面前装成“普通人”(她自己并不认同),成为了班上受欢迎的人,其实她并不快乐。

       她的母亲是一名极度愚蠢且有暴力倾向的有神论者,在一所保健所工作,通过推销以及欺诈手段来维持生活。而实行这种上门欺诈时,母亲会把孩子带在身边,将自己的孩子暴露在顾客眼前实现一种“精神绑架”(第一卷里爱子妈妈向舅舅推销)。爱子非常清醒的认识并且厌恶这种行为,但不得不成为母亲进行欺诈的工具。也就是说,爱子无论在学校生活还是家庭生活中,爱子都不停的在扮演角色,但她其实很了解自己的痛苦,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我”的概念,但她始终无法逃脱母亲的控制。

       爱子恨母亲吗?肯定是恨的,但她不能没有母亲。爱子和母亲是一种消极的共生关系,她们之间隐藏了一种具有伤害倾向的依存联系。母亲在社会上一无所有,但她拥有“属于她自己的东西”的女儿可以供她使用,表面上她很唾弃爱子,事实上爱子成为了她唯一可以控制的东西。而爱子由于家庭原因,害怕被别人揭穿她的“不普通”而导致核心自我的崩溃,爱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隐藏起自我,避免与别人接触。并且,在那样的成长环境中(被控制),爱子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多疑、懦弱,容易受伤的性格,这种性格加上“几乎只和母亲接触”的这种潜在的依赖让爱子一直持续的被母亲控制着,这种共生关系使得爱子没有勇气一下子决绝的与母亲切断联系,依然渴望着得到她哪怕一点点的祝福,但是现实还是很残酷的。

       可以说,在不断被控制以及被无法摆脱的绝望束缚中长大的爱子的内心世界是绝对禁区,任何人不准踏入。

      这名叫小野寺布布的男生除外。

      由于他的跟踪,他看到了爱子的家庭——她最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并且同样拥有自我的、十分真诚的小野寺布布仍然对她表现出了强烈爱意,这让爱子除了母亲之外第一次能够在别人面前展现她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说布布是她黑暗的地下室里开启的一扇天窗。在与布布的爱中,她看到了可以摆脱自身厄运的希望,她不顾一切的想和布布逃跑,去到自己可以做回自己,得到爱和救赎的希望之岛。

      在决定要逃跑之前,爱子在随母亲“行骗”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布布,发现布布骗了她,因为布布的家根本不在那里。爱子本抱着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可以接纳她的人,但布布就连家的位置也骗了她。爱子对于“信任”非常敏感,这一小小的背叛足以让本身就脆弱和绝望的爱子感到崩溃。爱子对他说:“你也和他们一样是骗子,会把我的事情说出去对不对?”那时的爱子感受到的是人的关系的脆弱,没有人值得她去相信和托付,自己也永远只有一个人面对黑色的未来。但布布所表现出的真诚仍然打动了爱子,爱子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

      爱子那时对布布说:“带我去鹿儿岛,不然就杀了你。”不去就杀死他,虽然不可能真的杀死布布,但也绝不是玩笑。这是因为当时的爱子把自己的一切赌在了布布身上。她在自己十岁的时候就深知自己背负着巨大的命运,而这个骗过她一次男孩承诺会带她离开,这也许是她对别人产生信赖的最后一次了。爱子不可能把自己暴露给其他人,这个世界充满了谎言,也许别人会把她的秘密说出去,这样的话她苦苦建立的形象和自己的真自我就会崩溃。即使爱子心里知道布布不太可能真的带着她“私奔”,她还是天真的相信那一点点的可能性,可以救赎她自己的命运。她真的赴约了。

      但现实仍然很残酷,这个她想要托付的男生连续骗了她两次,她在街上哭了起来,又退回到了那个不断陷入绝望、在别人面前带上面具的田中爱子了。此时的布布家庭崩溃,又怀着巨大的后悔和愧疚,他和爱子都从此走向了深渊。
  

      爱子和布布的爱情究竟是什么?

      在那场羽毛球赛上,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爱子的心情。爱子说自己并不喜欢那个“条件很好”的学长,她和学长之间有绝对的间隔,因为他拥有很多东西,失去爱子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事情,所以学长永远不会真正的去了解她。但布布不一样。布布某种程度上和爱子很像,都是有“我”,都是在生活中无处可逃的人。只有他们才能相互了解对方,真正的在内心中依赖支持对方。他们的爱情,可以打破虚饰,进入到骨髓里面,他们可以只拥有彼此,完完全全的占有对方,是那种奋不顾身的,像一场逃亡一样的去弥补对方的缺口,实现两个人真正的合二为一的那种爱情。布布和爱子都是对方的不二人选,但布布还是在巨大的恐惧之下逃跑了。因为爱上爱子就等于舍弃一切,永远活在“绝对”的爱中,况且布布也很自卑和迟钝,更加没能理解成熟的爱子所想要的那份爱情。

      在杀死母亲之后,布布真正的成为了那个可以奋不顾身的人。但这时候的爱子在经历了漫长的家庭暴力以及对生活的痛苦(扮演模特的角色等等)之后,变得更加的脆弱。尤其是杀了自己所依赖的亲生母亲之后,爱子既没有办法面对自己的愧疚,也没有勇气迎接随时都可能破灭(被警察抓住)的所谓的美好生活。爱子拥有了爱情,却没有能够战胜自己,战胜这恶心的让人想吐的生活,所以她走向了结束。他们的爱情是一场完美的意外,这个意外足以改变人的一生,这就是命运的力量。

      ‘May you never forget me.’爱子想要的就是这样的爱情。

  


七        几个重要的次要人物的简单评析

      布布妈妈是个非常典型的中年妇女形象,无法控制情绪、喜欢把自己的失控推卸到别人身上。布布爸妈对于这次家庭失败负有等大的责任,但他们有一个不同点在于,妈妈其实是爱着爸爸和这个家庭的,但是她心理上的失控以及死要面子让她永远无法和别人真正的交流,而父亲则是毫无责任意识的软弱男人,为了减轻负罪感,完全不会考虑别人。布布到最后也没能与妈妈友好相处,这不是布布的错,也不是妈妈的错,他们就是绝对的难以交流,除非有巨大的外力介入,否则无论他们是否爱着对方,他们永远是两条平行线,对于这一点的呈现,浅野老师比任何人都要残酷。

      舅舅是一个非常让人喜欢的角色,他把他的“神明神明叽咕嘀”带给了布布。他的自我封闭和布布有点像,但他的分裂是从成长以后遭遇了那件事之后才开始的,所以他仍然保有相对温柔平静的个性。假如小翠不出现,也许他可以在自我谴责中相对安稳的度过一生。小翠隐藏的很深,他对舅舅的爱不是施舍,更多的是实现她自己的一种控制欲,(第四卷里小翠说自己害怕接触陌生人)有一卷里小翠说这一次要把舅舅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心里,可以窥见小翠知道自己要什么。舅舅渴望得到内心的安宁,小翠渴望通过控制这个男人实现自己的安全感,他们的这种共生关系是互利的,和爱子与她妈妈不同。

      关于南条幸,我其实没有太多想要讨论的,毫无疑问,从客观上来讲,她是本书中最好的一个女孩子。她知性,独立,温柔,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布布可以遇到她一定是幸运,我们仍然可以相信他们可以走到最后。

  

八       浅野老师漫画的语言

      为何《晚安布布》如此值得回味和讨论呢?我认为还是得归功于这部漫画所采用的艺术手法,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朱光潜的《谈美》中谈到只有当艺术形象可以令人产生想象和联系时才会产生美,也就是形象起到一个过渡作用,可以带领读者主动去挖掘冰山下面所蕴藏的丰厚内容。比较直观的,主人公的形象随着心境的变化不断地发生改变,我们可以不用通过对话和情节,就可以对其产生一种联想和思考,明白布布现在正在处于哪一种状态下。

      《晚安布布》中含有大量的意识流描写,这些意识流也可以算作是抽象的一部分,将潜意识中一些心理活动的只言片语截取出来,给人一种绝佳的真实感,因为人在痛苦或是有某种心理活动的时候,会有规避心理冲突的本能,有的时候最痛苦的活动是在潜意识中表达出来的。这些意识流表现的另一个作用是留白,通过拿捏一些细微的心理活动给人一种想象空间。

       另外,浅野先生高超的写实手法,通过“某些”技术(详情参见《浦泽直树的漫勉》)让整本书的背景和风物极其真实,看的时候非常享受。同时,他镜头的运用在视觉冲击上也显得很成熟,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南条吻布布的那一幕。从两个人接吻的特写直接切到了一个建筑的远镜头,只是一个小小的切换就实现了那种“在巨大空寥的城市里,两个渺小的人挣扎着相爱”的美好体验。

  

      《晚安布布》以后现代为背景,通过揭开“那些”人们心中最深的秘密,从“人”的视角反照社会网络和都市哲学,可以说是一部具有人文气息的艺术作品。《晚安布布》不是什么教育题材的漫画,他只作为一个客观的含混体,每个人都能获得不同的东西。它不会告诉我们怎么做,只会引导你去思考些什么。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荒诞世界里窥见什么?人可以战胜命运吗?人可以逃出原生家庭的禁锢吗?存在那种“绝对”的爱情吗?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真的可以做自己吗?社会真的可以不通过“爆炸”就能改变吗?人真的可以获得幸福吗?人真的可以获得幸福吗?人真的可以获得幸福吗?我只能呼喊着、行走着、感知着,巨大荒芜的世界,永远沉默不语的世界,请给我答案。
Tags: 书籍
#1 - 2019-9-12 08:59
(八面玲珑,四面楚歌)
纯路过,很喜欢晚安布布,很棒的漫画
#2 - 2021-4-17 07:00
可惜我没遇见我的爱子
#3 - 2022-6-19 03:52
(成为无用垃圾中的一员,使我充满了决心 ... ... ...)
我觉得爱子的自尽倒不是无法接受新生活不稳定的表现,反而是一种对稳定的极端恐惧,

在男主流亡过程中产生暴力倾向和共同殉情意愿时她都体现了很强的求生欲,可以看得出来女主在常年扭曲的家庭环境压抑下,他人的迫害与不信任感反而成了她求生意愿的最后支撑,自尊心强盛但备受心理打击的她从小就站在崩溃边缘,坚信自己要不断从身边人保护自己,并持续数年等待那丝毫救赎可能性是唯一的心灵支撑,

能坚持到鹿儿岛也是还相信有一线可能得到救赎,旅途上对男主的一些莫名强迫伤害行为,言语上的不信任甚至藏凶,就和男主潜意识希望爱子杀了自己的扭曲意愿一样,爱子心里也希望在母亲这个加害者消失后把布布塑造为新的加害人来激发自己虚伪的自保本能从而维生,甚至躲避警察追捕也是继续走下去的动力,然而两人扭曲的意愿正好相反,男主在深山为了自我满足接下爱子刀刃,还继续承诺永远保护甚至顶罪的时候两人关系就走到了尽头,

那一晚男主没有杀死爱子,但彻底杀死了爱子的心理防线,爱子这辈子第一次不需要再从任何人手里保护自己,彻底信任的她再也没有怀疑对象可以提防,哪怕警察真找上门也不用获罪,等十几年还能和男主团圆,此时她只需要直接面对自己这一辈子自尊所遭受的践踏,自己亲手杀人的罪行,自己无端伤害信任爱人的愚蠢,而再也没有任何能骗自己不得不活下去的理由,到旅途终点掐灭最后希望时,第二天看到爱子独自离开的尸体情节可以说是突然中的必然

甚至死后还留下不要忘记我这种让男主一个人继续活下去的枷锁,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弱小到令人害怕的孩子,就像梦中一不小心就会被捏碎死去的金鱼宠物,比所有的梦魇怪物都要可怕得多
#4 - 2024-2-17 15:08
(我一向尊重、相信、期望且畏惧所谓的“改变”。 ...)
写的太好了
#5 - 2024-3-7 21:02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