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9 00:59 /
今天久违的在电影院搞了一回两连坐,在吃坏了肚子的晚上,我觉得稍微整理下我今天看的两部动画电影(bgm35)

首先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其实不太喜欢国内《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这个译名。因为“Loving Vincent”实际上是书面用语,在于信件之中的署名,这也是我们不能从译名之中读出的线索。不过虽然看起来这个译名完美的错过了这个标题的起名寓意,但是却和影片之中的另一点有了关联——也就是从信件开始,对于梵·高人生轨迹之谜的追寻。

《至爱梵·高》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公民凯恩》。都是一样的对于人物的追寻,同样的这也是一个从两条路线都可以有不同解读的电影。在《公民凯恩》之中,对于“玫瑰花蕾”的解读有着从回看凯恩人生轨迹的感触,也就是凯恩从小爱的缺失给他带来的性格为人上面的深远影响;同时,从追寻者角度,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一种讽刺感——浅尝辄止,未曾真正深入的追寻,只为了制造新闻而丢失了能够理解“玫瑰花蕾”的良机。对于这部电影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到回忆视角中梵·高身上,从所有人的印象之中拼接成梵·高的形象;同时我们也可以把眼光放到这场由送信带来的“解密”之上,寻找这场解密的意义。

但是不同于《公民凯恩》的是,追寻者也终找到了他所想知道的,即使与他所想差之千里,同时也有着一种淡淡的讽刺意味。而同时,补充着梵·高印象的观众也在同时寻找到了他们所需的答案。总体来说,这两条路径都让我的观影体验极为舒适,在结束的时候,眼睛一红,这份情感也从电影之中带到了心中。

但当脑子冷下来之后,我却并不能给《至爱梵·高》一个很高的分数,我最后决定给一个7.5/10。在《至爱梵·高》之中,一共有两种画风存在于电影之中——一种是致敬梵·高绘画风格的印象派油画,另一种是转描部分,用来展现回忆的写实一些的油画。两种风格,相比之下,后者的可能亮点很多,但是前者的就稍有一些瑕疵了。

因为前者的部分多是单调的色块,包括在人物特写时,也是用颜色来表现出角色脸上的光影。单纯用色彩来展现构图和透视关系就会在某些地方产生一些比较让观众难受的地方——比如说在纵深线索的构图之中,很容易就会让前后景连起来分不开,从而不能产生一种很好的空间关系。记得没错,感觉在片中有一段道路和麦田存在的场景之中,颜色看起来有一点相近,整体看起来就很奇怪。而且有的时候人物和空间的关系也有点不太清楚,这也稍微的影响了观感。

不过相比之下,后面转描的部分就显得更好一点了,这些回忆片段都有着一种写实感,甚至于是人物的毛发都在随着人物的运动而运动,这些都让回忆部分显得更加真实,从而加强了观众对于这些回忆的印象,更好的在脑中描绘出梵·高的形象。

总结下来,虽然感受到了表达,但是观感上还是有着一些不适的地方,所以我没有给一个更高的分数,但是这部电影我还是很推荐的。而且原声集很不错,现在我还在听,真的很有感觉。

稍微的水一下,说点有的没的,顺便买个小安利(bgm24)
Tags: 动画
#1 - 2017-12-9 01:11
(意识形态的水很深 你把握不住)
周日看去
看电影使人贫穷(bgm38)
#1-1 - 2017-12-9 01:15
罪のM豆
看看看,没有花钱的不是(bgm37)
#2 - 2017-12-9 20:41
(互联网依存健忘症)
对于两种画风,我的理解是,这是一种对照。回忆中灰暗的世界没有他的“色彩”,而在他死后,却影响了这个世界。挺直白的,但还是让我有点小惊喜。
#3 - 2017-12-10 21:03
(意识形态的水很深 你把握不住)
关于色彩和透视的问题,赛璐璐时代的作品似乎也经常出现。
可以看1985版银河铁道之夜(bgm38)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