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3 20:22 /
  本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属于shaft自己的电影:先是主角的年龄从小学生改为了国中生,人设变成了高中生的样子,展现出了一个远比男生们成熟的及川同学。然后是中期剧情彻底无视原作的故事框架,通过if球表达了男主的如果。再是直接从原作的黑色裙子改为了电影海报上所展示的白色洋装,直接强硬的告诉观众,这是我们所想的故事!
  本作的麦高芬—if球是时间重置的触发条件。每一次的重置,都可以发现男主的成长,第一次重置男主无动于衷地看着女主被带走,却暴打了偶遇的佑介这清奇的思维;第二次重置男主犹豫着拉住了女主,却根本打不过大人;第三次在如果中抓住了站台上的女主,却在灯塔上逼入绝境;第四次电车怎么也开不出小镇,在大海上开入了玻璃球里的世界,男主则在思考要和女主私奔在这个无人的世界中,还是回到没有如果的世界。剧中人物的行为无时不刻的告诉大家,这是一群笨蛋啊!纯真、青涩、懵懂、悸动,这么有趣的笨蛋,我们不也经历过么。
  青春期不止有美好的初恋,还有潜意识中的反叛。表面上看,是女主在泳池对喜欢的人却说不出喜欢二字,是佑介受到邀约却因羞涩不去赴约,是配角在灯塔上喊出我喜欢老师。实际上staff已经给出了暗示,剧中的大人,不论是打着高尔夫的医生还是工作时喝醉了的烟花师以及躲着同学们的老师,都是反面的存在,而这就是青春期的反叛!
  假设没有if球,女主暑假后将在新的学校上学,男主无法拉回女主,佑介仍然暗恋着女主转入了私立学校,什么都无法发生。有了如果,少男少女们才能逃离现实,看到扁的烟花,看到异样的烟花,看到if球碎片中的男女主在东京约会,看到佑介与女主约会,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如果。
  烟花的故事,本来是止于典道的表白,女主仍然离开了这个小镇,但是新房昭之更改了结局。剧中人物的行为与展开都是由身为大人的staff来控制,新房想让他们更加叛逆,所以才会有那么不沙发套的迪士尼式歌唱,才会有主角一齐在小镇上消失的开放性结局。主角们在剧中私奔相当于对大人的反叛,而剧情的改变则代表新房对烟花这个剧本已经发出反叛。正是因为主角们拥有了强烈的个人意识才会不止于如果珠的幻想,才会向着现实世界私奔。
只有叛逆过才会成长,在否定中走向社会,这就是动画版烟花的意义。
  为什么观众们会看的莫名其妙,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shaft味道的分镜与演出,堆砌了很多青春的元素却没有完全放开shaft对烟花这个故事独特的理解。观影时能明显地感觉到青春的气息,却很难察觉到主角潜意识里那股躁动的叛逆。剧本的结构由于新房在后面的插手导致迷而乱。空镜头的使用让配乐存在感一直很强,人就会不由自主的减少观看画面而听音乐,除了本身质量过硬,这也是导致配乐好评的原因。主角两人的声优并不能很强的代入到思春期的那个角色。以君名来宣传该片,导致来看青春恋爱片的人们,看了一出青春玄幻片。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披着青春恋爱loop系外皮实际是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不止于虚无的如果,向着现实世界也发起了私奔的故事。
   本文的观点参考了塔塔君的影评。
Tags: 动画
#1 - 2017-12-4 23:27
结果根本没人理我,难道我语文太差看不懂嘛~
#1-1 - 2017-12-5 13:41
aja
这是日常,也是好事。
#2 - 2017-12-5 17:20
(追番进度落后三个月)
刚看完电影,看了这影评才明白了结尾的意思以及故事的寓意。感谢楼主,以及,似乎这作品没有很好的把这个想法传达给观众。
#2-1 - 2017-12-7 13:41
SHIROSHINO
没错,staff可能根本就没想大家都知道
#3 - 2017-12-6 21:25
(Anime is a gag, and so are its dilettantes.)
我姑且分析一下为啥要打基友。
这是一种典型的青春期小孩子推卸责任的方法。比如男主想着给女主打电话,用“我和朋友先有约了”来逃避。比如女主强行把离家出走叫做私奔,让男主负起责任。小孩子是无助的,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心智不成熟,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对身边的一切无能为力,只能选择接受。
所以当女主被带走的时候,男主暴打基友就是因为如果基友赴约了,女主就不会走上被母亲强行带回家的这条路,就如同最后if球爆炸的时候展现出的其中的一个碎片,女主和基友在快乐的一起逛夏日祭。
这种推卸责任有另一个叫法——无能狂怒。不过小孩子是真的无能,只能狂怒了。男主这个设定上就并不灵光的脑袋最后能转回来,暴打了一脸迎合别人傻笑的基友,倒不如说是靠直觉打对人了。
因为能做的也只有打打他和扔扔玻璃球了。
#3-1 - 2017-12-7 13:50
SHIROSHINO
基友:我背锅咯?  是啊你背,因为我除了打你发泄一波也没有办法了,哎!卧槽这球能回溯。